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急性重症胰腺炎术后胰床造影一例

李光明;崔顺泉

关键词:急性重症胰腺炎术后, 胰床引流术, 死亡率, 血淀粉酶, 实验室检查, 感染性休克, 非手术治疗, 重症监护, 治疗方案, 文献报告, 坏死胰腺, 腹腔穿刺, 腹部疼痛, 移动性, 并发症, 浊音, 诊断, 造影, 液体, 阳性
摘要:急性重症胰腺炎病情重、发展快、死亡率高,一经确诊,需重症监护,迅速了解病情,在非手术治疗的基础上考虑进一步治疗方案,以减少并发症和降低死亡率[1].笔者遇到1例,采用坏死胰腺清除加胰床引流术,术后并做了2次胰床造影,现结合文献报告如下.患者男,27岁.因突发上腹部疼痛伴频繁呕吐1天入院.查体:血压0/0mmHg,全身皮肤苍白,四肢湿冷.腹胀,满腹压痛、反跳痛,腹肌轻度紧张,移动性浊音阳性.腹腔穿刺抽出暗红色浑浊液体.实验室检查:血淀粉酶695U,腹水淀粉酶7920U.诊断:(1)感染性休克;(2)急性重症胰腺炎.
临床放射学杂志相关文献
  • 磁共振自旋回波与液体衰减恢复成像对海马硬化诊断的比较

    目的比较磁共振自旋回波(SE)与液体衰减恢复(FLAIR)成像反映海马硬化信号增高的准确性和优缺点.材料与方法对17例经病理证实的单侧海马硬化患者的SE T2WI和FLAIR成像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海马硬化的表现和比较两种成像方法中哪种易于显示海马硬化.结果17例中,FLAIR成像均显示患侧海马信号增高;SE T2WI有13例显示患侧海马信号增高,4例患侧海马信号无增高;各序列成像显示17例患侧海马均有萎缩性改变.结论FLAIR成像获得比SE T2WI更重的T2加权图像,同时抑制了海马周围的脑脊液信号,提高了海马与周围信号的对比,易于显示海马硬化信号的增高,和SE T2WI结合能够提高海马硬化诊断的敏感性和准确性.

    作者:李文华;李玉华;王秋艳;范国平;沈天真;陈星荣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肠系膜脂肪肉瘤一例

    患者女,39岁.腹胀、腹痛2个月.查体:上腹部扪及一不规则包块,质中等,活动度差,轻度压痛.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B超示:上腹部低回声肿块,与肠系膜血管关系密切.CT检查:平扫见十二指肠水平段前一6.3cm×11.4cm ×8.6cm低密度肿物,形态不规则,密度不均,其中可见索条状、结节状影,CT值-20~20HU,边缘部分条带状增厚,厚薄不均,肿物包绕肠系膜上动脉、上静脉生长,边界不清,推压周围肠管;增强检查:病灶内部无强化,边缘部分轻度强化.CT诊断:肠系膜恶性肿瘤.

    作者:葛全序;许东;姜华伟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耻骨支应力性骨折的螺旋CT表现

    目的提高对临床易忽略的耻骨支应力性骨折的认识,探讨其螺旋CT及三维重建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分析26例耻骨支应力性骨折的螺旋CT及三维重建表现,并与X线平片对比.结果螺旋CT轴位扫描对骨折线、骨痂、骨髓腔及周围软组织等细节显示清晰,SSD直观地显示了复杂的解剖结构及骨折的立体形态,斜位MPR有助于观察骨折的对位对线,MIP的优势并不明显,CT全部诊断正确,CT并发现骨痂旁气体生成及一侧耻骨下支双骨折各1例.结论螺旋CT及其三维重建对耻骨支应力性骨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极高价值,是X线检查的重要补充手段.

    作者:全昌斌;姚茹国;贾树林;李小龙;汤浩;李乃林;蔡文智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乳腺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影像表现

    目的复习10例乳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影像学表现,以期提高诊断准确率.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组织学及临床随诊证实的乳腺NHL影像表现.原发3例,继发7例,其中双侧受累3例.乳腺X线摄片10例,B超检查8例,CT检查2例.结果乳腺X线摄片表现为孤立结节2例,乳腺大片密度增高及弥漫性皮肤增厚5例,双侧乳腺多发结节1例,双侧乳腺多发模糊小片影2例.无1例有成簇微小钙化、毛刺或肿物局部皮肤增厚、回缩.B超表现为轮廓规则或不规则的不均质低回声结节或肿块,后方透声增强2例,部分增强1例,无增强5例,皮肤增厚2例.CT扫描见多发结节及腋窝淋巴结肿大1例,乳腺弥漫性密度增高、皮肤增厚、乳头轻度回缩及纵隔、腋窝淋巴结肿大、胸大肌浸润、胸腔积液l例.结论乳腺NHL无特异性的影像学表现,常见的影像表现为乳腺弥漫性密度增高、皮肤增厚,其次为孤立或多发结节,少数亦可表现为乳腺内不规则的模糊小片状阴影.原发和继发病变的影像表现无明显区别.X线摄片结合B超及临床所见有助于提示NHL的诊断.

    作者:索京涛;石木兰;蒋玲霞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肝脏磁共振扩散成像的基本原理及研究进展

    随着计算机技术、磁共振硬件及软件的迅速发展,以及临床经验的不断积累,磁共振在肝脏的诊断作用日趋重要[1~4].平扫和增强扫描使病变的检出率、定位及定性诊断准确率明显提高,这无疑给临床带来了很大的鼓舞.但同时又带来了新的问题,小病灶、不典型病例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更加困难[5,6].这就使得人们在完善MR硬件、软件及优选序列的同时,结合已有解剖图像发展了一种新的MR检查技术,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使MR向功能化检查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作者:孙希杰;全显跃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小肠出血栓塞治疗前后应用血管加压素安全性的研究

    目的探讨小肠出血栓塞治疗前后应用血管加压素(VS)的安全性.材料与方法健康杂种犬7只,结扎直动脉制作肠栓塞模型.实验肠段总数28段.分A组(n=8),停用VS 30min后栓塞;B组(n=8),停用VS 2h后栓塞;C组(n=8),栓塞后立即应用VS;对照组(n=4),不应用VS.检测应用VS前后、栓塞前后正常肠壁和栓塞肠段肠壁血液pH、PO2,观察血管造影表现.1周后病检.结果(1)直动脉栓塞后局部pH和PO2迅速下降,对照组及A、B组1h时回升,C组无回升.(2)静滴VS后肠系膜动脉分支收缩,停药后30min基本恢复正常,2h后完全恢复正常.对照组及A、B组栓塞后侧支供血很快出现.C组应用VS后栓塞区未见侧支供血.(3)病检示A、B组和对照组肠粘膜轻度损伤,C组肠粘膜中度损伤.结论停用VS 2h后进行小肠出血栓塞治疗,其安全性不会受到影响;栓塞后立即应用VS可加重栓塞肠段的缺血性损伤.

    作者:黎雪琴;王巧兮;郭玉鑫;胡红耀;扬新红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儿童骨髓型白血病影像诊断--附一例单纯股骨大范围骨膜增生

    白血病属于骨髓普遍增生性疾患[1],是儿童常见的白血细胞恶性肿瘤.以造血系统红骨髓受累为主,很少发生于黄骨髓[1.2].白血病按发病急缓分为急性白血病和慢性白血病;按细胞形态分为粒细胞白血病、淋巴细胞白血病、毛细胞白血病(hairycell Leukemia)、单核细胞白血病以及浆细胞、嗜酸细胞、嗜碱细胞白血病等[3.4].急性白血病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发病高峰年龄为2~5岁,男孩较多见.慢性白血病多为中老年人,临床表现常有发热、面色苍白、倦怠、淋巴结肿大,并有出血倾向[5].粒细胞肉瘤即绿色瘤(Choloroma)是一种软组织肿瘤,约有3.1%~9.1%见于急性白血病[6.7].

    作者:赵涛;屈辉;王云钊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CT引导下寰枢椎病变经皮穿刺活检

    目的全面系统地探讨寰枢椎病变CT引导下穿刺活检的入路选择,评价其安全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25例寰枢椎病变行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穿刺部位包括C1及C2椎体的各个部位.根据病变的部位不同,设计相应的进针路径,穿刺取材.结果25例中,24例获得明确病理诊断,穿刺活检准确率96%.其中12例手术治疗,穿刺病理与手术病理符合率100%.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寰枢椎病变解剖关系复杂,毗邻脊髓及重要的大血管,选择适宜的穿刺路径尤为关键.寰枢椎病变不同的穿刺路径,只要避开大血管及脊髓,操作是比较安全的.为临床确定治疗方案提供了必要的病理依据.

    作者:袁慧书;李选;谢敬霞;刘晓光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螺旋CT对胰腺动脉解剖的初步研究

    目的探讨螺旋CT动脉期薄层扫描对胰腺动脉的显示情况.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正常胰腺的螺旋CT动脉期薄层扫描(准直5mm,重建间距3mm)图像,由两位医师阅片并记录胰腺间接供血动脉(腹腔干、肝动脉、脾动脉、肠系膜上动脉、胃十二指肠动脉)和直接供血动脉(胰背、胰横、胰大、胰尾、胰十二指肠上前、上后、胰十二指肠下动脉)的显示率.结果胰腺的间接供血动脉全部显示,直接供血动脉显示例数分别为胰背动脉36例(62%),胰横动脉22例(38%),胰大动脉6例(10%),胰十二指肠上前动脉38例(66%),胰十二指肠上后动脉15例(26%),胰十二指肠下动脉26例(45%).结论螺旋CT动脉期薄层扫描能很好地显示胰腺间接供血动脉,但对胰腺直接供血动脉的显示率较低.

    作者:严志汉;周翔平;宋彬;杨恒选;黄娟;伍兵;张方方;喻俊林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男性乳腺发育症的X线诊断

    目的探讨男性乳腺发育症的钼靶X线摄影的影像学表现.材料与方法对33例主诉乳腺增大的患者行两侧内外斜位(MLO)和乳腺颅尾位(CC)摄影,观察病变大小、形态、严重程度及和临床的关系.结果33例66侧乳腺在乳腺X线片上于乳头后方可见致密影,均诊断为男性乳腺发育症.在MLO位上,平均大小为2.36~2.72cm×1.80~1.65cm.结节型常见(65.2%),其次为分支型(16.7%),弥漫型和混合型各为9.1%.病变以轻度发育为主(81.8%),大部分(69.7%)病变两侧发育严重程度一致.17例临床仅扪及一侧乳腺结节者,在X线片上均可见有两侧乳腺发育.结论钼靶X线可较临床检查更早、更正确地发现男性乳腺发育症,根据其影像学特点可与男性乳腺的其他病变鉴别.

    作者:张;潘纪戍;陈涓;方芳;叶国栋;陈悦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局限型胸膜间皮瘤一例

    患者男,33岁.无任何诱因干咳、哮喘,曾发热1次,口服感冒药好转.后期出现活动时气喘,憋胀感,咳嗽,痰少量.近20天来发热、胸痛.X线片示右下肺肿物与膈及腹腔分界不清,上缘较光整,其内似有小透亮影(图1).CT扫描示胸腔占位,大小约14.5cm×15.5cm,边界清楚,内部密度不均匀,掺杂有广泛的网状条索影,CT值10~33HU(图2),增强后条索影略有强化(图3).肿块后方见有胸腔积液.CT诊断:胸膜间皮瘤.

    作者:吴增均;寇状玲;李宏飞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下腔静脉膜性阻塞症介入治疗疗效随访观察

    目前,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已成为治疗下腔静脉膜性阻塞症(membranous obstruction of inferior vena cava,MOVC)的首选方法.有关疗效随访的文章尚少,笔者总结随访长超过10年的1组病例,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1 材料与方法1988年6月~2000年12月采用介入治疗方法对68例MOVC患者进行了治疗.男46例,女22例,年龄16~60岁,平均36岁.病程3个月~12年.完全性膜阻塞19例,不完全性膜阻塞(膜上存有孔隙)49例,膜厚1~5mm,其中2例同时合并右肝静脉狭窄或闭塞.

    作者:赖素萍;韩宇娟;杨阳;杨学良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CT扫描在喉及下咽癌术后评价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CT扫描在评价喉及下咽癌术后状况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术后1~l20个月共作了69次CT扫描)经喉镜、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的喉及下咽癌术后正常和异常的CT表现.结果10例患者呈喉及下咽癌术后正常改变,8例水肿或瘢痕形成,2例术后滞留囊肿.25例有术后肿瘤复发和/或转移,包括局部肿瘤复发18例、颈部淋巴结转移13例及远处转移2例.结论CT扫描能很好地显示喉及下咽癌术后的正常和异常改变,判断有无肿瘤复发及其侵犯范围,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帮助.

    作者:王东;张挽时;熊明辉;徐家兴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影像学诊断(附8例报告)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ngiomyolipoma,AML)又称肾错构瘤(hamartoma),是一种较少见而有CT特征的肾良性肿瘤.1880年由Bourenville首先报道此病[1,2].笔者遇到8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现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8例中,男、女各4例,年龄31~62岁,平均45岁.临床主要症状:腰酸不适4例;腰部疼痛2例,其中1例因剧烈疼痛急诊入院;血尿伴有腹部肿块2例.3例做静脉尿路造影,8例做CT、B超检查.使用西门子螺旋CT机,层厚、间距均为10mm,矩阵512×512,平扫与造影增强相结合,采用适当的窗宽、窗位技术.

    作者:奚日泉;胡春洪;郭亮;谢道海;周建春;沈海林;付引弟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不典型肠癌的CT诊断及病理基础

    目的探讨不典型肠癌的病理基础及CT诊断要点.材料与方法搜集伴肠外囊性肿块形成的肠癌11例,其中管状腺癌6例,粘液腺癌3例,管状腺癌伴粘液腺癌2例.结果主要CT表现为:肠浆膜外囊性肿块¨例,肠壁局限性增厚9例,肠腔内囊性肿块2例.经与病理对照分析后提示肠外囊性肿块形成的原因有:肠癌浆膜外直接浸润伴囊变坏死6例,溃疡型肠癌慢性穿孔3例,继发阑尾粘液囊肿1例,另1例粘液腺癌可能是结肠憩室或深在性的囊性结肠炎癌变所致.11例中10例由CT首诊,正确诊断4例,误诊6例,其中误诊为脓肿4例,腹腔肿瘤2例.误诊原因主要是缺乏对不典型肠癌CT表现的认识,忽略了癌性肠壁增厚特征等因素所致.结论肠外囊性肿块形成是肠癌的不典型CT表现,易误诊.如注意观察肠壁增厚和肠腔内外肿块的形状,将显著提高CT定性诊断的准确性.

    作者:郑祥武;吴恩福;陈宗静;朱启建;程建敏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美国3M969激光相机故障检修一例

    故障现象激光相机工作时突然掉电,来电后重新开机,在相机自检中,液晶显示屏上出现故障代码171.相机不能正常工作.分析与检修当主机与照相机正在通讯时,由于突然掉电,致使从照相机传输给主机的信息码中后一个字符丢失,造成信息传输错误,而非照相机的某个部件损坏所致.此故障以前也曾出现过几次,有时关机后重新开机,使整个系统硬件强制复位,可以排除此故障.但此次却无效.按照错误代码提示,沿着逻辑图检查发现直流电机转动,但所驱动滑杆未动,造成光电管D1、D2未被检测而出现错误.检查电机系统,发现驱动滑杆有卡点,将驱动滑杆卡点移开,通电自检顺利通过,主机恢复正常.更换驱动1滑杆组件运转正常.

    作者:周军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纵隔巨淋巴结增殖症一例

    患者女,40岁.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开始咳少许白色泡沫样痰,伴左侧胸背贯穿痛,呈阵发性,可自行缓解.近来症状加剧,无发热、眼睑下垂及乏力,无胸闷、气急及吞咽困难等.发病来一般情况良好,既往无特殊,心、肺听诊无异常.WBC:5.5/L,N:76.8%,RBC:3.65T/L,肝肾功能、心电图及肺功能均无异常.CT平扫:中纵隔内主动脉弓旁见一大小约4.5cm×2.6cm×3.0cm、密度均匀软组织块影,CT值45HU.病灶呈长条状,边界清楚,向左压迫边缘肺组织,内侧与降主动脉、主动脉弓及肺动脉主干间脂肪间隙存在(图1).增强扫描示病灶明显强化,CT值90~100HU(大动脉为130~136HU)(图2),双肺未见病变.CT诊断:左中纵隔良性占位病变(富血供性).

    作者:曹敏;史河水;韩萍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螺旋CT三期扫描对进展期胃癌胃壁浸润的研究

    目的探讨进展期胃癌螺旋CT三期扫描的影像学表现及其对胃壁浸润深度的评估价值.材料与方法31例病理证实的进展期胃癌,分别于注射对比剂后25~30s(动脉期)、70~80s(非平衡期)及180~120s(平衡期)行螺旋CT扫描,其后行多平面重建.结果进展期胃癌检出率100%.80.6%(25/31)的病灶与胃壁分界截然,19.4%(6/31)的病灶与周围胃壁呈移行状态.病灶强化情况在不同时相有所不同.动脉期:11例肿瘤突向胃腔内的表面部分呈线样强化,其余部分未见明显强化,病灶分为2层;16例肿瘤呈不规则团块状强化;4例病灶轻度均匀强化.67.74%(21/31)的病例此期显示清楚.非平衡期:20例病灶呈不均匀强化;6例病灶分层,内层强化明显,中间出现一条不甚连续的低密度带,外层呈团块状强化;5例病灶均匀强化.12.90%(4/31)的病例此期显示清楚.平衡期:27例病灶均匀强化,但强化程度较非平衡期时降低;4例病灶强化程度下降,但仍分层.6 45%(2/31)的病例此期显示清楚.12.90%(4/31)的病例在上述三期中均很清楚.19例手术者,T分期准确率达78 94%(15/19),其中T2与T3之间鉴别的准确性为81.25%(13/16).经多平面重建,3例避免了T分期错误.结论进展期胃癌螺旋CT三期扫描,动脉期对于病灶的显示及其横向蔓延范围的估计有临床实用价值;平衡期对评估胃癌浸润深度的准确性高.多平面重建对于深入观察病变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有帮助.

    作者:张洁;陈棣华;陈金城;蒋光愉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三维CT成像在小儿寰枢椎旋转性移位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三维CT成像(3D CT)对小儿寰枢椎旋转性移位(atlanto-axial rotatory displacement,AARD)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分析和比较6例小儿AARD在普通CT扫描(2D CT)和3D CT中的影像表现.结果(1)2D CT和3D CT测量6例患儿寰齿前间距和齿状突侧距的结果基本相同;(2)3D CT显示6例患儿侧块均有不同程度的移位和旋转,2D CT不能显示侧块有无移位和旋转:(3)6例中,2D CT显示1例同时有寰椎(C1)和枢椎(C2)的异常旋转(分别为8.和35.),3例有C2异常旋转(7.~30.,平均18.7.),2例未发现寰枢椎的旋转异常.3D CT显示2例同时有C1和C2旋转异常(分别为1°、30°和11°、40°),4例有C2旋转异常(9°~34°,平均16.5°).相同病例,2D CT对C1和C2旋转程度的测量低于3D CT所测得的结果;(4)3D CT发现1例齿状突发育不良,表现为齿状突短平和齿突尖消失,2D CT不能观察齿状突的发育状况.结论3D CT对AARD的诊断作用明显优于2D CT.3D CT不仅能准确地、直观地评估齿状突和侧块的移位程度、方向以及寰枢椎的旋转程度,而且能发现伴发的寰枢椎尤其是齿状突发育畸形,对全面明确AARD诊断和指导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刘新;刘亦鸣;沈新平;李锦;陈丽玲;韩镜明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颅骨孤立性浆细胞瘤一例

    浆细胞类肿瘤是来源于骨髓造血组织的肿瘤,起自骨髓的成浆细胞.以多发骨髓瘤(MM)常见,而单发骨髓瘤即骨的孤立性浆细胞瘤(SPB)则罕见.笔者报告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颅骨孤立性浆细胞瘤如下.患者女,18岁.自述5个月前被木棍击伤左顶部,1个月后局部肿胀呈杏仁大小肿块,近3个月来肿块明显增大,无疼痛.查体:左顶枕部局限性肿物,约6cm×7cm大小,质软,皮温增高,皮色正常,无搏动感,活动度差.实验室检查:白细胞9.3 × 109/L,红细胞4.81×1012/L,血红蛋白122g/L,血浆总蛋白6 8.2g/L,白蛋白45.3g/L,球蛋白22.9g/L.IgG:7.58g/L,IgA:2.17G/L,IgM:2.27g/L.尿本-周蛋白测定阴性.肝功能、尿素氮、肌酐、血钙、血磷均正常.碱性磷酸酶:204U/L.骨髓穿刺、外周血涂片检查正常.

    作者:郎兆会;韩占田;丁乙夫;郭铸 刊期: 2001年第11期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主管:湖北省黄石市卫生局

主办:黄石市医学科技情报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