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海忠;丁小云;徐磊;王布江;章四杰;郁敏敏;林韶波;谢双林
目的 研究CAV1脚手架样结构域(CSD)多肽对喉鳞癌细胞株HEp2细胞生长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CSD多肽和乱序多肽由人工合成得到,并在N'末端用生物素标记,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CSD多肽在HEp2细胞中的内化情况,细胞生长能力用MTT法检测;流式细胞仪检测HEp2细胞的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免疫印迹法检测HEp2细胞中Erk1/2蛋白的表达及磷酸化程度.结果 免疫细胞化学检测显示CSD多肽能够较好的进入HEp2细胞内;用CSD多肽处理细胞能够明显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使更多的细胞处于G0/G1细胞静止期,并能够增加HEp2细胞的凋亡率;CSD多肽不影响HEp2细胞中Erk1/2蛋白的表达,但能明显减少Erk1/2蛋白的磷酸化水平.结论 CSD多肽能够抑制HEp2细胞的生长,并且促进其细胞凋亡;Erk1/2蛋白的磷酸化水平下降可能是其重要的分子机制.
作者:顾栋桦;付琳琳;平金良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类似于卵巢性索间质肿瘤的子宫肿瘤(UTROSCT)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染色特点.方法 回顾性观察和分析3例手术切除病理确诊的UTROSCT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免疫组化表达谱.结果 2例表现为异常子宫出血,1例因体检偶然发现.肿瘤大直径分别为3 cm、5 cm以及6.3 cm.1例肿瘤表现为突向宫腔的息肉样肿物行肿瘤切除术,另2例肿物位于肌壁间行次全子宫切除+双侧卵巢及输卵管切除术.组织学上3例肿瘤均表现为索状、梁状以及缎带状、肾小球样的性索样成分伴有低级别梭形细胞肉瘤成分,性索样成分所占比例分别为25%,60%以及75%,2例肿瘤内可见泡沫样组织细胞聚集.免疫组化染色,性索样成分:3例均弥漫表达钙网蛋白和孕激素受体;2例弥漫表达角蛋白AE1/AE3,1例局灶表达;3例局灶表达抑制素.低级别梭形细胞肉瘤成分:3例弥漫表达CD10,2例局灶表达SMA.3例肿瘤分别随访18、37、47个月均未见复发或转移的证据.结论 UTROSCT是一种罕见的低度恶性子宫肿瘤,预后较好.组织学上存在明显的异质性,容易造成鉴别诊断混淆,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具有多表型特点,具有向上皮、性索间质以及子宫内膜间质分化的特征.
作者:朱从伦;沈慧;史雪琴;方立武;贺海珍 刊期: 2016年第07期
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患者进行有效透析的前提和基础,是患者的“生命线”.自体动静脉内瘘是首选的理想的血管通路.穿刺技术和方法是影响内瘘使用寿命的重要因素,不恰当的穿刺方法会增加内瘘血管的损伤,产生并发症,缩短内瘘使用寿命.扣眼穿刺法是指南推荐的内瘘穿刺方法[1],但国内应用并没普及.宁波市泌尿肾病医院自2013年1月开展动静脉内瘘的扣眼穿刺法治疗50例,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徐志波;潘敏丽;陈丽;何林娇;杨希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 研究生长激素缺乏(GHD)矮小儿童的垂体MRI表现,探讨垂体MRI检查在GHD矮小儿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89例GHD矮小儿童的垂体MRI影像资料(观察组),观察测量垂体大小、形态,分析其影像学及临床表现,并与60例正常儿童(对照组)的垂体影像资料相比较.结果 89例GHD患儿中,垂体表现异常52例(58.4%);垂体各径线中,矢状高径的测量重要于其他径线,所有年龄段观察组和对照组矢状高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垂体MRI能清晰地显示垂体形态及信号,对GHD患儿垂体MRI检查的阳性发现有助于临床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在临床诊治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作者:单鸿飞;裘华兴;蒋宁;张锡纲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 总结超声心动图在置换的人工瓣膜功能异常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7例人工瓣膜功能异常而再次手术患者的术前、术后的超声心动图资料,并与外科手术或病理诊断结果比较.结果 手术证实置换的人工瓣膜功能异常原因:生物瓣膜衰败8例,瓣周漏16例,人工瓣膜感染性心内膜炎10例,血栓及纤维组织增生11例,腱索卡瓣1例,机械碟片脱失1例.超声心动图提示人工瓣膜功能异常,其中单纯狭窄11例,单纯关闭不全19例,狭窄并关闭不全16例,间歇启闭1例.结论 超声心动图对人工瓣功能的评估准确性高,可作为人工瓣功能异常的首选诊断方法,同时对病因学的研究也有一定帮助.
作者:张宁霞;邹彩萍;章建静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新诊断2型糖尿病(T2DM)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新诊断T2DM合并NAFLD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两组均进行相关健康教育、饮食及运动治疗,观察组给予二甲双胍联合西格列汀口服,对照组给予二甲双胍口服,均治疗6个月,然后对两组治疗前后糖脂代谢相关指标、肝功能相关指标、肝脏B超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后,两组糖代谢指标、肝功能相关指标及脂肪肝疗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新诊断T2DM合并NAFLD安全有效,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
作者:刘香兰;胡朝晖;刘加和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 评价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的疗效、安全性和技术难度.方法 回顾性分析大肠镜诊断为LST、直径>1.5 cm的57例病变特点以及应用ESD治疗手术结果.结果 57例结直肠LST,病变直径1.5~7 cm,平均(2.67±1.5) cm,全部患者完成ESD治疗,ESD操作时间30~220min.57例患者58处病灶整块切除51例,分块切除6例,术中并发穿孔7例,均内镜下钛夹夹闭,保守治疗成功,1例术后气腹明显,于腹腔穿刺排气处理.术后迟发性出血1例,内镜下止血成功.随访12~36个月无残留复发.术后病理诊断低级别上皮内瘤变26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19例,癌变12例,局限于黏膜层6例,浸润至黏膜下层6例.7例追加外科手术治疗,术后病理局部均无肿瘤残留,1例见一处淋巴结转移.结论 ESD治疗结直肠LST疗效好,复发率低,安全性较好.
作者:蒋海忠;丁小云;徐磊;王布江;章四杰;郁敏敏;林韶波;谢双林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 调查分析输血不良反应的主要类型,探讨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2014年浙江省温州市中心医院住院患者输血不良反应情况,分析不同血液成分输血不良反应比例及特点.结果 24592例接受输血的患者中出现输血不良反应104例,发生率0.42%.输血不良反应以发热和过敏为主,输注悬浮红细胞造成的输血不良反应主要为发热,而输注冰冻血浆以过敏为主.院输注红细胞类、冰冻血浆、全血及血小板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0.30%、0.67%、1.11%及0.29%.2011年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高(0.54%),2013年低(0.33%),各年度间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输血不良反应以发热和过敏为主,输血史、妊娠史对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有影响,临床输血要严格掌握输血指征,科学合理用血,加强预防和监测,以提高输血的安全性.
作者:林映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急性腹泻患者中副溶血弧菌的分布、毒力基因及耐药性.方法 对急性腹泻病例的粪便标本进行致病菌分离培养,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开展tlh、tdh和trh毒力基因检测,采用VITEK2 Compact细菌分析系统对副溶血弧菌分离株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从2 307例腹泻病患者粪便标本中检出副溶血弧菌180株,分离率为7.8%.副溶血弧菌感染主要发生在7-10月份,其中8月份多.毒力基因检测发现171株tdh阳性,占95.0%;4株trh阳性.副溶血弧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唑啉、头孢西叮的耐药率分别为96.7%、88.9%、23.3%,对其他实验药物敏感,未发现多重耐药菌株.结论 副溶血弧菌感染在本地区夏秋季急性腹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青霉素类、第一代和第二代头孢药物的耐药率较高,tdh是副溶血弧菌主要的毒力基因.
作者:周方满;谢红意;叶鸿雁;顾大磊;葛婷婷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单纯化疗及与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联用治疗Ph阳性首次就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首次就诊ALL患者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20例)和联合组(20例),分别采用常规VDCP化疗方案和在此基础上加用TKI辅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诱导缓解率、总缓解率、中位总生存时间,随访生存率及毒副作用发生情况等.结果 联合组患者诱导缓解率和总缓解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中位总生存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随访生存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毒副作用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化疗联用TKI治疗Ph阳性首次就诊ALL可有效提高临床缓解率,延长生存时间,且未增加毒副作用发生风险.
作者:王英条;杨建舟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奥扎格雷钠对进展性缺血性小卒中患者D-二聚体、纤维蛋白酶原及C-反应蛋白的影响.方法 将62例进展性缺血性小卒中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清晨口服阿司匹林75~100mg/次,1次/d;晚餐时口服阿托伐他汀钙片40~60 mg/次,1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奥扎格雷钠注射液80 mg,静脉滴注,2次/d.14 d为1个疗程,两组均治疗2个疗程.比较两组近期疗效,治疗前后血浆血浆纤维蛋白、D-二聚体、血清C反应蛋白(hs-CRP)及C3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83.87%)高于对照组(64.52%,P<0.05).治疗后,两组血浆纤维蛋白及D-二聚体水平显著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血清hs-CRP及C3水平较治疗前改善,且观察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均P< 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奥扎格雷钠对缺血性小卒中的临床疗效显著,且可防止患者出现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傅铖;黄双双;张顺开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弹性稳定咬(牙合)板治疗颞下颌关节可复性盘前移位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有完整诊治过程记录的颞下颌关节可复性盘前移位患者28例,采用弹性稳定咬(牙合)板治疗,观察其疗效.结果 28例经弹性稳定咬(牙合)板治疗1个月后,10例显效,张口度恢复至40 mm,无偏斜,关节肌肉疼痛及弹响消失;14例有效,张口度恢复至35 mm,关节肌肉疼痛及弹响缓解;4例无效,关节肌肉疼痛及弹响无改善.总有效率达到85.71%,其中张口度改善快2d,慢近1个月.经3~6个月随访,24例均未见复发.结论 弹性稳定咬(牙合)板是治疗颞下颌关节可复性盘前移位的一种有效方法,对病程短者早期治疗效果较好.
作者:芮建功;方晓;周杰 刊期: 2016年第07期
抗肿瘤药物在治疗癌症患者的同时,也在对护理人员和环境产生一定的危害.护士不慎接触患者的排泄物、分泌物、污染物(患者的粪便、尿液、呕吐物、唾液及汗液中含有低浓度的抗癌药物),也可使护士接触抗肿瘤药物而感染[1].护理人员在配药、执行化疗或处理污染物品的过程中,接触的化疗药物分子可经皮肤、消化道、呼吸道等进入人体,当积累到一定剂量时将对护理人员的身体健康产生危害,甚至引起疾病.
作者:黄春雪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CNL)伴浆细胞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 总结国内8例CNL伴浆细胞疾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并查阅相关文献,探讨其治疗方法.结果 CNL伴浆细胞疾病主要包括多发性骨髓瘤和意义未明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增高血症,两种疾病可能源于共同的造血干细胞异常,可采取化疗治疗.结论 CNL伴浆细胞疾病是一种罕见的骨髓增殖性肿瘤,诊断需谨慎,其病因、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案需进一步探讨.
作者:赵彩芳;胡慧仙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血小板活化因子乙酰水解酶(PAF-AH)血浆活性、基因突变在过敏性紫癜(HSP)和紫癜性肾炎(HSPN)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101例过敏性紫癜患儿分为紫癜性肾炎组(HSPN组)和非紫癜性肾炎组(N-HSPN组),8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应用酶水解底物法检测患儿血浆PAF-AH活性;聚合酶链反应(PCR)、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法检测患儿血浆型PAF-AH基因第9号外显子-994位点的基因型,并用直接计数法计算基因突变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根据PAF-AH基因位点突变与否,将HSP患儿分为突变组和未突变组.结果 HSP患儿血浆PAF-AH活性明显低于健康对照儿童(P<0.05),HSPN组患儿血浆PAF-AH活性明显低于N-HSPN组(P<0.05);过敏性紫癜组与健康对照组PAF-AH基因-994位点的突变率分别为4.95%、1.25%,T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2.48%、0.6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HSPN组与N-HSPN组患儿基因突变率分别为12.50%、0,T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6.2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基因突变组患儿镜下血尿、蛋白尿的发生率高于未突变的患儿(均P< 0.05),基因突变组患儿mAlb、TRF异常率高于未突变患儿(均P<0.05),而α1-MG、IgG的异常率两组无显著差异(均P>0.05).结论 HSP患儿血浆PAF-AH活性降低可能参与了HSP、HSPN的发病过程;其第9外显子-994位点的基因突变可能参与了过敏性紫癜肾损害的发生.
作者:张琦;童文娟;孙建新;康国贵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 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和动力加压髋螺钉(DHS)内固定治疗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95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按照手术内固定方式的不同分为PFNA组及DHS组,PFNA组50例,DHS组45例,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PFNA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住院时间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DHS组(均P< 0.01),两组骨折复位质量、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髋关节功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PFNA治疗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及并发症少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游新茂;张智达;任应清;姜文明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合并脑梗死的疗效及对血脂水平的改善.方法 根据随机数法将120例冠心病合并脑梗死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采用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两组心绞痛发作次数、静息心电图与脑梗死面积改善情况等指标,评价两组疗效,观察并记录患者治疗前后血脂及血清心肌酶改善情况,以及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较对照组高(P<0.05).治疗后,两组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和总胆固醇均较治疗前改善,乳酸脱氢酶、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水平较治疗前低(均P<0.05);且观察组改善较对照组明显(均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合并脑梗死疗效满意,血脂及心肌酶水平得到明显的改善,且临床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作者:陈国藩;周燕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 因抗CD71单抗具有靶向定位特性,及利用蓖麻毒蛋白A链(RTA)的细胞毒性,将两者进行偶联,构建免疫毒素CD71 Mab-RTA,并研究其体外抗肝癌细胞效应.方法 从蓖麻籽中提纯RTA,以N-琥珀酰胺-3-(2-吡啶二硫)丙酸酯[N-succinimidyl-3-(2-pyridyldithio)-propionate,SPDP]作为偶联剂,偶联抗CD71单抗,构建免疫毒素(IT),以SDS-PAGE检测IT,以间接ELISA方法测定IT的免疫反应性,以WST-1法测定IT的体外抗肝癌细胞效应.结果 蓖麻籽经过研磨、过滤、亲和层析、凝胶层析、离子交换层析等步骤成功提纯RTA.提纯的RTA与CD71 mab进行偶联,成功构建免疫毒素CD71 Mab-RTA,SDS-PAGE结果显示,在非还原状态下,为一条分子量> 116kD的单一电泳条带,在还原状态下,为三条电泳条带,分别位于约55kD处、约32kD处及约28kD处.间接ELISA结果显示,免疫毒素与单抗的曲线走势一致,但各浓度下OD值均较单抗组略低.WST-1结果显示,IT在各浓度梯度下均表现出对HepG2细胞和LO2细胞不同的杀伤作用(P<0.05).结论 CD71 mab-RTA基本保留了免疫反应性,及表现出对HepG2细胞和LO2细胞的不同体外细胞毒效应,提示对肝癌细胞具有较好的靶向细胞毒作用,有望成为新型的抗肝癌药物.
作者:申苏建;郑波;蔡振寨;徐昌隆;薛战雄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 比较3种药物治疗方案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90例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多奈哌齐组、美金刚组和联合治疗组,依次给予多奈哌齐、美金刚、多奈哌齐+美金刚治疗,疗程12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4、8、12周末使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临床痴呆评定量表(CDR)评价疗效,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 3组治疗前后MMSE、ADL、CDR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联合治疗组较其他两组MMSE评分更高(P<0.05),ADL、CDR评分更低(P<0.05);多奈哌齐组与美金刚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种药物治疗方案对阿尔茨海默病的认知功能改善疗效确切,安全性良好,使用多奈哌齐联合美金刚的方案较单用多奈哌齐或美金刚,疗效更好,起效更快.
作者:邱聪龙;郑成应;周东升;王合宾;邵丽;陈中鸣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下睑缘劈开联合前层固定矫正下睑缘内翻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60例下睑缘内翻患者,采用下睑缘劈开联合前层重新固定术治疗,观察术后睑缘内翻的矫正情况、有无并发症及外观改善情况.结果 术后所有病例睑缘内翻得到良好的矫正,睫毛未触及角膜,患者刺激症状明显改善,大多数患者对外观满意,随访期间无明显并发症,劈开的睑缘处见轻度的充血,随时间的延长,睑缘逐渐上皮化.有1例患者出现皮下缝线线结暴露,局部出现红肿,给予拆除后红肿逐渐消退,无明显严重复发病例.结论 采用下睑缘劈开联合前层固定术矫正下睑缘内翻,术后矫正效果佳,手术方法简单,值得在临床应用.
作者:潘雪峰;宋峰伟;孙元强;翁铭 刊期: 2016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