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丽娜;高凌云;曾宏翔;杨丽阳
目的:研究离退休老年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为提供较好的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本次研究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调查128 例离退休老年人的一般状况,并对心理孤独感情况进行评估. 结果:男性( OR=2.24,95%CI:1.14~3.47)、75岁以上离退休人群(OR=2.85,95%CI:1.08~4.97)、丧偶者(OR=3.32,95%CI:1.27~5.66)、独居(OR=3.18,95%CI:1.72~7.05)、自我评价健康状况差(OR=3.36,95%CI:1.25~7.16)、子女关系差(OR=3.08,95%CI:1.35~5.06)、无兴趣爱好(OR=4.38,95%CI:1.86~6.89)的老年人在生活中孤独感高. 结论:离退休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需要引起社会及家庭的关注,老年男性、独居者、子女关系较差、无兴趣爱好的人群更容易产生心理孤独感.
作者:夏秀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大学生在校期间的适应状况,并提供合理引导建议. 方法:随机整群抽取合肥市193名大学生进行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问卷调查. 结果:①合肥市大学生在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中总得分较常模低,且在适应性上差异显著(t=-7.83,P<0.05);②女生与男生在适应性上无显著差异;③4个年级学生在适应上无显著差异. 结论:有针对性地展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强指导,使大学生能够积极地适应大学生活,全面发展自己.
作者:王阿妹;王东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了解黎苗聚集山区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并探讨影响黎苗聚集山区教师心理健康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 SCL-90 )对五指山市区4所中学的在职任课教师,采取自愿入组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SCL-90总分、因子分(躯体化、强迫症状、精神病性)与正常成人常模之间均存在差异( t=1.93,3.94, 2.15,2.42;P<0.05或0.01);②不同教龄的教师在总分、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F=3.41,4.70,3.33,4.79,3.11,4.28;P<0.05或0.01);③事后检验表明,教龄≤10年的教师在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等因子上显著高于教龄在10~20 年的教师( P<0 .01 );④SCL-90 总分、各因子分在性别、民族、文化程度上的差异性不显著(P>0.05)结论:黎苗族聚集地山区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低于常模水平,教龄对心理健康有影响,对不同阶段教龄的教师应给予针对性的心理辅导与干预.
作者:张秀琼;范春玲;林展;陈大球;卢鸿雁;王闻;周家彬;林升凯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基层官兵应付方式与人格特征的关系. 方法:采用埃克森人格问卷和应付方式问卷对1738名基层部队官兵进行调查. 结果:①相关分析表明,精神质与军人各项应付方式相关显著(r=-0.370~0.396,P<0.01);内外倾与解决问题、自责、求助相关显著(r=-0.100~0.343,P<0.01);神经质与军人各项应付方式相关显著(r=-0.135~0.618,P<0.01);②回归分析表明,人格特征对军人应付方式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人格特质可以有效解释军人各应付方式21 .5%~40 .7%的变异量. 结论:人格特征是军人应付方式的重要影响因素.
作者:刘派予;冯正直;王立菲;杨国愉;黄华涛;马振坤;陈琳;吴高杰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调查上海外企白领青年(≤35 岁)的社会支持状况. 方法:借助网络平台、采用社会支持量表( SSRS)收集在上海外企工作的年龄≤35岁的白领青年人群,共纳入有效问卷3855 份. 分析其社会支持状况,探索外企白领青年社会支持的影响因素. 结果:所调查人群中,高社会支持( SSRS>45 )的比例为11 .2%,中间社会支持(23≤SSRS≤44)比例占86.2%,低社会支持(SSRS≤22)比例占2.6%. 社会支持总分(35.52 ±7.08)低于职业人群的得分(40.95 ±7.77). 二元logistics回归结果显示,社会支持总分的影响因素为性别、婚恋状况、户籍状况和工作年限;主观支持得分的影响因素为婚恋状况、户籍身份和工作年限;客观支持得分的影响因素为性别和婚恋状况;对支持利用度得分的影响因素为性别、婚恋状况、宗教信仰、工作年限和目前职位. 结论:开展基于社会支持网络的心理健康促进显得很有必要,婚恋状态、性别、户籍身份三者是上海外企白领青年社会支持的相关影响因素.
作者:蒋春燕;唐妘;李小平;王建玉;张海音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调查综合医院医生护理人员对抑郁症认知现状. 方法:横断调查,分层随机抽样767人,从医院级别、执业年限、学历等角度对比分析. 结果:综合医院的医生护士抑郁识别率低,对抑郁症总认知学历不同存在差异(χ2 =12.726,P<0.01),医院级别、执业年限不同者比较均无差异(χ2 =3.755,0.610;P>0.05),对抑郁症风险评估低,其中伤人评估更低,只达46 .1%,医院级别不同者对抑郁风险评估及防治存在非常显著差异(χ2 =97 .94 ,196 .45;P<0 .01 ). 想要学习抑郁症知识人数平均达到86 .7%. 结论:综合医院医护人员对抑郁认知不足,尤其在治疗用药及风险评估方面,但求知欲高,希望学习相关知识,这极其有利于提高我国抑郁症诊断、治疗,有利于抑郁症患者的康复.
作者:李丽娜;高凌云;曾宏翔;杨丽阳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行为活化对老年糖尿病( DM)共病抑郁的疗效,及治疗过程中行为抑制、激活系统的变化情况. 方法:老年DM伴抑郁症患者随机分组后,分别接受行为活化治疗(BA组,n=36)和支持性心理治疗(SP组,n=33),疗程6周;于治疗前后评定Beck抑郁问卷(BDI)、行为抑制/激活系统量表(BIS/BAS). 结果:①治疗6周时,BA组、SP组BDI(t=9.319,7.041;均P=0.000)、BIS(t=3.677,3.075;P=0.001,0.004)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BAS评分均较治疗前增高(t=4.484,2.308;P=0.000,0.028);②治疗6周时,BA组BDI、BAS评分的变化率显著高于SP组(t=3.189,2.167;P=0.029,0.044),而两组BIS评分变化率无显著差异(t=0.948,P=0.346);③BA组、SP组的BDI评分变化率均与BAS评分的变化率负相关(r=-0.415,-0.353;P=0.011,0.043),而与BIS评分变化率的相关性均不显著(r=0.266,0.213;P=0.104,0.230). 结论:BA可改善老年糖尿病患者伴发的抑郁,并可能与其对行为激活系统有较强的作用有关.
作者:张艳;高志勤;金梅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小学教师职业倦怠与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水平三者的关系. 方法:采用教师职业倦怠问卷、简易应对方式和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252名小学教师进行测试,同时与全国常模做对比. 结果:①小学教师SCL-90总分高于全国常模,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这4因子均高于全国常模,其余均无显著差异;②心理健康水平与职业倦怠显著正相关(r=0.56,P<0.01),心理健康水平与积极应对方式显著负相关(r=-0.40,P<0.01),与消极应对方式显著正相关(r=0.24,P<0.01);③回归方程显著,回归方程为:y=61.97+0.41z-0.29xp;路径分析表明,职业倦怠直接影响心理健康水平,积极应对方式间接影响心理健康水平. 结论: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存在较大问题,可通过积极应对方式进行调节.
作者:郑银佳;尹锡扬;龙建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服刑人员人格特质与应对方式的关系. 方法:采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 16 PF )和应对方式问卷( CSQ)对347名男性服刑人员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①样本在聪慧性、稳定性、有恒性、怀疑性、实验性、独立性、自律性(t=-10.696,-6.158,-5.076,-7.405,-5.904,-9.283,-3.126;P<0.001和0.002)等因素上显著低于常模,而在乐群性、兴奋性、敏感性、幻想性、忧虑性、紧张性( t =8.739,6.879,9.016,8.380,8.970,9.594;P<0 .001 )等因素上显著高于常模;②样本的聪慧性、幻想性、实验性与求助显著正相关,有恒性与幻想、合理化显著正相关,紧张性与退避显著正相关;而兴奋性与幻想、退避、合理化显著负相关,自律性与退避显著负相关;③样本的聪慧性与成熟型显著正相关,有恒性与混合型显著正相关,兴奋性与不成熟型、混合型显著负相关. 结论:男性服刑人员的人格特质显著区别于常人,属于偏差群体;同时,男性服刑人员的人格特质与应对方式有一定的相关性.
作者:王文娟;曾祥岚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高中生手机依赖与父母冲突、情绪管理之间的关系. 方法:采用手机依赖指数量表(MPAI),儿童感知的父母冲突量表( CPIC) ,情绪智力问卷对湖北省某两所公立中学高一至高三学生进行班级集体施测,收回有效问卷430份,运用SPSS 18 .0及AMOS 20 .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相比手机依赖低分组的高中生,手机依赖高分组的父母冲突总分及各维度得分显著更高(P<0.001),而情绪管理的得分显著更低(P<0.001). 手机依赖得分与父母冲突各维度得分、父母冲突总分呈显著正相关(r=0.218~0.278,P<0.01),与情绪管理得分呈显著负相关(r=-0.259,P<0.01). 情绪管理在父母冲突与手机依赖的关系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20 .45%. 结论:情绪管理在高中生父母冲突和手机依赖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父母冲突能够通过情绪管理影响手机依赖.
作者:邓兆杰;张浩;黄海;李翠景;吴和鸣;周春燕 刊期: 2015年第11期
本文主要综述了女性抑郁症患者患病的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等多方面的危险因素.
作者:王小泉;毕玉蕊;王祖森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调查人群对精神病患者的歧视状况,探讨其影响因素及降低歧视的策略. 方法:采用歧视精神疾病患者评估量表对公众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1864名调查对象歧视量表总分与常模无显著差异( P>0 .05 ). 除能力维度评分外,家属、护士及学生3组人群对精神病患者的歧视总分、隔离维度以及危险维度评分存在显著差异(F=30 .765 ,51 .447 ,21 .260;P<0 .001 ). 护士和毕业班学生对精神病患者的歧视总分、隔离维度、危险维度评分均显著高于患者家属(F=21.260,P<0.001). 护士的隔离维度评分显著高于毕业班学生(F=51.447,P<0.001).对歧视量表总分的影响因素为调查对象类别,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是否参加过精神、心理知识讲座,与精神病患者接触程度和生活联系程度. 结论:调查对象对精神病患者存在歧视,不同类别的调查对象对患者的歧视程度,歧视维度存在差异. 护士及学生对患者的歧视比家属更严重. 护士在社会交往方面的歧视态度或行为比学生更严重. 文化程度越高,参加过精神、心理知识讲座,与精神病患者接触越多,生活联系越紧密的调查对象对精神病患者的歧视程度越低.
作者:周英;潘胜茂;赵春阳;李亚洁;张晋碚;欧春泉;林建葵;李建华;黄美凌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比较齐拉西酮与利培酮治疗青少年首发精神分裂症的疗效与安全性. 方法:将140例13~18岁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齐拉西酮组与利培酮组,每组70例,分别给予齐拉西酮与利培酮治疗8周,于治疗前及治疗2、4、8周末采用阳性与阴性量表( PANSS)评定疗效,药物不良反应量表( TESS)评定不良反应,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药物达到临床大剂量进行心电图检查,对心电图QT/QTC间期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治疗8周后齐拉西酮组痊愈率34 .3%,有效率77 .1%,利培酮痊愈率32 .9%,有效率75 .7%,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治疗后PANSS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且两组间PANSS减分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齐拉西酮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1.3%,利培酮组发生率为38.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齐拉西酮组治疗后QT间期较治疗前显著延长,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4.330,P=0.000),QTC间期较治疗前虽然延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利培酮组治疗后QT/QTC间期变化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齐拉西酮与利培酮治疗青少年首发精神分裂症的疗效相当,但齐拉西酮不良反应少.
作者:张昌;王永柏;杨妍;李柳;杨丹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编制大学生道歉倾向量表并检验其信效度. 方法:以1091名大学生为被试,对编制的量表进行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及信度、效度分析. 结果:大学生道歉倾向量表共12个题目,包括主动道歉与抗拒道歉两个维度,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χ2 =300.31,df=53,χ2/df=5.67,RMSEA=0.075,CFI=0.95,GFI=0.94,NFI=0.94,NNFI=0.94)、同质性信度(Alpha1=0.73,Alpha2=0.79)和重测信度(r1=0.76,r2 =0.77). 结论:大学生道歉倾向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以作为大学生道歉倾向的测量工具.
作者:袁立新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舰艇官兵应对方式与人格特征的关系. 方法:采用应对方式问卷和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16PF)对467名远航前舰艇官兵进行测评. 结果:①舰艇官兵应对方式首选解决问题,其次是求助、合理化、退避、幻想和自责,官兵更易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②解决问题与乐群性、聪慧性、稳定性、有恒性、敢为性正相关(P<0.05),与怀疑性、忧虑性和紧张性负相关(P<0.05);自责与乐群性、聪慧性、稳定性、敢为性负相关(P<0.05),与兴奋性、怀疑性、忧虑性、紧张性正相关(P<0.05);幻想与稳定性和有恒性负相关(P<0.05),与怀疑性、幻想性正相关(P<0.05);合理化与乐群性、稳定性、恃强性、兴奋性、有恒性和敢为性负相关(P<0.05),与忧虑性和紧张性正相关(P<0.05). 解决问题对心理健康有正向预测作用(P<0.05),自责对心理健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P<0.01),合理化对心理健康有负向预测作用(P<0.05). 结论:舰艇官兵具有良好的应对方式,应对方式与个性特征密切相关,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有正负向预测作用.
作者:周锡芳;薛蓓蕾;王杨;马修堂;石海虹;孙瑾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自我效能感和自尊在大学生完美主义与抑郁之间的中介作用和调节作用. 方法:采用近乎完美主义量表、抑郁问卷、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以及自尊量表对389名大学生进行测量. 结果:①消极完美主义与抑郁之间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r=0.208,P<0.001),与自我效能感之间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r=-0.194,P <0.001);积极完美主义与抑郁之间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r=-0.307,P<0.001);自我效能感和自尊均与抑郁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r=-0.585,-0.236;P<0.001);②自我效能感在消极完美主义与抑郁之间起完全中介的作用(β=-0.557,P<0.001);③自尊在积极完美主义与抑郁之间起调节作用(β=1.127,P<0.05). 结论:完美主义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可以产生积极的影响也可以产生消极的影响,其中消极完美主义通过影响自我效能感进而对抑郁产生促进作用,积极完美主义则在自尊的共同影响下对抑郁产生抑制作用.
作者:李苑;兰继军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了解在校大学生对同性恋群体的态度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抽取全国各地各专业大一至大四年级的学生,共计276名被试,运用《男、女同性恋态度量表》和《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中的男性正性量表与女性正性量表分别探讨性别倾向和对性的态度等各因素对大学生对同性恋群体态度的影响. 结果:①大学生对待同性恋群体的态度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相较于女生,男生对男同性恋(t=4.18)群体和女同性恋(t=2.47)群体的态度都更为负面消极( P<0 .001 );②男大学生的4种性别角色在同性恋态度问卷上的得分差异不显著,女性的4种性别角色在男同性恋态度问卷上的得分差异显著(F=5.25,P<0.05),在女同性恋态度问卷上的得分差异不显著. 并且女性化的女性比男性化的男性在同性恋态度相关问卷上具有更高的得分. 结论:在校大学生对同性恋群体的认知态度受其性别角色、同性倾向和对性的态度等多因素的影响,且对男同性恋比对女同性恋有着更消极的态度.
作者:刘璟璇;孙琳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了解上海市某区5~15岁儿童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ADHD)倾向的现况,为ADHD患儿的确诊提供相应的科学依据. 方法:整群分层随机抽样,抽取了上海市某区5所小学2320名儿童进行注意缺陷及多动症状调查表(SNAP-Ⅳ)进行施测,以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①父母版、教师版的结果均显示,男童注意力障碍、多动冲动显著多于女童(χ2 =50 .149 ,44 .672 ,56 .321 ,54 .962;P<0 .05 ) ,对立违抗在>11岁的儿童中较明显(χ2 =4 .165 ,9 .059;P<0 .05 );②父母版多动冲动≤11岁的儿童较多(χ2 =5 .568 , P<0 .05 );③教师版对立违抗男童显著多于女童(χ2 =25.442,P<0.05). 结论:儿童注意力障碍、多动冲动等行为问题男性显著高于女性,学龄儿童行为问题中以注意力障碍为突出.
作者:王永飞;陆爱军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编制迷失体验问卷( Lost Experiencing Questionnaire ,LEQ)并检验其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信度与效度. 方法:对37名大学生进行迷失体验相关开放式问卷调查,获得迷失问卷初始项目,对两个正式样本进行施测,样本一的数据用于探索性因素分析,样本二的数据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样本二的被试同时完成效标量表,包括生活满意度量表、抑郁量表、自尊量表、焦虑量表、主观幸福感量表、正负情绪量表. 结果:①探索性因素分析显示,迷失体验问卷包括18题,由4个因子构成:消极情绪体验,不良后果,消极应对和改变动机;②验证性因素分析显示,探索性因素分析所得到的4因子模型在样本二的拟合良好;③效标效度分析显示,迷失体验与抑郁、焦虑、负性情绪均呈显著正相关,而与正性情绪、自尊、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均呈显著负相关;④迷失体验问卷总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为0.83,消极情绪体验、不良后果、消极应对和改变动机的Cronbach α系数分别为0.78,0.74,0.65和0 .54. 结论:迷失体验问卷在大学生的被试群体上信效度良好,适用于评估中国大学生群体的迷失体验水平.
作者:陈晓;姜珊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对社区居民精神卫生与心理保健知识知晓率的影响和效果. 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北京市朝阳区农村社区选取研究对象1935 人,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 对干预组进行为期1年的心理健康宣教活动,采用《精神卫生与心理保健知识问卷》进行前测和后测. 结果:①宣教前,两组知晓率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宣教后,知晓率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25.11,P<0.01);②在干预组内,宣教前后知晓率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20 .73 ,P<0 .01 );在对照组内,宣教前后知晓率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宣教前后两组知晓情况差值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11.34,P<0.01). 结论:心理健康宣教可提高农村社区居民的精神卫生与心理保健知识知晓率水平,改变对精神疾病的态度,此宣教模式值得推广.
作者:张曼华;石扩;张婉奇;朱梅芳;朱洁;杨凤池 刊期: 2015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