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前纵隔病变的CT引导经皮切割针穿刺--非经胸骨的活检

李成州;肖湘生;张电波;刘士远

关键词:前纵隔肿瘤, 针刺活检, CT引导, 准确性
摘要:目的探讨非经胸骨的前纵隔病灶切割针穿刺的方法、技术、临床价值及其并发症. 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992~2001年间共对39例前纵隔病变行CT引导下的非经胸骨的经皮穿刺.所用穿刺针为16、18、19和20G自动芯状活检枪.所有病例同时行细胞学和组织学检查,并分析其准确性和并发症. 结果 35例得到病理诊断,包括淋巴瘤6例,转移性肿瘤5例(腺癌2例,鳞癌2例,低分化癌1例),恶性肿瘤(未能分型)5例,胸腺瘤4例,腺癌、鳞癌、胸内甲状腺、结核、结节病各2例,恶性畸胎瘤、内胚窦瘤、小圆细胞瘤、Castleman's病、纵隔血肿各1例.失败4例,原因为切割组织太少(2例)、肿瘤液化坏死(1例)和抽吸物为血液(1例).随后确诊为淋巴瘤3例,另1例颈部活检为转移性低分化癌,系假阴性.并发症包括皮下血肿3例,纵隔血肿2例,纵隔气肿2例.准确率为89.7%(35/39),假阴性率为10.3%(4/39),总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7.9%(7/39). 结论 CT引导下非经胸骨的经皮前纵隔穿刺适用于前纵隔各个部位的病灶,是一种较经胸骨活检更简便和安全的定性诊断方法.
临床放射学杂志相关文献
  • 鼻腔鳞状上皮癌一例

    患者男,33岁.无明显诱因右侧鼻腔间断出血4月余入院.查体:右侧鼻腔可见红色新生物,基部位于鼻中隔,肿物约2cm×2cm大小,触之易出血.

    作者:李建国;汪卫忠;杜凡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环椎后桥的临床与X线分析(附42例报告)

    环椎后桥为一种颈椎先天变异,在影像诊断、理疗、骨病诊疗中易漏诊或误为病变,为提高认识,笔者将所见病例结合文献复习报告如下.

    作者:徐钐;温生贵;林道吉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Poncet综合征的临床与影像诊断

    结核性风湿症[1]是1897年由Poncet首先提出的一种非特异性、非感染性的关节炎,亦称Poncet综合征,又称结核变态反应性关节炎,是由于人体感染结核杆菌后,引起机体对结核杆菌毒素的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而非关节结核.国内文献报道,该症好发于青壮年,男女之比为1∶2.57[2].儿童罕见,易误诊,范维等[3]及Southwood等[4]曾报道在儿童中发生的病例.Poncet综合征亦可发生于免疫力低下人群,如感染HIV者[5~7].结核性风湿症临床上并非罕见,由于对本病认识不足,常被误诊为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国内文献目前报道该病误诊率大约为73.3%~100%[8].现就结核性风湿症的诊断综述如下.

    作者:王敏;王仁法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肌肉淋巴瘤的CT表现

    目的分析肌肉淋巴瘤的CT表现,了解其影像特点. 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组织学或临床随诊证实的11例肌肉淋巴瘤的CT表现.非霍奇金淋巴瘤(NHL)9例,霍奇金淋巴瘤(HD)2例.9例行CT增强扫描,2例行CT平扫. 结果 1例为单块肌肉受累,其余10例均为多处肌肉同时受累,其中8例为多处相连肌肉受累,2例为多处不相连肌肉受累.受累部位:髂腰肌7例,腰大肌5例,髂肌4例,腰方肌、闭孔内肌、腹壁肌肉各3例,肋间肌、背阔肌、梨状肌、臀肌各2例,胸肌、胸锁乳突肌各1例.病变形态:肌肉弥漫增大11例,肿块、多个结节融合各1例.平扫2例,病变密度与正常肌肉相似,1例均匀,另1例不均匀,内部见不规则片状低密度区.增强扫描9例,病变密度等于正常肌肉7例,轻度高于正常肌肉3例,明显高于正常肌肉1例;密度均匀4例,不均匀6例;病变内部见不规则片状低密度区6例,点状钙化1例. 结论肌肉淋巴瘤的CT表现特点多为肌肉弥漫增大,常多处肌肉同时受累.平扫密度与正常肌肉相似,增强扫描可等于、轻度高于或明显高于正常肌肉.

    作者:刘瑛;吴宁;石木兰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肠系膜神经鞘瘤一例

    患者男,55岁.无意间发现左中上腹部有一肿物.查体:右中上腹可触及一约10cm×10cm×8cm大小的肿物,呈椭圆形,质中等,可活动,无明显触痛及压痛.B超示中腹部实质性占位性病变(考虑来源于肠系膜).

    作者:田锦林;杨保凯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因操作失误致X线球管损坏一例

    我院于1995年将F-78 Ⅰ型X线机改装成汤姆逊增强器X-TV.因离子泵故障修理未果,于2001年报废.为了不影响日常工作,暂时恢复萤光透视.近来在透视时发现电源保险丝连续熔断,但摄片正常,故考虑床下球管或下球管电缆故障.经检修确认为下球管漏气,遂更换新球管.

    作者:吴俊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早期脑梗死缺血半暗带MR扩散、灌注成像的研究进展

    脑缺血半暗带(ischemic penumbra,IP)近年来一直是缺血性中风超早期诊断和介入治疗的研究热点之一,笔者简要介绍IP的概念并对目前MR扩散及灌注成像在IP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作者:张芳;谢敬霞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节段性肾发育不良的CT诊断

    患者女,48岁.主诉右侧腰痛10天.查体:右肾区压痛及叩击痛.B超示右肾肿瘤,其余检查及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

    作者:陈建业;柳建军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骨盆肿瘤术前经导管动脉栓塞治疗的价值

    目的评价骨盆肿瘤术前局部动脉内灌注化疗和栓塞治疗的价值. 资料与方法术前栓塞治疗48例骨盆肿瘤患者(栓塞组),观察其临床改善情况,计算术中失血量和手术时间,并与16例术前未栓塞骨盆肿瘤患者(对照组)进行对照. 结果血管造影可清楚显示肿瘤的大小及血供特点,栓塞组术中失血量2177.1±969.8ml,手术时间198.9±97.4min;对照组术中失血量4462.5±1876.8ml,手术时间286.4±144.5min.栓塞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手术时机的选择影响栓塞治疗的效果.组织学证实:肿瘤均有不同程度的坏死、液化和囊性变,部分肿瘤有假包膜形成. 结论术前栓塞是骨盆肿瘤手术前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并且使手术易于操作.手术时机应选择在栓塞后6天以内.

    作者:马贵;田建明;叶华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前纵隔病变的CT引导经皮切割针穿刺--非经胸骨的活检

    目的探讨非经胸骨的前纵隔病灶切割针穿刺的方法、技术、临床价值及其并发症. 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992~2001年间共对39例前纵隔病变行CT引导下的非经胸骨的经皮穿刺.所用穿刺针为16、18、19和20G自动芯状活检枪.所有病例同时行细胞学和组织学检查,并分析其准确性和并发症. 结果 35例得到病理诊断,包括淋巴瘤6例,转移性肿瘤5例(腺癌2例,鳞癌2例,低分化癌1例),恶性肿瘤(未能分型)5例,胸腺瘤4例,腺癌、鳞癌、胸内甲状腺、结核、结节病各2例,恶性畸胎瘤、内胚窦瘤、小圆细胞瘤、Castleman's病、纵隔血肿各1例.失败4例,原因为切割组织太少(2例)、肿瘤液化坏死(1例)和抽吸物为血液(1例).随后确诊为淋巴瘤3例,另1例颈部活检为转移性低分化癌,系假阴性.并发症包括皮下血肿3例,纵隔血肿2例,纵隔气肿2例.准确率为89.7%(35/39),假阴性率为10.3%(4/39),总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7.9%(7/39). 结论 CT引导下非经胸骨的经皮前纵隔穿刺适用于前纵隔各个部位的病灶,是一种较经胸骨活检更简便和安全的定性诊断方法.

    作者:李成州;肖湘生;张电波;刘士远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成软骨细胞瘤一例

    患者女,10岁.右肩部疼痛4个月入院.体检:右肩部前侧较健侧增大,稍显隆起,局部肿胀,压痛明显.实验室检查:血沉14mm/h,碱性磷酸酶252U/L.其他未见异常.

    作者:赵燕燕;郭炜;黄铨儒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螺旋CT三维和多平面重建在腰椎峡部裂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螺旋CT(SCT)三维和多平面重建在腰椎峡部裂中的临床价值. 资料与方法分析15例腰椎峡部裂的轴位、多平面重组CT及三维CT表现. 结果大密度投影(MIP)图像对峡部裂显示良好,15例33处均显示清晰;表面重建(SSD)图像在显示峡部裂方面不及MIP和多平面重组(MPR)图像,仅显示6例9处峡部裂,但在显示椎体滑脱方面效果良好;MPR矢状面和反角度(平行椎弓)轴位重建对15例33处椎弓峡部裂均显示良好,轴位重组对裂隙骨赘、骨痂、纤维组织增生、椎间盘病变等征象显示清晰,正中矢状面重建对椎体滑脱、椎体撕裂或骨赘后突显示良好. 结论 SCT三维重建(MIP、SSD)和MPR对腰椎椎弓峡部裂及其所引起的相关改变具有良好的显示效果,有利于临床制定手术方案.

    作者:叶文钦;陈忠;练旭辉;谢品超;李盛;苏荣森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螺旋CT仿真内镜在骨性椎管病变中的初步应用

    目的探讨螺旋CT仿真内镜(CTVE)成像在骨性椎管病变诊断中的价值. 资料与方法对30例正常人的骨性椎管(颈段椎管13例,胸段椎管7例,腰段椎管10例)和36例椎管疾病(椎体外伤性压缩骨折12例,病理性压缩骨折10例,椎体骨质增生10例,椎体滑脱4例)行螺旋CT扫描,对其横轴位原始图像(2D)和CTVE进行比较.其中8例与手术结果比较. 结果 30例正常椎管和36例病变椎管均成功地进行了CTVE成像,CTVE成像相应地显示了2D原始图像所显示骨性椎管正常以及病理改变的内表面,以及手术所见. 结论螺旋CT的2D原始图像结合CTVE成像,能更全面、整体地显示骨性椎管的改变,为临床提供更加充实的信息.

    作者:谭长连;李德泰;沈树斌;周顺科;杨丽平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头颅侧位CT扫描技术的应用

    头颅侧位CT扫描用于检查椎体固定性后凸畸形及脑外伤意识障碍和昏迷患者.为使侧位扫描图像与仰卧位扫描图像解剖结构相一致,要求侧位定位基线准确合理,扫描出的图像位于有效视野的中央,不能上下左右偏移且图像的质量如对比度、清晰度、分辨率等与仰卧位图像无差异.

    作者:武果梅;赵斗贵;姜文娟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胃重复畸形囊肿一例

    患者男,56岁.上腹部不适,返酸,无规律疼痛就诊.消化道钡餐检查示胃体部小弯侧一1.5cm×2.0cm半圆状充盈缺损,边缘清晰光滑;表面无黏膜皱襞通过,胃壁柔软,蠕动正常(图1).印象:胃体小弯良性占位病变.

    作者:王会明;陶家宝;王长亭;马健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骶尾骨发育不全的MRI诊断

    骶尾骨发育不全,又称为骶骨发育不全、尾部发育不全或尾部退化综合征.它包括部分或全部骶、尾骨,甚至腰椎、下部胸椎缺如,常并发复杂的脏器畸形,如泌尿生殖道、肛门直肠等的先天畸形,是一种十分少见的先天性脊柱发育畸形[1].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79~2001)未曾对此有过报道.笔者自1990年至今共遇到3例,并经临床证实,现就其临床、影像资料结合文献进行分析,以期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作者:杨斌;李森华;杨光钊;周树青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经肝后段下腔静脉建立肝内门腔分流的CT研究

    目的分析肝后段下腔静脉(RHSIVC)、肝内门静脉的影像学解剖关系,为经肝后段下腔静脉途径建立肝内门腔分流(TRSIIPS)提供形态学依据. 资料与方法分析226例肝硬化患者上腹部增强CT图像,分别测量肝后段下腔静脉的长度,计算周围肝实质包绕RHSIVC的范围,以及与距门脉分叉部1cm的肝内门脉左(LPV)、右支(RPV)及门脉分叉部(BPV)同层面的RHSIVC中心至上述部位的距离,并计算及比较经肝后段下腔静脉顺行性(股静脉途径)、逆行性(颈静脉途径)至LPV、RPV、BPV的穿刺深度和角度.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 结果 226例患者肝后段下腔静脉平均长度为64.46mm±12.50mm(39~130mm).54.2%~98.9% RHSIVC管腔被周围肝实质所包绕,从肝后段下腔静脉至LPV、RPV、BPV顺行性穿刺的深度及角度分别为43.86mm±10.91mm、32.40mm±9.46mm、27.96mm±9.08mm和42.88°±10.69°、48.49°±14.02°、56.05°±13.92°;而逆行性穿刺的深度和角度分别为44.18mm±9.98mm、49.40mm±10.80mm、54.10mm±10.338mm和42.82°±12.43°、29.14°±10.15°、25.04°±8.75°.顺行性及逆行性穿刺RPV、BPV的深度及角度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肝后段下腔静脉长约65mm,且有54.2%~98.9%的管腔被周围肝实质所包绕,经RHSIVC建立肝内门腔分流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罗剑钧;颜志平;周康荣;钱晟;吴海涛;陈科;杨金祖;刘玉娥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特发性双肾包膜下积液一例

    患者男,41岁.于2年前无诱因突感双腰部持续性钝痛,无放射.头痛、头晕,恶心,无呕吐.当地医院CT提示双肾破裂,给予抗生素,止血,卧床休息,疼痛缓解,未进一步治疗.10天前自感左腰部疼痛加重,即来我院就诊,查尿OB弱阳性,镜检:红细胞0~2个/HP.专科情况:双侧腰曲线对称,脊肋角存在,双肾区可叩及儿头大小包块,叩击痛阳性.B超:双肾大,图像符合肾周积血.

    作者:刘悦震;徐山淡;王耀程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巨大尿生殖源性囊肿一例

    患者男,5岁.发现腹部包块2周.查体:腹部偏左侧膨隆,扪及一14.0cm×10.0cm×8.0cm包块,质中偏软,表面光滑,活动度小,无压痛,未闻及血管杂音.

    作者:张均;张凌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左耻骨恶性血管内皮细胞瘤一例

    患者女,64岁.因左下肢疼痛半年,进行性加重半个月就诊.查体:骨盆挤压痛(+).耻骨联合偏左处可触及一囊性包块,质软,活动度差,有搏动感.CT扫描示左耻骨上支近耻骨联合处骨质呈膨胀性、溶骨性破坏,无骨膜反应,其内可见小斑片状高密度影(图1).左耻骨穿刺,免疫组化染色:F8(++),CD34(±),CEA(-),EMA(-). 镜下见肿瘤组织大多为管腔样、裂隙状及网状排列,大部分腔内可见红细胞,肿瘤细胞中等大小,轻度异形性,未见典型核分裂.病理诊断:低度恶性血管内皮细胞瘤.

    作者:刘玉文;祁增亮 刊期: 2002年第11期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主管:湖北省黄石市卫生局

主办:黄石市医学科技情报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