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鼻腔和鼻旁窦平滑肌肉瘤的影像学表现(附5例报告)

周蓉先;潘宇澄;邹明舜;李逸尘;孙洁

关键词:鼻旁窦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摘要:目的分析鼻腔鼻旁窦平滑肌肉瘤的CT与MRI表现,评价其临床价值. 资料与方法回顾分析经病理证实的鼻腔鼻旁窦平滑肌肉瘤5例,均行CT检查,其中2例加增强扫描;MRI检查2例,均为平扫加增强扫描. 结果肿瘤原发于鼻腔2例,上颌窦1例,1例肿瘤范围广已无法确定其原发部位,还有1例为鼻咽癌放射治疗14年后的右后鼻孔-鼻咽区的复发肿瘤,肿瘤涉及范围包括鼻腔、筛窦、鼻咽部、眼眶、翼腭窝、颞下窝、咽旁间隙、硬腭甚至口咽侧壁、中颅窝等.该类肿瘤呈浸润性生长及局部较广泛骨质破坏,无1例发生钙化及颈淋巴结转移.肿块在CT上3例呈较均匀的中等密度,2例密度不均;MRI T1WI呈均匀中等信号,T2WI表现为略不均匀的中等到稍高信号,注射对比剂后肿瘤轻度强化或仅有部分强化. 结论鼻部平滑肌肉瘤表现为较广泛浸润性生长及骨质破坏,无钙化.CT能较好地显示肿瘤涉及范围及骨质破坏情况;MRI在区别肿瘤与周围炎性等病变方面较清楚.
临床放射学杂志相关文献
  • 鼻腔和鼻旁窦平滑肌肉瘤的影像学表现(附5例报告)

    目的分析鼻腔鼻旁窦平滑肌肉瘤的CT与MRI表现,评价其临床价值. 资料与方法回顾分析经病理证实的鼻腔鼻旁窦平滑肌肉瘤5例,均行CT检查,其中2例加增强扫描;MRI检查2例,均为平扫加增强扫描. 结果肿瘤原发于鼻腔2例,上颌窦1例,1例肿瘤范围广已无法确定其原发部位,还有1例为鼻咽癌放射治疗14年后的右后鼻孔-鼻咽区的复发肿瘤,肿瘤涉及范围包括鼻腔、筛窦、鼻咽部、眼眶、翼腭窝、颞下窝、咽旁间隙、硬腭甚至口咽侧壁、中颅窝等.该类肿瘤呈浸润性生长及局部较广泛骨质破坏,无1例发生钙化及颈淋巴结转移.肿块在CT上3例呈较均匀的中等密度,2例密度不均;MRI T1WI呈均匀中等信号,T2WI表现为略不均匀的中等到稍高信号,注射对比剂后肿瘤轻度强化或仅有部分强化. 结论鼻部平滑肌肉瘤表现为较广泛浸润性生长及骨质破坏,无钙化.CT能较好地显示肿瘤涉及范围及骨质破坏情况;MRI在区别肿瘤与周围炎性等病变方面较清楚.

    作者:周蓉先;潘宇澄;邹明舜;李逸尘;孙洁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螺旋CT三维和多平面重建在腰椎峡部裂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螺旋CT(SCT)三维和多平面重建在腰椎峡部裂中的临床价值. 资料与方法分析15例腰椎峡部裂的轴位、多平面重组CT及三维CT表现. 结果大密度投影(MIP)图像对峡部裂显示良好,15例33处均显示清晰;表面重建(SSD)图像在显示峡部裂方面不及MIP和多平面重组(MPR)图像,仅显示6例9处峡部裂,但在显示椎体滑脱方面效果良好;MPR矢状面和反角度(平行椎弓)轴位重建对15例33处椎弓峡部裂均显示良好,轴位重组对裂隙骨赘、骨痂、纤维组织增生、椎间盘病变等征象显示清晰,正中矢状面重建对椎体滑脱、椎体撕裂或骨赘后突显示良好. 结论 SCT三维重建(MIP、SSD)和MPR对腰椎椎弓峡部裂及其所引起的相关改变具有良好的显示效果,有利于临床制定手术方案.

    作者:叶文钦;陈忠;练旭辉;谢品超;李盛;苏荣森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先天性或特发性肝血管畸形的CT和MRI表现

    肝血管畸形分为先天性和特发性两类,前者为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hereditary hemorrhagic telangiectasia,HHT)的肝血管异常表现的一部分,较为多见;后者仅为肝血管畸形,而无其他部位或脏器的血管畸形.肝血管畸形主要是指肝动脉畸形以及由此引起肝血管及其他继发改变等[1].近期笔者遇见2例经作腹部多层螺旋CT和MRI发现的肝血管畸形,现予以报道,重点描述CT和MRI的表现和特征,同时结合文献复习,旨在了解和熟悉其影像学特点.

    作者:汤敏;吴东;曾蒙苏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巨大尿生殖源性囊肿一例

    患者男,5岁.发现腹部包块2周.查体:腹部偏左侧膨隆,扪及一14.0cm×10.0cm×8.0cm包块,质中偏软,表面光滑,活动度小,无压痛,未闻及血管杂音.

    作者:张均;张凌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在骨关节损伤方面的临床应用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在骨关节损伤中的应用价值. 资料与方法对60例骨关节损伤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T扫描,重建骨关节三维图像. 结果全部病例经多平面重建和SVR-CT Bone技术满意地显示出三维重建图像. 结论多层螺旋CT骨关节三维重建能够直观、立体、清晰、多角度地显示骨关节损伤,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李新胜;姜建威;侯海燕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因操作失误致X线球管损坏一例

    我院于1995年将F-78 Ⅰ型X线机改装成汤姆逊增强器X-TV.因离子泵故障修理未果,于2001年报废.为了不影响日常工作,暂时恢复萤光透视.近来在透视时发现电源保险丝连续熔断,但摄片正常,故考虑床下球管或下球管电缆故障.经检修确认为下球管漏气,遂更换新球管.

    作者:吴俊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前纵隔病变的CT引导经皮切割针穿刺--非经胸骨的活检

    目的探讨非经胸骨的前纵隔病灶切割针穿刺的方法、技术、临床价值及其并发症. 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992~2001年间共对39例前纵隔病变行CT引导下的非经胸骨的经皮穿刺.所用穿刺针为16、18、19和20G自动芯状活检枪.所有病例同时行细胞学和组织学检查,并分析其准确性和并发症. 结果 35例得到病理诊断,包括淋巴瘤6例,转移性肿瘤5例(腺癌2例,鳞癌2例,低分化癌1例),恶性肿瘤(未能分型)5例,胸腺瘤4例,腺癌、鳞癌、胸内甲状腺、结核、结节病各2例,恶性畸胎瘤、内胚窦瘤、小圆细胞瘤、Castleman's病、纵隔血肿各1例.失败4例,原因为切割组织太少(2例)、肿瘤液化坏死(1例)和抽吸物为血液(1例).随后确诊为淋巴瘤3例,另1例颈部活检为转移性低分化癌,系假阴性.并发症包括皮下血肿3例,纵隔血肿2例,纵隔气肿2例.准确率为89.7%(35/39),假阴性率为10.3%(4/39),总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7.9%(7/39). 结论 CT引导下非经胸骨的经皮前纵隔穿刺适用于前纵隔各个部位的病灶,是一种较经胸骨活检更简便和安全的定性诊断方法.

    作者:李成州;肖湘生;张电波;刘士远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胃重复畸形囊肿一例

    患者男,56岁.上腹部不适,返酸,无规律疼痛就诊.消化道钡餐检查示胃体部小弯侧一1.5cm×2.0cm半圆状充盈缺损,边缘清晰光滑;表面无黏膜皱襞通过,胃壁柔软,蠕动正常(图1).印象:胃体小弯良性占位病变.

    作者:王会明;陶家宝;王长亭;马健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不同病因致脑膜异常强化的MRI分析

    目的分析不同脑膜病变的MRI表现,探讨MRI对不同病因所致脑膜异常强化的诊断价值. 资料与方法对58例MR增强扫描显示脑膜异常强化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按脑膜强化方式分为:硬脑膜-蛛网膜强化21例,软脑膜-蛛网膜下腔强化37例.按病因不同分:感染性脑膜炎16例,脑梗死21例,脑膜癌病12例,硬膜下积液或血肿5例,开颅术后4例. 结论 MRI增强扫描有助于显示脑膜病变,全面分析MRI表现及结合临床对鉴别不同病因的脑膜病变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汤群锋;沈钧康;钱铭辉;李勇;杨晓春;杨新月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经肝后段下腔静脉建立肝内门腔分流的CT研究

    目的分析肝后段下腔静脉(RHSIVC)、肝内门静脉的影像学解剖关系,为经肝后段下腔静脉途径建立肝内门腔分流(TRSIIPS)提供形态学依据. 资料与方法分析226例肝硬化患者上腹部增强CT图像,分别测量肝后段下腔静脉的长度,计算周围肝实质包绕RHSIVC的范围,以及与距门脉分叉部1cm的肝内门脉左(LPV)、右支(RPV)及门脉分叉部(BPV)同层面的RHSIVC中心至上述部位的距离,并计算及比较经肝后段下腔静脉顺行性(股静脉途径)、逆行性(颈静脉途径)至LPV、RPV、BPV的穿刺深度和角度.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 结果 226例患者肝后段下腔静脉平均长度为64.46mm±12.50mm(39~130mm).54.2%~98.9% RHSIVC管腔被周围肝实质所包绕,从肝后段下腔静脉至LPV、RPV、BPV顺行性穿刺的深度及角度分别为43.86mm±10.91mm、32.40mm±9.46mm、27.96mm±9.08mm和42.88°±10.69°、48.49°±14.02°、56.05°±13.92°;而逆行性穿刺的深度和角度分别为44.18mm±9.98mm、49.40mm±10.80mm、54.10mm±10.338mm和42.82°±12.43°、29.14°±10.15°、25.04°±8.75°.顺行性及逆行性穿刺RPV、BPV的深度及角度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肝后段下腔静脉长约65mm,且有54.2%~98.9%的管腔被周围肝实质所包绕,经RHSIVC建立肝内门腔分流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罗剑钧;颜志平;周康荣;钱晟;吴海涛;陈科;杨金祖;刘玉娥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鼻腔鳞状上皮癌一例

    患者男,33岁.无明显诱因右侧鼻腔间断出血4月余入院.查体:右侧鼻腔可见红色新生物,基部位于鼻中隔,肿物约2cm×2cm大小,触之易出血.

    作者:李建国;汪卫忠;杜凡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甲状腺脓肿一例

    患者男,6岁.3个月前发现左侧颈部有一花生米大小包块,无明显不适,未引起重视.1周后出现隐痛、发热,体温37.1℃左右,包块边界不清呈渐进性增大,在当地静脉点滴青霉素后疗效欠佳.于3天前发现颈部包块迅速增大伴疼痛,遂来我院就诊.

    作者:张旭峰;王耀程;徐山淡;张龙虎;赵建平;邓伟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节段性肾发育不良的CT诊断

    患者女,48岁.主诉右侧腰痛10天.查体:右肾区压痛及叩击痛.B超示右肾肿瘤,其余检查及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

    作者:陈建业;柳建军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MRI对于恒河猴PD模型建立和治疗的评价

    目的应用MRI评价建立恒河猴帕金森病(PD)模型,以及在中脑黑质受损区进行细胞移植的疗效. 材料与方法选取6只恒河猴,雌性2只,雄性4只,体重6.0~8.5kg.经颈总动脉注射甲基-苯基-四氢吡啶(MPTP)建立PD模型,并行MRI检查.获取横断和冠状位T1WI和T2WI,以单侧注射MPTP的对侧脑组织作为正常对照.建立PD模型后,再对病侧中脑黑质区进行细胞移植,并复查MRI.后应用抗酪氨酸羟化酶免疫组化和Grino染色对猴脑组织切片进行病理检查. 结果 MRI的T2WI显示注射MPTP侧中脑黑质缩小,内部有局灶性高信号.细胞移植前后的MRI所见无显著性差异.免疫组化检查证实注射MPTP侧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明显减少,Grino染色显示注射侧黑质内大量胶质细胞增生.经细胞移植症状缓解的猴脑切片显示神经元的减少无明显改变. 结论 MRI是恒河猴PD模型建立的一种评价手段,可以用于细胞移植疗效的评价.

    作者:姚新宇;李坤成;张进录;杨慧;徐群渊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先天性无痛症一例

    患儿男,3岁.发现右小腿上部包块1个月余就诊.家长述患儿自幼不惧疼痛,碰撞伤后无痛苦表现.家族中无类似病症.查体见牙齿松动,部分脱落,左前臂有一10cm×6cm大小烧伤瘢痕,智力正常.

    作者:蔡金华;甘兰丰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特发性双肾包膜下积液一例

    患者男,41岁.于2年前无诱因突感双腰部持续性钝痛,无放射.头痛、头晕,恶心,无呕吐.当地医院CT提示双肾破裂,给予抗生素,止血,卧床休息,疼痛缓解,未进一步治疗.10天前自感左腰部疼痛加重,即来我院就诊,查尿OB弱阳性,镜检:红细胞0~2个/HP.专科情况:双侧腰曲线对称,脊肋角存在,双肾区可叩及儿头大小包块,叩击痛阳性.B超:双肾大,图像符合肾周积血.

    作者:刘悦震;徐山淡;王耀程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螺旋CT仿真内镜在骨性椎管病变中的初步应用

    目的探讨螺旋CT仿真内镜(CTVE)成像在骨性椎管病变诊断中的价值. 资料与方法对30例正常人的骨性椎管(颈段椎管13例,胸段椎管7例,腰段椎管10例)和36例椎管疾病(椎体外伤性压缩骨折12例,病理性压缩骨折10例,椎体骨质增生10例,椎体滑脱4例)行螺旋CT扫描,对其横轴位原始图像(2D)和CTVE进行比较.其中8例与手术结果比较. 结果 30例正常椎管和36例病变椎管均成功地进行了CTVE成像,CTVE成像相应地显示了2D原始图像所显示骨性椎管正常以及病理改变的内表面,以及手术所见. 结论螺旋CT的2D原始图像结合CTVE成像,能更全面、整体地显示骨性椎管的改变,为临床提供更加充实的信息.

    作者:谭长连;李德泰;沈树斌;周顺科;杨丽平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肠系膜神经鞘瘤一例

    患者男,55岁.无意间发现左中上腹部有一肿物.查体:右中上腹可触及一约10cm×10cm×8cm大小的肿物,呈椭圆形,质中等,可活动,无明显触痛及压痛.B超示中腹部实质性占位性病变(考虑来源于肠系膜).

    作者:田锦林;杨保凯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环椎后桥的临床与X线分析(附42例报告)

    环椎后桥为一种颈椎先天变异,在影像诊断、理疗、骨病诊疗中易漏诊或误为病变,为提高认识,笔者将所见病例结合文献复习报告如下.

    作者:徐钐;温生贵;林道吉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CT机风扇维护与检修

    CT机风扇是CT工作元件的主要散热工具,一台CT机大约有风扇20个(包括扫描架内、操作台、计算机柜、激光相机内等).在基层医院,由于工作环境达不到CT机工作的要求,灰尘较多,所以风扇污染严重,如果长期不检修除尘,由于受尘土污染,风扇就会自动不工作.

    作者:赵斗贵;武果梅;牛健 刊期: 2002年第11期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主管:湖北省黄石市卫生局

主办:黄石市医学科技情报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