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亚平;周康荣;徐松涛
目的探讨不典型肠癌的病理基础及CT诊断要点.材料与方法搜集伴肠外囊性肿块形成的肠癌11例,其中管状腺癌6例,粘液腺癌3例,管状腺癌伴粘液腺癌2例.结果主要CT表现为:肠浆膜外囊性肿块¨例,肠壁局限性增厚9例,肠腔内囊性肿块2例.经与病理对照分析后提示肠外囊性肿块形成的原因有:肠癌浆膜外直接浸润伴囊变坏死6例,溃疡型肠癌慢性穿孔3例,继发阑尾粘液囊肿1例,另1例粘液腺癌可能是结肠憩室或深在性的囊性结肠炎癌变所致.11例中10例由CT首诊,正确诊断4例,误诊6例,其中误诊为脓肿4例,腹腔肿瘤2例.误诊原因主要是缺乏对不典型肠癌CT表现的认识,忽略了癌性肠壁增厚特征等因素所致.结论肠外囊性肿块形成是肠癌的不典型CT表现,易误诊.如注意观察肠壁增厚和肠腔内外肿块的形状,将显著提高CT定性诊断的准确性.
作者:郑祥武;吴恩福;陈宗静;朱启建;程建敏 刊期: 2001年第11期
目的分析膝关节类风湿性关节炎(RA)和骨关节炎(OA)各自的MRI特点并提出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材料与方法77例82个膝OA和25例36个膝RA关节行MRI各个方位的SE T1WI、T2WI和3D-FFE.结果RA膝关节MRI显示软骨破坏较OA严重而广泛(P<0.01),OA软骨磨损以承重或摩擦大的部位好发.MRI见RA骨结构改变也较OA广泛(P<0.01).OA的滑膜增生比RA局限,通常伴随半月板病变和游离体.结论根据膝关节各结构病变的程度、部位和范围的差异,MRI对OA和RA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一定的帮助,3D-FFE判断软骨病变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作者:许建荣;柴维敏;宋子江;沈加林;李磊;陈睿;姚秋英 刊期: 2001年第11期
目的提高对肠重复畸形的术前影像学认识及诊断水平.材料与方法结合文献回顾性分析¨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肠重复畸形影像学表现、临床和病理特点.结果11例肠重复畸形中,空肠2例,回肠8例,结肠1例,全部为囊肿型.其中,1例有细孔与回肠相通,同时有异位胃粘膜,1例囊肿穿孔,2例伴发炎症,与周围组织粘连.肠重复畸形9例位于系膜侧,2例位于系膜对侧.X线平片及钡餐见肠管受压移位,充盈钡剂的肠管勾划出肿块轮廓.超声示腹腔内囊性肿块,周围有蠕动的肠管包绕,其中1例并发感染,边缘模糊,壁厚.抗炎治疗后肿块缩小.CT扫描:低密度单房囊性肿块,壁较厚,增强扫描囊壁可强化.推移囊肿后位置可发生一定变化.结论通过对多种影像学检查的综合分析并紧密结合临床,可提高肠重复畸形的术前诊断水平.
作者:徐祖高;邵剑波;鲁建生 刊期: 2001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进展期胃癌螺旋CT三期扫描的影像学表现及其对胃壁浸润深度的评估价值.材料与方法31例病理证实的进展期胃癌,分别于注射对比剂后25~30s(动脉期)、70~80s(非平衡期)及180~120s(平衡期)行螺旋CT扫描,其后行多平面重建.结果进展期胃癌检出率100%.80.6%(25/31)的病灶与胃壁分界截然,19.4%(6/31)的病灶与周围胃壁呈移行状态.病灶强化情况在不同时相有所不同.动脉期:11例肿瘤突向胃腔内的表面部分呈线样强化,其余部分未见明显强化,病灶分为2层;16例肿瘤呈不规则团块状强化;4例病灶轻度均匀强化.67.74%(21/31)的病例此期显示清楚.非平衡期:20例病灶呈不均匀强化;6例病灶分层,内层强化明显,中间出现一条不甚连续的低密度带,外层呈团块状强化;5例病灶均匀强化.12.90%(4/31)的病例此期显示清楚.平衡期:27例病灶均匀强化,但强化程度较非平衡期时降低;4例病灶强化程度下降,但仍分层.6 45%(2/31)的病例此期显示清楚.12.90%(4/31)的病例在上述三期中均很清楚.19例手术者,T分期准确率达78 94%(15/19),其中T2与T3之间鉴别的准确性为81.25%(13/16).经多平面重建,3例避免了T分期错误.结论进展期胃癌螺旋CT三期扫描,动脉期对于病灶的显示及其横向蔓延范围的估计有临床实用价值;平衡期对评估胃癌浸润深度的准确性高.多平面重建对于深入观察病变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有帮助.
作者:张洁;陈棣华;陈金城;蒋光愉 刊期: 2001年第11期
目的全面系统地探讨寰枢椎病变CT引导下穿刺活检的入路选择,评价其安全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25例寰枢椎病变行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穿刺部位包括C1及C2椎体的各个部位.根据病变的部位不同,设计相应的进针路径,穿刺取材.结果25例中,24例获得明确病理诊断,穿刺活检准确率96%.其中12例手术治疗,穿刺病理与手术病理符合率100%.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寰枢椎病变解剖关系复杂,毗邻脊髓及重要的大血管,选择适宜的穿刺路径尤为关键.寰枢椎病变不同的穿刺路径,只要避开大血管及脊髓,操作是比较安全的.为临床确定治疗方案提供了必要的病理依据.
作者:袁慧书;李选;谢敬霞;刘晓光 刊期: 2001年第11期
患者女,40岁.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开始咳少许白色泡沫样痰,伴左侧胸背贯穿痛,呈阵发性,可自行缓解.近来症状加剧,无发热、眼睑下垂及乏力,无胸闷、气急及吞咽困难等.发病来一般情况良好,既往无特殊,心、肺听诊无异常.WBC:5.5/L,N:76.8%,RBC:3.65T/L,肝肾功能、心电图及肺功能均无异常.CT平扫:中纵隔内主动脉弓旁见一大小约4.5cm×2.6cm×3.0cm、密度均匀软组织块影,CT值45HU.病灶呈长条状,边界清楚,向左压迫边缘肺组织,内侧与降主动脉、主动脉弓及肺动脉主干间脂肪间隙存在(图1).增强扫描示病灶明显强化,CT值90~100HU(大动脉为130~136HU)(图2),双肺未见病变.CT诊断:左中纵隔良性占位病变(富血供性).
作者:曹敏;史河水;韩萍 刊期: 2001年第11期
患者女,39岁.腹胀、腹痛2个月.查体:上腹部扪及一不规则包块,质中等,活动度差,轻度压痛.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B超示:上腹部低回声肿块,与肠系膜血管关系密切.CT检查:平扫见十二指肠水平段前一6.3cm×11.4cm ×8.6cm低密度肿物,形态不规则,密度不均,其中可见索条状、结节状影,CT值-20~20HU,边缘部分条带状增厚,厚薄不均,肿物包绕肠系膜上动脉、上静脉生长,边界不清,推压周围肠管;增强检查:病灶内部无强化,边缘部分轻度强化.CT诊断:肠系膜恶性肿瘤.
作者:葛全序;许东;姜华伟 刊期: 2001年第11期
目的探讨鼻腔及鼻窦恶性黑色素瘤的CT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病理证实的鼻腔及鼻窦恶性黑色素瘤的CT征象.结果8例肿瘤均无钙化,注射碘对比剂后病灶有不同程度强化.CT冠状位及轴位扫描显示肿块位于单侧鼻、窦腔6例,双侧2例;病灶中心位于鼻腔前下4例,鼻腔上部及筛窦4例;肿瘤侵犯邻近结构,包括上颌窦4例,突破筛骨纸板到眶骨膜下间隙7例,向上破坏筛骨水平板和蝶平面,并浸润相应脑膜2例.结论CT能很好地显示窦鼻腔恶性黑色素瘤的病变部位、周围骨质破坏和邻近重要结构的侵犯.尽管这些表现缺乏特征,对该肿瘤的定性诊断帮助不大,但CT对病变的全面评价是必要且较充分的.
作者:童斌斌;徐雷鸣 刊期: 2001年第11期
目的探讨CT扫描在评价喉及下咽癌术后状况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术后1~l20个月共作了69次CT扫描)经喉镜、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的喉及下咽癌术后正常和异常的CT表现.结果10例患者呈喉及下咽癌术后正常改变,8例水肿或瘢痕形成,2例术后滞留囊肿.25例有术后肿瘤复发和/或转移,包括局部肿瘤复发18例、颈部淋巴结转移13例及远处转移2例.结论CT扫描能很好地显示喉及下咽癌术后的正常和异常改变,判断有无肿瘤复发及其侵犯范围,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帮助.
作者:王东;张挽时;熊明辉;徐家兴 刊期: 2001年第11期
乳腺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也称导管内癌(intraductal carcinoma),是指乳腺导管系统内恶性上皮细胞的增殖,在镜下,其特点是基底膜周围基质无浸润的迹象[1].近20多年来,乳腺X线摄影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很快,能对微小癌变早期确诊,DCIS的发病率急剧上升.现在,仅凭乳腺X线片上的典型异常微小钙化,就能提示DCIS的诊断.Winchester等[2]报道,在美国,每年新诊断的乳腺癌中,12%~15%为DCIS,其中90%由乳腺摄片发现.DCIS起病隐匿,大部分患者不会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3],新近有学者认为,DCIS是乳腺癌在不同发展阶段中的早期阶段[4].因此,选择合理的影像学诊断手段,有利于获得对DCIS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尤其是有利于保乳手术的开展),将极大地降低本病的致残率和病死率.现将近年来有关诊断DCIS的影像学方法及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贾浥苹;林玲;邓开鸿 刊期: 2001年第11期
目的比较磁共振自旋回波(SE)与液体衰减恢复(FLAIR)成像反映海马硬化信号增高的准确性和优缺点.材料与方法对17例经病理证实的单侧海马硬化患者的SE T2WI和FLAIR成像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海马硬化的表现和比较两种成像方法中哪种易于显示海马硬化.结果17例中,FLAIR成像均显示患侧海马信号增高;SE T2WI有13例显示患侧海马信号增高,4例患侧海马信号无增高;各序列成像显示17例患侧海马均有萎缩性改变.结论FLAIR成像获得比SE T2WI更重的T2加权图像,同时抑制了海马周围的脑脊液信号,提高了海马与周围信号的对比,易于显示海马硬化信号的增高,和SE T2WI结合能够提高海马硬化诊断的敏感性和准确性.
作者:李文华;李玉华;王秋艳;范国平;沈天真;陈星荣 刊期: 2001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应用乳腺常规和立体定位方法对临床隐匿性乳腺病变进行细针穿刺导丝定位活检术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1997年10月~2000年10月间对39例临床未触及乳腺病变的患者采用细针定位活检术,其中常规定位法27例,立体定位法12例.结果(1)病理结果:39例中,发现早期乳腺癌7例(导管原位癌2例),乳腺小叶增生9例(2例伴有非典型性增生),硬化性腺病6例(5例伴有上皮增生活跃),纤维腺瘤12例,乳头状瘤3例,浆细胞性乳腺炎2例.(2)两种定位方法满意率比较:立体定位12例,全部一次定位成功,满意率为100%;常规定位25例一次定位成功,满意率为93%.两组数据经x2检验(P>0.05).(3)两种定位方法所用时间:立体定位平均每人次为41.6分钟;常规定位为26.2分钟.常规比立体定位节省时间平均每人次15.4分钟.结论对临床不可触及、X线检查确有明显异常的乳腺病变,应积极采用细针定位后外科活检.常规定位法是一种简便、快捷和较准确的定位方法,可作为乳腺细针穿刺导丝定位的首选方法.
作者:钱民;李红芳;李黎 刊期: 2001年第11期
浆细胞类肿瘤是来源于骨髓造血组织的肿瘤,起自骨髓的成浆细胞.以多发骨髓瘤(MM)常见,而单发骨髓瘤即骨的孤立性浆细胞瘤(SPB)则罕见.笔者报告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颅骨孤立性浆细胞瘤如下.患者女,18岁.自述5个月前被木棍击伤左顶部,1个月后局部肿胀呈杏仁大小肿块,近3个月来肿块明显增大,无疼痛.查体:左顶枕部局限性肿物,约6cm×7cm大小,质软,皮温增高,皮色正常,无搏动感,活动度差.实验室检查:白细胞9.3 × 109/L,红细胞4.81×1012/L,血红蛋白122g/L,血浆总蛋白6 8.2g/L,白蛋白45.3g/L,球蛋白22.9g/L.IgG:7.58g/L,IgA:2.17G/L,IgM:2.27g/L.尿本-周蛋白测定阴性.肝功能、尿素氮、肌酐、血钙、血磷均正常.碱性磷酸酶:204U/L.骨髓穿刺、外周血涂片检查正常.
作者:郎兆会;韩占田;丁乙夫;郭铸 刊期: 2001年第11期
目的了解巨大淋巴结增生症的CT和MRI表现以及与病理改变的联系.材料与方法搜集我院8年间资料完整的13例巨大淋巴结增生症,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其中胸部8例,腹部5例.局限性10例,弥漫性3例.病理诊断为透明血管型10例,浆细胞型3例.13例中10例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6例行MRI检查,其中3例同时作CT及MRI检查.MRI采用的序列为TiWI、R2WI以及梯度回波快速增强扫描.结果局限性肿块均大于3cm,大为6cm.弥漫性肿块大小不等,大为3.5cm.肿块呈圆形、类圆形,部分伴有分叶,轮廓光滑.除3例伴有钙化外,CT平扫均为等密度.增强后透明血管型均有明显强化,且持续时间较长;浆细胞型则呈轻~中度强化.MR SE序列TiWI肿块呈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并伴有扭曲扩张的流空小血管.Gd-DTPA增强扫描表现与CT大致相仿.结论巨大淋巴结增生症的CT和MRI表现与病理改变密切相关.对透明血管型病例的术前明确诊断是可能的.
作者:蒋亚平;周康荣;徐松涛 刊期: 2001年第11期
患者男,35岁.因间歇性上腹部隐痛8年,加重2个月伴食欲不振、消瘦收住院.临床检查:一般情况好,心肺正常,腹部平软,未扪及明显肿块,肝肋下2指,质中,无明显压痛点.实验室检查:血清甲胎蛋白(AFP)及乙肝5项指标均为阴性,肝功能正常.
作者:王钢;严福华;纪元 刊期: 2001年第11期
患者男,60岁.反复上腹痛1个月,腹痛加重伴呕吐2天.既往无特殊.查体:右上腹压痛,莫菲氏征(+).全身皮肤无黄染,浅表淋巴结不大.实验室检查无异常.B超诊断:胆囊炎.CT平扫:胆总管、胆囊及肝内胆管均扩张积液,胆总管直径1.8cm,胆总管末端突然变细并于开口处偏外见一结节状高密度灶.CT值约120HU,大小约0.5cm×0.6cm,密度均匀,胆总管壁轻度均匀增厚(图1、2).胰头不大.CT诊断:胆总管末端结石伴胆管炎、胆囊炎.
作者:吴国宜;黄汉源;洪少伟 刊期: 2001年第11期
目的分析MRI对于不同时期脑囊虫病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分析103例经手术或酶标试验确诊的脑囊虫患者.结果根据MRI的特点将脑囊虫病分为4型:单纯脑实质型(74例)、脑室型(7例)、蛛网膜下腔型(6例)、混合型(16例).结论MRI对于各型不同时期的脑囊虫病诊断价值较高.对于蛛网膜下腔型应引起注意,特别是合并有脑室扩张者,以免误诊或漏诊.
作者:邬海博;牛广明;韩晓东;张竹强 刊期: 2001年第11期
患者女,81岁.因头晕、左侧肢体无力、左髋部疼痛2月余入院.查体:神志清,颅神经检查(一);颈软;右侧肢体活动好,左侧肢体肌力Ⅲ级.左髋关节屈伸功能明显受限,左下肢包括臀部肌群萎缩.肾功能检查未见异常.入院时尿常规(平卧排尿):外观清,镜下见少量草酸钙结晶,少量上皮细胞,未见管型;作双髋关节CT检查后尿常规(翻动身体后排尿):外观微浊,管底有少量沉淀物,镜下见大量草酸钙结晶,少量上皮细胞.
作者:夏东;刘建平;植金兴;李福英 刊期: 2001年第11期
白血病属于骨髓普遍增生性疾患[1],是儿童常见的白血细胞恶性肿瘤.以造血系统红骨髓受累为主,很少发生于黄骨髓[1.2].白血病按发病急缓分为急性白血病和慢性白血病;按细胞形态分为粒细胞白血病、淋巴细胞白血病、毛细胞白血病(hairycell Leukemia)、单核细胞白血病以及浆细胞、嗜酸细胞、嗜碱细胞白血病等[3.4].急性白血病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发病高峰年龄为2~5岁,男孩较多见.慢性白血病多为中老年人,临床表现常有发热、面色苍白、倦怠、淋巴结肿大,并有出血倾向[5].粒细胞肉瘤即绿色瘤(Choloroma)是一种软组织肿瘤,约有3.1%~9.1%见于急性白血病[6.7].
作者:赵涛;屈辉;王云钊 刊期: 2001年第11期
目前,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已成为治疗下腔静脉膜性阻塞症(membranous obstruction of inferior vena cava,MOVC)的首选方法.有关疗效随访的文章尚少,笔者总结随访长超过10年的1组病例,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1 材料与方法1988年6月~2000年12月采用介入治疗方法对68例MOVC患者进行了治疗.男46例,女22例,年龄16~60岁,平均36岁.病程3个月~12年.完全性膜阻塞19例,不完全性膜阻塞(膜上存有孔隙)49例,膜厚1~5mm,其中2例同时合并右肝静脉狭窄或闭塞.
作者:赖素萍;韩宇娟;杨阳;杨学良 刊期: 2001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