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宏德;邓斌
患者女,30岁.近半年感下腹部不适,月经不调,时有痛经,已婚半年,未育而入院求诊.下腹部扪及包块,大小8cm×10cm,质中,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B超提示:子宫后下方囊实质包块,性质待查,建议做CT检查.
作者:蓝健君;苏世荣;关洪亨 刊期: 1998年第04期
目的:探讨Kaposi's肉瘤的影像学表现,以期提高对本病的影像学认识.材料与方法:2例经病理证实的Kaposi's肉瘤,均伴有皮肤病损.1例摄腕部X线片,1例作肝脏超声和CT扫描,并均有治疗前、后对比图像.结果:1例右腕骨骨质吸收、稀疏,骨小梁模糊,关节面毛糙,腕间关节及部分掌腕关节间隙增宽;1例超声及CT均发现肝右叶有2cm以上低密度灶,经动态增强扫描示病灶位肝内门脉分支旁,早期强化不显,经延迟后病灶有所强化并示低密度区缩小.2例经化、放疗后病变均示修复改变.结论:Kaposi's肉瘤可累及内脏、骨骼,无论并发AIDS与否,病理改变是相似的.但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征性,确诊有赖病理诊断.
作者:陈宪;夏和顺;冯纪祥 刊期: 1998年第04期
目的:急性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是少见疾病.本文介绍该病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以期及时作出诊断和治疗.材料与方法:本组2例均有完整的临床、实验室以及系列胸片及高分辨率CT(HRCT)检查资料,并有肺活检病理对照.结果:2例都表现为咳嗽、进行性加剧的气急和低氧血症.胸片显示两肺呈多发的斑片影,有些病灶中见到支气管充气征,还可见纤维索条影位于病灶边缘或肺内.在HRCT像上还可见到毛玻璃样密度区.实变影呈地图样分布,边缘较清楚.1例病灶中充气的支气管腔稍大.除纤维条索影外,1例还见有小叶间隔增厚.结论: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及胸部影像学表现相结合,有助于作出急性特发性肺纤维化的提示诊断,一经病理证实,应及时治疗.部分患者可获得较好结果.
作者:徐从德;周康荣 刊期: 1998年第04期
目的:研究和评价Budd-Chiari(BCS)综合征的介入治疗结果.材料与方法:对23例各型BCS患者在B超及透视监视下采用闭塞部位穿刺、球囊扩张及支撑架技术进行治疗.结果:22例成功,无严重手术并发症,术后患者症状明显缓解,腔静脉压差由2.4±1.1kPa降为0.7±0.2kPa,肝静脉压差由2.8±0.9kPa降为0.5±0.3kPa.经过6个月~4年随访,通畅率82%,复发病例经再次治疗均获成功.结论:采用介入技术治疗BCS,安全、损伤小、效果可靠,可作为首选治疗方法.
作者:梁惠民;冯敢生;杨建勇;郑传胜;江利;吴汉平;B.Kramann 刊期: 1998年第04期
患者女,17岁.主诉头痛1月,加重伴呕吐1周,无发热、抽搐及精神障碍.CT扫描见左枕顶区3.8cm×4.0cm×6.5cm的囊状占位病灶,中央为均匀的水样密度,CT值19.7HU,增强扫描无变化,周边为厚薄均匀的软组织密度,平扫CT值33HU,增强后为54HU(图1).病灶周围脑实质内可见水肿区,邻近侧脑室受压,后角与体部显示不清,中线结构向对侧移位.诊断:左枕叶胶质瘤伴囊性变,脑脓肿不除外.
作者:戴平丰;章士正 刊期: 1998年第04期
我院遇到3例良性间叶瘤,全部行X线摄片检查,其中1例行CT横断面及冠状面扫描,3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
作者:王胜辉 刊期: 1998年第04期
目的:分析自发性肾破裂致肾包膜下和肾周出血CT与DSA表现,着重讨论其发现肾破裂病因方面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分析24例自发性肾破裂伴肾周出血患者,24例全部经CT检查,3例行DSA检查并栓塞治疗,其中2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24例自发性肾破裂中19例为肾肿瘤(79%),其中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12例(50%),肾细胞癌7例(29%).结论:诊断急性自发性肾破裂出血,CT是有价值的检查方法,其病因诊断准确率可达90%;而DSA在寻找血管性病变致肾破裂病因方面优于CT,并有助于栓塞治疗.自发性肾破裂出血常见原因是肾肿瘤,而国人常见是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作者:张建青;周为中;李松年;余志贤 刊期: 1998年第04期
目的:观察肾癌侵犯肾周间隙的CT表现.材料与方法:分析经CT扫描发现有肾周间隙异常的肾癌58例,所有病例均经病理证实.结果:肾癌累及肾周间隙的主要CT征象有多发结节、条索状影、赘状突起和肾周筋膜增厚,这些CT征象的病理基础为肾周间隙内淋巴结转移,肿瘤直接侵犯或压迫引起的血管曲张和肾周间隙内桥间隔的液体淤积.结论:熟悉肾周间隙的解剖和仔细分析肾周间隙的CT征象有助于对肾癌的正确分期.
作者:胡仲岳;沈复兴;卢光明 刊期: 1998年第04期
大多数骨折可通过常规X线片作出诊断,但在少数情况下,却不易显示骨折征象以致延误诊断.对于那些不易被X线平片所发现的隐匿性骨折[1,2],CT检查具有特异性.
作者:徐春福;褚瑞华;高丽娟;刘布克;左胜前 刊期: 1998年第04期
患者女,5岁.反复右侧鼻腔出血伴头昏乏力半年.查体:贫血貌,左鼻腔黎氏区见点片状破损出血.CT扫描:左鼻腔及筛窦区见一约2.0cm×3.5cm×5.0cm卵圆形高密度灶,CT值164~313HU,灶内密度欠均,可见斑条状低密度区,灶缘光滑,呈膨胀性改变,鼻中隔右偏.左上颌窦内密度增高,CT值19.2HU(附图).诊断:左鼻腔及筛窦区骨瘤并左上颌窦炎.
作者:包颜明;陈连友;杨亚英;杨一兵;陆琳 刊期: 1998年第04期
急性阑尾炎很少需CT检查.本文报告8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急性阑尾炎,以探讨CT对其诊断价值.
作者:谭理连;李阳彬;梁彤杰 刊期: 1998年第04期
目的:探讨CT对髓质海绵肾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13例髓质海绵肾(MSK)CT表现,并与其中8例的腹部平片和排泄性尿路造影及5例的B超表现相比较.结果:髓质海绵肾的CT平扫显示肾锥体内多发小斑点状结石,增强扫描后扩张的肾集合管内结石周围有造影剂充盈,无结石的肾锥体内可见条纹状或小囊状造影剂聚集.结论:CT较排泄性尿路造影更敏感发现肾锥体内细小结石及早期的肾集合管扩张,有助于髓质海绵肾早期诊断和并发症的检出.
作者:周春香;郭燕;刘明娟;黄兆民 刊期: 1998年第04期
故障现象扫定位图无伪影,但其他所有图像均见高、低密度相间的斜条状伪影.故障分析及检修 CT机的硬件部分一般可分为X线发生系统、数据采集系统及数据处理系统.
作者:吴大壮 刊期: 1998年第04期
患儿女,8岁.发热、咳嗽3天于1992年9月1日就诊.体检:体温38℃,气管居中,右下肺闻及湿罗音.实验室检查:白细胞9.8×109/L,嗜中性0.75,淋巴0.25.
作者:金惠明;徐丽潮;杨琪 刊期: 1998年第04期
故障现象多幅相机摄完片后,胶片回收时,其照片并未回收至收片盒内,传动声音异常.故障分析及维修 多幅相机为柯达9410型(Kodak Model 9410),此前使用一直正常,故障产生时有异常声响,故考虑机械故障可能性大.
作者:熊伟坚;胡海青 刊期: 1998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锁骨下动脉(SCA)穿刺插管的安全性和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256例胸、腹及盆腔疾病需行介入治疗的患者,行左锁骨下动脉穿刺和选择性及超选择性插管.结果:SCA穿刺插管技术成功率为100%,经SCA超选择插管成功率为98%(187/190).为胸、腹、盆腔恶性肿瘤建立动脉内导管药盒系统217例.超选择性插管为行胃十二指肠动脉、肠系膜上动脉或肝动脉分支栓塞37例.行髂总动脉造影1例,行髂外动脉溶栓及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术1例.并发症包括气胸8例,其中大量气胸3例;1例血胸患者行闭式引流治疗后愈合;局部大血肿3例,其中1例休克,经抗休克及手术缝扎SCA后痊愈.结论:经皮左锁骨下动脉穿刺插管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可广泛用于胸部、腹部、盆腔及双下肢的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是经股动脉入路的必要补充.尤其适用于需行动脉内导管药盒系统植入术者.
作者:陈勇;李彦豪;何晓峰;陈卫国 刊期: 1998年第04期
患者男,29岁.于1996年10月3日入院.入院前2小时不慎从约5米高处摔下,当时左胸着地,即感胸部疼痛、胸闷、呼吸困难,无咯血.
作者:李守华;叶念祖 刊期: 1998年第04期
患儿女,7岁.2年前开始间断上腹部隐痛,无发热呕吐,亦无返酸嗳气.因症状轻微未作任何处理.2天前体检发现上腹部肿块而入院治疗.既往无肝炎病史.
作者:李宏德;邓斌 刊期: 1998年第04期
一、发展趋向近30年来医学影像学发展迅速,自放射学发展成为诊治兼备的现代医学影像学,开创了本学科的新纪元.步入新世纪,知识经济的兴起,即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时代,知识和科技的创新,传播和应用、普及,以及知识的全球化和可持续发展将成为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流.
作者:刘玉清 刊期: 1998年第04期
肾上腺神经母细胞瘤是儿童常见颅外实性恶性肿瘤,文献报道占儿童肿瘤的10%,其中80%发生于3岁以下幼儿.成人则极为罕见,本文报道1例成人原发性肾上腺神经母细胞瘤.
作者:刘建辉 刊期: 1998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