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下腔静脉膜性阻塞症介入治疗疗效随访观察

赖素萍;韩宇娟;杨阳;杨学良

关键词:下腔静脉, 膜性阻塞, 治疗疗效,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 inferior vena cava, 不完全性, 治疗方法, 狭窄或闭塞, 随访, 肝静脉, 年龄, 膜上, 膜厚, 患者, 材料, 病例
摘要:目前,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已成为治疗下腔静脉膜性阻塞症(membranous obstruction of inferior vena cava,MOVC)的首选方法.有关疗效随访的文章尚少,笔者总结随访长超过10年的1组病例,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1 材料与方法1988年6月~2000年12月采用介入治疗方法对68例MOVC患者进行了治疗.男46例,女22例,年龄16~60岁,平均36岁.病程3个月~12年.完全性膜阻塞19例,不完全性膜阻塞(膜上存有孔隙)49例,膜厚1~5mm,其中2例同时合并右肝静脉狭窄或闭塞.
临床放射学杂志相关文献
  • CT引导下寰枢椎病变经皮穿刺活检

    目的全面系统地探讨寰枢椎病变CT引导下穿刺活检的入路选择,评价其安全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25例寰枢椎病变行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穿刺部位包括C1及C2椎体的各个部位.根据病变的部位不同,设计相应的进针路径,穿刺取材.结果25例中,24例获得明确病理诊断,穿刺活检准确率96%.其中12例手术治疗,穿刺病理与手术病理符合率100%.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寰枢椎病变解剖关系复杂,毗邻脊髓及重要的大血管,选择适宜的穿刺路径尤为关键.寰枢椎病变不同的穿刺路径,只要避开大血管及脊髓,操作是比较安全的.为临床确定治疗方案提供了必要的病理依据.

    作者:袁慧书;李选;谢敬霞;刘晓光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小儿肠重复畸形的影像学诊断

    目的提高对肠重复畸形的术前影像学认识及诊断水平.材料与方法结合文献回顾性分析¨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肠重复畸形影像学表现、临床和病理特点.结果11例肠重复畸形中,空肠2例,回肠8例,结肠1例,全部为囊肿型.其中,1例有细孔与回肠相通,同时有异位胃粘膜,1例囊肿穿孔,2例伴发炎症,与周围组织粘连.肠重复畸形9例位于系膜侧,2例位于系膜对侧.X线平片及钡餐见肠管受压移位,充盈钡剂的肠管勾划出肿块轮廓.超声示腹腔内囊性肿块,周围有蠕动的肠管包绕,其中1例并发感染,边缘模糊,壁厚.抗炎治疗后肿块缩小.CT扫描:低密度单房囊性肿块,壁较厚,增强扫描囊壁可强化.推移囊肿后位置可发生一定变化.结论通过对多种影像学检查的综合分析并紧密结合临床,可提高肠重复畸形的术前诊断水平.

    作者:徐祖高;邵剑波;鲁建生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男性乳腺发育症的X线诊断

    目的探讨男性乳腺发育症的钼靶X线摄影的影像学表现.材料与方法对33例主诉乳腺增大的患者行两侧内外斜位(MLO)和乳腺颅尾位(CC)摄影,观察病变大小、形态、严重程度及和临床的关系.结果33例66侧乳腺在乳腺X线片上于乳头后方可见致密影,均诊断为男性乳腺发育症.在MLO位上,平均大小为2.36~2.72cm×1.80~1.65cm.结节型常见(65.2%),其次为分支型(16.7%),弥漫型和混合型各为9.1%.病变以轻度发育为主(81.8%),大部分(69.7%)病变两侧发育严重程度一致.17例临床仅扪及一侧乳腺结节者,在X线片上均可见有两侧乳腺发育.结论钼靶X线可较临床检查更早、更正确地发现男性乳腺发育症,根据其影像学特点可与男性乳腺的其他病变鉴别.

    作者:张;潘纪戍;陈涓;方芳;叶国栋;陈悦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急性心包填塞一例

    患者女,39岁.外伤1小时入院,有短暂昏迷史.临床表现:头昏、头痛、恶心、心悸,上腹疼痛,烦渴.查体:T 36.2℃,P 124次/分,Bp60/40mmHg.患者神智清楚,平卧位,紫绀,呼吸浅快,皮肤湿冷,大汗淋漓,脉搏细弱,未见颈静脉怒张,心音低钝,未闻及杂音,肝脾肋下未及.

    作者:尹建军;王弘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CT扫描在喉及下咽癌术后评价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CT扫描在评价喉及下咽癌术后状况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术后1~l20个月共作了69次CT扫描)经喉镜、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的喉及下咽癌术后正常和异常的CT表现.结果10例患者呈喉及下咽癌术后正常改变,8例水肿或瘢痕形成,2例术后滞留囊肿.25例有术后肿瘤复发和/或转移,包括局部肿瘤复发18例、颈部淋巴结转移13例及远处转移2例.结论CT扫描能很好地显示喉及下咽癌术后的正常和异常改变,判断有无肿瘤复发及其侵犯范围,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帮助.

    作者:王东;张挽时;熊明辉;徐家兴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肝脏磁共振扩散成像的基本原理及研究进展

    随着计算机技术、磁共振硬件及软件的迅速发展,以及临床经验的不断积累,磁共振在肝脏的诊断作用日趋重要[1~4].平扫和增强扫描使病变的检出率、定位及定性诊断准确率明显提高,这无疑给临床带来了很大的鼓舞.但同时又带来了新的问题,小病灶、不典型病例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更加困难[5,6].这就使得人们在完善MR硬件、软件及优选序列的同时,结合已有解剖图像发展了一种新的MR检查技术,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使MR向功能化检查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作者:孙希杰;全显跃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急性重症胰腺炎术后胰床造影一例

    急性重症胰腺炎病情重、发展快、死亡率高,一经确诊,需重症监护,迅速了解病情,在非手术治疗的基础上考虑进一步治疗方案,以减少并发症和降低死亡率[1].笔者遇到1例,采用坏死胰腺清除加胰床引流术,术后并做了2次胰床造影,现结合文献报告如下.患者男,27岁.因突发上腹部疼痛伴频繁呕吐1天入院.查体:血压0/0mmHg,全身皮肤苍白,四肢湿冷.腹胀,满腹压痛、反跳痛,腹肌轻度紧张,移动性浊音阳性.腹腔穿刺抽出暗红色浑浊液体.实验室检查:血淀粉酶695U,腹水淀粉酶7920U.诊断:(1)感染性休克;(2)急性重症胰腺炎.

    作者:李光明;崔顺泉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不典型肠癌的CT诊断及病理基础

    目的探讨不典型肠癌的病理基础及CT诊断要点.材料与方法搜集伴肠外囊性肿块形成的肠癌11例,其中管状腺癌6例,粘液腺癌3例,管状腺癌伴粘液腺癌2例.结果主要CT表现为:肠浆膜外囊性肿块¨例,肠壁局限性增厚9例,肠腔内囊性肿块2例.经与病理对照分析后提示肠外囊性肿块形成的原因有:肠癌浆膜外直接浸润伴囊变坏死6例,溃疡型肠癌慢性穿孔3例,继发阑尾粘液囊肿1例,另1例粘液腺癌可能是结肠憩室或深在性的囊性结肠炎癌变所致.11例中10例由CT首诊,正确诊断4例,误诊6例,其中误诊为脓肿4例,腹腔肿瘤2例.误诊原因主要是缺乏对不典型肠癌CT表现的认识,忽略了癌性肠壁增厚特征等因素所致.结论肠外囊性肿块形成是肠癌的不典型CT表现,易误诊.如注意观察肠壁增厚和肠腔内外肿块的形状,将显著提高CT定性诊断的准确性.

    作者:郑祥武;吴恩福;陈宗静;朱启建;程建敏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颅骨孤立性浆细胞瘤一例

    浆细胞类肿瘤是来源于骨髓造血组织的肿瘤,起自骨髓的成浆细胞.以多发骨髓瘤(MM)常见,而单发骨髓瘤即骨的孤立性浆细胞瘤(SPB)则罕见.笔者报告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颅骨孤立性浆细胞瘤如下.患者女,18岁.自述5个月前被木棍击伤左顶部,1个月后局部肿胀呈杏仁大小肿块,近3个月来肿块明显增大,无疼痛.查体:左顶枕部局限性肿物,约6cm×7cm大小,质软,皮温增高,皮色正常,无搏动感,活动度差.实验室检查:白细胞9.3 × 109/L,红细胞4.81×1012/L,血红蛋白122g/L,血浆总蛋白6 8.2g/L,白蛋白45.3g/L,球蛋白22.9g/L.IgG:7.58g/L,IgA:2.17G/L,IgM:2.27g/L.尿本-周蛋白测定阴性.肝功能、尿素氮、肌酐、血钙、血磷均正常.碱性磷酸酶:204U/L.骨髓穿刺、外周血涂片检查正常.

    作者:郎兆会;韩占田;丁乙夫;郭铸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高密度胆总管神经鞘瘤一例

    患者男,60岁.反复上腹痛1个月,腹痛加重伴呕吐2天.既往无特殊.查体:右上腹压痛,莫菲氏征(+).全身皮肤无黄染,浅表淋巴结不大.实验室检查无异常.B超诊断:胆囊炎.CT平扫:胆总管、胆囊及肝内胆管均扩张积液,胆总管直径1.8cm,胆总管末端突然变细并于开口处偏外见一结节状高密度灶.CT值约120HU,大小约0.5cm×0.6cm,密度均匀,胆总管壁轻度均匀增厚(图1、2).胰头不大.CT诊断:胆总管末端结石伴胆管炎、胆囊炎.

    作者:吴国宜;黄汉源;洪少伟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美国3M969激光相机故障检修一例

    故障现象激光相机工作时突然掉电,来电后重新开机,在相机自检中,液晶显示屏上出现故障代码171.相机不能正常工作.分析与检修当主机与照相机正在通讯时,由于突然掉电,致使从照相机传输给主机的信息码中后一个字符丢失,造成信息传输错误,而非照相机的某个部件损坏所致.此故障以前也曾出现过几次,有时关机后重新开机,使整个系统硬件强制复位,可以排除此故障.但此次却无效.按照错误代码提示,沿着逻辑图检查发现直流电机转动,但所驱动滑杆未动,造成光电管D1、D2未被检测而出现错误.检查电机系统,发现驱动滑杆有卡点,将驱动滑杆卡点移开,通电自检顺利通过,主机恢复正常.更换驱动1滑杆组件运转正常.

    作者:周军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乳腺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影像表现

    目的复习10例乳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影像学表现,以期提高诊断准确率.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组织学及临床随诊证实的乳腺NHL影像表现.原发3例,继发7例,其中双侧受累3例.乳腺X线摄片10例,B超检查8例,CT检查2例.结果乳腺X线摄片表现为孤立结节2例,乳腺大片密度增高及弥漫性皮肤增厚5例,双侧乳腺多发结节1例,双侧乳腺多发模糊小片影2例.无1例有成簇微小钙化、毛刺或肿物局部皮肤增厚、回缩.B超表现为轮廓规则或不规则的不均质低回声结节或肿块,后方透声增强2例,部分增强1例,无增强5例,皮肤增厚2例.CT扫描见多发结节及腋窝淋巴结肿大1例,乳腺弥漫性密度增高、皮肤增厚、乳头轻度回缩及纵隔、腋窝淋巴结肿大、胸大肌浸润、胸腔积液l例.结论乳腺NHL无特异性的影像学表现,常见的影像表现为乳腺弥漫性密度增高、皮肤增厚,其次为孤立或多发结节,少数亦可表现为乳腺内不规则的模糊小片状阴影.原发和继发病变的影像表现无明显区别.X线摄片结合B超及临床所见有助于提示NHL的诊断.

    作者:索京涛;石木兰;蒋玲霞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乳腺导管原位癌的影像学评价

    乳腺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也称导管内癌(intraductal carcinoma),是指乳腺导管系统内恶性上皮细胞的增殖,在镜下,其特点是基底膜周围基质无浸润的迹象[1].近20多年来,乳腺X线摄影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很快,能对微小癌变早期确诊,DCIS的发病率急剧上升.现在,仅凭乳腺X线片上的典型异常微小钙化,就能提示DCIS的诊断.Winchester等[2]报道,在美国,每年新诊断的乳腺癌中,12%~15%为DCIS,其中90%由乳腺摄片发现.DCIS起病隐匿,大部分患者不会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3],新近有学者认为,DCIS是乳腺癌在不同发展阶段中的早期阶段[4].因此,选择合理的影像学诊断手段,有利于获得对DCIS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尤其是有利于保乳手术的开展),将极大地降低本病的致残率和病死率.现将近年来有关诊断DCIS的影像学方法及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贾浥苹;林玲;邓开鸿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螺旋CT对胰腺动脉解剖的初步研究

    目的探讨螺旋CT动脉期薄层扫描对胰腺动脉的显示情况.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正常胰腺的螺旋CT动脉期薄层扫描(准直5mm,重建间距3mm)图像,由两位医师阅片并记录胰腺间接供血动脉(腹腔干、肝动脉、脾动脉、肠系膜上动脉、胃十二指肠动脉)和直接供血动脉(胰背、胰横、胰大、胰尾、胰十二指肠上前、上后、胰十二指肠下动脉)的显示率.结果胰腺的间接供血动脉全部显示,直接供血动脉显示例数分别为胰背动脉36例(62%),胰横动脉22例(38%),胰大动脉6例(10%),胰十二指肠上前动脉38例(66%),胰十二指肠上后动脉15例(26%),胰十二指肠下动脉26例(45%).结论螺旋CT动脉期薄层扫描能很好地显示胰腺间接供血动脉,但对胰腺直接供血动脉的显示率较低.

    作者:严志汉;周翔平;宋彬;杨恒选;黄娟;伍兵;张方方;喻俊林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耻骨支应力性骨折的螺旋CT表现

    目的提高对临床易忽略的耻骨支应力性骨折的认识,探讨其螺旋CT及三维重建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分析26例耻骨支应力性骨折的螺旋CT及三维重建表现,并与X线平片对比.结果螺旋CT轴位扫描对骨折线、骨痂、骨髓腔及周围软组织等细节显示清晰,SSD直观地显示了复杂的解剖结构及骨折的立体形态,斜位MPR有助于观察骨折的对位对线,MIP的优势并不明显,CT全部诊断正确,CT并发现骨痂旁气体生成及一侧耻骨下支双骨折各1例.结论螺旋CT及其三维重建对耻骨支应力性骨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极高价值,是X线检查的重要补充手段.

    作者:全昌斌;姚茹国;贾树林;李小龙;汤浩;李乃林;蔡文智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小肠出血栓塞治疗前后应用血管加压素安全性的研究

    目的探讨小肠出血栓塞治疗前后应用血管加压素(VS)的安全性.材料与方法健康杂种犬7只,结扎直动脉制作肠栓塞模型.实验肠段总数28段.分A组(n=8),停用VS 30min后栓塞;B组(n=8),停用VS 2h后栓塞;C组(n=8),栓塞后立即应用VS;对照组(n=4),不应用VS.检测应用VS前后、栓塞前后正常肠壁和栓塞肠段肠壁血液pH、PO2,观察血管造影表现.1周后病检.结果(1)直动脉栓塞后局部pH和PO2迅速下降,对照组及A、B组1h时回升,C组无回升.(2)静滴VS后肠系膜动脉分支收缩,停药后30min基本恢复正常,2h后完全恢复正常.对照组及A、B组栓塞后侧支供血很快出现.C组应用VS后栓塞区未见侧支供血.(3)病检示A、B组和对照组肠粘膜轻度损伤,C组肠粘膜中度损伤.结论停用VS 2h后进行小肠出血栓塞治疗,其安全性不会受到影响;栓塞后立即应用VS可加重栓塞肠段的缺血性损伤.

    作者:黎雪琴;王巧兮;郭玉鑫;胡红耀;扬新红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胸腹部巨大淋巴结增生症的CT和MR诊断

    目的了解巨大淋巴结增生症的CT和MRI表现以及与病理改变的联系.材料与方法搜集我院8年间资料完整的13例巨大淋巴结增生症,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其中胸部8例,腹部5例.局限性10例,弥漫性3例.病理诊断为透明血管型10例,浆细胞型3例.13例中10例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6例行MRI检查,其中3例同时作CT及MRI检查.MRI采用的序列为TiWI、R2WI以及梯度回波快速增强扫描.结果局限性肿块均大于3cm,大为6cm.弥漫性肿块大小不等,大为3.5cm.肿块呈圆形、类圆形,部分伴有分叶,轮廓光滑.除3例伴有钙化外,CT平扫均为等密度.增强后透明血管型均有明显强化,且持续时间较长;浆细胞型则呈轻~中度强化.MR SE序列TiWI肿块呈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并伴有扭曲扩张的流空小血管.Gd-DTPA增强扫描表现与CT大致相仿.结论巨大淋巴结增生症的CT和MRI表现与病理改变密切相关.对透明血管型病例的术前明确诊断是可能的.

    作者:蒋亚平;周康荣;徐松涛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肠系膜脂肪肉瘤一例

    患者女,39岁.腹胀、腹痛2个月.查体:上腹部扪及一不规则包块,质中等,活动度差,轻度压痛.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B超示:上腹部低回声肿块,与肠系膜血管关系密切.CT检查:平扫见十二指肠水平段前一6.3cm×11.4cm ×8.6cm低密度肿物,形态不规则,密度不均,其中可见索条状、结节状影,CT值-20~20HU,边缘部分条带状增厚,厚薄不均,肿物包绕肠系膜上动脉、上静脉生长,边界不清,推压周围肠管;增强检查:病灶内部无强化,边缘部分轻度强化.CT诊断:肠系膜恶性肿瘤.

    作者:葛全序;许东;姜华伟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读片窗

    患者男,35岁.因间歇性上腹部隐痛8年,加重2个月伴食欲不振、消瘦收住院.临床检查:一般情况好,心肺正常,腹部平软,未扪及明显肿块,肝肋下2指,质中,无明显压痛点.实验室检查:血清甲胎蛋白(AFP)及乙肝5项指标均为阴性,肝功能正常.

    作者:王钢;严福华;纪元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X线定位对乳腺隐匿性病灶活检术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应用乳腺常规和立体定位方法对临床隐匿性乳腺病变进行细针穿刺导丝定位活检术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1997年10月~2000年10月间对39例临床未触及乳腺病变的患者采用细针定位活检术,其中常规定位法27例,立体定位法12例.结果(1)病理结果:39例中,发现早期乳腺癌7例(导管原位癌2例),乳腺小叶增生9例(2例伴有非典型性增生),硬化性腺病6例(5例伴有上皮增生活跃),纤维腺瘤12例,乳头状瘤3例,浆细胞性乳腺炎2例.(2)两种定位方法满意率比较:立体定位12例,全部一次定位成功,满意率为100%;常规定位25例一次定位成功,满意率为93%.两组数据经x2检验(P>0.05).(3)两种定位方法所用时间:立体定位平均每人次为41.6分钟;常规定位为26.2分钟.常规比立体定位节省时间平均每人次15.4分钟.结论对临床不可触及、X线检查确有明显异常的乳腺病变,应积极采用细针定位后外科活检.常规定位法是一种简便、快捷和较准确的定位方法,可作为乳腺细针穿刺导丝定位的首选方法.

    作者:钱民;李红芳;李黎 刊期: 2001年第11期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主管:湖北省黄石市卫生局

主办:黄石市医学科技情报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