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群锋;沈钧康;钱铭辉;李勇;杨晓春;杨新月
目的探讨多种影像学方法在胰岛素瘤术前定位诊断中的价值. 资料与方法 2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胰岛素瘤患者于术前做B超和DSA检查,22例行胰腺CT扫描,10例行MRI检查. 结果 4种影像学方法对胰岛素瘤术前定位诊断准确率分别为:DSA 82%(23/28),超声57%(16/28),CT 41%(9/22),MRI 90%(9/10).DSA与超声、MRI相结合使本组术前定位诊断准确率达93%(26/28). 结论 MRI和DSA是胰岛素瘤术前定位诊断准确率高而有效的方法.对临床有Whipple三联征患者,应首先选用超声和MRI或螺旋CT检查,特别是MRI或螺旋CT薄层快速动态增强扫描.当上述无创检查方法仍不能明确诊断时,可进一步行胰血管造影,多种影像技术联合应用可以提高本病的诊断准确率.
作者:徐增斌;阮凌翔;彭志毅;许顺良;章熙道 刊期: 2002年第11期
患者男,5岁.发现腹部包块2周.查体:腹部偏左侧膨隆,扪及一14.0cm×10.0cm×8.0cm包块,质中偏软,表面光滑,活动度小,无压痛,未闻及血管杂音.
作者:张均;张凌 刊期: 2002年第11期
目的分析肌肉淋巴瘤的CT表现,了解其影像特点. 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组织学或临床随诊证实的11例肌肉淋巴瘤的CT表现.非霍奇金淋巴瘤(NHL)9例,霍奇金淋巴瘤(HD)2例.9例行CT增强扫描,2例行CT平扫. 结果 1例为单块肌肉受累,其余10例均为多处肌肉同时受累,其中8例为多处相连肌肉受累,2例为多处不相连肌肉受累.受累部位:髂腰肌7例,腰大肌5例,髂肌4例,腰方肌、闭孔内肌、腹壁肌肉各3例,肋间肌、背阔肌、梨状肌、臀肌各2例,胸肌、胸锁乳突肌各1例.病变形态:肌肉弥漫增大11例,肿块、多个结节融合各1例.平扫2例,病变密度与正常肌肉相似,1例均匀,另1例不均匀,内部见不规则片状低密度区.增强扫描9例,病变密度等于正常肌肉7例,轻度高于正常肌肉3例,明显高于正常肌肉1例;密度均匀4例,不均匀6例;病变内部见不规则片状低密度区6例,点状钙化1例. 结论肌肉淋巴瘤的CT表现特点多为肌肉弥漫增大,常多处肌肉同时受累.平扫密度与正常肌肉相似,增强扫描可等于、轻度高于或明显高于正常肌肉.
作者:刘瑛;吴宁;石木兰 刊期: 2002年第11期
目的评价蛋白涂层镍钛合金支架向血管局部转基因的可行性和效率. 材料与方法镍钛合金支架由明胶蛋白涂层,浸入含编码外源性P21WAF1/CIP1基因的复制缺陷型腺病毒溶液中5min,然后通过7F长鞘将支架送入犬髂动脉狭窄模型中的一侧髂总动脉(n=4),将未浸泡过基因溶液的支架送入另一侧髂总动脉(n=4).在支架置入后7天处死动物,RT-PCR和免疫组化染色评价基因转移效率. 结果所有转基因血管经RT-PCR扩增出P21特异条带,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在转基因血管内膜、中膜及外膜均有外源性基因表达,对照组血管未显示阳性表达. 结论蛋白涂层镍钛合金支架向血管内转基因是可行及有效的,可能成为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基因治疗的有效转基因工具.
作者:尚鸣异;王建华;鹿彤;李茂全;周康荣;钱晟;姜莺;顾君英;施惠斌 刊期: 2002年第11期
目的探讨非经胸骨的前纵隔病灶切割针穿刺的方法、技术、临床价值及其并发症. 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992~2001年间共对39例前纵隔病变行CT引导下的非经胸骨的经皮穿刺.所用穿刺针为16、18、19和20G自动芯状活检枪.所有病例同时行细胞学和组织学检查,并分析其准确性和并发症. 结果 35例得到病理诊断,包括淋巴瘤6例,转移性肿瘤5例(腺癌2例,鳞癌2例,低分化癌1例),恶性肿瘤(未能分型)5例,胸腺瘤4例,腺癌、鳞癌、胸内甲状腺、结核、结节病各2例,恶性畸胎瘤、内胚窦瘤、小圆细胞瘤、Castleman's病、纵隔血肿各1例.失败4例,原因为切割组织太少(2例)、肿瘤液化坏死(1例)和抽吸物为血液(1例).随后确诊为淋巴瘤3例,另1例颈部活检为转移性低分化癌,系假阴性.并发症包括皮下血肿3例,纵隔血肿2例,纵隔气肿2例.准确率为89.7%(35/39),假阴性率为10.3%(4/39),总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7.9%(7/39). 结论 CT引导下非经胸骨的经皮前纵隔穿刺适用于前纵隔各个部位的病灶,是一种较经胸骨活检更简便和安全的定性诊断方法.
作者:李成州;肖湘生;张电波;刘士远 刊期: 2002年第11期
患者女,10岁.右肩部疼痛4个月入院.体检:右肩部前侧较健侧增大,稍显隆起,局部肿胀,压痛明显.实验室检查:血沉14mm/h,碱性磷酸酶252U/L.其他未见异常.
作者:赵燕燕;郭炜;黄铨儒 刊期: 2002年第11期
目的分析不同脑膜病变的MRI表现,探讨MRI对不同病因所致脑膜异常强化的诊断价值. 资料与方法对58例MR增强扫描显示脑膜异常强化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按脑膜强化方式分为:硬脑膜-蛛网膜强化21例,软脑膜-蛛网膜下腔强化37例.按病因不同分:感染性脑膜炎16例,脑梗死21例,脑膜癌病12例,硬膜下积液或血肿5例,开颅术后4例. 结论 MRI增强扫描有助于显示脑膜病变,全面分析MRI表现及结合临床对鉴别不同病因的脑膜病变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汤群锋;沈钧康;钱铭辉;李勇;杨晓春;杨新月 刊期: 2002年第11期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在骨关节损伤中的应用价值. 资料与方法对60例骨关节损伤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T扫描,重建骨关节三维图像. 结果全部病例经多平面重建和SVR-CT Bone技术满意地显示出三维重建图像. 结论多层螺旋CT骨关节三维重建能够直观、立体、清晰、多角度地显示骨关节损伤,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李新胜;姜建威;侯海燕 刊期: 2002年第11期
CT机风扇是CT工作元件的主要散热工具,一台CT机大约有风扇20个(包括扫描架内、操作台、计算机柜、激光相机内等).在基层医院,由于工作环境达不到CT机工作的要求,灰尘较多,所以风扇污染严重,如果长期不检修除尘,由于受尘土污染,风扇就会自动不工作.
作者:赵斗贵;武果梅;牛健 刊期: 2002年第11期
患者女,16岁.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腰腿痛,夜间疼痛加剧,持续半小时后缓解.以下肢乏力1周入院.查体:T9水平轻压痛,无肿胀,双下肢肌力Ⅲ级,肌张力正常,未引出病理.患者无潮热、盗汗、消瘦、畏寒、发热等症状.实验室检查:HGB 59g/L,血沉 155mm/h;防癌5项中SF β2-MG(β2微球蛋白)增高,碱性磷酸酶、免疫球蛋白及骨髓像均正常.
作者:常莎 刊期: 2002年第11期
患者男,55岁.无意间发现左中上腹部有一肿物.查体:右中上腹可触及一约10cm×10cm×8cm大小的肿物,呈椭圆形,质中等,可活动,无明显触痛及压痛.B超示中腹部实质性占位性病变(考虑来源于肠系膜).
作者:田锦林;杨保凯 刊期: 2002年第11期
目的分析肝后段下腔静脉(RHSIVC)、肝内门静脉的影像学解剖关系,为经肝后段下腔静脉途径建立肝内门腔分流(TRSIIPS)提供形态学依据. 资料与方法分析226例肝硬化患者上腹部增强CT图像,分别测量肝后段下腔静脉的长度,计算周围肝实质包绕RHSIVC的范围,以及与距门脉分叉部1cm的肝内门脉左(LPV)、右支(RPV)及门脉分叉部(BPV)同层面的RHSIVC中心至上述部位的距离,并计算及比较经肝后段下腔静脉顺行性(股静脉途径)、逆行性(颈静脉途径)至LPV、RPV、BPV的穿刺深度和角度.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 结果 226例患者肝后段下腔静脉平均长度为64.46mm±12.50mm(39~130mm).54.2%~98.9% RHSIVC管腔被周围肝实质所包绕,从肝后段下腔静脉至LPV、RPV、BPV顺行性穿刺的深度及角度分别为43.86mm±10.91mm、32.40mm±9.46mm、27.96mm±9.08mm和42.88°±10.69°、48.49°±14.02°、56.05°±13.92°;而逆行性穿刺的深度和角度分别为44.18mm±9.98mm、49.40mm±10.80mm、54.10mm±10.338mm和42.82°±12.43°、29.14°±10.15°、25.04°±8.75°.顺行性及逆行性穿刺RPV、BPV的深度及角度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肝后段下腔静脉长约65mm,且有54.2%~98.9%的管腔被周围肝实质所包绕,经RHSIVC建立肝内门腔分流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罗剑钧;颜志平;周康荣;钱晟;吴海涛;陈科;杨金祖;刘玉娥 刊期: 2002年第11期
目的分析鼻腔鼻旁窦平滑肌肉瘤的CT与MRI表现,评价其临床价值. 资料与方法回顾分析经病理证实的鼻腔鼻旁窦平滑肌肉瘤5例,均行CT检查,其中2例加增强扫描;MRI检查2例,均为平扫加增强扫描. 结果肿瘤原发于鼻腔2例,上颌窦1例,1例肿瘤范围广已无法确定其原发部位,还有1例为鼻咽癌放射治疗14年后的右后鼻孔-鼻咽区的复发肿瘤,肿瘤涉及范围包括鼻腔、筛窦、鼻咽部、眼眶、翼腭窝、颞下窝、咽旁间隙、硬腭甚至口咽侧壁、中颅窝等.该类肿瘤呈浸润性生长及局部较广泛骨质破坏,无1例发生钙化及颈淋巴结转移.肿块在CT上3例呈较均匀的中等密度,2例密度不均;MRI T1WI呈均匀中等信号,T2WI表现为略不均匀的中等到稍高信号,注射对比剂后肿瘤轻度强化或仅有部分强化. 结论鼻部平滑肌肉瘤表现为较广泛浸润性生长及骨质破坏,无钙化.CT能较好地显示肿瘤涉及范围及骨质破坏情况;MRI在区别肿瘤与周围炎性等病变方面较清楚.
作者:周蓉先;潘宇澄;邹明舜;李逸尘;孙洁 刊期: 2002年第11期
目的探讨CT在胰岛细胞瘤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病理证实的胰岛细胞瘤CT表现并对CT检查方法进行比较.其中常规CT扫描并增强6例,螺旋CT扫描并双期增强扫描4例. 结果胰岛素瘤5例,大小为0.9~2.0cm.3例常规CT平扫并增强扫描未发现肿瘤,2例螺旋CT平扫为等密度,增强扫描在动脉期为高密度,门脉期为等密度.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5例,大小为2.0~6.0cm,其中3例常规CT平扫,1例未发现肿瘤,2例呈不均匀密度,均匀稍高密度;增强扫描呈周边明显强化,中心稍强化、均匀强化;2例螺旋CT平扫呈不均匀密度,双期增强呈周边强化,不均匀强化. 结论 CT检查对于>2cm的胰岛细胞瘤有较大的诊断价值,而对于<2cm的肿瘤检查方法直接影响病变的检出.
作者:程涛;韦炜;韩萍 刊期: 2002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胰岛素瘤的MRI表现及佳检查序列. 资料与方法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6例胰岛素瘤的MRI表现,检查序列包括SE T1WI、FSE T2WI、预饱和脂肪抑制T1WI、常规增强和动态增强检查.其中4例行CT平扫和双期增强检查.比较增强前后MRI不同序列胰岛素瘤的检出率,并与CT检查进行对照. 结果 MRI检出了所有6例胰岛素瘤,其中预饱和脂肪抑制T1WI的检出率高(6/6),其次是常规SE T1WI(5/6),而FSE T2WI(2/6)、常规增强T1WI(2/5)和动态增强检查(2/3)的显示率较低,但增强检查尤其是动态增强检查有助于显示肿瘤的富血供特征.CT对胰岛素瘤的检出率(平扫1/4、双期增强2/3)要低于MRI. 结论对于胰岛素瘤,MRI是一种较佳无创性检查方法,能够检出双期增强CT检查漏诊的肿瘤.MR预饱和脂肪抑制T1WI是佳检查序列,增强尤其是动态增强则能反映肿瘤的富血供特征.
作者:白旭;王夕富;孙浩然;张云亭 刊期: 2002年第11期
骶尾骨发育不全,又称为骶骨发育不全、尾部发育不全或尾部退化综合征.它包括部分或全部骶、尾骨,甚至腰椎、下部胸椎缺如,常并发复杂的脏器畸形,如泌尿生殖道、肛门直肠等的先天畸形,是一种十分少见的先天性脊柱发育畸形[1].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79~2001)未曾对此有过报道.笔者自1990年至今共遇到3例,并经临床证实,现就其临床、影像资料结合文献进行分析,以期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作者:杨斌;李森华;杨光钊;周树青 刊期: 2002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螺旋CT仿真内镜(CTVE)成像在骨性椎管病变诊断中的价值. 资料与方法对30例正常人的骨性椎管(颈段椎管13例,胸段椎管7例,腰段椎管10例)和36例椎管疾病(椎体外伤性压缩骨折12例,病理性压缩骨折10例,椎体骨质增生10例,椎体滑脱4例)行螺旋CT扫描,对其横轴位原始图像(2D)和CTVE进行比较.其中8例与手术结果比较. 结果 30例正常椎管和36例病变椎管均成功地进行了CTVE成像,CTVE成像相应地显示了2D原始图像所显示骨性椎管正常以及病理改变的内表面,以及手术所见. 结论螺旋CT的2D原始图像结合CTVE成像,能更全面、整体地显示骨性椎管的改变,为临床提供更加充实的信息.
作者:谭长连;李德泰;沈树斌;周顺科;杨丽平 刊期: 2002年第11期
患者男,6岁.3个月前发现左侧颈部有一花生米大小包块,无明显不适,未引起重视.1周后出现隐痛、发热,体温37.1℃左右,包块边界不清呈渐进性增大,在当地静脉点滴青霉素后疗效欠佳.于3天前发现颈部包块迅速增大伴疼痛,遂来我院就诊.
作者:张旭峰;王耀程;徐山淡;张龙虎;赵建平;邓伟 刊期: 2002年第11期
头颅侧位CT扫描用于检查椎体固定性后凸畸形及脑外伤意识障碍和昏迷患者.为使侧位扫描图像与仰卧位扫描图像解剖结构相一致,要求侧位定位基线准确合理,扫描出的图像位于有效视野的中央,不能上下左右偏移且图像的质量如对比度、清晰度、分辨率等与仰卧位图像无差异.
作者:武果梅;赵斗贵;姜文娟 刊期: 2002年第11期
脑缺血半暗带(ischemic penumbra,IP)近年来一直是缺血性中风超早期诊断和介入治疗的研究热点之一,笔者简要介绍IP的概念并对目前MR扩散及灌注成像在IP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作者:张芳;谢敬霞 刊期: 2002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