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心理健康宣教对社区居民精神卫生知晓率的影响

张曼华;石扩;张婉奇;朱梅芳;朱洁;杨凤池

关键词:精神卫生, 知晓率, 心理健康宣教, 社区居民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对社区居民精神卫生与心理保健知识知晓率的影响和效果. 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北京市朝阳区农村社区选取研究对象1935 人,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 对干预组进行为期1年的心理健康宣教活动,采用《精神卫生与心理保健知识问卷》进行前测和后测. 结果:①宣教前,两组知晓率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宣教后,知晓率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25.11,P<0.01);②在干预组内,宣教前后知晓率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20 .73 ,P<0 .01 );在对照组内,宣教前后知晓率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宣教前后两组知晓情况差值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11.34,P<0.01). 结论:心理健康宣教可提高农村社区居民的精神卫生与心理保健知识知晓率水平,改变对精神疾病的态度,此宣教模式值得推广.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帕罗西汀结合心理干预治疗青少年社交焦虑症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帕罗西汀结合心理干预治疗青少年社交焦虑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68例青少年社交焦虑症患者作为研究组予以8周帕罗西汀结合心理干预治疗,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均接受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 SAD)、羞怯量表(SS)及脑电超慢涨落图分析技术(ET)检查,比较治疗前后的差异. 结果:①研究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8 .24%,其中,痊愈55 .88%,显著进步17 .65%,进步14 .71%,无效11 .86%;②治疗8周后,研究组SSD、SS得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性降低,较治疗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6.43,3.16;P<0.05);③研究组治疗8周后脑内神经递质活性产生一定变化,其中,抑制性神经递质GABA、5-HT、NE活动性均增强,较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78,11.35,5.34;P<0.05). 结论:帕罗西汀结合心理干预治疗青少年社交焦虑症的临床疗效较好,值得推广.

    作者:孙永菊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大学生道歉倾向量表的编制和信效度检验

    目的:编制大学生道歉倾向量表并检验其信效度. 方法:以1091名大学生为被试,对编制的量表进行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及信度、效度分析. 结果:大学生道歉倾向量表共12个题目,包括主动道歉与抗拒道歉两个维度,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χ2 =300.31,df=53,χ2/df=5.67,RMSEA=0.075,CFI=0.95,GFI=0.94,NFI=0.94,NNFI=0.94)、同质性信度(Alpha1=0.73,Alpha2=0.79)和重测信度(r1=0.76,r2 =0.77). 结论:大学生道歉倾向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以作为大学生道歉倾向的测量工具.

    作者:袁立新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容貌评价差异及自尊的影响

    目的:了解女大学生容貌自我评价与他人容貌评价的关系,探讨自尊对容貌评价的影响. 方法:采用自编容貌评分表、Rosenberg自尊量表等工具对54名女大学生进行调查,同时拍摄面部容貌照片. 选择30名大学生对标准化处理后的照片进行评定. 结果:女大学生容貌自我评价显著高于他人评价(t=14.020,P<0.01),整体容貌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的Pearson相关为0.185,相关不显著(P=0.180),自尊、精神质、内外向、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容貌评价差异成正相关(P<0.05). 结论:女大学生对自我容貌的评价高于他人对其的容貌评价,但不受他人容貌评价的影响,高自尊者容貌自我评价较高,且与他人评价差异也越大.

    作者:马彦;殷竹鸣;陆阳;郝树伟;徐震雷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对精神病患者歧视状况的大样本调查

    目的:调查人群对精神病患者的歧视状况,探讨其影响因素及降低歧视的策略. 方法:采用歧视精神疾病患者评估量表对公众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1864名调查对象歧视量表总分与常模无显著差异( P>0 .05 ). 除能力维度评分外,家属、护士及学生3组人群对精神病患者的歧视总分、隔离维度以及危险维度评分存在显著差异(F=30 .765 ,51 .447 ,21 .260;P<0 .001 ). 护士和毕业班学生对精神病患者的歧视总分、隔离维度、危险维度评分均显著高于患者家属(F=21.260,P<0.001). 护士的隔离维度评分显著高于毕业班学生(F=51.447,P<0.001).对歧视量表总分的影响因素为调查对象类别,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是否参加过精神、心理知识讲座,与精神病患者接触程度和生活联系程度. 结论:调查对象对精神病患者存在歧视,不同类别的调查对象对患者的歧视程度,歧视维度存在差异. 护士及学生对患者的歧视比家属更严重. 护士在社会交往方面的歧视态度或行为比学生更严重. 文化程度越高,参加过精神、心理知识讲座,与精神病患者接触越多,生活联系越紧密的调查对象对精神病患者的歧视程度越低.

    作者:周英;潘胜茂;赵春阳;李亚洁;张晋碚;欧春泉;林建葵;李建华;黄美凌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外企白领青年社会支持现状调查分析

    目的:调查上海外企白领青年(≤35 岁)的社会支持状况. 方法:借助网络平台、采用社会支持量表( SSRS)收集在上海外企工作的年龄≤35岁的白领青年人群,共纳入有效问卷3855 份. 分析其社会支持状况,探索外企白领青年社会支持的影响因素. 结果:所调查人群中,高社会支持( SSRS>45 )的比例为11 .2%,中间社会支持(23≤SSRS≤44)比例占86.2%,低社会支持(SSRS≤22)比例占2.6%. 社会支持总分(35.52 ±7.08)低于职业人群的得分(40.95 ±7.77). 二元logistics回归结果显示,社会支持总分的影响因素为性别、婚恋状况、户籍状况和工作年限;主观支持得分的影响因素为婚恋状况、户籍身份和工作年限;客观支持得分的影响因素为性别和婚恋状况;对支持利用度得分的影响因素为性别、婚恋状况、宗教信仰、工作年限和目前职位. 结论:开展基于社会支持网络的心理健康促进显得很有必要,婚恋状态、性别、户籍身份三者是上海外企白领青年社会支持的相关影响因素.

    作者:蒋春燕;唐妘;李小平;王建玉;张海音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对研究生心理健康的横向与纵向研究

    目的:横向比较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与成人及大学生之间的差异,纵向追踪研究生1年时间的心理健康变化. 方法:采用心理健康评定量表( PHS)对硕士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定,并将其结果与成人、大学生以及他们一年前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比较. 结果:研究生的9项指标比成人组高(Z=1.97~15.62,P<0.05~0. 01),然而成人9项指标比研究生高(Z=-3.88~4.2,P<0.01). 只有2项没有差异. 研究生组与大学生组的差异相对要小,10项指标没有显著差异,然而,有8项指标大学生更高(Z=-2.09~4.97,P<0.01). 与一年前相比,研究生在仅有显著差异的5项指标上显示这些障碍显著降低(t=2.265~3.781,P<0.05~0.01). 结论: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成人相比各自有着不同的特点;但是优于大学生群体;而且呈现愈来愈好的发展趋势.

    作者:童辉杰;童定;陆艳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综合医院医护人员对抑郁症认知调查

    目的:调查综合医院医生护理人员对抑郁症认知现状. 方法:横断调查,分层随机抽样767人,从医院级别、执业年限、学历等角度对比分析. 结果:综合医院的医生护士抑郁识别率低,对抑郁症总认知学历不同存在差异(χ2 =12.726,P<0.01),医院级别、执业年限不同者比较均无差异(χ2 =3.755,0.610;P>0.05),对抑郁症风险评估低,其中伤人评估更低,只达46 .1%,医院级别不同者对抑郁风险评估及防治存在非常显著差异(χ2 =97 .94 ,196 .45;P<0 .01 ). 想要学习抑郁症知识人数平均达到86 .7%. 结论:综合医院医护人员对抑郁认知不足,尤其在治疗用药及风险评估方面,但求知欲高,希望学习相关知识,这极其有利于提高我国抑郁症诊断、治疗,有利于抑郁症患者的康复.

    作者:李丽娜;高凌云;曾宏翔;杨丽阳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女性抑郁症患病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本文主要综述了女性抑郁症患者患病的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等多方面的危险因素.

    作者:王小泉;毕玉蕊;王祖森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医学类考研生睡眠质量与考试焦虑的关系

    目的:了解医学类考研生睡眠质量情况及其与考试焦虑的关系,为改善睡眠质量、缓解考试焦虑、提高学习效率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采用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 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 scale ,PSQI)和考试焦虑量表(Test Anxiety Scale,TAS),对278名医学类大学五年级考研生进行调查. 结果: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总平均得分(4.31 ±2.790)分,有29名(10.43%)被试者在睡眠质量上存在问题. 考试焦虑量表( TAS)总平均得分( 17 .73 ±7 .072 )分,有97人( 34 .89%)存在严重的考试焦虑情绪,并且睡眠质量与考试焦虑之间存在正相关( r=0 .247 ,P=0 .000 ). 结论:考研生存在睡眠质量问题的比例较大,并且存在严重的考试焦虑,考试焦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睡眠质量.

    作者:郭立燕;刘洁;宋爱芹;高祥芝;翟景花;翟敏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年龄、护龄及负性思维对护士焦虑的预测性

    目的:探究年龄、护龄及负性思维与护士焦虑情绪的关系及对其的预测性. 方法:采用整群抽样对185名在岗护士进行年龄、护龄和负性思维调查,分析护士焦虑现状,年龄、护龄和负性思维对焦虑的预测力. 结果:该组护士焦虑均分(35.43 ±6.59)高于常模,护士焦虑检出率为22.7%. 焦虑与负性思维呈正相关( r=0.51,P<0.01),负性思维与年龄、护龄呈负相关(r=-0.160,-0.144,P<0.05). 负性思维直接影响焦虑(B=0.509,P<0 .01 ). 自动思维问卷30个条目中,6个预测变量能联合预测焦虑总分的34 .1%,多元相关系数为0 .584. 结论:负性思维直接影响到焦虑的水平,而年龄、护龄与焦虑有间接关系,负性思维对护士焦虑情绪的预测性强.

    作者:刘思奇;张俐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在校大学生对同性恋群体的态度相关研究

    目的:了解在校大学生对同性恋群体的态度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抽取全国各地各专业大一至大四年级的学生,共计276名被试,运用《男、女同性恋态度量表》和《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中的男性正性量表与女性正性量表分别探讨性别倾向和对性的态度等各因素对大学生对同性恋群体态度的影响. 结果:①大学生对待同性恋群体的态度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相较于女生,男生对男同性恋(t=4.18)群体和女同性恋(t=2.47)群体的态度都更为负面消极( P<0 .001 );②男大学生的4种性别角色在同性恋态度问卷上的得分差异不显著,女性的4种性别角色在男同性恋态度问卷上的得分差异显著(F=5.25,P<0.05),在女同性恋态度问卷上的得分差异不显著. 并且女性化的女性比男性化的男性在同性恋态度相关问卷上具有更高的得分. 结论:在校大学生对同性恋群体的认知态度受其性别角色、同性倾向和对性的态度等多因素的影响,且对男同性恋比对女同性恋有着更消极的态度.

    作者:刘璟璇;孙琳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在沪学龄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现况调查

    目的:了解上海市某区5~15岁儿童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ADHD)倾向的现况,为ADHD患儿的确诊提供相应的科学依据. 方法:整群分层随机抽样,抽取了上海市某区5所小学2320名儿童进行注意缺陷及多动症状调查表(SNAP-Ⅳ)进行施测,以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①父母版、教师版的结果均显示,男童注意力障碍、多动冲动显著多于女童(χ2 =50 .149 ,44 .672 ,56 .321 ,54 .962;P<0 .05 ) ,对立违抗在>11岁的儿童中较明显(χ2 =4 .165 ,9 .059;P<0 .05 );②父母版多动冲动≤11岁的儿童较多(χ2 =5 .568 , P<0 .05 );③教师版对立违抗男童显著多于女童(χ2 =25.442,P<0.05). 结论:儿童注意力障碍、多动冲动等行为问题男性显著高于女性,学龄儿童行为问题中以注意力障碍为突出.

    作者:王永飞;陆爱军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军人应付方式与人格特征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基层官兵应付方式与人格特征的关系. 方法:采用埃克森人格问卷和应付方式问卷对1738名基层部队官兵进行调查. 结果:①相关分析表明,精神质与军人各项应付方式相关显著(r=-0.370~0.396,P<0.01);内外倾与解决问题、自责、求助相关显著(r=-0.100~0.343,P<0.01);神经质与军人各项应付方式相关显著(r=-0.135~0.618,P<0.01);②回归分析表明,人格特征对军人应付方式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人格特质可以有效解释军人各应付方式21 .5%~40 .7%的变异量. 结论:人格特征是军人应付方式的重要影响因素.

    作者:刘派予;冯正直;王立菲;杨国愉;黄华涛;马振坤;陈琳;吴高杰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骨密度减少的相关影响因素

    目的:探讨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骨密度减少的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应用Logistic 回归,对102例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危险因素筛选,然后确立Logistic回归方程,后对样本进行预测并与实际诊断结果比较,以评估模型的诊断价值. 结果:筛选出两项对骨密度减少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康复训练和泌乳素升高[ B=-1 .452 , 1.156;OR(95%CI) =0.234,3.176]. 综合预测模型的灵敏度、特异度和正确预测百分率分别为90.41%、20 .69%、70 .59%. 结论:参加康复训练对于预防骨密度减少有积极的意义,而泌乳素升高是骨密度下降的危险因素.

    作者:邹凯;易峰;袁菁;毛静宇;张洋洋;王军;周兆新;顾君;倪宏伟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970名公安警官睡眠状况因子分析报告

    目的:探讨和了解公安警官的睡眠状况及失眠类型特点,为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使用睡眠状况自评量表( SRSS)对全国970名公安警官进行调查统计分析. 结果:在睡眠不足方面,男性(71.0%)比女性(57.5%)更突出,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 =10.914,P<0.001);睡眠后感觉没有休息的男性也比女性更突出(χ2 =12.517,P<0.001);在睡眠时间方面,少于5~6小时的男性显著多于女性(χ2 =13.449, P<0.001);受教育程度方面:高中及以下者占44.2%,大学及以上者占32.9%,两者比较,有显著差异(χ2 =4.872, P<0.05);为失眠服药的警官高中及以下者占22.1%,大学及以上者11.1%,两者比较有显著差异(χ2 =9.739,P<0.01);在睡眠不足方面,离婚或丧偶突出(89.3%),其次为已婚(70.2%)、未婚者(55.3%),三者比较有显著差异(χ2 =16.714,P<0.001). 结论:①公安警官多数睡眠时间不足、质量不高;②睡眠时间和睡眠质量女性警官好于男性警官;③受教育程度越高为睡眠而服药的比例越少;④离婚或丧偶的警官睡眠状况不如已婚和未婚者.

    作者:李薇;杨绍清;李建明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高中生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其机制

    目的:探讨高中生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其内在机制. 方法: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中学生应激源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焦虑敏感问卷对580名高中生进行调查. 结果:①自我身心压力、学习压力和同学朋友压力对高中生睡眠质量有显著预测作用;②应激源、积极应对方式、焦虑敏感均能显著预测高中生的睡眠质量(β1=0.284,P<0.001;β2=-0.129,P<0.01;β3=0.245,P<0.001);③焦虑敏感在应激源与睡眠质量之间起部分中介效应. 结论:①自我身心压力、学习压力和同学朋友压力是影响高中生睡眠质量的主要应激源;②高中生应激源既直接影响睡眠质量,也通过焦虑敏感、应对方式间接影响睡眠质量;③焦虑敏感是更近端的影响因素.

    作者:杨柳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高中生父母冲突与手机依赖的关系:情绪管理的中介作用

    目的:探讨高中生手机依赖与父母冲突、情绪管理之间的关系. 方法:采用手机依赖指数量表(MPAI),儿童感知的父母冲突量表( CPIC) ,情绪智力问卷对湖北省某两所公立中学高一至高三学生进行班级集体施测,收回有效问卷430份,运用SPSS 18 .0及AMOS 20 .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相比手机依赖低分组的高中生,手机依赖高分组的父母冲突总分及各维度得分显著更高(P<0.001),而情绪管理的得分显著更低(P<0.001). 手机依赖得分与父母冲突各维度得分、父母冲突总分呈显著正相关(r=0.218~0.278,P<0.01),与情绪管理得分呈显著负相关(r=-0.259,P<0.01). 情绪管理在父母冲突与手机依赖的关系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20 .45%. 结论:情绪管理在高中生父母冲突和手机依赖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父母冲突能够通过情绪管理影响手机依赖.

    作者:邓兆杰;张浩;黄海;李翠景;吴和鸣;周春燕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不合理信念持有度的现状考量

    目的:了解大学生不合理信念持有度的现状,以及其与大学生压力易感性的关系,利用积极心理学的关注对大学生在产生压力时的不合理信念进行心理辅导以缓解其压力,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 方法:采用大学生压力易感性问卷和大学生不合理信念持有度量表对5所大学共计1000 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回收有效问卷920份).结果:在压力易感性的调查中存在性别差异(F=6.345,P<0.05). 在不合理信念持有度的调查中同样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F=18.708,P<0.01),同时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也存在差异(F=5.702,P<0.05),户口反应城乡差异也存在(F=5.631,P<0.05). 结论:男女大学生在不合理信念持有度和压力易感性方面均存在差异,而是否为独生子女和家庭城乡状况也会对不合理信念的持有度造成影响.

    作者:李昂;谢念湘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流浪精神疾病患者的干预

    本文对流浪精神疾病患者的特点、目前干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可能的对策,期待能对降低流浪精神疾病患者的发生率,改善对此类患者的干预效果提供有益的借鉴.

    作者:李启斌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远航前护航舰队官兵应对方式与人格特征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舰艇官兵应对方式与人格特征的关系. 方法:采用应对方式问卷和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16PF)对467名远航前舰艇官兵进行测评. 结果:①舰艇官兵应对方式首选解决问题,其次是求助、合理化、退避、幻想和自责,官兵更易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②解决问题与乐群性、聪慧性、稳定性、有恒性、敢为性正相关(P<0.05),与怀疑性、忧虑性和紧张性负相关(P<0.05);自责与乐群性、聪慧性、稳定性、敢为性负相关(P<0.05),与兴奋性、怀疑性、忧虑性、紧张性正相关(P<0.05);幻想与稳定性和有恒性负相关(P<0.05),与怀疑性、幻想性正相关(P<0.05);合理化与乐群性、稳定性、恃强性、兴奋性、有恒性和敢为性负相关(P<0.05),与忧虑性和紧张性正相关(P<0.05). 解决问题对心理健康有正向预测作用(P<0.05),自责对心理健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P<0.01),合理化对心理健康有负向预测作用(P<0.05). 结论:舰艇官兵具有良好的应对方式,应对方式与个性特征密切相关,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有正负向预测作用.

    作者:周锡芳;薛蓓蕾;王杨;马修堂;石海虹;孙瑾 刊期: 2015年第11期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主管:健康心理学杂志;健康心理学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