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不同程度考试焦虑个体对情绪信息的注意偏向*1

卢克龙;郑志怀;丁秀君;黄玉兰;陈陈;陈莉

关键词:考试焦虑, 情绪, 注意偏向, 大学生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考试焦虑程度的大学生个体对情绪词语的注意偏向。方法:本实验随机抽取402名某高校本科在读学生,采用考试焦虑量表并对其进行集体施测,选取高考试焦虑被试和低考试焦虑被试各35名。采用经典点探测任务、实验任务来探讨高低考试焦虑个体对情绪词语的注意偏向。结果:①当词语类型为负性情绪词语,高、低考试焦虑被试对探测刺激与情绪词语位置一致时的反应时显著低于对探测刺激与情绪词语位置不一致时的反应时(t=-3.13,P<0.01);②当词语类型为正性情绪词语,低考试焦虑组被试对探测刺激与情绪词语位置一致时的反应时显著低于对探测刺激与情绪词语位置不一致时的反应时(t=5.57,P<0.01);高考试焦虑组被试对探测刺激与情绪词语位置一致时的反应时和对位置不一致时的反应时不存在显著差异(F=2.07,P>0.05);③高考试焦虑被试对不同词语类型的注意偏向值存在显著性差异(F=5.56,P<0.05);低考试焦虑被试对不同词语类型的注意偏向值存在显著性差异(F=28.38,P<0.01)。结论:①高、低考试焦虑者对负性情绪信息均存在注意偏向;②高考试焦虑者对正性情绪信息不存在注意偏向,低考试焦虑者表现出对正性情绪信息的注意解除;③高考试焦虑被试对不同情绪信息的注意偏向存在差异,低考试焦虑被试对不同情绪信息的注意偏向存在差异。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云南省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

    目的:了解云南省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现状,系统探讨人口学特征对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云南省昆明市主城区、东川区、寻甸县、安宁市、嵩明县的460名中小学老师作为调查对象,采用症状自评量表( SCL-90)进行调查。结果:云南省中小学教师SCL-90总均分及各因子得分均显著高于全国成人常模( P<0.001);SCL-90总分≥160分或任一因子分≥2分的阳性检出率为49.6%,检出率高的分别是强迫和人际敏感;男教师偏执得分显著高于女教师(t=2.04,P<0.05);已婚教师和未婚教师在躯体化(t=3.12,P<0.01)和强迫(t=1.98,P<0.05)上得分差异显著;不同教龄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差异显著,且教龄10年以上教师的躯体化程度(F=6.03,P<0.01)和强迫程度(F=3.07,P<0.05)显著高于教龄不足10年老师;不同专业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体育艺术类教师在敌对、偏执和精神病因子上(F=4.49,3.03,3.19;P<0.05)的得分显著高于文科教师和理科教师,文科教师和理科教师得分不存在差异。结论:云南省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与全国大多数地区的调查结果相一致,突出问题是强迫症状和人际敏感。

    作者:余秋梅;李里;周波;廖峻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大学生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学习投入特点及年级差异*1

    目的:探讨大学生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学习投入的基本情况及其在年级变量上的差异。方法:采用横断研究,对西藏3所高校的413名大学生进行问卷测查。结果:大学生学习动机总体水平一般( xˉ=3.08),成就型动机维度上得分高(xˉ=3.11),在深层型动机(F=3.19,P<0.05)、成就型动机(F=2.77,P<0.05)两个维度及总体(F=2.71,P<0.05)上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学习策略各个维度及总分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大学生学习投入呈中等水平(M/Item=4.43),奉献的分值高(M/Item=4.61),在活力(F=8.08,P<0.001)、奉献(F=3.46,P<0.05)及总投入(F=4.89,P<0.01)上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结论:西藏高校大学生学习动机、学习投入呈中等水平,大二学生相对较好,应加强对其他年级在动机与投入方面的激发与引导;大一学生学习策略相对较好,应加强对高年级学生学习策略的维持与优化教育。

    作者:高晓雷;高蕾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医学生人际信任与羞耻感、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1

    目的:探讨医学生的人际信任与羞耻感、社会支持的关系,以期为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羞耻量表、人际信任量表及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随机抽取的300名成都某高校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非独生子女、有恋爱经历的个体在社会支持得分上显著高于独生子女、无恋爱经历的个体( P<0.01)。人际信任与羞耻感呈显著负相关(r=-0.15,P<0.05),与社会支持呈显著正相关(r=0.21,P<0.01),羞耻感与社会支持存在显著的负相关(r=-0.23,P<0.01)。社会支持在羞耻感和人际信任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28.16%。结论:人际信任与羞耻感、社会支持密切相关,而社会支持在羞耻感对人际信任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作者:雷励;王建峰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扶贫顶岗实习支教大学生应对方式特点研究*1

    目的:探讨扶贫顶岗实习支教对大学生应对方式的影响。方法:采用肖计划编制的《应付方式问卷》对忻州师范学院891名扶贫顶岗实习支教大学生进行支教前后两次测量,以考察支教前后大学生应对方式的变化情况。结果:支教后大学生的应对方式较为积极,且合理化因子显著提高(t=-2.567,P<0.01)。支教生的自责(t=2.859,P<0.01)、幻想(t=2.168,P<0.05)、合理化(t=3.181,P<0.001)和求助(t=-2.833,P<0.01)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自责(t=3.524,P<0.001)、求助(t=-1.961,P<0.05)具有明显的本专科差异,求助(t =2.092,P<0.05)具有明显的是否独生子女的差异。结论:扶贫顶岗实习支教对大学生应对方式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作者:刘天月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广州某高校本科生性知识、观念和行为调查

    目的: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性知识、观念和行为,为学校合理地开展性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广州某大学的787名本科生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性健康教育、性知识、性观念和性行为。结果:被调查者的性相关知识平均得分为(27.38±3.90),在专业(t=3.07,P<0.01)、年级(t=2.24,P<0.05)和恋爱经历(t=5.11,P<0.01)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被调查者性行为的发生率为21.22%,在性别(χ2=34.91,P<0.01)、专业(χ2=5.85,P<0.05)、年级(χ2=9.36,P<0.01)、生源地(χ2=15.88,P<0.01)和有恋爱经历(χ2=44.42,P<0.01)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学校应开设性健康教育的相关课程,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性观念。

    作者:李文;马绍斌;范存欣;周薇薇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大学生负性情绪调节预期、负性生活事件与状态焦虑的关系

    目的:探讨大学生负性情绪调节预期、负性生活事件与状态焦虑之间的关系。方法:使用负性情绪调节预期量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和状态-特质焦虑问卷对安徽某高校的3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大学生状态焦虑水平在生源地方面存在显著差异(F=3.473,P<0.05),在辅导员管理方式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F=3.932,P<0.05);②负性情绪调节预期与状态焦虑存在显著负相关(r=-0.478,P<0.01),且负性情绪调节预期对状态焦虑具有显著地负向预测作用;③负性生活事件与状态焦虑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r=0.278,P<0.01),且负性生活事件对状态焦虑具有显著地正向预测作用。结论:大学生负性情绪调节预期水平越低,承受的负性生活事件越多,状态焦虑水平就越高。

    作者:陈晓霄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颜色对人体生理和心理的影响*1

    近年来,心理学研究发现,颜色已成为影响我们生命活动的重要因素,合理地使用颜色有助于调节情绪,有利于我们的身心健康。本文从生理、情绪和认知加工等方面论述了颜色对人体生理和心理的影响机制,以期对颜色的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作者:艾敏;刘玉红;漆晓红;雷励;陈永胜;李萍;杨松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大学生应对方式、学习倦怠与学业拖延的关系

    目的:探讨应对方式、学习倦怠与学业拖延的关系。方法:采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大学生学习倦怠问卷、学生版拖延评估量表对331名大学生的应对方式、学习倦怠与学业拖延情况进行测量。结果:①大学生应对方式积极,学习倦怠得分处于中等水平并存在一定程度的学业拖延;②消极应对与学习倦怠(r=0.234,P<0.01)、学业拖延呈显著正相关(r=0.200,P<0.01),学习倦怠与学业拖延呈显著正相关(r=0.366,P<0.01);③中介检验发现,学习倦怠在消极应对方式与学业拖延之间起部分中介的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423.8%。结论:学生的应对方式越消极,学习倦怠程度越高,进而导致学业拖延程度加深。

    作者:徐明津;杨新国;吴柑澜;黄雪雯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童年虐待经历与精神疾病之间的客体关系

    儿童期虐待事件的高发生率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童年虐待经历不仅会给个体带来身体上的伤害,它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也会造成巨大的破坏,从而引发各种心理及社会问题。童年期的负性经历是通过影响个体的客体关系这个发展中的变量来影响其遭遇者心理健康的。引入客体关系这一研究变量,不仅能为广大研究者们带来全新的研究视角,而且有助于治疗师评估和治疗童年虐待的受害者。未来我们应该探索基于中国文化背景下童年虐待幸存者的客体关系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作者:陈荣翠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酒店员工的职业倦怠状况及其产生的原因与对策

    目的:了解酒店员工的职业倦怠状况,对其职业倦怠的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应对策略。方法:采用职业倦怠量表(MBI),以某省3市不同星级酒店的员工为被试。结果:①酒店员工的职业倦怠处于中等水平(3.09±0.69),以情绪衰竭得分高(3.53±0.92);②不同性别酒店员工的职业倦怠无显著性差异,但在低成就感得分上存在显著性差异(t=2.82,P<0.05);不同年龄段、不同学历、不同从业年限的酒店员工的职业倦怠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酒店员工的职业倦怠处于中等水平,不同性别、年龄、学历和从业年限员工的职业倦怠存在明显的差异,进一步提升员工的适应能力,建立有效的奖励与评价机制,转变管理方式,有利于缓解员工的职业倦怠。

    作者:许頔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执行控制研究方法概述*1

    抑制控制、注意转换和工作记忆是执行控制的主要的要素。本文概述了这些要素的主要实验范式。

    作者:邓玉琴;王艳;丁晓茜;唐一源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社交焦虑障碍的性别差异及其生物学解释*1

    社交焦虑障碍在患病率、患病症状、共病模式上均有显著的性别差异。两性在脑和激素上的不同是导致这一现象的生物学基础。这种差异的存在,从社会进化的角度来分析,是源于两性在进化过程中所面临的选择压力不同,社会关系对于女性生存的重要性远高于男性。但现有研究尚不能确定这种生理差异的影响力是否恒定、是否具有后天可塑性。在未来研究中需整合不同研究取向,并在临床治疗与干预中重视性别差异。

    作者:程刚;肖友琴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人格障碍诊断问卷在医学专科生样本中的应用性研究*1

    目的:分析医学专科生人格障碍的特点,探讨人格障碍诊断问卷( PDQ-4)在医学专科生群体中的适用性。方法:以人格障碍诊断问卷( PDQ-4)为工具,按照整群抽样原则,对某民族医专1年级5个不同专业学生群体进行调查,统计其人格障碍阳性率,并将调查结果与其他群体进行比较。结果:医学专科生人格障碍阳性率为9.20%,10种人格障碍亚型的阳性率分别在2.56%~45.15%之间,其中强迫型人格障碍阳性率高(45.15%),分裂样(33.73%)和偏执型(32.54%)次之,分裂型(2.56%)低;医学专科生样本10项人格障碍分量表得分在不同性别间比较除反社会型(t=4.255,P=0.000)和回避型(t=-5.247,P=0.000)有极显著性差异,偏执型(t=-2.059,P<0.05)和边缘型(t=-1.985,P<0.05)有显著性差异外,其他亚型间差异不明显(P>0.05);城乡比较在边缘型(t=2.526,P<0.05)、反社会型(t=3.348,P<0.01)和强迫型(t=-2.277,P<0.05)间差异显著,其他亚型间差异不明显(P>0.05),不同专业间比较主要在边缘型(F=3.43,P<0.01)、反社会型(F=3.60,P<0.01)和回避型(F=4.95,P=0.000)间存在显著差异;与普通人群样本比较,除回避型差异不显著外,其他亚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1)、与大学本科生样本比较,除表演型和强迫型差异不显著外,其他亚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1)、与研究生样本比较除自恋型差异不显著外,其他亚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人格障碍诊断问卷(PDQ-4)可作为医学专科生人格障碍的筛查工具,但其阳性界值的划界分(原3~5分)在应用时应作适当的调整;医学专科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人格特征与普通人群、大学生、研究生间存在一定差异;人格特质的形成受地域、文化、生活等因素的影响。

    作者:任光祥;郭琦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综合护理对慢性精神分裂症社会功能的康复效果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康复效果。方法:将80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及护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护理,时间为3个月,用住院精神病人社会功能评定量表( SSPI )评定护理效果。结果:实验前两组患者SSPI量表评分无统计学差异;实验结束时,实验组患者社会性退缩、职业技能、计划性与责任心、院内社会性活动、家庭角色职能、对周围人的关心等因子评分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4,3.68,3.16,3.34,3.04,3.69;P<0.01)。结论:实施综合护理,促进了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恢复,提高了生活质量。

    作者:徐晓华;朱永鑫;付新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喉癌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与人格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喉癌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与人格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运用一般资料问卷、癌因性疲乏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对喉癌化疗患者进行调查,分析癌因性疲乏状况及其与人格之间的关系。结果:①在96例被调查者中,喉癌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呈中等水平,得分为(34.44±7.01)分;②喉癌化疗患者的神经质、精神质评分显著高于全国常模(t=7.586,3.772;P<0.01),而内外向及掩饰性评分与全国常模间无显著性差异( t=1.675,0.085;P>0.05);③神经质与癌因性疲乏总分,躯体疲乏、心理疲乏、认知疲乏存在显著正相关(r=0.529,0.291,0.555,0.357;P<0.01);④精神质与心理疲乏存在显著正相关(r=0.203,P<0.05);⑤内外向与癌因性疲乏总分、心理疲乏存在显著负相关( r=-0.353,-0.500;P<0.01)。结论:喉癌化疗患者疲乏程度为中等水平,癌因性疲乏受人格因素影响。

    作者:李雪;左迪;张欢;葛丽宏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艾司西酞普兰对抑郁症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方法:收集本院于2013年1月-2014年4月接诊的80例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将所有接诊患者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患者40例,采用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对照组40例,采用帕罗西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2周、4周、6周,观察组较对照组患者的HAMD评分出现了明显改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968,-2.462,-1.991;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其中,出汗、口干、恶心呕吐、体重增加、视物模糊、头疼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χ2=4.114,5.591,4.013,5.165,5.165;P<0.05)。结论:采用艾司西酞普兰对抑郁症治疗的临床疗效发挥更快,可以更快地改善抑郁患者的临床症状,有利于提高抑郁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改善患者的社会功能,其安全可靠,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姜登发;赵金香;张会玲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网络成瘾青少年家庭环境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网络成瘾青少年的家庭环境模式、应对方式特征及家庭环境因素对应对方式的影响。方法:采用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及应付方式问卷(CSQ)评估35例网络青少年(研究组)及35例正常青少年(对照组)的家庭环境及应对方式。结果:①研究组在亲密度、情感表达、独立性、成功性、娱乐性、控制性等六项评分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t=-2.883,-3.682,-2.402,-2.514,-3.220,-2.414;P<0.01或0.05),矛盾评分值显著高于对照组(t=2.104,P<0.05);②研究组的解决问题、求助两项的因子评分值显著低于对照组(t=-3.063,-3.801;P<0.01),自责、幻想及逃避3项的因子评分值显著高于对照组(t=2.839,3.092,3.354;P<0.01);③研究组亲密度评分与解决问题和求助两因子评分均呈正相关(r=0.461,P<0.01;r=0.394,P<0.05),与自责、幻想、逃避及合理化4项因子评分均呈负相关(r=-0.340,-0358,-0.406;P<0.05;r=-0.478,P<0.01);情感表达评分与解决问题、求助两项评分均呈正相关(r=0.335,0.405;P<0.05),与幻想、逃避评分均呈负相关(r=-0.450,P<0.01;r=-0.418,P<0.05);矛盾性评分与幻想、逃避两项评分均呈正相关(r=0.357,0.354;P<0.05),与解决问题和求助两项评分均呈负相关(r =-0.386,-0.361;P<0.05);娱乐性评分与解决问题和求助两项评分均呈正相关(r =0.490,P<0.01;r=0.381,P<0.05),与幻想、逃避、合理化评分均呈负相关( r=-0.436,P<0.01;r =-0.352,-0.378;P<0.05)。结论:网络成瘾青少年的家庭环境模式与其采用不良的应对方式可能存在显著相关性。

    作者:殷俊凤;解昌国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首发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与事件相关电位P300研究

    目的:研究首发抑郁症患者的认知功能与应用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关系,探讨抑郁症合并认知损害的机制。方法:按ICD-10中抑郁发作诊断标准,收集40例首发抑郁患者(研究组),Hamilton抑郁量表(HAMD)评分≥17分;40名正常人(对照组)。应用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 WCST )进行认知功能评分,应用Oxford Medelec Synergy肌电/诱发电位仪进行事件相关电位P300检测。分别检测WCST各亚项得分、P3潜伏期和P3波幅,并对两者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研究组WCST中F2、F3、F4、F5各项评分较对照组显著增高( t=2.536~6.282,P<00.5);研究组P300潜伏期(393.17±22.13)ms较对照组(326.15±21.44)ms显著延长(t=13.757,P<0.05);波幅(4.24±1.36)vμ较对照组(6.36±1.82)vμ明显降低(t=-5.901,P<0.05)。研究组P300潜伏期与持续性错误数、完成第一个分类所需应答数呈正相关关系(r=0.671,03.13;P<0.05),P300波幅与持续性错误数、不能维持完整分类数均呈负相关关系(r=-0.763,-0.655;P<0.05)。结论: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受损,与事件相关电位P300有关,这从神经电生理方面证实了抑郁症患者存在脑额叶功能损伤。

    作者:梁静;曾波涛;孟祥军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大学生成就动机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时间管理倾向的中介作用

    目的:探讨大学生成就动机,主观幸福感与时间管理倾向三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成就动机量表(AMS)、主观幸福感量表(SWB)和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ATMD)对308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不同性别大学生在成就动机、主观幸福感和时间管理倾向上无显著差异;不同年级大学生在时间价值感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F=4.288,P<0.001);②成就动机与主观幸福感显著正相关(r=0.144,P<0.01),与时间管理倾向各维度均显著正相关(r=0.210,0.312,0.408;P<0.01);主观幸福感与时间监控观,时间效能感显著正相关(r=0.237,0.261;P<0.01),但是与时间价值感的关系不显著;③时间管理倾向的时间监控观和时间效能感对成就动机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起完全中介作用,而时间价值感的中介效应不显著。结论:成就动机,主观幸福感和时间管理倾向三者之间关系密切,时间管理倾向在成就动机和主观幸福感关系之间起中介作用。

    作者:聂健;金一波;任玉莲;陶灵芝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团体辅导对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干预效果

    目的:运用团体辅导的方法降低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倦怠水平。方法:采用职业倦怠量表筛选职业倦怠程度较高的高校青年教师30名(15名为干预组,15名为对照组),对其进行团体辅导及测评。结果:对照组职业倦怠水平前后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组职业倦怠水平显著降低(t=4.70,P<0.001);干预组和对照组在团体辅导前后职业倦怠分数差值具有统计学意义(t=3.83,P<0.001);团体辅导1月后追踪调查显示,干预组职业倦怠水平基本不变,依然显著低于对照组职业倦怠水平(t=4.83,P<0.001)。结论:团体辅导可以降低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水平。

    作者:李国柱;刘新民;陈佰锋;王文君;范君君 刊期: 2015年第02期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主管:健康心理学杂志;健康心理学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