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卵泡膜细胞瘤一例

蓝健君;苏世荣;关洪亨

关键词:下腹部, 浅表淋巴结, 月经不调, 包块, 子宫, 已婚, 未育, 痛经, 检查, 患者
摘要:患者女,30岁.近半年感下腹部不适,月经不调,时有痛经,已婚半年,未育而入院求诊.下腹部扪及包块,大小8cm×10cm,质中,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B超提示:子宫后下方囊实质包块,性质待查,建议做CT检查.
临床放射学杂志相关文献
  • 外伤性液气心包一例

    患者男,29岁.于1996年10月3日入院.入院前2小时不慎从约5米高处摔下,当时左胸着地,即感胸部疼痛、胸闷、呼吸困难,无咯血.

    作者:李守华;叶念祖 刊期: 1998年第04期

  • Picker 1200Expert型CT机故障检修一例

    故障现象扫定位图无伪影,但其他所有图像均见高、低密度相间的斜条状伪影.故障分析及检修 CT机的硬件部分一般可分为X线发生系统、数据采集系统及数据处理系统.

    作者:吴大壮 刊期: 1998年第04期

  • 锁骨下动脉穿刺插管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锁骨下动脉(SCA)穿刺插管的安全性和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256例胸、腹及盆腔疾病需行介入治疗的患者,行左锁骨下动脉穿刺和选择性及超选择性插管.结果:SCA穿刺插管技术成功率为100%,经SCA超选择插管成功率为98%(187/190).为胸、腹、盆腔恶性肿瘤建立动脉内导管药盒系统217例.超选择性插管为行胃十二指肠动脉、肠系膜上动脉或肝动脉分支栓塞37例.行髂总动脉造影1例,行髂外动脉溶栓及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术1例.并发症包括气胸8例,其中大量气胸3例;1例血胸患者行闭式引流治疗后愈合;局部大血肿3例,其中1例休克,经抗休克及手术缝扎SCA后痊愈.结论:经皮左锁骨下动脉穿刺插管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可广泛用于胸部、腹部、盆腔及双下肢的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是经股动脉入路的必要补充.尤其适用于需行动脉内导管药盒系统植入术者.

    作者:陈勇;李彦豪;何晓峰;陈卫国 刊期: 1998年第04期

  • 左侧输卵管疝入腹股沟管致误诊一例

    腹股沟疝内容物以小肠及网膜为常见,其次有盲肠、阑尾、乙状结肠等,笔者遇见1例为输卵管,实为罕见,报告如下.

    作者:陈旭升;吴亨平 刊期: 1998年第04期

  • 急性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

    目的:急性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是少见疾病.本文介绍该病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以期及时作出诊断和治疗.材料与方法:本组2例均有完整的临床、实验室以及系列胸片及高分辨率CT(HRCT)检查资料,并有肺活检病理对照.结果:2例都表现为咳嗽、进行性加剧的气急和低氧血症.胸片显示两肺呈多发的斑片影,有些病灶中见到支气管充气征,还可见纤维索条影位于病灶边缘或肺内.在HRCT像上还可见到毛玻璃样密度区.实变影呈地图样分布,边缘较清楚.1例病灶中充气的支气管腔稍大.除纤维条索影外,1例还见有小叶间隔增厚.结论: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及胸部影像学表现相结合,有助于作出急性特发性肺纤维化的提示诊断,一经病理证实,应及时治疗.部分患者可获得较好结果.

    作者:徐从德;周康荣 刊期: 1998年第04期

  • 髓质海绵肾的CT诊断

    目的:探讨CT对髓质海绵肾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13例髓质海绵肾(MSK)CT表现,并与其中8例的腹部平片和排泄性尿路造影及5例的B超表现相比较.结果:髓质海绵肾的CT平扫显示肾锥体内多发小斑点状结石,增强扫描后扩张的肾集合管内结石周围有造影剂充盈,无结石的肾锥体内可见条纹状或小囊状造影剂聚集.结论:CT较排泄性尿路造影更敏感发现肾锥体内细小结石及早期的肾集合管扩张,有助于髓质海绵肾早期诊断和并发症的检出.

    作者:周春香;郭燕;刘明娟;黄兆民 刊期: 1998年第04期

  • 肾癌侵犯肾周间隙的CT表现

    目的:观察肾癌侵犯肾周间隙的CT表现.材料与方法:分析经CT扫描发现有肾周间隙异常的肾癌58例,所有病例均经病理证实.结果:肾癌累及肾周间隙的主要CT征象有多发结节、条索状影、赘状突起和肾周筋膜增厚,这些CT征象的病理基础为肾周间隙内淋巴结转移,肿瘤直接侵犯或压迫引起的血管曲张和肾周间隙内桥间隔的液体淤积.结论:熟悉肾周间隙的解剖和仔细分析肾周间隙的CT征象有助于对肾癌的正确分期.

    作者:胡仲岳;沈复兴;卢光明 刊期: 1998年第04期

  • 巨淋巴结增生三例

    巨淋巴结增生(Castleman病)是一种淋巴结瘤样增生性疾病.有关本病的CT所见国内报道尚不多[1,2].现报告3例并结合文献着重讨论其CT所见.

    作者:田志雄;孙骏谟;张在鹏 刊期: 1998年第04期

  • 欢迎订阅1999年<临床放射学杂志>及1998年<增刊>

    作者:<临床放射学杂志>编辑部 刊期: 1998年第04期

  • 卵泡膜细胞瘤一例

    患者女,30岁.近半年感下腹部不适,月经不调,时有痛经,已婚半年,未育而入院求诊.下腹部扪及包块,大小8cm×10cm,质中,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B超提示:子宫后下方囊实质包块,性质待查,建议做CT检查.

    作者:蓝健君;苏世荣;关洪亨 刊期: 1998年第04期

  • 自发性肾破裂致肾包膜下和肾周出血的CT与DSA分析

    目的:分析自发性肾破裂致肾包膜下和肾周出血CT与DSA表现,着重讨论其发现肾破裂病因方面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分析24例自发性肾破裂伴肾周出血患者,24例全部经CT检查,3例行DSA检查并栓塞治疗,其中2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24例自发性肾破裂中19例为肾肿瘤(79%),其中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12例(50%),肾细胞癌7例(29%).结论:诊断急性自发性肾破裂出血,CT是有价值的检查方法,其病因诊断准确率可达90%;而DSA在寻找血管性病变致肾破裂病因方面优于CT,并有助于栓塞治疗.自发性肾破裂出血常见原因是肾肿瘤,而国人常见是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作者:张建青;周为中;李松年;余志贤 刊期: 1998年第04期

  • 柯达9410多幅照相机软片回收故障检修一例

    故障现象多幅相机摄完片后,胶片回收时,其照片并未回收至收片盒内,传动声音异常.故障分析及维修 多幅相机为柯达9410型(Kodak Model 9410),此前使用一直正常,故障产生时有异常声响,故考虑机械故障可能性大.

    作者:熊伟坚;胡海青 刊期: 1998年第04期

  • CT对隐匿性骨折的诊断价值

    大多数骨折可通过常规X线片作出诊断,但在少数情况下,却不易显示骨折征象以致延误诊断.对于那些不易被X线平片所发现的隐匿性骨折[1,2],CT检查具有特异性.

    作者:徐春福;褚瑞华;高丽娟;刘布克;左胜前 刊期: 1998年第04期

  • 脑型肺吸虫病一例

    患者男,55岁.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耳鸣20余年,伴头痛、耳鸣渐进性加重4年,幻视1年.既往无特殊.查体:前胸腹部可见散在红色斑疹,压之不褪色.右肩背部可见一约10mm×10mm大小的高出皮面的粉瘤.左侧视乳头早期水肿,其余未见异常.

    作者:朱新生;刘文亚 刊期: 1998年第04期

  • 成人肾上腺神经母细胞瘤一例

    肾上腺神经母细胞瘤是儿童常见颅外实性恶性肿瘤,文献报道占儿童肿瘤的10%,其中80%发生于3岁以下幼儿.成人则极为罕见,本文报道1例成人原发性肾上腺神经母细胞瘤.

    作者:刘建辉 刊期: 1998年第04期

  • 颌面部骨折的CT扫描和三维重建

    目的:比较三维影像(3D)和二维影像(2D)在颌面部骨折诊断中的准确性并探讨3D影像的临床价值.材料与方法:对临床诊断有骨折的31例颌面部外伤患者进行CT薄层扫描和3D重建.结果:3D影像显示骨折线的走行方向、骨折范围、位置、类型及骨折块的移位等空间信息方面优于2D影像,3D对临床处理起着较明确的指导作用.但2D在发现细小骨折、深部结构骨折及骨壁菲薄处的骨折等方面优于3D.且3D影像是在2D影像的基础上重建的.结论:3D影像对骨折的畸形表现等空间关系上具有优势,其临床价值大于2D.但2D影像仍是诊断颌面部骨折可靠的和基本的方式,两者结合应用,为佳检查方法.

    作者:罗建光;杨东益;李德泰;沈树斌;史丽华;吴汉江;罗建国 刊期: 1998年第04期

  • 经皮肝穿刺肝静脉造影在肝静脉型Budd-Chiari综合征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经皮肝穿刺肝静脉造影(PTHV)在肝静脉型Budd-Chiari综合征(HVBCS)介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材料与方法:对10例HVBCS实施PTHV,并采用经皮肝静脉-颈静脉轨迹(轨迹法)或Rups-100肝穿装置行肝静脉开通术(PTA和EMS置入).结果:10例HVBCS患者皆行PTHV,B超导向4例,X线监视6例.介入开通成功9例,失败1例,其中轨迹法开通肝静脉3例,Rups-100装置开通6例.临床效果满意,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PTHV能显示BCS患者肝静脉开口,明显提高肝静脉开通的成功率.PTHV和开通术结合安全可靠,是HVBCS的有效治疗方案.

    作者:徐浩;祖茂衡;顾玉明;李国均;张庆桥;魏宁;王成 刊期: 1998年第04期

  • MR脂肪抑制技术对颅内脂肪与非脂肪短T1信号鉴别诊断作用的探讨

    短反转时间反转恢复序列(short-T1 inversion recovery, STIR)和化学位移脂肪抑制(Chem-Sat)序列是MR脂肪抑制技术中常用的两种方法,因二者对脂肪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故也常被用作鉴别脂肪与非脂肪短T1高信号的序列,依此对病变可进一步定性[1].但近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发现,STIR序列不仅对脂肪组织有抑制作用,对非脂肪组织的短T1高信号也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故对其鉴别脂肪与非脂肪信号的作用值得探讨,国内尚未见有关文献报道.现就5例临床确诊为颅内非脂肪组织病变的病例对脂肪抑制序列在颅内脂肪与非脂肪短T1信号鉴别诊断上的作用初步探讨如下.

    作者:高思佳;郭斌;徐克;金安玉 刊期: 1998年第04期

  • 鼻腔神经纤维瘤一例

    患者女,5岁.反复右侧鼻腔出血伴头昏乏力半年.查体:贫血貌,左鼻腔黎氏区见点片状破损出血.CT扫描:左鼻腔及筛窦区见一约2.0cm×3.5cm×5.0cm卵圆形高密度灶,CT值164~313HU,灶内密度欠均,可见斑条状低密度区,灶缘光滑,呈膨胀性改变,鼻中隔右偏.左上颌窦内密度增高,CT值19.2HU(附图).诊断:左鼻腔及筛窦区骨瘤并左上颌窦炎.

    作者:包颜明;陈连友;杨亚英;杨一兵;陆琳 刊期: 1998年第04期

  • Kaposi's肉瘤的影像学表现(附2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Kaposi's肉瘤的影像学表现,以期提高对本病的影像学认识.材料与方法:2例经病理证实的Kaposi's肉瘤,均伴有皮肤病损.1例摄腕部X线片,1例作肝脏超声和CT扫描,并均有治疗前、后对比图像.结果:1例右腕骨骨质吸收、稀疏,骨小梁模糊,关节面毛糙,腕间关节及部分掌腕关节间隙增宽;1例超声及CT均发现肝右叶有2cm以上低密度灶,经动态增强扫描示病灶位肝内门脉分支旁,早期强化不显,经延迟后病灶有所强化并示低密度区缩小.2例经化、放疗后病变均示修复改变.结论:Kaposi's肉瘤可累及内脏、骨骼,无论并发AIDS与否,病理改变是相似的.但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征性,确诊有赖病理诊断.

    作者:陈宪;夏和顺;冯纪祥 刊期: 1998年第04期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主管:湖北省黄石市卫生局

主办:黄石市医学科技情报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