学术投稿

第二代PACS的临床应用

何亚奇;唐秉航;梁健雄;李良才;吴任国;黄德成;曲建明

关键词:第二代, information systems, Communication System, 临床应用, 影像中心, 医学影像, 业务流程, 图像归档, 使用情况, 传输系统, 医院, 连接, 经验
摘要:图像归档和传输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PACS)自20世纪80年代被提出并形成以来,在医学影像领域中的应用日趋成熟.随着医院业务流程和实际需求的改变,第二代PACS出现并开始应用于临床[1~3].我院影像中心引进第二代PACS,并成功地实现了与RIS(radiology information systems)及HIS(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s)的连接,达到了预期目的,并积累了一些经验.笔者以CT室使用情况为例,就第二代PACS的临床应用做一总结.
临床放射学杂志相关文献
  • 恶性卵泡膜细胞瘤一例

    患者女,70岁.尿频、便秘、腹胀伴明显下坠感半个月.40年前曾行子宫全切术.妇科检查:老年性外阴,阴道残端愈合好,盆腔可触及一约孕6个月大小肿物,质地较硬,活动度差,无压痛.

    作者:于学林;潘春燕;马培东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小肠恶性间质瘤伴盆腔脓肿一例

    患者男,52岁,间断性右下腹痛3个月,解黑便2次,给予消炎药物,症状无缓解;昨天起有解小便排不尽感.HGB 10.8 g/l.体检:贫血貌,腹部膨隆,下腹部可触及约8 cm×8 cm×5 cm肿块;见肠型及蠕动波,腹肌稍紧,下腹部压痛.B超:右下腹低回声包块,考虑肠道肿物.

    作者:任金武;张立红;孙永青;王勇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马德隆畸形一例

    患者女,14岁.自诉3年前开始发现双腕部轻度畸形、偶有酸痛,近半年来双腕部畸形加重就诊.否认有外伤史及家族遗传史.体检:双侧前臂较正常人短,腕部向背侧弯曲,尺骨茎突明显突出,活动受限,局部无压痛、无肿胀.其余脊柱及四肢关节发育正常,无畸形.实验室检查正常.

    作者:黄永杰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金属支架治疗大气道狭窄

    目的探讨气管支架成形术缓解大气道狭窄的方法、安全性和疗效.资料与方法气管狭窄患者32例,其中气管切开或插管后局部组织过度增生7例,转移性肿瘤压迫气管12例,多发性软骨炎引起气管塌陷1例,肺癌12例;单纯气管狭窄28例,主支气管狭窄1例,气管支气管同时有狭窄者3例.术前均经CT检查及气管体层片证实气管、支气管狭窄.13例术前用的卡因喷喉麻醉,19例在全身麻醉下置入支架.结果 32例共放置37枚气管支架,均一次置入成功,无操作失败,通气全部得到改善,手术成功率100%.2例气管狭窄经置入支架后复发狭窄再次置入支架.33枚置于气管,4枚置于主支气管.1例狭窄严重仅容4 F导管通过,用球囊导管扩张至12mm后置入支架;其余均直接置入支架.术后通气功能明显改善,无需吸氧,无明显胸痛、咯血等并发症.1周后X线复查无支架移位,可见支架进一步扩张.1例甲状腺癌支架置入术后2周复发呼吸困难,CT扫描示支架内有新生物,经支架内放射治疗后症状消失.结论气管内支架成形术方法简单、安全,缓解呼吸困难疗效迅速、确实,适合良恶性气道狭窄姑息治疗.

    作者:戴定可;翟仁友;于平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腹膜后巨大淋巴结增生症一例

    巨大淋巴结增生症多发生在胸腔内,少数可发生在腹部、颈部及盆腔内.笔者报告1例经病理证实为腹膜后巨大淋巴结增生症(透明血管型局限型),以飨读者.

    作者:陈培友;许健;王国栋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胰管结石一例

    患者女,40岁.左上腹胀痛8年加重1周入院.患者于8年前出现左上腹胀痛,呈间断性,不向它处放射,无恶心、呕吐,无发热、腹泻,但自觉食欲减退,未曾治疗.近1周来患者自觉上腹胀痛较以往加重,伴恶心、厌食,但无呕吐、发热.

    作者:王立强;于长华;蔡吉楠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锁骨嗜酸性肉芽肿一例

    患者男,32岁.无明显诱因突发右锁骨中段疼痛1月余,活动或劳累后加重,休息后缓解,近几日疼痛加重就诊.体检:右锁骨中段轻度肿胀,约1.0 cm×1.0 cm范围有明显的压痛区,局部皮温不高、不红,无表浅静脉怒张,未触及明显肿块,右胸锁肩锁关节运动正常,右上肢检查未见异常.嗜酸性细胞计数正常,碱性磷酸酶增高.

    作者:刘强;钟志伟;刘杰;王溱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婴儿骨皮质增生症一例

    患儿女.剖腹产2天后右大腿远端肿胀,搬动婴儿时啼哭,小夹板固定后第3天摄片,两侧股骨及胫骨未见明显异常(图1).距第1次摄片8天后摄片示右股骨骨干中远段及胫骨近段可见明显骨膜反应,股骨下段骨皮质增生明显(图2).

    作者:宫少华;曹伦;石太华;李凡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子宫动脉栓塞术介入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研究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良性肿瘤,在育龄女性中的发病率为20%~50%[1].由于50%以上的子宫肌瘤患者无临床症状,因此子宫肌瘤在女性中准确的患病率尚不清楚[2].传统的治疗方法为外科手术和药物治疗.子宫动脉栓塞术(uterine arterial embolization,UAE)介入治疗子宫肌瘤自1995年Ravina报道后,由于其具有创伤小、愈合快、显著缓解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等优点[3],逐渐成为妇产科学和介入放射学的研究热点.

    作者:李斌;曹喜才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左纵隔海绵状血管瘤一例

    患者女,42岁.活动后胸闷、气短1个月,以左侧结核性胸膜炎伴胸腔积液收住院.发病以来,患者无咳嗽、咳痰、痰中带血、胸痛、发热、盗汗、食欲不振等症状.体检:体温正常,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胸廓基本对称,左下肺叩诊浊音,呼吸音减弱,血、尿常规正常,血沉30 mm/h.X线胸片:左肺门旁见一约5 cm×5 cm圆形肿物突向肺内,边缘光滑,左第4前肋以下均匀致密影(图1).

    作者:高峰;高彦平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卵巢颗粒细胞瘤一例

    患者女,75岁.因下腹坠胀疼痛伴尿频尿急1年,加重1周入院.1周来,尿频尿急加重,小腹胀痛,且腰痛伴乏力.尿常规:无异常.B超:膀胱占位性病变.

    作者:徐良洲;汪志舫;叶念祖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阻塞性黄疸病理学诊断的现状与研究进展

    阻塞性黄疸(obstructive jaundice)是由于肝内毛细胆管、小胆管、肝胆管或胆总管的机械性狭窄或闭塞所致的一组常见疾病.由于病灶小,位置深,起病隐匿,缺乏特异性症状,患者以阻塞性黄疸就诊时已达晚期,手术难以切除,无法取得病理诊断,单凭影像学难以作出正确的病因和病理诊断[1].

    作者:李永东;韩新巍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喉气囊肿的MRI诊断

    目的探讨喉气囊肿的临床和MRI表现.资料与方法搜集喉气囊肿2例,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23岁和50岁.以颈前肿块就诊,均经MRI检查,并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例1为混合型,囊肿大小为6cm×5cm×4cm;例2为喉内型,囊肿大小为2cm×2cm×1cm,MRT1WI、T2WI均呈极低信号,边缘光整.例2可见与喉室通道,例1X线平片示左颈部椭圆形囊状透亮影.结论喉气囊肿MRI诊断比较容易,能达到定位和定性诊断.

    作者:陈忠;林云雁;梁长松;王晓琪;练旭辉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外围性子宫内膜异位症的CT表现及其病理学基础

    目的探讨外围性子宫内膜异位症(EEM)的CT表现及其病理基础,评价CT对EEM的诊断能力.资料与方法回顾分析24例EEM临床、CT和术后病理资料,全组病例均行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24例EEM,共发现病灶51个,其中实块型3个,囊实混合型4个,囊肿型44个.实块型EEM CT表现为软组织肿块,其病理为大量增生的纤维组织夹杂微量的子宫内膜细胞、含铁血黄素和少量淋巴细胞、浆细胞;囊肿型EEM囊壁厚、毛糙,与周围结构粘连,囊液呈高密度或高低混杂密度,囊液分层征.囊壁病理为纤维组织,内衬子宫内膜组织,囊液为新旧不一的异位内膜经血;囊实混合型具有囊肿型和实块型CT表现及病理基础.结论囊肿型、囊实混合型EEM CT表现具有特异性,实块型CT表现缺乏特异性,但结合与经期相关的临床表现,术前亦能明确诊断.

    作者:江魁明;董天发;李志钊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脑发育性静脉异常的DSA表现

    目的分析脑发育性静脉异常(DVA)的DSA表现.资料与方法回顾8例DVA患者的DSA资料.结果DVA位于额叶4例,额顶叶2例,小脑半球1例,多发1例(位于额、顶、额顶、颞叶).共13支引流静脉,其中5支向表浅引流,1支向深部引流;多支引流者1例,3支静脉全部向深部引流;多发者1例,4支静脉双向引流(表浅1支、深部3支).半数病例DSA表现典型,其余病例在不同的静脉期期相、投照体位有不同的DSA表现.结论根据DSA清晰显示DVA及引流静脉数目、引流方向的优越性,可将DVA细分为8个类型.多体位、静脉期连续摄像不致遗漏DVA.

    作者:李建华;贺能树;孙建中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先天性心脏病的电子束CT诊断

    目的探讨电子束CT(EBCT)和超声心动图在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诊断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搜集34例分别经超声心动图和EBCT检查的先心病患者资料,其中18例经心血管造影检查证实,21例有手术结果对照.结果 EBCT诊断符合率82.4%,超声诊断符合率73.5%.EBCT对心外大血管畸形诊断准确率为97.9%,明显优于超声心动图(53.2%).而超声心动图对心内畸形的诊断准确率为95.9%,高于EBCT(81.6%).对大血管与房室连接处的畸形二者的诊断准确率基本相同.结论超声心动图与EBCT检查相结合,可大大提高对各种先心病的诊断准确率,减少有创的心血管造影检查.

    作者:郑敏文;孙立军;宦怡;李红玲;葛雅丽;赵宏亮;白桂琴;李剑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在颌骨及鼻骨损伤诊断中螺旋CT的2D、3D及MPR图像的比较

    以往,颌骨损伤的诊断多依赖于X线平片,但其影像前后重叠,难以清晰显示骨折.螺旋CT可经过多种后处理软件成像,清晰显示骨折的立体形态及与邻近结构的关系,为临床制订治疗计划和手术方案提供依据.笔者搜集33例颌骨骨折患者的螺旋CT资料,就其2D、3D、MPR等后处理成像技术进行讨论.

    作者:李刚;舒先华;高峰花;胡晓明;杨高田;王青云;刘晓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CT与MR图像融合技术在颅脑肿瘤诊断的应用

    目的探讨CT与MR图像融合技术在颅脑肿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26例颅脑肿瘤患者均在1~2周内分别进行CT和MRI扫描.全部CT和MR图像传送至Siemens 3D Virtuoso图像后处理工作站,并应用其中的Registration软件包进行融合.由2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师对CT、MR和融合图像进行评价分析.结果经Kappa检验,2位医师的CT、MR和融合图像诊断一致性均较好(Kappa值>0.75).经χ2检验,融合图像对颅脑肿瘤的显示均明显优于单独CT或MR图像(P<0.01).结论图像融合技术可以为临床医师提供诊断信息量更丰富、可视化程度更高的图像,从而有利于患者的进一步诊治.

    作者:曹丽珍;李坤成;赵欣;贾蓉荣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残癌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研究

    目的研究肝细胞癌(HCC)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ACE)后残癌组织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情况及其意义.资料与方法经病理证实的HCC63例,包括单纯手术切除42例(对照组),TACE术后行Ⅱ期手术切除21例(TACE组),TACE组患者手术前接受1~2次不等的TACE术治疗,均按统一规范标准给予化疗药物灌注+栓塞治疗,术中所用药物及栓塞材料为:5-Fu750~1500mg/次,顺铂80~120mg/次,吡柔比星20~40mg/次,羟基喜树碱20~30mg/次,40%超液化碘油20~30ml/次,明胶海绵1/5~1/3块/次.对手术切除标本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其中TACE组取病灶边缘残存肿瘤部分,检测肿瘤组织VEGF的表达.结果 对照组VEGF阳性染色细胞数为138.26±65.24,TACE组残存肿瘤组织VEGF阳性染色细胞数为243.66±88.88,二者之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5.34,P<0.01),TACE显著上调了VEGF蛋白的表达.结论 TACE治疗后残癌组织存在丰富的肿瘤血供,残存肿瘤细胞VEGF表达明显升高,新生血管生成及VEGF的表达可能在栓塞后残癌组织血供重建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作者:徐辉;王滨;高志芹;曹贵文;孙业全;于德新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胃癌侵犯胃裸区:一个新的预后因素

    目的探讨胃癌侵犯胃裸区(gastric bare area,GBA)的CT表现和解剖病理基础,分析其与预后的可能关系.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连续40例胃癌患者的CT资料,按解剖部位分为近侧胃癌(proximal gastric cancer,PGC)组和远侧胃癌(distal gastric cancer,DGC)组.观察胃癌侵犯GBA的CT表现特征,比较PGC组和DGC组胃癌侵犯GBA出现率的差异.结果 9例胃癌侵犯GBA病例中,有8例CT表现为GBA内出现软组织肿块或结节状淋巴结.PGC组中,胃癌侵犯GBA的出现率为43.8%,而在DGC组仅为8.3%,两者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PGC侵犯GBA的出现率高于DGC组.胃癌侵犯GBA有一定的CT表现特征.GBA受累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可能与PGC的预后较差有关.

    作者:伍兵;闵鹏秋;李鹏;廖正银;刘再毅;金航 刊期: 2004年第12期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主管:湖北省黄石市卫生局

主办:黄石市医学科技情报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