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刚;闵鹏秋;余建群;陈楠
患者男,48岁.1年前发现下腹部有一约鸡蛋大小的肿块,无疼痛、腹泻及便秘.于半年前,患者自觉肿块逐渐增大伴有间歇性腹痛及体重下降.近日来双下肢浮肿,面色苍白,间歇性隐痛较前频繁,体重下降6kg.查体:下腹部可触及20cm×20cm球形肿块,质软,界清,可移动,局部无红、肿、热、痛.
作者:万玉珍 刊期: 2003年第08期
患者男,42岁.间断性发热伴右上腹不适2个月入院.乙型肝炎病史2年,1个月前行肝癌介入治疗1次.肝脏CT扫描示肝左叶占位性病变.
作者:靳会民;刘立平;王义清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探讨气管旁含气囊肿的CT表现. 资料与方法总结50例胸部常规CT扫描中发现的气管旁含气囊肿,分析其部位、大小、形态、边缘以及临床症状及肺部CT表现. 结果 50例气管旁含气囊肿均位于胸腔入口处的气管右侧,其中35例(70%)位于第1~2胸椎水平,47例(94%)位于气管的右后外侧,另有2例在左主支气管旁各还有一含气囊肿.CT均表现为卵圆形或圆形的含气囊肿,囊内有不规则线状、索条状分隔(52%),平均大小为1cm×1cm×2cm, 外缘多呈不规则分叶状,壁厚薄不一(84%).薄层扫描中可见到囊肿和气管间的含气交通细管,三维重建图像可见到软组织密度的交通管道和在气管内壁上的开口. 结论位于胸腔入口处气管右外后侧和气管间有细管状交通的含气囊肿影是本病可靠的CT征象.它的发生和慢性肺疾患密切相关.
作者:吴国庚;潘纪戍;刘甫庚;陈起航;周诚 刊期: 2003年第08期
患者女,49岁.5年前在查体中胸透及摄片发现肺部阴影.当时患者无任何自觉症状及阳性体征,其间患者未做任何治疗.5年后胸片及CT检查示肺部阴影较5年前明显增大,但仍无任何自觉症状和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正常,肝功能正常,免疫球蛋白定量:IgM 26.7g/L(正常值为0.6~2.5g/L).
作者:李炯佾;邵进 刊期: 2003年第08期
患者女,29岁.发现右乳房肿块8年,近1年肿块明显增大就诊.查体:右乳内上象限触及一3.0cm×4.0cm大小肿块,质地中等,边界清楚,可活动.
作者:褚文元;邓再兴;方向明;罗志琴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穿刺治疗胰腺假囊肿(PPC)的价值. 资料与方法搜集直径3~12cm的PPC 24例,CT引导下经皮穿刺引流并注入硬化剂平阳霉素8mg,并根据囊肿大小分为2组.第1组直径3~6cm 16例,第2组直径7~12cm 8例 .随访1~3个月,观察治疗效果. 结果 24例囊肿消失19例,有效率为79.2%,其中第1组14例,第2组5例,两组对照,P<0.05. 结论 CT引导下经皮穿刺治疗PPC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特别是对直径小的PPC其治疗效果优于直径大的PPC.
作者:俞同福;王德杭;施海彬;冯阳 刊期: 2003年第08期
患者男,49岁.7年前无意中发现右颌下肿物,并逐渐增大,于1998年2月17日就诊.查体:右颌下稍隆起,触及一大小4.0cm×4.0cm肿物,边界不清,活动度差,质中等,无压痛.肿物向咽部明显突起,悬雍垂向左侧偏移.
作者:王学廷;张宝玉;刘大鹏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探讨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MRI表现,并与病理对照,分析误诊原因. 资料与方法搜集术前MRI诊断脑膜瘤,而手术证实为血管外皮细胞瘤13例,所有病例均行MR平扫及增强扫描. 结果 13例MRI示肿瘤位于颅内脑外,MR平扫T1WI呈高低不均信号9例,等信号4例;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9例,等信号4例;增强扫描11例呈不均匀强化.术后病理证实肿瘤来源于脑膜间质的血管外皮细胞. 结论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MRI表现与脑膜瘤相似,但前者往往出现分叶征,有丰富的血管,肿瘤易出血、坏死致信号不均匀,无钙化及局部骨质反应性增生和有溶骨性破坏等特点,据此可资鉴别.病理免疫组织化学可确定肿瘤的起源.
作者:周俊林;何宁;董驰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探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的影像表现特征和发展规律. 资料与方法对22例临床确诊为SARS患者的影像资料进行观察,就其肺部病变发生的时间、部位、性质和病变进展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本组患者中,出现临床症状1~4天影像表现为阳性者18例,占82%;5~8天影像上为阳性者4例,占18%.多数患者的病灶首先发生在下肺野.进展期病变发展迅速,常累及多部位及双肺,不以肺叶或肺段分布.好转期一般在治疗后的8~12天. 结论 SARS的主要影像表现为:(1)病变主要发生在肺的外围;(2)多部位受累,下肺野多于上肺野;(3)影像表现与临床症状有时不符;(4)病变变化迅速;(5)CT比胸片能早l~3天发现早期病变.熟悉SARS的影像学表现,密切结合临床和实验室检查是可以做出明确诊断的.
作者:王宗烨;张朝利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婴幼儿肠套叠合并阑尾炎的X线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资料与方法对2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婴幼儿肠套叠合并阑尾炎的X线表现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1)17例回-结型肠套叠中合并急性单纯性阑尾炎13例,化脓性阑尾炎2例;11例复合型肠套叠中合并急性阑尾炎4例,化脓性阑尾炎6例.发现3例合并慢性阑尾炎,炎症为继发再次肠套叠的诱因.(2)主要X线表现:①腹部少气或无气征15例;②右侧腹膜外脂线局部或全部模糊征18例;③右下腹肠腔异常积气和/或小肠梗阻征9例.右侧腹膜外脂线局部或全部模糊征象出现率高. 结论阑尾炎是婴幼儿肠套叠的主要早期并发症.X线表现结合临床资料对其发生有重要提示意义,对预防阑尾炎症致继发肠套叠或其他并发症有重要价值,尤其在空气灌肠整复后的治疗上.
作者:李文波;傅凯;林伟 刊期: 2003年第08期
肾上腺损伤在腹部钝挫伤中少见,迄今国内这方面的报道甚少.笔者自1992年以来,发现复合伤同时伴有肾上腺损伤2例,现报告如下,以飨读者.
作者:王淑梅;南俊祥;马聪敏;李卉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通过建立同、反相位的体外实验模型,探讨与同相位相比,反相位上信号强度变化与脂肪含量的相关性,并从中确定反相位上信号强度明显下降时的确切脂肪含量的标准. 材料与方法模型建立方法:将1%琼脂糖水溶液与色拉油先后倒入一长方形水槽内,在水-脂交界处采用层厚10mm倾斜面进行同、反相位检查.测出同、反相位图像各部感兴趣区(ROI)的信号强度(SI),计算信号强度下降指数(SI指数)值,并且绘制脂肪含量与SI指数关系的曲线图. 结果初脂肪比例较低时,随脂肪含量增加,反相位的信号强度呈逐渐下降表现;而当脂肪比例较高时,其信号强度随着脂肪含量的增加而升高,其反转点的脂肪含量为23%. 结论脂肪含量在23%左右时,反相位上的信号强度有较为明显的下降,而且脂肪含量愈接近该值,信号强度下降的程度就愈明显.
作者:孙娟;孙浩然;白旭;李亚军;王夕富;白人驹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周围型肺癌CT征象与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nm23表达的关系. 资料与方法对33例经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肺癌采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标本中的PCNA和nm23的表达,并分析其与术前CT征象间的关系. 结果 PCNA表达与肺癌的组织学分型无关(P>0.05),而nm23表达与肺癌的组织学分型有关,鳞癌nm23表达较高(P<0.01).PCNA表达与瘤体大小、深分叶征、棘状突起、空泡征、胸膜凹陷征、纵隔淋巴结转移等CT征象有关(P<0.05或P<0.01),与毛刺征无关(P>0.05);nm23表达与上述CT征象均无关联(P均>0.05). 结论周围型肺癌CT征象中瘤体直径>3cm,或出现深分叶征、棘状突起、空泡征、胸膜凹陷征和纵隔淋巴结转移者,具有较高的恶性度.
作者:邓东;黄仲奎;龙莉玲;缪勇建;冯启明;林胜才 刊期: 2003年第08期
患者男,35岁.左侧膝关节胀痛不适1个月余.疼痛为间歇性,行走时加重,休息后缓解.查体:左膝关节外侧局限性隆起,肤色正常,轻压痛,质软,较固定,无波动感,皮温不高,活动尚可,抽屉试验及侧弓应力试验均为阴性.左膝关节X线片未见异常.
作者:段圣武;李一辉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明确腹部恶性淋巴瘤的螺旋CT强化特征,提高影像诊断水平. 资料与方法搜集经手术或病理证实的腹部恶性淋巴瘤41例.其中霍奇金病(HD)12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29例.全部采用Siemens Somatom Plus 4螺旋CT机行增强扫描.在CT图像上,观察受累淋巴结的大小、形态、密度以及淋巴结增大的解剖优势分布. 结果累及腹部淋巴结的39例中,75%HD和74%NHL淋巴结增大呈普遍均匀强化密度,25%HD和26%NHL呈均匀强化合并坏死密度.HD和NHL均优势地累及小网膜(38%)、肠系膜(36%)、胰腺周围(41%)、腹主动脉周围上部(79%)及下部(74%)淋巴结.5例胃肠恶性淋巴瘤均示胃肠壁不规则增厚,3例伴淋巴结增大.脾HD中,7例呈均匀密度增大,3例有占位征象,脾NHL中,5例呈均匀密度增大,4例有占位征象. 结论螺旋CT显示的腹部恶性淋巴瘤淋巴结及结外器官病理改变,有利于临床肿瘤的分期及疗效的判定.
作者:杨志刚;闵鹏秋;余建群;陈楠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探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的X线和CT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37例SARS病例,所有患者均摄有胸部X线片,6例行胸部CT平扫. 结果 SARS胸部X线表现分为5型,其中局限型7例(19%),局限扩散型21例(57%),间质型2例(5%),间质扩散型5例(14%),结节-实变型2例(5%). 结论 X线和CT对SARS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黄新华;钱民;彭光明;吴迪;赵玮 刊期: 2003年第08期
患者女,20岁.右上腹包块4年入院.患者4年前发现右上腹包块,无明显不适,未行治疗,近2年明显增大并有腹胀感.患者未婚,无服用避孕药及其他激素史,无肝炎病史.查体:右上腹于肋下10cm处触及包块,质硬,边界欠清,活动度差,轻度触疼.
作者:柳善刚;杨涛;李恒燕;王世东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探讨磁共振下肢动脉运动跟踪三维成像技术的优势及临床应用. 资料与方法对16例疑有下肢动脉血管疾病的患者行下肢动脉运动跟踪三维动态扫描.使用Philips Gyroscan Intera 1.5T超导磁共振仪,采用体部正交线圈,运用其独特的Bolustrack和Mobitrack相结合的智能化扫描技术,快速移床采集双下肢动脉图像. 结果 16例的双下肢动脉图像均获得满意效果,血管清晰,诊断明确. 结论磁共振下肢动脉运动跟踪三维成像技术是目前能部分取代DSA的一种新技术.它与DSA相比有以下优势:(1)无创性,无辐射; (2)操作较DSA简单、省时; (3)成功率高; (4)并发症少; (5)能整体显示双侧下肢动脉血管.
作者:常英娟;宦怡;彭涌;李科;葛雅丽;赵海涛;车素华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肺癌支气管动脉灌注、栓塞术后并发高位截瘫的原因、预防及治疗措施. 资料与方法采用支气管动脉灌注、栓塞治疗中晚期肺癌350例,其中发生高位截瘫3例(0.86%). 结果经及时扩张血管、溶栓及应用神经营养药物治疗,2例病情逐渐减轻,15天后恢复,1例无明显改善. 结论支气管动脉灌注、栓塞治疗肺癌的严重并发症是高位截瘫,及时扩张血管、溶栓及神经营养治疗是其关键.
作者:彭志康;刘亚洪;卢蔚芳;陈健华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分析外伤性支气管断裂的X线平片及CT表现,评价影像学表现在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外伤性支气管断裂的影像学表现. 结果外伤性支气管断裂的主要X线表现:纵隔及皮下气肿,气胸或液气胸,肺不张, 肺下垂征;CT检查可补充X线平片的不足,可显示气管支气管柱中断,气管移位或成角畸形. 结论外伤性支气管断裂有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认识这些征象,有助于早期诊断.
作者:龚瑞;尹姬;郑西卫;何进喜 刊期: 2003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