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CT导向肺活检标本端粒酶活性检测对肺癌的早期诊断价值

彭猛青;王绪;朱述阳;罗涛;古涛;严玉兰;刘慧;王秀英

关键词:肺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活检 端粒酶
摘要:目的研究肺活检标本端粒酶活性检测对肺癌的早期诊断价值. 资料与方法经X线平片与CT扫描疑诊为早期肺癌52例患者,分别进行纤维支气管镜活检与经皮针刺切割活检,并使用银染端粒酶重复序列扩增法(TRAP)检测活检标本端粒酶活性;而后将早期肺癌(T1N0M0)与非癌病变组对照研究. 结果经手术病理证实为早期肺癌患者22例,肺活检标本端粒酶活性表达阳性率为86.4%(19/22);经手术或随访2年以上证实为良性病变者24例(肺囊肿3例,结核6例,炎性假瘤5例,肺炎10例),端粒酶活性表达阳性率为4.2%(1/24).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 结论端粒酶可以作为肺癌定性的一个敏感的肿瘤标志物,结合病理学检查,有可能对肺癌作出早期诊断.
临床放射学杂志相关文献
  • 脾脏多发性错构瘤误诊为淋巴瘤一例

    患者男,26岁.因左上腹疼痛半月余入院.查体:腹软,肝脾肋下未扪及,全身未扪及明显肿大淋巴结.实验室及胸片检查未见异常.曾在外院作MR检查示脾脏略肿大,表面呈结节状,T1WI为略高信号,边界欠清;T2WI为高信号,且随回波延长,信号增高,病灶边界清晰,大结节直径约3cm(图1、2).本院CT检查:脾脏略肿大,表面呈结节状,其内见多个略低密度灶,边界欠清.增强后见病灶仍为低密度区,周围有轻度强化,结节大小约3cm(图3、4).CT诊断:脾脏多发病灶,结合MRI提示脾脏淋巴瘤可能性大.

    作者:龚美琳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硬膜外血肿并天幕疝的CT研究

    目的分析硬膜外血肿并天幕疝的CT表现,探讨血肿体积与天幕疝程度的关系. 资料与方法对86例硬膜外血肿患者应用斜坡垂线扫描法进行研究. 结果斜坡垂线扫描图像上,36例显示天幕疝,其CT表现为:与颞叶脑组织相连的小脑幕内侧环池内软组织密度影.颞叶疝至幕下3mm以内者4例,3~6mm者12例,6mm以上者20例,相应血肿体积分别为30.99~34.81ml、32.84~41.76ml和39.15~69.54ml. 结论应用斜坡垂线扫描法,CT可对硬膜外血肿合并天幕疝作出准确诊断;血肿体积与疝入程度有关.

    作者:李文;张敏;崔长泉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胸腰段脊椎爆裂骨折的CT诊断(附70例分析)

    目的研究胸腰段脊椎爆裂骨折的CT表现和椎体后缘的后移碎骨片引起椎管狭窄与神经损伤之间的关系. 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72个椎体爆裂骨折的CT表现,其中有2例为2个脊椎爆裂骨折.所有患者CT扫描层厚、层距均为5mm. 结果脊椎胸腰段爆裂骨折的CT表现如下:(1)椎体向心性爆裂;(2)碎骨片向后移位导致椎管狭窄;(3)椎基静脉孔垂直矢状向骨折;(4)单侧或双侧椎板骨折;(5)部分伴随横突、棘突、关节突和/或椎体骨折.椎管狭窄的程度与神经损伤有关. 结论 CT扫描能很好地显示脊椎爆裂骨折和椎管狭窄的程度,是诊断胸腰椎爆裂骨折的重要方法,并对帮助制订治疗方案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韩秋明;叶念祖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MRCP 2D FASE序列对胆道术后病变的诊断价值

    目的评价磁共振胆胰管成像(MRCP)二维快速自旋回波序列(2D FASE)对胆道术后并发症的诊断价值. 资料与方法对72例胆道术后(胆囊切除术48例,胆总管探查术8例,肝管空肠吻合术16例)出现不明原因发热、黄疸、右上腹痛等症状患者进行MRCP检查,由2位放射科医生阅片,着重观察是否存在残余胆囊、胆管狭窄、胆道结石、吻合口狭窄等术后并发症,并与直接胆管造影、手术和病理结果对照分析. 结果 MRCP 2D FASE对残余胆囊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率分别为92.3%、97.1%、92.3%、97.1%、95.8%;对胆管狭窄分别为90.9%、97.8%、90.9%、97.8%、96.4%;对胆道结石分别为79.2%、100%、100%、90.6%、93.1%;对胆管扩张均为100%;对胆肠吻合口定位准确率为100%;对吻合口狭窄诊断的准确率为87.5%. 结论 MRCP 2D FASE序列是诊断胆道术后病变的一种准确、非侵入性的检查方法.

    作者:孙昌进;周翔平;陈宪;刘荣波;宋彬;严志汉;白汉林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胆囊切除术后右肋膈与肝脏之间包裹性积液一例

    患者女,42岁.外院胆囊切除术后24天,喘憋12天,寒战、发热3天入院.查体:体温37.6℃,心率110次/分,呼吸23次/分,血压120/88mmHg,两肺呼吸音清,右上腹12cm切口愈合好.肝区轻叩痛,肝肋下触诊不满意,脾触诊肋下未及.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 6.5×109/L,中性 0.87,血生化:GLO 32.6U/L,ALP 238U/L,GGT 195U/L.B超:右侧胸腔积液,右膈与肝脏之间包裹性积液.胸片示:右肺野缩小,右胸腔小液气面,右下大片高密度影.胸腹部CT平扫:右胸水征,中等量.右膈下与肝脏之间见新月型水样密度影,边缘锐利征阳性,其下缘达右肝肾间隙水平,未见游离腹水征.肝、脾不大,肝脏轻度下移,胰、双肾未见异常(图1).冠状三维重建见右膈与肝脏间呈梭形水样密度,CT值14HU(图2).入院第2天于右侧腋中线第8肋间,局麻后切开3cm逐层分离至包裹外壁,打开壁置入弗莱氏尿管引流出黄绿色澄清液体700ml,性状符合胆汁.入院第10天,右侧引流通畅,患者一般情况欠佳,从引流导管注入泛影葡胺40ml,见包裹积液减少,对比剂位于膈下肝间隙.

    作者:张兴梅;贾树林;程钢;潘克勤;魏海亮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评《急腹症影像诊断学》

    作者:曹来宾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腮腺多形性腺瘤的CT表现

    目的分析腮腺多形性腺瘤的CT表现,了解其影像特点. 资料与方法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腮腺多形性腺瘤18例,包括原发良性多形性腺瘤12例,复发4例(其中1例与原发多形性腺瘤重叠),恶性多形性腺瘤3例. 结果 12例良性多形性腺瘤中,8例呈圆形或椭圆形,4例呈多结节分叶形,12例肿物均边缘清楚,但密度不均匀,内部有不同形态的低密度区.4例复发肿瘤均为多发,呈多结节、多环形各2例.3例恶性混合瘤肿物轮廓均不规则,边界不清楚,密度不均匀,均可见大片坏死区. 结论边界清楚,肿物内部有不同形态的低密度区为腮腺良性多形性腺瘤的CT特点.肿瘤的边界不清楚,有大片坏死区应考虑恶性多形性腺瘤的可能性,长期腮腺肿物的病史,近期迅速增大有助于诊断.

    作者:罗德红;石木兰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图像处理及其有关技术

    DSA成像技术较常规血管造影和X线照片光学减影的优点是存储于磁盘或磁带的数字减影图像,随时可通过检索重现,并经图像处理系统进行多种图像处理,以获得佳的图像或更多的信息.笔者介绍一些常用的改善图像质量的处理方法和有关技术.

    作者:程相晨;邹利光;刘卫金;马劲;舒通胜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骨肿瘤的比较影像学思考

    事物之间的同一性和差异性是比较方法的客观基础,不同影像技术各有其特点,但可互相补充,彼此印证,扬长避短,保证了对疾病快捷而全面性的认识.随着影像技术的日臻完善和经验的积累,有可能对各种影像技术进行比较归纳,可对在不同疾病中的诊断作用和限度进行综合评价,使比较影像的研究由可能变为现实.

    作者:姜兆侯;司建荣;张雅丽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脑星形细胞瘤动态CT指标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关系

    目的探讨脑星形细胞瘤动态CT指标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VEGF)的关系. 资料与方法搜集动态CT扫描资料完整、手术病理证实的脑星形细胞瘤38例,并根据动态CT扫描的时间-密度曲线分析瘤组织的TBRP、TBRL、S(曲线升段斜率)、AR(动态曲线下面积).同时采用免疫组化技术对瘤细胞内胞浆内的VEGF进行染色,分析VEGF的表达程度,并将其与时间-密度曲线分析结果相对照. 结果星形细胞瘤的VEGF表达与其病理级别、临床预后密切相关.Ⅲ~Ⅳ级星形细胞瘤与Ⅰ、Ⅱ级之间,TBRP、TBRL、S、AR相差显著(P<0.05).TBRP、TBRL、S、AR均与VEGF表达呈正相关(P<0.05,0.01). 结论星形细胞瘤动态CT扫描强化的幅度及模式与VEGF表达密切相关,应用动态CT活体反映星形细胞瘤的VEGF表达是可行的.

    作者:张冬;徐维帮;邹利光;王文献;张哉根;戴书华;孙清荣;程相晨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腹膜后巨大内胚窦瘤误诊一例

    患儿女,3岁.下腹部肿块进行性长大2个月,腹痛伴尿频、尿急20天.查体:中下腹巨大软组织肿块,质地中等,表面光滑,大小约15cm×20cm×18cm.腹部膨隆明显,腹壁静脉怒张.

    作者:陈东;唐光才;王芳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CT导向肺活检标本端粒酶活性检测对肺癌的早期诊断价值

    目的研究肺活检标本端粒酶活性检测对肺癌的早期诊断价值. 资料与方法经X线平片与CT扫描疑诊为早期肺癌52例患者,分别进行纤维支气管镜活检与经皮针刺切割活检,并使用银染端粒酶重复序列扩增法(TRAP)检测活检标本端粒酶活性;而后将早期肺癌(T1N0M0)与非癌病变组对照研究. 结果经手术病理证实为早期肺癌患者22例,肺活检标本端粒酶活性表达阳性率为86.4%(19/22);经手术或随访2年以上证实为良性病变者24例(肺囊肿3例,结核6例,炎性假瘤5例,肺炎10例),端粒酶活性表达阳性率为4.2%(1/24).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 结论端粒酶可以作为肺癌定性的一个敏感的肿瘤标志物,结合病理学检查,有可能对肺癌作出早期诊断.

    作者:彭猛青;王绪;朱述阳;罗涛;古涛;严玉兰;刘慧;王秀英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右足拇趾跖趾关节巨大痛风一例

    患者男,41岁.因双足拇趾肿痛9年余入院.9年前,无明显诱因双足拇趾肿痛,表皮发红,继而右足拇趾肿胀处有小结节感,疼痛反复发作,以夜间为甚,经当地用中草药治疗无效入院诊治.查体:双足拇趾跖趾关节处肿胀,扪之较硬,左侧拇趾肿块大小约1.5cm×2.0cm.右侧拇趾肿块大小约4.0cm×4.0cm,表皮稍红,有压痛,中央有一破溃口,并有少许白色粉末样物质渗出.X线摄片检查:右足拇趾跖趾关节处软组织肿胀,跖骨远端骨质破坏,并向两侧延伸呈喇叭状,近节趾骨明显破坏,向周围膨出,破坏区边缘较锐利,部分呈穿凿状,中节趾骨亦有类似破坏,跖趾关节已不复存在(附图).X线拟诊:(1)右足拇趾跖趾关节痛风性关节炎;(2)骨肿瘤不能除外.

    作者:唐善真;黄敢;孙雨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肝脏转移性平滑肌肉瘤的CT表现

    目的分析肝脏转移性平滑肌肉瘤(metastatic liver leiomyosarcoma,MLL)的CT特点,以提高对MLL的认识. 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证实的MLL的CT表现及临床特征,并复习文献.CT扫描包括平扫、动脉期、门脉期及延迟期三期增强扫描. 结果 MLL平扫密度较低.较小的MLL增强后动脉期周边明显强化,中央液化坏死无强化.较大的MLL可以表现为囊性、囊实性、实性,肿瘤实质强化明显,血供丰富,血管造影证实了这一点.可有淋巴结及腹腔种植、转移.MLL易复发. 结论在肝脏占位的定性诊断中,结合原发病史、无特殊肿瘤标志物、特别是CT表现特点,应考虑到MLL的可能.

    作者:徐爱民;程红岩;沈宣文;贾雨辰;吴孟超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经皮穿脾门静脉置管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经皮穿脾门静脉置管的可行性. 材料与方法家猪5头,穿刺针,导丝,导管,引流管等.先作腹部CT平扫,根据CT片作穿刺定位,用逆向法和进腹法作经脾门静脉置管.术中观察穿刺点出血情况;术后3、7、14、30天分别处死实验动物,观察脾脏穿刺点情况,导管情况,以及感染情况.脾脏穿刺点作病理检查. 结果 5头实验动物全部存活,处死动物时脾脏穿刺点表面情况肉眼观察:3头实验动物脾脏留置管全部脱出,2头实验动物的导管不通(分别为14天组和30天组).血肿情况:3天组实验动物脾脏穿刺点表面有陈旧暗红色血肿块,7天组血块不明显,代之为少量纤维粘连.14天组有一个动物脾脏穿刺点表面光洁,仅见一小的穿刺疤痕.另一动物有大量纤维组织粘连.30天组的脾脏表面也为粘连的纤维组织.病理切片所见:主要为穿刺处脾组织镜下出血,除看到脾脏细胞外,主要为红细胞融合成片.随时间的推移,红细胞数减少,14天后基本趋于正常. 结论经脾穿刺门静脉置管大的风险为脾脏穿刺置管时的损伤造成的出血.出血的高机率为术后1周内,为防止危及生命,应该在术前作好出凝血方面的实验室检查,如有出凝血功能障碍,应予纠正.如果不能纠正就应列为脾穿刺的禁忌症.穿刺时使用细针和细导管.而且穿刺的次数不宜过多.只要术前准备充分,器械选用合适,操作熟练,经脾穿刺门静脉置管是一种相对安全的方法.

    作者:程洁敏;王建华;龚高全;陈颐;史留生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假性甲状旁腺机能低下致脑部CT改变一例

    患者女,21岁.四肢抽搐,每日3~5次,每次数秒,头痛2年余.半年前精神受刺激后癫痫发作,记忆力日渐减退.查体:身材矮胖,圆脸,短指(趾),四肢肌力正常,无病理反射.实验室检查:血钙1.01mmol/L,血磷2.94mmol/L.B超:甲状旁腺区未见异常.CT表现:双侧小脑半球、双基底节区、双额叶、顶叶、皮质下显示较对称的片状、结节状及条状高密度钙化灶(图1、2).诊断:假性甲状旁腺机能低下致脑部CT改变.

    作者:李观生;钱中立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腰椎管内血管内皮细胞肉瘤一例

    血管内皮肉瘤(hemangioendotheliosarcoma)是血管内皮或向血管内皮方向分化的间叶细胞来源的一种少见恶性肿瘤.好发于头颅、面部、乳腺和深部软组织等处[1],而发生于椎管内硬膜外者尚未见报道.笔者遇见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报道如下.

    作者:唐光才;漆军;梁能;肖秀丽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脂肪肝单能CT定量诊断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兔脂肪肝模型中肝脏脂肪含量与肝脏CT值之间的相互关系,为CT定量诊断脂肪肝提供理论依据. 材料与方法对造成不同程度脂肪肝的实验组16只家兔和正常对照组4只健康家兔分别行单能CT检查,测定肝脏的CT值.心脏穿刺取血,测定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的水平.对肝脏进行组织学检查,用图像分析系统测量并计算肝脏脂滴占肝脏单位体积的百分比(VP值). 结果实验组的VP值与CT值之间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意义的线性负向相关关系(r=-0.90,t=7.54,P<0.001);重度脂肪肝组血清ALT、AST、ALP水平较正常组、轻度脂肪肝组、中度脂肪肝组高(P<0.01). 结论单能CT的肝脏CT值可以定量诊断脂肪肝的肝脏脂肪含量,判断脂肪肝的程度,效果优于血清ALT、AST、ALP等指标.

    作者:邹强;王滨;李丽新;吕世军;孙西河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后磁共振检查

    目的评价磁共振对手术后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价值和检查技术. 资料与方法 75例手术后复杂先天性心脏病作了磁共振检查,扫描序列为自旋回波T1WI序列,梯度回波电影序列和造影增强的磁共振血管成像序列. 结果 75例中,法洛四联症等病变作右室流出道补片25例,其中7例补片远端吻合口狭窄,23例为Fontan或Glenn一类手术后,5例吻合口有梗阻.12例为主动脉弓病变术后,3例有残余梗阻,75例磁共振均清晰显示术后改变. 结论磁共振对手术后复杂先心病有很高的诊断价值,其中造影增强的磁共振血管成像序列必不可少.放射科医生熟悉手术方法对检查十分重要.

    作者:朱铭;李玉华;钟玉敏;孙爱敏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脊髓终末脑室囊状扩张一例

    终末脑室是位于脊髓圆锥段的脊髓中央管扩张部分,有关终末脑室的详尽解剖叙述很少,在影像学文献中尚未见到,国内亦无报道.我院于2001年经MRI检查发现1例终末脑室囊状扩张病例,经临床手术证实,特报告如下供同道参考.

    作者:杨振海;贾宇涛 刊期: 2002年第02期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主管:湖北省黄石市卫生局

主办:黄石市医学科技情报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