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北海
目的评价对比剂不同注射剂量和流率对胰腺CT增强的影响.资料与方法 50例患者按不同剂量和注射流率随机分成5组,Ⅰ组(1.5ml/kg、3ml/s),Ⅱ组(1.5ml/kg、2.5ml/s),Ⅲ组(1ml/kg、3ml/s),Ⅳ组(1ml/kg、2.5ml/s),Ⅴ组(固定剂量75ml、2.5ml/s),每组各10例,分别行胰腺薄层双期扫描,实质期和门脉期的延迟时间分别为40s、70s.分别测量平均胰腺CT增强值并作比较.结果实质期平均胰腺CT增强值,Ⅰ组为71.05±9.64HU,Ⅱ组为64.04±9.61HU,Ⅲ组为45.16±7.98HU,Ⅳ组为44.16±11.27HU,Ⅴ组为50.20±13.59HU.Ⅰ与Ⅲ组相比(P<0.05),Ⅱ组与Ⅳ组相比(P<0.05),Ⅱ组与Ⅴ组相比(P<0.05)有明显差异.Ⅰ与Ⅱ、Ⅲ与Ⅳ、Ⅳ与Ⅴ组相比无明显差异.结论高剂量可提高胰腺增强效果,1.5ml/kg注射剂量,2.5~3ml/s注射流率是比较合适的注射参数.
作者:徐青;黄庆娟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患者男,39岁.头痛,头晕,伴进行性双侧听力下降1年余来诊.实验室检查阴性,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下未见结节灶.MRI表现:于大脑镰旁、小脑幕及左额部脑表面见7处大小不等T1WI等信号,T2WI略高信号灶,大者约4.0cm×3.0cm×4.0cm,位于右顶枕部大脑镰旁.小者约0.2cm×0.5cm.左、右侧桥小脑角区见大小分别为3.0cm×3.3cm×2.6cm,1.1cm×1.3cm×0.7cm T1WI低信号、T2WI明显高信号灶(图1、2),与第Ⅷ对脑神经相连,脑干、四脑室、左小脑半球受压变形右移.注射Gd-DTPA后,病灶均呈显著强化(图3~5).MRI诊断:脑膜瘤病.
作者:石珍;魏佃生;张宝玉;王允胜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患者男,57岁.因腹痛、腹泻、发热2天入院.2天前进食不洁食物后出现腹泻,解稀水样便,当晚出现中下腹绞痛,伴呕吐、畏寒、发热.查体:血压15/10kPa,急性痛苦面容,重度贫血貌.右上腹触及一7.0cm×7.0cm包块,质软,压痛,有血管搏动,听诊可闻及收缩期血管杂音.左下腹压痛,移动性浊音(-).实验室检查:Hb 47g/L,大便常规:WBC 3~5/Hp,尿常规、肾功能均正常.MRI表现:腹主动脉于肠系膜上动脉开口以下,至左、右髂总动脉开口以上管腔明显扩大,大管径约8.0cm,上下径约11.0cm.下腔静脉局部受压变窄.瘤体左后方有一大小约15.0cm×11.0cm×7.2cm、与肌肉信号相似的异常信号灶,其内可见斑片状短T1、长T2高信号,周边可见低信号包膜(图1、2).MRI诊断:巨大腹主动脉瘤合并腹膜后血肿.
作者:侯建明;任彦玲;程美兰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搜集经X线检查并经手术证实的十二指肠、空肠先天性闭锁与狭窄患者10例,结合文献复习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0例均为出生后呕吐、腹胀,其中大便异常7例.均行胸腹透视、平片、造影检查,对比剂用碘油或钡液.
作者:燕桂新;赵文泉;刘永波;李志光;贾朝江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分析腮腺各类型原发恶性肿瘤的CT表现,了解其影像学特点.资料与方法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腮腺原发恶性肿瘤19例,包括粘液表皮样癌8例,腺泡细胞癌及腺癌各3例,鳞状细胞癌及恶性混合瘤各2例,腺样囊性癌1例.结果临床有面神经受累症状者7例,其中6例肿瘤侵及深、浅二叶.19例中,5例肿物呈圆形或椭圆形,14例呈不规则形;6例边缘清楚,13例边缘不清楚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周围结构受侵.17例行增强扫描,肿瘤均有不同程度的强化,其中10例明显强化.肿瘤密度均匀2例,不均匀15例,内部有不同形态的低密度区,其中4例中央有大片低密度坏死.9例合并有颈部淋巴结肿大.结论面神经受累症状为腮腺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如肿瘤侵及深、浅二叶时诊断更为可靠;肿物边缘不规则、边界不清楚、明显强化、内部密度不均匀以及颈部淋巴结肿大为腮腺原发恶性肿瘤的影像学特点.
作者:罗德红;石木兰;王佳玉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清楚、光整,右侧第5肋骨破坏(附图).CT诊断:右侧第5肋骨骨软骨瘤.手术及病理: 取右侧第5肋骨为切口,可见第5肋骨明显增厚,向前剥离确认病灶与正常肋骨交界处切断肋骨,向外切除病灶,可见瘤体巨大,约15cm×14cm×13cm.病理诊断:右侧肋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
作者:许成军;朴大日;崔光春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作者:刘俊渊 刊期: 2002年第01期
随着现代科学及医学影像学的飞跃发展,我们在对正常活体的形态学和功能学的研究方面发现了不少问题,有些问题的深度令人吃惊,有些是我们在平常工作中视而不见的问题,现提出来与同仁们商榷.在临床上,我们面对的病人,是活生生的人,他们体内的各个器官和组织的形态学才是我们应该认真研究的对象.研究活体形态学的艰巨任务,只有活体的医学影像学、内镜学、手术解剖学、临床检验学等临床学科才能够承担.
作者:巫北海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三维重建成像对孤立性肺结节(SPN)形态特征的显示及其良恶性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对37例SPN(直径≤3cm)进行增强薄层扫描,利用三维成像软件用表面遮盖法(SSD)进行三维重建.调整阈值上、下限,分别观察结节的表面形态及与相邻胸膜、支气管、血管的关系,分析三维形态学改变对鉴别其良恶性的诊断价值.结果 3DCT完整显示了37例SPN立体形态和结节与周围血管的关系及血管类型,直观显示了34例SPN相邻胸膜内外侧面形态改变和结节与周围支气管的关系.3DCT形态分型,在良恶性SPN上有差异.结论三维重建技术不仅能三维显示SPN的异常表现,而且能掌握肺结节与支气管、血管和胸壁间的解剖关系,充分、直观地显示SPN的形态学特征.3DCT结合2DCT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性,是鉴别SPN良恶性的有效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作者:范国华;陆之安;龚建平;钱铭辉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观察MR流动补偿技术对颅内巨大动脉瘤MRI表现的影响,评价该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资料与方法搜集3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巨大动脉瘤,均行使用和未使用流动补偿技术T1WI检查,重点观察动脉瘤的残腔和血栓的MRI表现.结果颅内巨大动脉瘤的MR信号表现多样,主要与动脉瘤内是否出现血栓及其大小、形成时间的长短和动脉瘤引起的继发性改变等因素有关.使用流动补偿技术使残腔信号增高,有助于明确动脉瘤残腔的位置和大小.动脉瘤壁血栓信号差异很大,多呈层状或涡状的混杂信号.流动补偿技术对闭塞动脉瘤和瘤内血栓的信号没有影响.结论 MRI可清楚显示颅内巨大动脉瘤的残腔和血栓形成情况,使用流动补偿技术可以明确动脉瘤残腔的位置,提高诊断的特异性.
作者:朱明旺;戴建平;李少武;詹炯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作者:吴恩惠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小肺癌增强CT扫描病灶强化程度与肿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含量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病理证实的恶性肿瘤18例,炎性假瘤3例,结核瘤2例,错构瘤2例.术前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手术切除的病理标本应用SP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及DAB显色法检测病灶标本中VEGF的表达.将检测结果与病变增强CT扫描的强化程度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VEGF表达:18例小肺癌7例为强阳性,10例为弱阳性,1例为阴性(阳性率为94.4%).3例炎性假瘤1例弱阳性,2例为阴性(阳性率为33.3%).2例结核及2例错构瘤均为阴性.18例小肺癌中,7例VEGF表达强阳性,增强CT扫描6例明显强化,1例一般强化;VEGF弱阳性的10例中,增强CT扫描2例明显强化,8例一般强化;VEGF阴性表达者1例,增强CT扫描为一般强化.分组数值经χ2检验,P<0.01,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结论 VEGF的大量表达是恶性肿瘤的生物学标记.增强CT扫描病灶的强化程度与病灶VEGF含量正相关.
作者:秦乃姗;蒋学祥;黄可;唐光健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了解MRI对液性成分为主的软组织病变的诊断能力.资料与方法分析53个病变的部位、信号等MR征象.结果皮脂腺囊肿等位于皮肤和皮下,神经纤维瘤、弹力纤维瘤等位于肌间隙,腱鞘囊肿和滑膜肉瘤位于关节旁,软骨肉瘤等位于肌肉内.脓肿、转移瘤和血肿有灶周水肿,前二者的坏死区呈水样信号;血管瘤T1WI呈略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亚急性期血肿T1WI与T2WI均呈高信号;粘液变性区T1WI呈略低、等或略高信号,T2WI呈高信号.结论依据液性成分的MRI信号特征可推测其性质,结合其他MRI表现,可以正确推断多数液性为主软组织病变的组织来源.
作者:韩月东;任东青;杨文清;张传山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患者男,63岁.因左侧腰部疼痛20天入院.患者20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腰部疼痛,呈阵发性,无会阴部放射,伴尿痛、尿频,尿液呈淡黄色.既往有输尿管结石病史,结石自行排出.体检:左腰部触及一包块,表面光滑,无触痛,边界不清,左肾区叩击痛.实验室检查:尿淡黄色、混,镜检:白细胞稀布视野,脓球(+),红细胞(+);白细胞13.5×109/L.其余无异常.静脉肾盂造影示: 左肾显影迟缓,肾盂扩张呈球形,肾盂及上段输尿管扩张,左侧输尿管中下段未显示.逆行造影示:左肾盂、肾盏及上段输尿管扩张,中段输尿管外侧可见约14cm×9cm囊性结构显影,边缘清楚,内侧与输尿管相通,可见对比剂进入其内.平骶髂关节下缘水平以上见约3cm输尿管狭窄(附图).
作者:郑传彬;徐春林;朱卫峰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评价内支架植入结合旁路转流术在四肢动脉闭塞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8例四肢动脉慢性闭塞患者,左下肢2例,右下肢5例,左上肢1例.采用介入方法将内支架植入髂动脉或锁骨下动脉狭窄段,同时行远侧肢体动脉病变段旁路转流术.结果内支架植入及手术均全部成功,无1例发生相关并发症.临床症状明显改善.随访8个月~2年均保持通畅.结论内支架植入加旁路转流术是治疗四肢血管闭塞性疾病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方淳;陈克敏;张纪蔚;张皓;李明华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患者男,38岁.半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断性上腹剑突下疼痛不适,肌饿时明显,伴反酸、乏力.近5天来上腹疼痛消失,但乏力加重且伴心慌,解柏油样稀便而入院.体检:患者神智清醒,精神欠佳,贫血貌,心肺正常,腹平软,无压痛,肠鸣音正常,未触及包块.实验室检查:Hb 60g/L,大便潜血(++),其他无特殊. X线检查: 口服小肠低张气钡双对比造影显示:距屈氏韧带20cm及90cm处空肠内各见一约2.0cm×2.5cm的椭圆形充盈缺损,边缘光整,位置固定,加压后形态稍有改变(图1);肿瘤近端表面光滑,邻近肠粘膜皱襞显示清楚,轻度撑开,无破坏;肿瘤远端表面见直径约0.5cm龛影,俯卧位见病变区空肠套叠(图2),仰卧位自动回复(图3).拟诊:空肠多发性良性肿瘤伴溃疡及可复性空肠套叠(考虑空肠多发息肉).手术所见: 小肠距屈氏韧带约25cm及85cm处分别见一约2cm×2cm肿瘤,质软,远处肿瘤表面溃疡为1cm×1cm,有陈旧性出血,空肠呈轻度扩张状态,棱形切开肿瘤,肉眼见为黄色质软肿瘤.病理诊断: 小肠粘膜下层脂肪瘤.
作者:陈晓林;谭光喜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分析膝关节韧带损伤的MRI表现及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经手术或关节镜检查证实的膝关节韧带损伤的MRI资料.结果 22例膝关节损伤患者中,共有37条韧带损伤,MRI检出其中的34条,其敏感性为91.9%,准确性为95.5%.交叉韧带损伤的MRI表现为韧带连续性中断,局灶或弥漫性肿胀,信号强度增加及断端移位.侧副韧带损伤的MRI表现为韧带连续性中断和/或韧带肿胀增粗,信号升高.结论 MRI是诊断膝关节韧带损伤的理想的非创伤性检查方法.
作者:胡爱妹;李惠民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颅内交通动脉瘤与Willis环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关系.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99例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资料.结果前交通动脉瘤,A1优势征多见;后交通动脉瘤,非基底动脉供血与基底动脉供血比较无差异.结论颅内前交通动脉瘤的形成与Willis前环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有关,后交通动脉瘤与Willis后环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尚未见明显关系.
作者:李建华;贺能树;孙建中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研究简单和复杂手指运动激活脑皮层功能区的异同.资料与方法选择一组正常志愿者(12例)按要求分别进行简单与复杂手指运动,同时进行BOLD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扫描,用t检验统计学方法分析获得运动状态与静息状态信号对比的脑功能图.对比观察脑皮层区的兴奋区的异同.结果 12例受试者中,复杂手指运动可激活对侧初级躯体感觉区(SM1),其中11例可观察到一侧或双侧辅助运动区(SMA)兴奋,9例运动前区(PMA)兴奋;简单手指运动则均表现为对侧SM1兴奋,而SMA、PMA区被激活仅为2例和5例.激活区检测的可重复性大于95%.结论复杂手指运动需要更多的脑皮层功能区参与运动的协调,因而能更多地激活非初始运动皮层区.
作者:常时新;冯敢生;孔祥泉;张向群;于群;熊茵;刘定西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患者男,53岁.因进食时偶有哽噎感20天就诊.体检及实验室检查均无异常.X线钡餐检查:于第8胸椎水平食管下段后壁见一大小约0.7cm×1.2cm充盈缺损,边缘尚光整,粘膜皱襞受压推移,无明显中断、破坏,管腔无狭窄及扩张,壁柔软(图1).站立位及俯卧位于胃底右后壁见一类圆形软组织影突入胃腔,边缘光滑,大小约6.0cm×5.2cm,密度均匀,无龛影(图2、3).胃壁柔软,粘膜皱襞无中断、破坏,贲门正常.
作者:陈小荣;林丹人 刊期: 2002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