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昭俭;杨新国;姜法伟;庞闽厦
患者女,58岁.5年前发现左胸部有一枣大包块,质硬,不活动,无压痛,无低热、乏力、盗汗,无咳嗽、咯血及胸痛,包块缓慢增大.近半年来生长迅速.体检:T 36.4℃,P 80次/分,Bp 16/10kPa,神志清,表浅淋巴结无肿大.血常规:WBC 6.11×109/L,Hb 13.6g/L.
作者:李兆廷;刘裕;房俊飞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子宫动脉开口显示的佳位置,指导医生超选择子宫动脉插管. 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84例髂动脉血管造影的结果,采用正位、同侧斜位和对侧斜位血管造影,以及采用不同角度的同侧斜位造影(将斜位造影分为16°~30°,31°~45°,46°~60°三组),对子宫动脉开口显示结果进行对比,选择出显示子宫动脉开口的佳位置与角度. 结果 (1)正位、同侧斜位和对侧斜位对子宫动脉开口的显示率分别为6%、65.4 %和12.5%(χ2=28.12,P<0.01).(2)同侧斜位16°~30°、31°~45°和46°~60°对子宫动脉开口的显示率分别为25%、85.7%和75%. 结论髂动脉造影显示子宫动脉开口的佳位置为同侧斜位;佳倾斜角度为31°~ 45°.
作者:杨建国;贺能树;张长林;吕提文;张国欣;管桐伟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脑实质内海绵状血管瘤(CA)的CT和MRI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CA 14例.12例行CT平扫,10例行CT增强扫描;10例行MRI检查,6例行Gd-DTPA增强扫描;9例同时行CT和MRI检查. 结果 CA可发生于脑内任何部位,以单发病灶多见.12例CT平扫发现16个病灶,全部病灶均呈高密度或稍高密度,7个病灶可见钙化;10例CT增强扫描发现病灶14个,9个病灶无强化,5个病灶呈轻度强化.10例MRI检查发现13个病灶,3个在T1WI上呈等信号,10个为高信号;在T2WI上全部病灶为高低混杂信号,其中9个病灶周围伴有环形低信号,大多数病灶周围无水肿带,无占位效应. 结论 CA具有较典型的影像学表现,CT和MRI对病变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且MRI优于CT.正确诊断有赖于结合临床资料和影像学征象的综合分析.
作者:田昭俭;杨新国;姜法伟;庞闽厦 刊期: 2003年第04期
黄色瘤病是一罕见病变,系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伴多发性结节性黄色瘤,本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我院于2001年收治1例,并经手术、病理证实,资料完整,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金泉;董墨农;韩宏生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经导管子宫动脉栓塞(TUAE)治疗子宫腺肌病的效果. 资料与方法 25例子宫腺肌病患者接受TUAE治疗,25例均伴有继发性痛经,其中21例伴月经增多,12例伴轻到中度贫血.25例中弥漫型腺肌病10例,局灶型腺肌病15例,其中4例尚合并子宫肌瘤.所有病例均采用经导管两侧子宫动脉注射超液态碘油-平阳霉素乳剂(LPE)加明胶海绵颗粒栓塞,其中碘油用量6~10ml(平均8ml),平阳霉素用量8mg,明胶海绵0.5~1.5块(6.0cm×3.0cm×0.3cm/块). 结果所有病例随访超过半年,痛经缓解有效率达96.0%(其中痛经消失占80.0%),月经改善有效率达100%(其中月经恢复正常者占76.2%).12例贫血患者栓塞后3~6个月血红蛋白浓度均得到显著升高或恢复正常;栓塞后6个月B超复查子宫体积平均缩小44.1%,21个局限性病灶体积平均缩小58.2%.所有病例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结论 TUAE治疗子宫腺肌病具有较好的近期疗效,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作者:陈晓明;杜娟;左约维;胡小平;庄文行;罗鹏飞;洪淡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临床上颧骨骨折较为常见.常规采用的X线投照方法有颧骨弓轴位(图1)、华氏位、铁氏位等,都要求受检者取俯卧位.由于在实际工作中经常遇到外伤较严重甚至昏迷者,尤其是胸部外伤不能俯卧者,但又必须摄片了解颧骨弓骨折情况.为此,笔者在实际工作中摸索出一种颧骨弓的投照方法,介绍如下,供同道参考.
作者:李华兵;李佐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股骨头缺血坏死(AVN)的髋关节腔积液的MRI表现. 资料与方法对86例(121髋)AVN的髋关节积液的MRI表现进行分析.全部病例均行SE T1WI、FSE T2WI和T2WI+压脂,横轴及冠状位扫描.参照Mitchell对关节腔液体定量方法,将液体分为0~Ⅲ级进行统计. 结果关节腔积液于T2WI和T2WI+脂肪抑制冠状位扫描显示清楚.57%的AVN髋关节腔内可见Ⅱ~Ⅲ级的液体.股骨头皮质不完整组关节积液量与完整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 结论在AVN病例中,关节腔积液与病变进展相关,股骨头塌陷的髋关节腔内液体多.MRI是显示髋关节腔液体的敏感的无创方法.
作者:刘春红;刘晓红;刘吉华;徐爱德;马大庆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患者男,54岁.平素身体健康.外院健康体检时发现左侧胸部肿块来我院进一步检查.
作者:翟和平;姚武军;胡春玲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CT增强延时扫描在泌尿系统疾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资料与方法对25例泌尿系统疾病患者(包括肾损伤7例,肾盏憩室2例,膀胱憩室2例,肾脏输尿管先天发育异常6例,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2例,输尿管中段梗阻2例,巨输尿管1例,单纯输尿管囊肿1例,肾上极大盏结石合并小盏囊状扩张1例,肾盂内血凝块1例)行螺旋CT平扫、增强扫描和增强延时扫描. 结果 CT增强延时扫描能明确显示肾脏集合系统的损伤、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破裂所致的尿外渗及肾内血肿形成引起的肾收集系统的梗阻、移位、变形等继发病变;显示憩室内囊液的延迟强化和持续长时间强化;显示发育异常的肾脏、输尿管的结构、位置和功能;显示尿路梗阻所致的尿外渗;显示肾盂内血凝块. 结论 CT增强延时扫描在泌尿系病变的诊断中有重要价值,对某些疾病的诊断是十分必要的.
作者:龚洪翰;王敏;王永正;肖香佐;邱春梅;汪丽娅 刊期: 2003年第04期
例1 女,1.5岁.频繁抽搐1个月,无发热,既往无癫痫史.查体:发育正常,颈软,无缺钙体征.CT平扫:左侧尾状核头、体部示散在斑点状高密度灶,CT值82~90HU.双侧脑室体部边缘脑白质内示片状低密度灶,边界模糊,左额、顶叶示小片状略高密度灶,其周围可见片状低密度影.脑室系统未见明显异常,中线结构居中(图1).
作者:傅晓琴;殷好治;梁福民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经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后,肿瘤周围正常肝组织的细胞周期变化及其变化特点. 材料与方法 VX2肝癌模型兔50只,分为A~E 5组,每组10只,分别行TACE和肝癌肝叶切除术(PH).术后第1、第3天取兔肝组织行流式细胞术(FCM),进行细胞周期分析,测定S期细胞比率(SPF),增殖指数(PI)的变化,并测定有丝分裂指数(MI). 结果 TACE术后第1天兔MI、SPF、PI较对照组均明显升高(P<0.001);术后第3天,所有的指标较对照组均无明显差异(P>0.05).并且术后第1天,TACE术后肝细胞增殖弱于肝癌肝叶切除术,各项指标差异明显(P<0.05). 结论 TACE术后兔肝组织存在一定程度的DNA复制与细胞增殖再生, 但弱于肝叶切除术后的肝细胞增殖再生,其原因可能与碘油的选择性栓塞和化疗药物作用有关.
作者:李震;胡道予;褚倩;高纯;郭友;张玉琴;黄艳蓉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患者男,23岁.半个月前体检发现纵隔肿物.CT平扫示右侧后下纵隔内脊柱旁区有一10cm×8cm×8cm大小的不规则软组织肿块,边缘光滑呈轻度分叶状,密度均匀,CT值45.5HU,肿块向前生长推压左心房,与右下肺静脉及右下支气管关系密切,相邻胸椎及肋骨无压迫性侵蚀及椎间孔扩大(图1);增强扫描肿瘤呈均质显著强化,CT值112.5HU,与周围结构界限清楚.CT诊断:后纵隔神经源性肿瘤.
作者:徐万峰;刘志坤;梁恕玲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MRI、MRA对儿童烟雾病(Moyamoya)的诊断价值. 资料与方法分析11例3.5~14岁烟雾病患儿的MRI和MRA表现.MRI至少包括横断面T1WI、T2WI;MRA采用3D TOF法,2例行增强MRA. 结果 MRI可显示颈内动脉(ICA)末段、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基底动脉(BA)末段、大脑后动脉(PCA)血管流空影纤细或缺失(11/11),脑实质内代偿扩张的穿动脉流空影(11/11),以两侧基底节丘脑区明显;MCA、PCA周围细小血管流空影(11/11);伴脑梗死9例、脑萎缩3例;FLAIR可显示软脑膜血管代偿扩张(3/5).MRA对血管狭窄或闭塞范围、程度显示更直观,且能显示眼动脉、颈外动脉(ECA)分支、PCA等扩张,但由于失相位和饱和效应,导致对血管狭窄或闭塞过高评价,细小血管不能充分显示,增强MRA有助于显示颅底血管网. 结论 MRI可提示本病诊断,MRA结合MRI可明确诊断.
作者:王海平;孙泽民;韩德昌;才艳玲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分析39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术后心影的大小变化及相关因素. 资料与方法搜集我院39例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病例,按术后2次复查的心脏大小分成2组,对其术前、后的临床和X线表现进行回顾性对比研究. 结果术后半个月~1个月首次摄片复查心胸比例平均0.63±0.08(P>0.05),较术前缩小者26例(66.7%).2~6个月第2次复查心胸比例0.58±0.05(P<0.05),较前缩小30例(76.9%).术后2~6个月超声检查结果显示左室舒张期末内径(LVEDD)较前明显改善(术前平均52.5±8.89mm,术后47.9±8.75mm,P<0.001).Ⅲ~Ⅳ级心功能由术前的23例降至术后5例.术后发生并发症17例.单纯性二尖瓣病变及术后早期无并发症发生的病例的预后较联合性瓣膜病及早期有并发症发生的病例明显要好.术前二尖瓣口面积越小,术后心影缩小越明显. 结论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后1个月内心影缩小不明显,2个月后心功能及瓣膜功能有明显改变,心影缩小明显.有部分患者疗效差主要考虑为术前病史长,心功能差,以及早期并发症的影响;还有远期遗留左心房增大,肺动脉高压,风湿活动,服药不规律等因素.
作者:周淑芳;吴文森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肺动脉多层螺旋CT(MSCT)心电标记回顾性成像技术及临床应用意义. 资料与方法 45例胸痛患者行MSCT检查,用心电标记回顾性重建和常规非心电标记后处理,比较两者成像效果. 结果心电标记回顾性重建容积重建(VR)图像较常规重建图像伪影明显减少,无伪影和轻度伪影图像占53%,而常规重建图像仅为2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0例肺动脉MSCT未见异常,5例(11%)检出肺动脉栓塞,其中2例为中央型,3例为周围型. 结论心电标记回顾性肺动脉MSCT血管造影术图像纵向空间分辨率高,可作为肺动脉(包括肺栓塞)检查的首选非创伤性检查方法.
作者:吴春根;周康荣;汤敏;严福华;曾蒙苏;王佩芬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患者男,51岁.3天前无诱因出现腹胀、腹痛,在当地服中药治疗无好转来我院就诊.腹部穿刺有血性腹水.
作者:夏清平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患儿女,2岁.因腹胀、腹痛5天,加重伴进食后呕吐,黑便2天,以肠套叠收住院.查体:全腹膨隆,肠壁静脉曲张,全腹压痛,无反跳痛.中下腹似触及一包块,肛周溃烂.
作者:刘祝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神经鞘瘤常见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发生在口咽旁的巨大神经鞘瘤较罕见,笔者遇到1例,报告如下.
作者:颜世其;周伟强;林发洪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患者男,16岁.右侧鼻塞10余年,无其他临床症状及体征.影像学检查:鼻窦冠状位CT扫描示两侧上颌窦、筛窦及眼眶结构对称,鼻中隔不规则偏曲,右侧鼻腔后部逐渐狭窄,中、上鼻甲部分发育不全,右侧后鼻孔狭窄,周围硬腭、蝶骨体及蝶骨翼内板稍增厚,右侧鼻后孔区可见闭锁的纤维膜,纤维膜厚约1.0cm,其中见小孔洞(图1),高约1.0cm,宽约0.5cm,位于硬腭上方,内接梨骨,外接蝶骨的翼内板,向上附着于蝶骨体.CT诊断:右侧后鼻孔膜性闭锁伴骨性狭窄.拟行经鼻内镜下右后鼻孔成形术.
作者:于凤凯;朱俭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患者男,33岁.腹部不适伴胀痛50天.1个月前感右腹部不适、胀痛,伴低热,以夜间为甚,并逐渐加重.查体:右腹部扪及巨大肿物,质地中等偏硬,表面欠光滑,轻度压痛.B超提示为腹腔内巨大实性包块.全消化道钡餐检查示胃、十二指肠及空、回肠均受压移向左下腹.IVP显示:右上中腹部密度增高,双侧肾影均位于左腹部,肾盂、肾盏及输尿管无特殊.腹部CT:平扫见右腹部有巨大椭圆形肿块影,上至肝门区,下至骨盆入口,向左超过脊柱左缘5cm,肿块大小24cm×21cm×20cm,其内部密度不均匀,可见脂肪密度影,CT值-62.8~42.4HU(图1),包膜完整,境界清晰,右肾受压向前向左移位并旋转(图2),下腔静脉及腹主动脉左移,肠腔均受压移至左下腹,增强扫描示肿块不均匀强化.CT诊断:右腹膜后脂肪肉瘤可能性大.DSA检查:右肾动静脉迂曲、拉长,显著左移,右肾静脉回流受阻,下腔静脉左移明显,静脉血回流速度减慢,肝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向上、向左移位.上述各动脉未见参与肿瘤供血及直接受侵表现.
作者:龚希丛;张清;王海利 刊期: 2003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