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MR流动补偿技术在诊断颅内巨大动脉瘤中的价值

朱明旺;戴建平;李少武;詹炯

关键词:磁共振, 巨大动脉瘤, 颅内, 流动补偿技术
摘要:目的观察MR流动补偿技术对颅内巨大动脉瘤MRI表现的影响,评价该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资料与方法搜集3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巨大动脉瘤,均行使用和未使用流动补偿技术T1WI检查,重点观察动脉瘤的残腔和血栓的MRI表现.结果颅内巨大动脉瘤的MR信号表现多样,主要与动脉瘤内是否出现血栓及其大小、形成时间的长短和动脉瘤引起的继发性改变等因素有关.使用流动补偿技术使残腔信号增高,有助于明确动脉瘤残腔的位置和大小.动脉瘤壁血栓信号差异很大,多呈层状或涡状的混杂信号.流动补偿技术对闭塞动脉瘤和瘤内血栓的信号没有影响.结论 MRI可清楚显示颅内巨大动脉瘤的残腔和血栓形成情况,使用流动补偿技术可以明确动脉瘤残腔的位置,提高诊断的特异性.
临床放射学杂志相关文献
  • 肝动脉栓塞及经皮注射乙醇治疗肝癌的研究

    目的比较肝动脉灌注化疗及栓塞(TACE)加经皮注射无水乙醇(PEI)与单纯TACE治疗有包膜、单个、大病灶原发性肝癌的疗效.资料与方法 45例原发性肝癌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A组(n=23)在预先经导管TACE治疗后,在B超引导下行PEI治疗.B组(n=22)单纯TACE治疗.结果 TACE组肿瘤治疗的部分缓解率仅为9%,1、2、3年生存率分别为59%、32%和0%;病灶完全坏死率为0%(0/5).相比之下,TACE+PEI组肿瘤治疗的部分缓解率增加到40%(P<0.05),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8%、56%和21%(P<0.05);病灶完全坏死率为67%(4/6).结论 PEI+TACE对有包膜的单个大病灶肝癌的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对这一部分患者进行二期切除手术也是有好处的.

    作者:许国辉;文华长;李政文;伍海翔;程祝忠;陈学浩;吴辉;黄建鸣;文永君;段天红;张果林;肖瑞君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小肺癌CT扫描增强程度与肿瘤VEGF含量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小肺癌增强CT扫描病灶强化程度与肿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含量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病理证实的恶性肿瘤18例,炎性假瘤3例,结核瘤2例,错构瘤2例.术前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手术切除的病理标本应用SP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及DAB显色法检测病灶标本中VEGF的表达.将检测结果与病变增强CT扫描的强化程度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VEGF表达:18例小肺癌7例为强阳性,10例为弱阳性,1例为阴性(阳性率为94.4%).3例炎性假瘤1例弱阳性,2例为阴性(阳性率为33.3%).2例结核及2例错构瘤均为阴性.18例小肺癌中,7例VEGF表达强阳性,增强CT扫描6例明显强化,1例一般强化;VEGF弱阳性的10例中,增强CT扫描2例明显强化,8例一般强化;VEGF阴性表达者1例,增强CT扫描为一般强化.分组数值经χ2检验,P<0.01,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结论 VEGF的大量表达是恶性肿瘤的生物学标记.增强CT扫描病灶的强化程度与病灶VEGF含量正相关.

    作者:秦乃姗;蒋学祥;黄可;唐光健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评《介入放射学——非血管性》

    作者:刘俊渊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颈部外周神经源性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目的探讨颈部外周神经源性肿瘤的影像学表现及其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33例颈部外周神经源性肿瘤,包括神经鞘瘤28例,恶性神经鞘瘤2例,神经纤维瘤3例.26例行CT扫描,4例行MRI扫描,3例同时行MRI和CT扫描.结果颈部外周神经源性肿瘤因发生在特定的解剖部位,易于辨认,依据肿瘤引起的骨质缺损或附近间隙、肌肉、血管等移位方向,还可推测出它来自于哪一组神经.神经鞘瘤病理上有不同成分组成,故在影像学上多呈不均匀低密度(低信号)肿块,增强后不均匀现象更明显.根据这一现象可作出定性诊断.结论 CT和MRI扫描是诊断该肿瘤的有效方法.

    作者:韩晶;沈文荣;郭震;张晋;钱云铉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评《现代腹部影像诊断学》

    作者:吴恩惠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十二指肠、空肠先天性闭锁与狭窄的诊断

    搜集经X线检查并经手术证实的十二指肠、空肠先天性闭锁与狭窄患者10例,结合文献复习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0例均为出生后呕吐、腹胀,其中大便异常7例.均行胸腹透视、平片、造影检查,对比剂用碘油或钡液.

    作者:燕桂新;赵文泉;刘永波;李志光;贾朝江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空肠多发脂肪瘤伴可复发性肠套叠一例

    患者男,38岁.半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断性上腹剑突下疼痛不适,肌饿时明显,伴反酸、乏力.近5天来上腹疼痛消失,但乏力加重且伴心慌,解柏油样稀便而入院.体检:患者神智清醒,精神欠佳,贫血貌,心肺正常,腹平软,无压痛,肠鸣音正常,未触及包块.实验室检查:Hb 60g/L,大便潜血(++),其他无特殊. X线检查: 口服小肠低张气钡双对比造影显示:距屈氏韧带20cm及90cm处空肠内各见一约2.0cm×2.5cm的椭圆形充盈缺损,边缘光整,位置固定,加压后形态稍有改变(图1);肿瘤近端表面光滑,邻近肠粘膜皱襞显示清楚,轻度撑开,无破坏;肿瘤远端表面见直径约0.5cm龛影,俯卧位见病变区空肠套叠(图2),仰卧位自动回复(图3).拟诊:空肠多发性良性肿瘤伴溃疡及可复性空肠套叠(考虑空肠多发息肉).手术所见: 小肠距屈氏韧带约25cm及85cm处分别见一约2cm×2cm肿瘤,质软,远处肿瘤表面溃疡为1cm×1cm,有陈旧性出血,空肠呈轻度扩张状态,棱形切开肿瘤,肉眼见为黄色质软肿瘤.病理诊断: 小肠粘膜下层脂肪瘤.

    作者:陈晓林;谭光喜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经肝动脉化疗栓塞加血管生长抑制剂对兔肝移植瘤生长及转移的影响

    目的观察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后血管生长抑制剂TNP-470治疗对兔VX2肝移植瘤生长及转移的抑制作用.材料与方法将VX2肿瘤接种于日本大白兔的肝脏内,植入2周后将45只携有肿瘤的实验兔随机分为对照组、单纯TACE治疗组及TACE术后TNP-470治疗组,分别给予不同的处理.TACE术后TNP-470治疗组于TACE术后3天给予TNP-470静脉灌注,隔日1次,剂量为30mg/kg体重,共治疗9次.植入肿瘤后5周处死动物,测量肝移植瘤的大小、坏死面积,观察肝内及双肺转移的发生率.结果 5周末对照组肝移植瘤体积26.5±6.5cm3,平均坏死率35.5±9.2%.单纯TACE治疗后肝移植瘤体积约19.9±7.3cm3,平均坏死率52.4±17.8%.TACE术后TNP-470治疗组移植瘤平均体积14.7±4.6cm3,平均坏死率69.5±12.6%,各组之间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肝内及双肺转移率分别为:对照组:15/15(100%)、11/15(73.3%).单纯TACE治疗组:15/15(100%)、10/15(66.7%).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TACE术后TNP-470治疗组肝内及双肺转移率分别为7/15(46.7%)、5/15(33.3%),与前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单纯TACE治疗虽然能抑制肝移植瘤的生长,但对其转移无明显抑制作用.TACE术后血管生长抑制剂TNP-470治疗可以进一步抑制肝移植瘤的生长并可能对其转移有抑制作用.

    作者:马明平;胡道予;周义成;胡国栋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恶性纤维组织细胞型骨肉瘤误诊一例

    患者女,34岁.于5小时前不慎摔倒,左膝部先着地,伤后感疼痛来院就诊.患者自述平时体健,受伤前未感觉左膝部疼痛.体检:左膝关节处轻微肿胀,皮肤正常,局部轻压痛,表浅静脉未见怒张,关节活动正常.实验室检查:血沉72mm/h,血清碱性磷酸酶54h/c,血、尿、粪常规正常.X线平片表现: 左胫骨上端有一6.0cm×6.5cm膨胀性图1 X表现:左胫骨上端髁间嵴下方见膨胀性骨破坏区,约6.0cm×6.5cm大小,有密集骨间隔,未见骨膜反应图2 CT表现:左胫骨上端骨髓腔破坏扩大,骨皮质变薄,未见骨膜反应图3 癌组织多由梭形细胞组成,似成纤维细胞,并产生少量红色的肿瘤性骨质,可见瘤巨细胞(×100) 图4 梭形细胞周有条索状肿瘤性骨样基质.

    作者:夏秋俊;江霞;徐晔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模糊绒毛征在CT诊断周围型肺癌中的价值

    肺孤立性球形病灶有时在鉴别诊断上较难,而且是日常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笔者对21例近胸膜侧孤立性肺球形病灶外缘CT显示模糊绒毛征象者的术前诊断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探讨此征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价值.1 资料与方法搜集1996年10月~1999年12月近胸膜侧孤立性肺球形病灶外缘CT表现有模糊绒毛征者21例,其中男12例,女9例,年龄18~78岁,平均48.3岁.临床症状:咳嗽15例,胸痛10例,咯血8例,发热5例,体检4例.肺球形病灶直径小为15mm,大52mm,平均为28mm,其中直径<25mm 14例,>25mm 7例.病灶位于右肺上叶4例,下叶8例;左肺上叶3例,下叶6例.其中手术11例,肺穿刺活检10例.

    作者:许开喜;邓建林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食管癌胃底巨大转移一例

    患者男,53岁.因进食时偶有哽噎感20天就诊.体检及实验室检查均无异常.X线钡餐检查:于第8胸椎水平食管下段后壁见一大小约0.7cm×1.2cm充盈缺损,边缘尚光整,粘膜皱襞受压推移,无明显中断、破坏,管腔无狭窄及扩张,壁柔软(图1).站立位及俯卧位于胃底右后壁见一类圆形软组织影突入胃腔,边缘光滑,大小约6.0cm×5.2cm,密度均匀,无龛影(图2、3).胃壁柔软,粘膜皱襞无中断、破坏,贲门正常.

    作者:陈小荣;林丹人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Mn-DPDP增强MRI胰腺强化特征以及与Gd-DTPA动态增强MRI比较的初步研究

    目的探讨Mn-DPDP增强MRI胰腺强化特征,并与Gd-DTPA动态增强比较,为Mn-DPDP增强胰腺MRI的临床应用提供指导.资料与方法 46例患者因肝脏局灶病变行Gd-DTPA动态增强和Mn-DPDP增强MRI,其中29例图像及临床病史无胰腺病变者入选本研究.常规平扫及Gd-DTPA动态增强;次日经肘静脉缓慢滴注Mn-DPDP(0.5ml/kg体重),于给药结束后5~40min内每5min以及24h行SE T1W及SPGR T1W扫描.结果正常胰腺于注药结束后5min即强化(SNR高于平扫,P<0.05),5~40min维持于一平台期,胰腺信号强度于35min达到大,SE T1W及SPGR T1W图像上强化指数(CEI)分别为74%±36和80%±29(两者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24h胰腺SNR仍较平扫高(P<0.05).给药结束后35min SPGR T1W图像上胰腺CEI(80%±29)低于Gd-DTPA动态增强动脉期(108%±26)(P<0.05),与门脉期的85%±25相似(P>0.05),比延迟期的69%±13高(P<0.05).结论正常胰腺Mn-DPDP增强扫描显著强化,能达到Gd-DTPA动态增强门脉期胰腺强化程度,并能提供充裕的扫描时间窗及可采用除SPGR T1W序列外SE T1W序列扫描.

    作者:龚静山;周康荣;汪澄斌;曾蒙苏;彭卫军;严福华;沈继章;陈财忠;施伟斌;张澍杰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对比剂注射剂量和流率对胰腺CT增强的影响

    目的评价对比剂不同注射剂量和流率对胰腺CT增强的影响.资料与方法 50例患者按不同剂量和注射流率随机分成5组,Ⅰ组(1.5ml/kg、3ml/s),Ⅱ组(1.5ml/kg、2.5ml/s),Ⅲ组(1ml/kg、3ml/s),Ⅳ组(1ml/kg、2.5ml/s),Ⅴ组(固定剂量75ml、2.5ml/s),每组各10例,分别行胰腺薄层双期扫描,实质期和门脉期的延迟时间分别为40s、70s.分别测量平均胰腺CT增强值并作比较.结果实质期平均胰腺CT增强值,Ⅰ组为71.05±9.64HU,Ⅱ组为64.04±9.61HU,Ⅲ组为45.16±7.98HU,Ⅳ组为44.16±11.27HU,Ⅴ组为50.20±13.59HU.Ⅰ与Ⅲ组相比(P<0.05),Ⅱ组与Ⅳ组相比(P<0.05),Ⅱ组与Ⅴ组相比(P<0.05)有明显差异.Ⅰ与Ⅱ、Ⅲ与Ⅳ、Ⅳ与Ⅴ组相比无明显差异.结论高剂量可提高胰腺增强效果,1.5ml/kg注射剂量,2.5~3ml/s注射流率是比较合适的注射参数.

    作者:徐青;黄庆娟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学习和研究活体形态学

    随着现代科学及医学影像学的飞跃发展,我们在对正常活体的形态学和功能学的研究方面发现了不少问题,有些问题的深度令人吃惊,有些是我们在平常工作中视而不见的问题,现提出来与同仁们商榷.在临床上,我们面对的病人,是活生生的人,他们体内的各个器官和组织的形态学才是我们应该认真研究的对象.研究活体形态学的艰巨任务,只有活体的医学影像学、内镜学、手术解剖学、临床检验学等临床学科才能够承担.

    作者:巫北海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双螺旋CT门脉血管成像理想扫描参数和方法的研究

    目的探讨双螺旋CT门脉血管成像(DSCTP)理想扫描层厚、螺距、三维成像技术.资料与方法采用Elscint双螺旋CT机扫描,94例患者,分为3组:A组:螺距1,层厚2.5mm;B组:螺距1.5,层厚2.5mm;C组:螺距1,层厚5mm.以大强度投影法(MIP)、表面阴影显示法(SSD)重建门静脉三维影像.比较不同层厚和螺距组合、不同成像技术对门脉显示的差别.比较各组横断面图像噪声大小及对DSCTP的影响.结果 (1)DSCTP图像质量,A、B组的效果均佳,优于C组.(2)MIP较SSD显示的血管丰富,小分支显示优于SSD.(3)B组噪声大,但对DSCTP无明显影响.结论 DSCTP佳扫描层厚为2.5mm、螺距为1.5,MIP为理想三维成像技术.

    作者:罗建光;杨东益;李德泰;刘顾岗;杨立萍;王哲学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内支架植入加旁路转流术在周围血管闭塞性病变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评价内支架植入结合旁路转流术在四肢动脉闭塞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8例四肢动脉慢性闭塞患者,左下肢2例,右下肢5例,左上肢1例.采用介入方法将内支架植入髂动脉或锁骨下动脉狭窄段,同时行远侧肢体动脉病变段旁路转流术.结果内支架植入及手术均全部成功,无1例发生相关并发症.临床症状明显改善.随访8个月~2年均保持通畅.结论内支架植入加旁路转流术是治疗四肢血管闭塞性疾病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方淳;陈克敏;张纪蔚;张皓;李明华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孤立性肺结节三维重建成像的CT研究

    目的探讨三维重建成像对孤立性肺结节(SPN)形态特征的显示及其良恶性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对37例SPN(直径≤3cm)进行增强薄层扫描,利用三维成像软件用表面遮盖法(SSD)进行三维重建.调整阈值上、下限,分别观察结节的表面形态及与相邻胸膜、支气管、血管的关系,分析三维形态学改变对鉴别其良恶性的诊断价值.结果 3DCT完整显示了37例SPN立体形态和结节与周围血管的关系及血管类型,直观显示了34例SPN相邻胸膜内外侧面形态改变和结节与周围支气管的关系.3DCT形态分型,在良恶性SPN上有差异.结论三维重建技术不仅能三维显示SPN的异常表现,而且能掌握肺结节与支气管、血管和胸壁间的解剖关系,充分、直观地显示SPN的形态学特征.3DCT结合2DCT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性,是鉴别SPN良恶性的有效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作者:范国华;陆之安;龚建平;钱铭辉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颅内交通动脉瘤与Willis环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关系

    目的探讨颅内交通动脉瘤与Willis环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关系.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99例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资料.结果前交通动脉瘤,A1优势征多见;后交通动脉瘤,非基底动脉供血与基底动脉供血比较无差异.结论颅内前交通动脉瘤的形成与Willis前环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有关,后交通动脉瘤与Willis后环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尚未见明显关系.

    作者:李建华;贺能树;孙建中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肋骨巨大骨纤维异常增殖症一例

    清楚、光整,右侧第5肋骨破坏(附图).CT诊断:右侧第5肋骨骨软骨瘤.手术及病理: 取右侧第5肋骨为切口,可见第5肋骨明显增厚,向前剥离确认病灶与正常肋骨交界处切断肋骨,向外切除病灶,可见瘤体巨大,约15cm×14cm×13cm.病理诊断:右侧肋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

    作者:许成军;朴大日;崔光春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液性成分为主的软组织病变MRI诊断

    目的了解MRI对液性成分为主的软组织病变的诊断能力.资料与方法分析53个病变的部位、信号等MR征象.结果皮脂腺囊肿等位于皮肤和皮下,神经纤维瘤、弹力纤维瘤等位于肌间隙,腱鞘囊肿和滑膜肉瘤位于关节旁,软骨肉瘤等位于肌肉内.脓肿、转移瘤和血肿有灶周水肿,前二者的坏死区呈水样信号;血管瘤T1WI呈略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亚急性期血肿T1WI与T2WI均呈高信号;粘液变性区T1WI呈略低、等或略高信号,T2WI呈高信号.结论依据液性成分的MRI信号特征可推测其性质,结合其他MRI表现,可以正确推断多数液性为主软组织病变的组织来源.

    作者:韩月东;任东青;杨文清;张传山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主管:湖北省黄石市卫生局

主办:黄石市医学科技情报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