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CT测定甲状腺体积(重量)的研究及临床应用

顾光官;邹新农;王心涛;朱海贤;杨雪英

关键词:断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甲状腺, 器官重量
摘要:目的:探讨CT扫描测量甲亢患者甲状腺重量,并对其准确性进行研究,为临床 131 I治疗甲亢测量甲状腺重量提供一种较准确的方法.材料与方法:采用东芝TCT-300/EZ全身CT扫描系统.(1)对15个甲状腺模型进行扫描,利用CT机的体积计算功能计算甲状腺模型体积;甲状腺模型的实际体积通过模型排除水的容量来计算;(2)131例甲亢患者 131I治疗前行甲状腺扫描,计算甲状腺体积(重量).结果:(1)甲状腺模型体积的CT测值与实际测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者有高度相关性(γ=0.9998,P<0.001);(2)131例甲亢患者CT扫描计算的甲状腺重量为53.639±27.26(14.16~134.64)g,与B超检查结果进行比较,CT测值要大于B超测值.结论:CT能够准确测量甲状腺体积(重量),为临床131I治疗甲亢时测量甲状腺重量提供了又一种更准确的方法.
临床放射学杂志相关文献
  • 结肠运输试验及排粪造影对便秘的诊断

    目的:分析便秘的病因并评价结肠运输试验与排粪造影对便秘诊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对100例便秘患者作结肠运输试验及排粪造影.结果:结肠运输异常者43例,出口梗阻者96例,两种均存在者占42例.42例中,外科单纯纠正出口梗阻31例,术后随访发现15例症状无明显改善且复查排粪造影均表现正常.结论:由于出口梗阻与结肠无力常合并存在并相互作用.作者强调:结肠运输试验与排粪造影联合应用将有助于作出正确、全面的诊断和制定恰当的治疗方案.

    作者:王毅;吴少平;龚水根 刊期: 1998年第02期

  • 输尿管肿瘤CT诊断三例

    以往,输尿管肿瘤的诊断主要依赖于静脉肾盂或逆行肾盂造影检查,但对于肾功能损害或年老体弱者,常给诊断带来一定的困难.CT做为非损伤性检查对上述情况体现出其优越性,且能提供本系统以外的一些病理情况.本文报告3例,手术病理证实,以飨读者.

    作者:黄鸿;蔡葱;杨世埙 刊期: 1998年第02期

  • 骨肿瘤的磁共振成像

    MR成像具有良好的软组织对比和多平面成像能力,被认为是评估骨肿瘤的主要成像技术之一.随着成像技术的发展,对骨肿瘤特征的认识也逐步提高,对骨肿瘤诊断、术前分期、疗效评估及复发检测均有很大帮助.

    作者:靳激扬;杨世埙;许建荣 刊期: 1998年第02期

  • CT扫描在胸腰椎骨折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的CT扫描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胸腰椎骨折的CT扫描资料.结果:70例98节胸腰椎骨折中,单椎体骨折48例,多椎体骨折22例,CT诊断准确率为98%,以爆裂型(54.1%)和压缩型(35.7%)骨折多见,三柱受累中以前中柱(22.4%)和前中后柱(55.1%)多见,椎管狭窄发生率高达53.1%.结论:CT扫描对胸腰椎骨折的诊断、分类、判断脊柱失稳、评价脊髓损伤及选择治疗方法上均有重要价值.

    作者:董国礼;李春平;张小明;唐显映;杨汉锋 刊期: 1998年第02期

  • 前交通动脉瘤DSA全脑血管造影对外科手术的意义

    目的:总结经神经显微外科手术证实的39例前交通动脉瘤全脑血管造影.材料与方法:根据标准侧位片,将其中30例囊性前交通动脉瘤分为前下型和后上型.结果: 前下型20例,后上型10例.结论:前下型手术操作简便,预后良好;后上型操作难度大预后差.根据此分型,按载瘤动脉侧选择手术进路,评估预后,对临床外科手术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作者:曹喜才;贺能树;孙建中;张长林;杨建国;吕提文;高永中 刊期: 1998年第02期

  • 右手环指罕见巨大骨肉瘤一例

    患者男,51岁.于4月前发现右手环指处长一肿物,逐渐增大.质硬,皮肤微红,局部溃烂出血,伤口经久不愈,抗炎治疗无效.右锁骨上扪及肿大淋巴结.X线检查:右手环指见一11cm×7cm椭圆形软组织块影,轮廓光整.第1节指骨远端及2、3节指骨破坏消失,块影密度不均,内见排列紊乱絮状致密骨影(图1).X线诊断:右手环指骨肉瘤.

    作者:肖兵;周鑫;吴建平 刊期: 1998年第02期

  • 胃肠道MRI造影剂钆喷酸葡胺口服溶液144例临床研究

    目的:进行胃肠道MRI造影剂钆喷酸葡胺口服溶液的临床验证,研究其用于胃肠道MRI造影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材料与方法:钆喷酸葡胺口服溶液,含Gd-DTPA 10mmol/L,使用时温开水稀释10倍.入选病例144例,其中134例上中腹病变患者口服给药,10例下腹病变患者灌肠给药,剂量为5~10ml/kg体重.观察给药前后胃肠道内信号及与临近器官对比显示情况,记录心率、呼吸频率的变化和不良反应.结果:钆喷酸葡胺口服溶液口服后能显著增强消化管腔内MR信号,较好地显示肝左叶、脾、胰腺的轮廓和胃肠腔占位病变.经灌肠给药能显著增加直肠与盆腔脏器间的对比清晰度.观察的144例患者未见明显的毒副反应,用药前后脉搏、呼吸频率均无明显变化.结论:钆喷酸葡胺口服溶液是安全、有效的胃肠道MRI造影剂.

    作者:余传林;刘叔文;徐继红;陈卫民;徐伟;吴曙光 刊期: 1998年第02期

  • 左肾上腺囊肿一例

    患者男,50岁.腹部不适,轻度胀痛月余就诊.查体未见阳性体征.腹部B超示:肝右叶下、肾上、腔静脉后一良性占位,约2.7~2.0cm,有包膜,内无回声.B超示:上腹部囊性占位.

    作者:戚克林 刊期: 1998年第02期

  • Addison病的CT诊断和分型

    目的:探讨CT对各型Addison病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CT检查对34例Addison病进行了分类,其中结核性24例,自身免疫性10例.对肾上腺区域进行非增强薄层CT扫描.结果:结核性Addison病中,63%有肾上腺钙化(其中病程长于2年者为100%,病程短于2年者为36%);79%肾上腺增大(其中病程长于2年者为50%,病程短于2年者为100%).自身免疫性Addison病中,70%肾上腺萎缩(均为幼儿患者或幼时起病的成年患者),30%肾上腺正常或增大;所有病例均无肾上腺钙化.结论:大多数(71%)的Addison病可由CT检查明确类型,结核性Addison病的肾上腺钙化和自身免疫性Addison病的肾上腺无钙化性萎缩具有特征性.结核性Addison病的肾上腺形态学变化与病程长短有关.

    作者:任小波;裴爱国;孙革利;赵荣国 刊期: 1998年第02期

  • MRA诊断无脉症二例

    无脉症,又称主动脉弓综合征、闭塞性头臂动脉炎、Takayasu病或Martorell综合征等,是各种病变所致主动脉弓及头臂动脉狭窄或阻塞而产生各种症候群的总称.国内对其包括DAS表现都做了深入研究,但本病的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诊断国内外尚未见报告.现报告2例如下.

    作者:杨秀军;彭仁罗 刊期: 1998年第02期

  • 骨原发性平滑肌肉瘤CT诊断

    骨原发性平滑肌肉瘤罕见,现报告我们经CT扫描与手术病理证实2例.例1 男,26岁.因右上胸前壁长1肿物6个月,近2个月增大明显伴消瘦入院.查体:右上胸前壁锁骨区见1巨大软组织块,表面皮色稍红,皮下静脉轻度扩张,肿块质硬,有轻度压痛.实验室检查均正常.胸部X线正位片:右上胸见一边缘清楚的巨大肿物,右锁骨中内段溶骨性骨破坏.两肺野及纵隔未见异常.CT扫描:右上胸见一向前隆起的巨大分叶状软组织块影,其中见有细砂粒状、排列成分支状高密度影,肿块CT值30~70HU,大小约为10cm×14cm×10cm,右锁骨中内段呈溶骨性破坏,未见骨膜反应.两肺未见异常,纵隔淋巴结未见肿大,右侧胸腔有中等量积液(图1).

    作者:马明;钟群;李铭山 刊期: 1998年第02期

  • 改良女性尿道造影诊断尿道憩室四例

    女性尿道憩室较少见,而进行尿道造影检查的病例报道更少.几年来,我们遇见4例,用双腔管作导管进行尿道造影,取得较满意效果.现就其检查方法和X线表现介绍如下.

    作者:魏建明;程云桥;戴玉柱;张瑞生 刊期: 1998年第02期

  • 颈部肿块血管造影诊断

    目的:探讨颈部肿块的血管造影表现及其对颈部肿块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28例颈部肿块患者,2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血管性肿块13例,其中假性动脉瘤7例,静脉瘤3例,动脉迂曲3例;非血管性肿块15例,其中颈部动脉体瘤9例,神经鞘膜瘤4例,海绵状淋巴管瘤2例.分析其血管造影表现,并与临床、手术病理结果对比分析.结果:13例血管性肿块和9例颈动脉体瘤因有典型的造影表现与病理结果一致,其余6例因缺少肿瘤血管或典型表现而误诊或诊断不明.血管造影诊断准确率为78.6%,临床诊断准确率为57.6%.结论:血管造影是颈部肿块影像学检查有效方法之一,对血管性肿块和颈动脉体瘤可以确诊,同时可了解Willis环功能及肿块周围动脉累及情况,指导外科手术方式.

    作者:吴汉平;冯敢生;梁惠民;曾军 刊期: 1998年第02期

  • 颈椎过伸性损伤的MRI诊断(附12例报告)

    目的:探讨颈椎过伸性损伤的MRI表现及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有典型外伤史患者的MRI资料及临床资料.结果:颈椎过伸性损伤依暴力的大小不同依次伤及前纵韧带、椎间盘、脊髓及后部附件结构,MRI所表现的椎前血肿、前纵韧带撕裂、椎间盘突出、椎体挫伤及脊髓受压变形、附件结构损伤具有特征性.结论:MRI可以反映颈椎过伸性损伤的全部损伤机制及其形成的病理改变,是诊断过伸性颈椎损伤的好方法.

    作者:袁明远;洪庆坚;肖湘生;贾宁阳;王晨光;贾连顺 刊期: 1998年第02期

  • 原发性气管肿瘤的X线诊断研究(附33例分析)

    目的:为进一步提高对气管肿瘤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材料与方法:总结研究了33例经纤支镜、手术病理证实的气管肿瘤的临床与X线表现.结果:根据病灶的X线表现分为6种类型,提出了发现气管肿瘤的注意事项及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要点.结论:气管肿瘤较易延误诊断,但只要提高警惕,加强对本病的认识,紧密结合临床,多数患者是能及时作出诊断的.

    作者:蔡超达 刊期: 1998年第02期

  • 胃平滑肌母细胞瘤一例

    患者男,44岁.因上腹部空腹痛1年而就诊.1年前无明显诱因感上腹疼痛,疼痛以空腹时明显,进食后缓解.近月来,感上腹痛加剧.无返酸嗳气,无呕血黑便史.查体:腹平坦,上腹正中深压痛,并可扪及一约7cm×8cm大小类圆形肿块,边缘光滑,稍有移动.肝脾肋下未及.

    作者:何晓 刊期: 1998年第02期

  • 右上颌骨成纤维性纤维瘤一例

    患者男,27岁.10年前在鼻的右侧缘有一小结节,无疼痛,未治疗.以后结节状物逐渐增大成块状.检查:右侧鼻旁膨隆,质硬,无压痛,边缘不清,鼻腔内无异常发现.颌下及颈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正常,肝脾未及.

    作者:葛建立;戴英 刊期: 1998年第02期

  • 油性中药抗癌剂OCC肝动脉栓塞治疗肝癌84例3年随访报告

    目的:考查中药抗癌剂复方莪术油肝动脉栓塞治疗肝癌的疗效和意义.材料与方法:用莪术油、鸦胆子油和碘油配制成复方莪术油,经肝动脉栓塞治疗84例原发性肝癌.结果:治疗后肿瘤平均缩小率39.2%.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0%、43.4%和24%.无因治疗引起肝功恶化和骨髓抑制现象.部分患者治疗后肝功能明显改善.结论:复方莪术油作为一种新的中药肝动脉栓塞剂,治疗肝癌具有肯定的疗效.这种油性中药制剂具有抗癌、低毒、栓塞和留滞于肿瘤局部的突出特点.这些特点使它有很大的优势成为肝癌介入治疗的较为理想的栓塞剂.

    作者:韩铭钧;任克;赵仲春;张曦彤 刊期: 1998年第02期

  • 原发性骨横纹肌肉瘤(附8例报告及29例文献分析)

    目的:探讨原发性骨横纹肌肉瘤的临床与X线特点.材料与方法:对本组8例及文献中29例共37例临床和X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37例中男28例,女9例.年龄9~61岁,平均37.4岁.病程2~14个月,平均7.5个月.病变位于胫骨13例,占35.1%;股骨10例,占27%;肱骨5例,占13.5%;胸椎2例,占5.4%;骶骨2例,占5.4%;颅骨2例,占5.4%;腓骨1例,占2.7%;腰椎1例,占2.7%;跟骨1例,占2.7%.骨质呈斑片状破坏22例,占59.5%;斑点状破坏9例,占24.3%;大块溶骨性破坏4例,占10.8%;斑片状破坏伴膨胀改变2例,占5.4%.病灶区伴斑点状钙化3例,占8.1%;层状骨膜反应3例,占8.1%;有软组织肿块7例,占18.9%.结论: (1)好发于股骨、胫骨、肱骨,占75.7%;(2)31~40岁是发病高峰,占29.7%;(3)骨质以斑片状溶骨性破坏为主,占59.5%;(4)易误诊为骨肉瘤,占64.9%.

    作者:邱乾德;贾雨辰 刊期: 1998年第02期

  • 小胰头癌的CT诊断

    目的:探讨小胰头癌在动态增强CT及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图上的CT表现.材料与方法: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胰头癌患者,其中5例行动态增强CT扫描,另5例行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动态增强CT扫描方法为:造影剂总量为80~100ml,行团注法,注射造影剂后20s开始作胰头部层厚、间隔各5mm的动态扫描.螺旋CT双期扫描为:造影剂总量90ml,速率3ml/s,动脉期扫描为注射造影剂30s后行胰头部螺旋扫描,层厚为5mm,螺距为1,注射造影剂后70s以同样方式作胰腺实质期扫描.结果:10例小胰头癌(其中1例小钩突癌),肿瘤大直径范围为1.5cm×1.5cm~2.0cm×2.0cm.平扫CT肿瘤病灶9例为等密度,1例为略低密度.增强扫描肿瘤基本为低密度,边缘可有环状强化,特别是5例行螺旋CT增强扫描动脉期肿瘤病灶呈低密度改变甚为明显.同时,除了1例钩突癌外,其余均有不同程度的总胆管、肝内胆管扩张,胰腺管扩张和胆囊增大等.结论:小胰头癌在动态增强CT和螺旋CT动脉期扫描图上主要表现为低密度改变,并且螺旋CT动脉期扫描较之动态增强CT扫描的显示更优.

    作者:潘育清;曾蒙苏;周康荣;张宏伟 刊期: 1998年第02期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主管:湖北省黄石市卫生局

主办:黄石市医学科技情报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