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童年虐待经历与精神疾病之间的客体关系

陈荣翠

关键词:童年虐待经历, 精神疾病, 影响机制, 客体关系, 治疗启示
摘要:儿童期虐待事件的高发生率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童年虐待经历不仅会给个体带来身体上的伤害,它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也会造成巨大的破坏,从而引发各种心理及社会问题。童年期的负性经历是通过影响个体的客体关系这个发展中的变量来影响其遭遇者心理健康的。引入客体关系这一研究变量,不仅能为广大研究者们带来全新的研究视角,而且有助于治疗师评估和治疗童年虐待的受害者。未来我们应该探索基于中国文化背景下童年虐待幸存者的客体关系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首发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与事件相关电位P300研究

    目的:研究首发抑郁症患者的认知功能与应用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关系,探讨抑郁症合并认知损害的机制。方法:按ICD-10中抑郁发作诊断标准,收集40例首发抑郁患者(研究组),Hamilton抑郁量表(HAMD)评分≥17分;40名正常人(对照组)。应用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 WCST )进行认知功能评分,应用Oxford Medelec Synergy肌电/诱发电位仪进行事件相关电位P300检测。分别检测WCST各亚项得分、P3潜伏期和P3波幅,并对两者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研究组WCST中F2、F3、F4、F5各项评分较对照组显著增高( t=2.536~6.282,P<00.5);研究组P300潜伏期(393.17±22.13)ms较对照组(326.15±21.44)ms显著延长(t=13.757,P<0.05);波幅(4.24±1.36)vμ较对照组(6.36±1.82)vμ明显降低(t=-5.901,P<0.05)。研究组P300潜伏期与持续性错误数、完成第一个分类所需应答数呈正相关关系(r=0.671,03.13;P<0.05),P300波幅与持续性错误数、不能维持完整分类数均呈负相关关系(r=-0.763,-0.655;P<0.05)。结论: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受损,与事件相关电位P300有关,这从神经电生理方面证实了抑郁症患者存在脑额叶功能损伤。

    作者:梁静;曾波涛;孟祥军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网络购物下第三方评价与冲动性购买意愿:情绪的调节作用和中介作用

    目的:探讨第三方评价对冲动性购买意愿的影响,情绪反应在其中的中介调节作用。方法:采用冲动性购买意愿量表、第三方评价量表、PAD情绪量表对408名大学生施测。结果:①第三方评价及其各维度与冲动性购买意愿呈显著正相关(0.134≤r≤0.326,P<0.01);②冲动性购买意愿与愉悦度显著正相关(r=0.793,P<0.01),与激活度显著正相关(r=0.149,P<0.01);③激活度与第三方评价及其各维度显著正相关(0.131≤r≤0.257,P<0.01);④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显示,激活度在第三方评价和冲动性购买意愿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愉悦度在第三方评价对冲动性购买意愿中起到了调节作用。结论:情绪中介和调节第三方评价对冲动性购买意愿的影响,激活度会提高第三方评价和冲动性购买意愿水平,而且愉悦度增强了第三方评价对冲动性购买意愿的关系。

    作者:吕泊怡;张利明;苗心萌;屠金路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维持治疗期间不同剂量氨磺必利对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及临床疗效的影响

    目的:探讨维持治疗期间不同剂量氨磺必利对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及远期疗效的影响。方法:采用2012年3月-2013年3月在我院住院采用氨磺必利治疗并获得临床痊愈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共96例。随机分为全剂量组和半剂量组,急性期治疗3个月后,全剂量组(46例)维持原治疗剂量600~800 mg/d;半剂量组(50例)给予原治疗量的一半作维持量300~400mg/d,纳入病例在出院后持续随访1年,采用韦氏成人智力量表(WAIS)、临床记忆量表评价认知功能,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 PANSS)、大体评定量表( GAS)来衡量评价临床疗效。结果:1年随访后两组认知功能比较差异显著,WAIS量表:言语智商、操作智商、总智商(t=6.1276,3.2526,5.1423;P<0.05);记忆量表:联想学习、图像自由回忆、人像特点回忆及记忆商数( t=3.0972,3.3938,3.0565,2.8937;P<0.05)。两组临床疗效比较:PANSS总分(t=3.6915,P<0.05);GAS量表评分(t=9.5153,P<0.05);1年累计缓解率分别为82.2%和60.4%(χ2=5.32,P<0.05);复发率分别为15.22%和34.00%(χ2=4.51,P<0.05)。副作用发生率分别为45.65%和34.00%(χ2=1.36,P>0.05)。结论:采用氨磺必利全治疗剂量维持治疗对认知功能改善明显,远期疗效较好、复发率较少。

    作者:聂所成;刘长成;张新风;蒋平;涂哲明;刘波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大学生生活事件与自杀意念:生存理由的影响*1

    目的:探讨大学生生存理由与其压力性生活事件和自杀意念的关系,以及生存理由在大学生压力性生活事件与自杀意念之间是否具有补偿、中介和调节效应。方法: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 ASLEC )、中文版贝克自杀意念量表( BSI-CV)和中文版生存理由量表( RFL-C)对湖南6所高校的2679名大学生匿名施测。结果:大学生生存理由总分(r=-0.046,P<0.001)及生存信念(r=-0.096,P<0.001)、对亲友的责任心(r =-0.080,P<0.001)、对未来子女的考虑(r=-0.054,P<0.01)分量表与负性生活事件总分呈显著负相关,对自杀的恐惧(r=0.098,P<0.001)、对社会排斥的恐惧(r=0.043,P<0.05)、道德反对(r=0.043,P<0.05)分量表与负性生活事件总分呈正相关;生存理由除“对自杀的恐惧”分量表与自杀意念呈显著正相关外(r=0.053,P<0.01),其总分及其他分量表与自杀意念均呈显著负相关( r=-0.039~-0.330,P<0.05);大学生的生存理由在其压力性生活事件与自杀意念关系之间同时具有补偿效应(β=-0.044~-0.321,P<0.001)、中介效应(β=0.093~0.119,P<0.001)和调节效应(B=-0.002~-0.016,P=0.000~0.026)。结论:生存理由是抑制大学生自杀意念的重要个体资源,它可以补偿和缓冲压力性生活事件对自杀意念的促进作用,同时这一重要资源也会受到压力性生活事件的削弱。

    作者:熊燕;邓云龙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医学生人际信任与羞耻感、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1

    目的:探讨医学生的人际信任与羞耻感、社会支持的关系,以期为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羞耻量表、人际信任量表及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随机抽取的300名成都某高校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非独生子女、有恋爱经历的个体在社会支持得分上显著高于独生子女、无恋爱经历的个体( P<0.01)。人际信任与羞耻感呈显著负相关(r=-0.15,P<0.05),与社会支持呈显著正相关(r=0.21,P<0.01),羞耻感与社会支持存在显著的负相关(r=-0.23,P<0.01)。社会支持在羞耻感和人际信任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28.16%。结论:人际信任与羞耻感、社会支持密切相关,而社会支持在羞耻感对人际信任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作者:雷励;王建峰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人格障碍诊断问卷在医学专科生样本中的应用性研究*1

    目的:分析医学专科生人格障碍的特点,探讨人格障碍诊断问卷( PDQ-4)在医学专科生群体中的适用性。方法:以人格障碍诊断问卷( PDQ-4)为工具,按照整群抽样原则,对某民族医专1年级5个不同专业学生群体进行调查,统计其人格障碍阳性率,并将调查结果与其他群体进行比较。结果:医学专科生人格障碍阳性率为9.20%,10种人格障碍亚型的阳性率分别在2.56%~45.15%之间,其中强迫型人格障碍阳性率高(45.15%),分裂样(33.73%)和偏执型(32.54%)次之,分裂型(2.56%)低;医学专科生样本10项人格障碍分量表得分在不同性别间比较除反社会型(t=4.255,P=0.000)和回避型(t=-5.247,P=0.000)有极显著性差异,偏执型(t=-2.059,P<0.05)和边缘型(t=-1.985,P<0.05)有显著性差异外,其他亚型间差异不明显(P>0.05);城乡比较在边缘型(t=2.526,P<0.05)、反社会型(t=3.348,P<0.01)和强迫型(t=-2.277,P<0.05)间差异显著,其他亚型间差异不明显(P>0.05),不同专业间比较主要在边缘型(F=3.43,P<0.01)、反社会型(F=3.60,P<0.01)和回避型(F=4.95,P=0.000)间存在显著差异;与普通人群样本比较,除回避型差异不显著外,其他亚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1)、与大学本科生样本比较,除表演型和强迫型差异不显著外,其他亚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1)、与研究生样本比较除自恋型差异不显著外,其他亚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人格障碍诊断问卷(PDQ-4)可作为医学专科生人格障碍的筛查工具,但其阳性界值的划界分(原3~5分)在应用时应作适当的调整;医学专科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人格特征与普通人群、大学生、研究生间存在一定差异;人格特质的形成受地域、文化、生活等因素的影响。

    作者:任光祥;郭琦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云南省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

    目的:了解云南省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现状,系统探讨人口学特征对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云南省昆明市主城区、东川区、寻甸县、安宁市、嵩明县的460名中小学老师作为调查对象,采用症状自评量表( SCL-90)进行调查。结果:云南省中小学教师SCL-90总均分及各因子得分均显著高于全国成人常模( P<0.001);SCL-90总分≥160分或任一因子分≥2分的阳性检出率为49.6%,检出率高的分别是强迫和人际敏感;男教师偏执得分显著高于女教师(t=2.04,P<0.05);已婚教师和未婚教师在躯体化(t=3.12,P<0.01)和强迫(t=1.98,P<0.05)上得分差异显著;不同教龄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差异显著,且教龄10年以上教师的躯体化程度(F=6.03,P<0.01)和强迫程度(F=3.07,P<0.05)显著高于教龄不足10年老师;不同专业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体育艺术类教师在敌对、偏执和精神病因子上(F=4.49,3.03,3.19;P<0.05)的得分显著高于文科教师和理科教师,文科教师和理科教师得分不存在差异。结论:云南省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与全国大多数地区的调查结果相一致,突出问题是强迫症状和人际敏感。

    作者:余秋梅;李里;周波;廖峻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企业员工职业成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目的:了解企业员工职业成功及其各个维度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方法:利用《幸福感指数量表》的中文修订版,以及由徐娜编制的《中国职工职业生涯成功问卷》,对835名企业员工进行调查。结果:主观幸福感与职业成功及其各维度之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P<0.001),其中,价值实现、经济成功和社会关系3个维度与幸福感的相关程度高,并对幸福感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此外,主观职业成功(F=25.738,P<0.001)和客观职业成功(F=50.082,P<0.001)分别对幸福感有显著影响。结论:企业员工的幸福感水平与职业成功息息相关。

    作者:贾文文;王忠军;温琳;朱晓东;徐娜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精神科护士抑郁状况调查与分析

    目的:了解精神科护士抑郁情绪现状,为改善护士的心理健康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应用抑郁自评量表( SDS)对山东省某三级精神专科医院186名护士和山东省某三级综合医院170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精神科护士抑郁发生率为36.6%,综合科护士抑郁发生率为2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73,P<0.01)。精神科护士抑郁评分(45.995±11.382)与综合科(42.544±11.602)和国内常模(41.88±10.57)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28,4.660;P<0.01).结论:精神科护士的抑郁发生率较综合科高,精神科护理管理者应重视护士的抑郁情绪,开展适当的心理干预,提高精神科护士心理健康水平。

    作者:卢庆华;钟耕坤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艾司西酞普兰对抑郁症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方法:收集本院于2013年1月-2014年4月接诊的80例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将所有接诊患者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患者40例,采用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对照组40例,采用帕罗西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2周、4周、6周,观察组较对照组患者的HAMD评分出现了明显改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968,-2.462,-1.991;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其中,出汗、口干、恶心呕吐、体重增加、视物模糊、头疼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χ2=4.114,5.591,4.013,5.165,5.165;P<0.05)。结论:采用艾司西酞普兰对抑郁症治疗的临床疗效发挥更快,可以更快地改善抑郁患者的临床症状,有利于提高抑郁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改善患者的社会功能,其安全可靠,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姜登发;赵金香;张会玲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噪声敏感性量表的修订及信效度

    目的:对Weinstein噪声敏感性( WNS)量表进行中文版修订和信效度检验。方法:采用翻译后量表对大学生进行施测,238名大学生完成了初测,267名大学生完成了再测。结果:①探索性因素分析表明,中文版WNS量表具有一个维度,包括15个题项,一个主因素可解释总变异的32.77%;验证性因素表明,单因素模型对数据拟合程度良好,(2/df=1.955,RMSEA=0.065,GFI=0.911,NFI=0.836,CFI=0.911,IFI=0.913,TLI=0.896);中文版WNS量表相容效度良好,WNS总分和噪声烦躁得分之间显著正相关(r=0.499,P<0.01);②中文版WNS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66,分半信度为0.871,重测信度为0.743(P<0.01);③噪声敏感性不存在性别差异和年级差异。结论:中文版WNS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以作为噪声敏感性测量的工具。

    作者:韩涛;吴建平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健身操在抑郁发作患者康复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健身操对抑郁发作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对70例住院抑郁发作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同时,随机分为研究组35例辅以健身操训练8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24)于入组第一天、4周、8周进行评定,护士用住院精神病人观察量表( NOSIE-30)于入组前后进行评定,并与单纯药物治疗的35例抑郁发作患者进行对照。结果:经8周健身操训练后,研究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总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极显著性( t=-5.761, P<0.01),研究组治愈率达88.57%,对照组治愈率62.85%(χ2=6.293,P<0.05),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研究组总积极因子分、病情总估计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消极因子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极显著性(P均<0.01).结论:健身操训练能明显改善抑郁发作患者的抑郁情绪,提高疗效,较单用抗抑郁剂治疗效果更显著。

    作者:石贵凤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网络成瘾青少年家庭环境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网络成瘾青少年的家庭环境模式、应对方式特征及家庭环境因素对应对方式的影响。方法:采用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及应付方式问卷(CSQ)评估35例网络青少年(研究组)及35例正常青少年(对照组)的家庭环境及应对方式。结果:①研究组在亲密度、情感表达、独立性、成功性、娱乐性、控制性等六项评分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t=-2.883,-3.682,-2.402,-2.514,-3.220,-2.414;P<0.01或0.05),矛盾评分值显著高于对照组(t=2.104,P<0.05);②研究组的解决问题、求助两项的因子评分值显著低于对照组(t=-3.063,-3.801;P<0.01),自责、幻想及逃避3项的因子评分值显著高于对照组(t=2.839,3.092,3.354;P<0.01);③研究组亲密度评分与解决问题和求助两因子评分均呈正相关(r=0.461,P<0.01;r=0.394,P<0.05),与自责、幻想、逃避及合理化4项因子评分均呈负相关(r=-0.340,-0358,-0.406;P<0.05;r=-0.478,P<0.01);情感表达评分与解决问题、求助两项评分均呈正相关(r=0.335,0.405;P<0.05),与幻想、逃避评分均呈负相关(r=-0.450,P<0.01;r=-0.418,P<0.05);矛盾性评分与幻想、逃避两项评分均呈正相关(r=0.357,0.354;P<0.05),与解决问题和求助两项评分均呈负相关(r =-0.386,-0.361;P<0.05);娱乐性评分与解决问题和求助两项评分均呈正相关(r =0.490,P<0.01;r=0.381,P<0.05),与幻想、逃避、合理化评分均呈负相关( r=-0.436,P<0.01;r =-0.352,-0.378;P<0.05)。结论:网络成瘾青少年的家庭环境模式与其采用不良的应对方式可能存在显著相关性。

    作者:殷俊凤;解昌国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扶贫顶岗实习支教大学生应对方式特点研究*1

    目的:探讨扶贫顶岗实习支教对大学生应对方式的影响。方法:采用肖计划编制的《应付方式问卷》对忻州师范学院891名扶贫顶岗实习支教大学生进行支教前后两次测量,以考察支教前后大学生应对方式的变化情况。结果:支教后大学生的应对方式较为积极,且合理化因子显著提高(t=-2.567,P<0.01)。支教生的自责(t=2.859,P<0.01)、幻想(t=2.168,P<0.05)、合理化(t=3.181,P<0.001)和求助(t=-2.833,P<0.01)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自责(t=3.524,P<0.001)、求助(t=-1.961,P<0.05)具有明显的本专科差异,求助(t =2.092,P<0.05)具有明显的是否独生子女的差异。结论:扶贫顶岗实习支教对大学生应对方式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作者:刘天月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团体辅导对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干预效果

    目的:运用团体辅导的方法降低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倦怠水平。方法:采用职业倦怠量表筛选职业倦怠程度较高的高校青年教师30名(15名为干预组,15名为对照组),对其进行团体辅导及测评。结果:对照组职业倦怠水平前后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组职业倦怠水平显著降低(t=4.70,P<0.001);干预组和对照组在团体辅导前后职业倦怠分数差值具有统计学意义(t=3.83,P<0.001);团体辅导1月后追踪调查显示,干预组职业倦怠水平基本不变,依然显著低于对照组职业倦怠水平(t=4.83,P<0.001)。结论:团体辅导可以降低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水平。

    作者:李国柱;刘新民;陈佰锋;王文君;范君君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大学生成就动机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时间管理倾向的中介作用

    目的:探讨大学生成就动机,主观幸福感与时间管理倾向三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成就动机量表(AMS)、主观幸福感量表(SWB)和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ATMD)对308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不同性别大学生在成就动机、主观幸福感和时间管理倾向上无显著差异;不同年级大学生在时间价值感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F=4.288,P<0.001);②成就动机与主观幸福感显著正相关(r=0.144,P<0.01),与时间管理倾向各维度均显著正相关(r=0.210,0.312,0.408;P<0.01);主观幸福感与时间监控观,时间效能感显著正相关(r=0.237,0.261;P<0.01),但是与时间价值感的关系不显著;③时间管理倾向的时间监控观和时间效能感对成就动机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起完全中介作用,而时间价值感的中介效应不显著。结论:成就动机,主观幸福感和时间管理倾向三者之间关系密切,时间管理倾向在成就动机和主观幸福感关系之间起中介作用。

    作者:聂健;金一波;任玉莲;陶灵芝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大学生网络受欺负、领悟社会支持与孤独感的关系

    目的:探讨大学生网络受欺负、领悟社会支持与孤独感的关系。方法:采用UCLA孤独感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和网络受欺负量表对815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在网络受欺负的经历上,男生显著多于女生( t=6.82,P<0.01),低年级生显著多于高年级生(t=3.82,P<0.01),理工类学生显著多于文史类学生(t=3.84,P<0.01);②女生的领悟社会支持要显著高于男生(t=2.99,P<0.01);③上网时间较少的学生的孤独感显著低于上网时间较长的学生(F=3.13,P<0.05);④网络受欺负与领悟社会支持呈显著负相关(r=-0.17,P<0.01),和孤独感呈显著正相关(r=0.20,P<0.01)。孤独感和领悟社会支持呈显著负相关(r=-0.45,P<0.01);⑤领悟社会支持在大学生网络受欺负和孤独感之间具有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量为0.07。结论:网络受欺负既能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孤独感,又能通过领悟社会支持间接影响孤独感。

    作者:寿安庆;陈友庆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综合护理对慢性精神分裂症社会功能的康复效果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康复效果。方法:将80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及护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护理,时间为3个月,用住院精神病人社会功能评定量表( SSPI )评定护理效果。结果:实验前两组患者SSPI量表评分无统计学差异;实验结束时,实验组患者社会性退缩、职业技能、计划性与责任心、院内社会性活动、家庭角色职能、对周围人的关心等因子评分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4,3.68,3.16,3.34,3.04,3.69;P<0.01)。结论:实施综合护理,促进了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恢复,提高了生活质量。

    作者:徐晓华;朱永鑫;付新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六年制初中起点免费师范生学习倦怠和自我效能*1

    目的:探索六年制免费师范生是否存在学习倦怠和学业自我效能问题。方法:用中学生学习倦怠问卷和学业自我效能问卷对533名六年制初中起点免费师范生、221名非免费师范生和198名普通高中生进行测查。结果:①不同年级的六年制免费师范生之间在学习倦怠(F=9.915,P<0.001)和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F=5.201, P<0.01)上皆存在显著性差异;②男女两性在情绪耗竭(t=2.578,P<0.05)、低成就感(t=2.547,P<0.05)和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t=2.331,P<0.05)上存在显著性差异;③学习倦怠与学业自我效能感之间呈负相关(r=-0.341,P<0.01);④不同类型的学生在情绪耗竭、低成就感、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以及倦怠总分上皆存在显著性差异(F=3.182~4.562,P<0.05)。结论:需要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六年制初中起点免费师范生的学习倦怠,提高其学业自我效能,尤其应关注大一、大二学生以及男生。

    作者:陈欢;吴宇航;王芙蓉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与应对方式、领悟社会支持的关系

    目的:探讨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与应对方式、领悟社会支持的关系,为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中国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对671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积极心理品质各维度得分均显著高于全国常模均值3(t=28.18~56.42,P<0.001),并在人性与爱(4.17±0.54)、正直与勇气(4.13±0.52)、正义与合作(4.00±0.54)3个维度上得分较高,在自我管理与谦逊维度上得分较低(3.62±0.57);②积极心理品质各维度得分在是否独生子女、城乡两个变量上无显著差异( P>0.05);在性别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t=-3.067,P<0.01);除自我管理与谦虚这一维度外,其它维度在年级上得分均存在显著差异(F=3.060~11.210,P<0.05);③积极心理品质各维度得分与积极应对方式(r=0.283~0.380,P<0.05)、领悟社会支持(r=0.210~0.311,P<0.05)存在极其显著正相关,正直与勇气与消极应对存在显著负相关(r=-0.098,P<0.05);④积极应对方式、领悟社会支持对积极心理品质总均分及各维度均有显著正向预测效应,消极应对方式对正直与勇气、人性与爱、正义与合作、灵性与超越、积极心理品质总均分有显著负向预测效应。积极应对方式、消极应对方式和领悟社会支持对积极心理品质各维度及总均分的累积解释度为9.5%~19.2%。结论: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状况良好;积极应对方式与领悟社会支持对积极心理品质有一定正向预测作用,消极应对方式对积极心理品质有一定负向预测作用。

    作者:林静;涂巍 刊期: 2015年第02期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主管:健康心理学杂志;健康心理学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