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诗焕
目的 探讨两歧双歧杆菌和不同剂量双歧杆菌的完整肽聚糖(WPG)对脐血来源树突状细胞(DC)分泌IL-12的影响.方法 以双歧杆菌全菌(量)和不同剂量双歧杆菌WPG(1~8 μg/ml)与脐血来源树突状细胞共培养,用ELISA的方法测定培养上清中IL-12的量.结果 双歧杆菌和其WPG(1~6 μg/ml )与树突状细胞共培养后,树突状细胞分泌的IL-12的量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P<0.01),当WPG量为1~5 μg/ml时树突状细胞分泌的IL-12的量呈剂量依赖性,其中WPG量为5 μg/ml时作用为显著,WPG量为6 μg/ml 时分泌IL-12量减少,WPG量为8 μg/ml时,分泌的IL-12量与阴性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两歧双歧杆菌及其WPG能够刺激脐血来源的树突状细胞IL-12分泌;双歧杆菌WPG的免疫刺激作用呈一定的量效关系
作者:聂晶;程茜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玉溪市人民医院临床分离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的菌种构成和耐药特征.方法 对该院近6年来临床分离的808株CNS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808株CNS共有16种;表皮葡萄球菌、腐生葡萄球菌和溶血葡萄球菌占CNS的77.2%;甲氧西林耐药(MRCNS)和甲氧西林敏感(MSCNS)各占63.3%和36.7%;β-内酰胺酶阳性检出率为84.5%,且MRCNS显著高于MSCNS(χ2=50.88,P<0.01);药敏结果 :MRCNS除万古霉素、呋喃妥因和利福平外,青霉素、氨苄西林等12种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在50.6%~100%,显示了高度的耐药性和多重耐药.结论 CNS在临床标本中的检出范围广、种类多,以表皮葡萄球菌、腐生葡萄球菌和溶血葡萄球菌为主,MRCNS的高度耐药和多重耐药形势严重,加强CNS的细菌学监测非常必要.
作者:孔繁林;储从家;管新龙;罗次节;李杰芬 刊期: 2008年第03期
近年来,随着免疫受损宿主如肿瘤、自身免疫病、器官移植、糖尿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等患者的不断增多,各种侵入性诊断治疗手段的广泛开展,各类免疫抑制剂和广谱、超广谱抗生素的大量使用,临床上真菌感染呈上升趋势.
作者:郑憧娇;赵恕;张虹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通过研究双歧杆菌表面分子脂磷壁酸(LTA)对D-半乳糖致衰老小鼠生物表型的影响,探讨双歧杆菌抗衰老的作用.方法 雄性昆明系小鼠,随机分组,在建立D-半乳糖诱导的衰老小鼠模型的同时,每日注射双歧杆菌LTA.各组小鼠连续处理8周后处死,观察器官组织形态的变化并测定脏器指数、骨指标、血清指标.结果 青年组小鼠骨干重与体重比值为1.52±0.09,血清中NO为(18.79±0.99)μmol/L;模型组小鼠骨干重与体重比值为1.27±0.13(P<0.01),血清中NO为(14.03±2.41)μmol/L(P<0.01);此外,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活动减少,胸腺、肾脏、脑及睾丸萎缩;骨钙、骨磷严重减少(P<0.01),血钙升高、血尿素氮和肌酐升高(P<0.05);而双歧杆菌LTA能显著逆转上述变化.结论 双歧杆菌LTA能改善D-半乳糖致衰老小鼠的衰老表型,具有一定的抗衰老作用.
作者:张宏娟;王跃;刘明方;陈淑惠 刊期: 2008年第03期
集中空调系统常常是病菌、病毒滋生和繁殖的温床,是传染病交叉感染和传播的渠道,根椐<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的要求,从2005年到2007年,动态检查了大连市部分集中空调使用单位,对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及冷却塔冷却水进行了检测分析.
作者:李平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本地区屎肠球菌在临床的分离与耐药变迁情况,为临床抗感染的预防与治疗提供帮助.方法 用WHONET 5软件统计分析我院2000年至2006年屎肠球菌临床分离株在各病区、样本中的分布与耐药性的变迁情况.结果 分离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从2000年的0.32%上升到2006年的0.81%;7年中以重症监护病区(ICU)分离菌株高,占总分离菌株的68.9%,其次为肾内科病区占13.5%;在送检标本中以尿液标本分离菌株数高,占总分离数的62.3%,其次为痰液(10.2%).对11种抗生素的耐药性分析显示,屎肠球菌对青霉素G、氨苄西林、庆大霉素500、环丙沙星、左旋氧氟沙星呈较高的耐药率,而对四环素、呋喃妥因、链霉素2000相对较低;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对于万古霉素的耐药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对于喹奴普汀/达福普汀、力奈唑烷这两类临床还未运用的抗生素已有一定的耐药率.结论 屎肠球菌在临床的分离率在逐年增加,已成为医院内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之一,该菌呈多重耐药的特性,并呈不断增加趋势,临床抗感染治疗应以分离菌株的体外抗菌药物敏感性为依据.
作者:沈蓓琼;单伟国;胡庆丰;吕火祥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重庆地区儿童感染的分离至临床标本的首位革兰阴性细菌和阳性细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趋势,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方法 常规方法分离、培养细菌,应用美国德灵公司WalkAway-40细菌鉴定仪对2000年至2004年我院细菌室分离至临床标本的首位革兰阴性细菌和阳性细菌共2854株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 2000年至2004年检出的首位革兰阴性细菌和阳性细菌分别为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2000年至2004年前5位革兰阴性菌5777株,革兰阳性菌1565株,其中大肠埃希菌2090株,金黄色葡萄球菌764株,分别占36.2%和48.8%;5年间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吡肟、头孢西丁、庆大霉素、亚胺培南、环丙沙星、头孢噻肟、头孢他啶的总耐药率分别为80.9%、37.5%、15.4%、54.0%、0.8%、34.0%、46.6%、46.2%;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红霉素、复方新诺明、万古霉素、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的总耐药率分别为95.6%、63.4%、5.8%、0%、11.0%.结论通过细菌耐药监测发现:大肠埃希菌对常用抗生素的总耐药率变化不大,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常用抗生素的总耐药率有下降趋势,应引起临床医生重视.
作者:景春梅;刘岚;姜世辉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双歧杆菌的完整肽聚糖(WPG)对巨噬细胞缝隙连接介导的细胞间通讯(GJIC)的影响.方法 首先分离培养昆明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然后以WPG刺激巨噬细胞,再用脂荧光探针标记细胞,后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结合激光漂白后荧光恢复技术检测反映GJIC变化的荧光恢复程度.结果 和对照组相比,以WPG刺激巨噬细胞后,其GJIC的平均荧光恢复率明显增加(P<0.01).结论 双歧杆菌的WPG可提高巨噬细胞的缝隙连接介导的细胞间通讯.
作者:李迎雪;王立生;荀安营;魏晓霞;朱惠明;马晓东 刊期: 2008年第03期
为了从健康仔猪肠道中分离筛选用于研制微生态制剂的乳酸杆菌菌株,选择黑龙江省大庆、哈尔滨及宝泉岭地区部分猪场,采集12~60日龄健康仔猪肠道粪样64份.选用MRS乳酸杆菌专用培养基分离培养乳酸杆菌,通过分离株的形态特征和培养特性筛选出革兰阳性,厌氧,无芽胞杆菌48株.再通过生化试验鉴定和PCR种属分析,确定18株为乳酸杆菌.其中,罗伊乳杆菌7株,嗜酸乳杆菌5株,约氏乳杆菌2株,短乳杆菌1株,干酪乳杆菌假植物亚种1株,植物乳杆菌1株,詹氏乳杆菌1株.
作者:刘宇;朱战波;赵星成;袭莹;王洪伟;崔玉东;杨焕民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通过对不同抗癌药物敏感性做比较,以期寻找各自的合理化疗用药方案,从而指导不同癌症病人的化疗.方法 通过肿瘤细胞体外药敏试验(即四甲基偶氮唑盐着色法,MTT),对161例肿瘤(胃癌28例,肠癌38例,膀胱癌8例,乳腺癌33例,其他肿瘤54例)新鲜瘤组织进行表阿霉素(EADM)、氨甲蝶呤(MTX)、丝裂霉素(MMC)、长春新碱(VCR)、5-氟脲嘧啶(5-FU)、羟基喜树碱(OPT)、顺铂(DDP)、卡铂(CBP)、环磷酰胺(CTX)、足叶乙甙(VP-16)、β-揽香烯(β-elemene)11种化疗药物敏感性检测,并对其结果 进行比较.结果 11种抗癌药对不同的肿瘤类型耐药率不同.结论 各种类型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选择虽有一定共性,但同种肿瘤的不同个体对同种化疗药物的抑制率差异却存有显著性.肿瘤细胞体外药物敏感性测定对肿瘤病人个体的化疗具有一定价值.
作者:刘敏;王朝晖;李玲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乌体林斯联合化疗治疗耐多药肺结核(MDR-TB)疗效.方法 将146例耐多药肺结核患者随机分为乌体林斯加化疗的治疔组(76例)和仅用化疗的对照组(70例).治疗组采用左氧氟沙星+吡嗪酰胺+乙胺丁醇+利福喷丁+异烟肼及乌体林斯1.72 μg/ml深部肌注,每周2次;对照组单纯用左氧氟沙星+吡嗪酰胺+乙胺丁醇+利福喷丁+异烟肼方案治疗,疗程均为18个月.结果 治疗6个月、12个月、18个月后,治疗组涂阳阴转率分别为67%、82%、92%,对照组涂阳阴转率分别为34%、44%、51%,痰菌阴转率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组.治疗组病灶吸收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 乌体林斯能增加肺结核患者的痰菌阴转率,促进病灶吸收好转,可以作为耐药性肺结核的辅助治疗.
作者:虞洪斌;宋秋香 刊期: 2008年第03期
实验以健康商品鸡盲肠为菌源,对附着其上的乳酸菌进行分离与鉴定,就所获得的菌株的耐酸耐胆汁、黏附特性、抑菌性进行初步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从商品鸡盲肠中分离出6株乳酸菌,根据耐酸耐胆汁试验,病原菌生长抑制试验以及肠道黏膜粘附试验,筛选出2株优势菌株CX001和CX005,经乳杆菌属的生化鉴定,初步确定为短乳杆菌.
作者:温建新;刘兴彩;单虎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调整胃肠道菌群的干预措施对肝硬化三大并发症的预防与治疗的影响.方法 设腹水治疗组和出血治疗组,2组均给服金双歧片,同时设对照组.观察各组SBP、肝性脑病、消化道出血诱发肝性脑病、肠道二重感染的发病率.结果 治疗组SBP、肝性脑病、二重感染的发病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 服益生菌能减少肝硬化患者SBP、肝性脑病、消化道出血后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陈诗焕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留置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CRI)的临床、病原学特点,探讨护理措施.方法 对行ALSS治疗的肝衰竭患者留置的静脉导管尖端和外周血进行细菌学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实施相应护理.结果 61例CRI中共分离出64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56株,革兰阴性菌2株,真菌6株.常见的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该菌对万古霉素敏感率为100%.结论 严格无菌操作,及时拔除感染导管是防治CRI的有效方法,临床应以预防为主,万古霉素是治疗CRI的首选药物.
作者:叶崎;金洁;葛小玲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克隆表达冠状病毒HcoV-229E S1基因片段,表达S1蛋白.方法 合成冠状病毒HcoV-229E S1蛋白特异性基因片段并克隆入pET21a原核表达载体,转化BL21(DE3)菌,经IPTG高效诱导表达得到重组蛋白,用金属螯合亲和层析纯化,并通过Western blot对表达的重组蛋白进行鉴定.结果 获得了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的目的蛋白,Western blot鉴定其为S1基因片段蛋白.结论 成功构建了HcoV-229E S1蛋白的表达载体,并在BL21(DE3)中得到了高效表达,为下一步表达蛋白免疫原性及疫苗抗病毒保护性测定打下了基础.
作者:马淑霞;黄列;徐锡;王春敏;代月;任继秋;杨春佳;崔刚;李丽秋;杨景云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医院感染状况.方法 对206例COPD医院感染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调查479例COPD患者,医院感染206例,感染发生率为43%.结论 COPD的医院感染与基础病变及病情有关,与住院时间成正比,与抗生素不合理使用和侵入性操作关系十分密切.感染细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82%),其中铜绿假单胞菌多.
作者:金玲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乳酸杆菌活菌制剂用于治疗老年性阴道炎合并细菌性阴道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18例老年性阴道炎合并细菌性阴道病患者随机分3组,分别予以乳酸杆菌活菌制剂局部用药和(或)口服甲硝唑,进行疗效比较.结果 乳酸杆菌活菌制剂和甲硝唑联合应用对治疗老年性阴道炎合并细菌性阴道病疗效显著高于单一用药的疗效,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复发率低于单一用药.结论 乳酸杆菌活菌制剂与甲硝唑联合治疗老年性阴道炎合并细菌性阴道病有比较好的治疗效果,不易复发.
作者:吴霞;吴镝;卢丹;舒明炎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我院ICU病房分离菌中G+菌谱及其耐药情况,为临床防治G+ 菌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对ICU病房自1998年1月至2006年12月9年间所分离到的G+菌及其耐药性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 9年间共分离获得G+菌408株,占总的23.2% (408/1755).由1998年至2004年,G+菌分离率逐年增多,2004年后又有所下降.G+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SA)为主,占65.7%,其次为溶血葡萄球菌(SH,10.8%)、表皮葡萄球菌(SE,9.5%).MRSA占SA 的89.9%,MRSE占SE的 92.3%.体外药敏试验结果显示主要G+菌均呈多重耐药特性,只有万古霉素对G+具有很强抗菌活性,敏感率达100%.结论 ICU病房在所分离的G+菌中,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所占比例很高,细菌呈多重耐药特性.我们应高度重视这一严重问题并尽一切可能预防院内感染和减少多重耐药菌的产生.
作者:余雪涛;刘美描;王佩芬;杨晓燕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通过观察双歧杆菌培养上清(spent culture supernatant,SCS)对D-半乳糖所致亚急性衰老小鼠血脂指标和学习记忆行为的影响,探讨双歧杆菌培养上清减低血脂的机制,为进一步研究双歧杆菌培养上清中有效延缓衰老的成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小鼠颈背部皮下注射生理盐水和D-半乳糖建立亚急性老年模型和正常对照,同时,对实验组小鼠腹腔注射双歧杆菌培养上清,连续培养42 d后称重,用跳台法对小鼠学习、记忆能力进行测试后断颈处死,检测血清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高密度脂蛋白(HDL-C)含量.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实验组小鼠血清TG、TC水平显著降低(P<0.05),血清HDL-C/TC水平明显提高,学习记忆能力较模型组也有明显提高.结论 双歧杆菌上清能降低血清TG、TC含量,延缓D-半乳糖小鼠的衰老进程.
作者:王挺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建立聚合酶链反应-毛细管电泳(PCR-CE)的方法 直接检测结核性胸膜炎患者胸水中的结核分枝杆菌,以达到快速诊断结核性胸膜炎的目的.方法在大连市结核病医院收集2006年11月至2007年2月结核性胸膜炎患者的胸水120份,所有标本都经过结核分枝杆菌抗酸染色镜检和结合菌培养,其中115份为阴性标本,5份为阳性标本.利用16S DNA集保守性和变异性于一体的特点,设计合成通用引物G1: 5′-FAM-GGC GGA CGG GTG AGT AA-3′,G2:5′-ROX-GGA CTG CTG CCT CCC GTA G-3′,然后将标本进行DNA提取并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用限制性内切酶HaeⅢ消化,用毛细管电泳来检测结核分枝杆菌.结果 115份阴性标本中检测出结核分枝杆菌的有19份,未检测出结核分枝杆菌的有96份,其阳性率为16.52%;5份阳性标本中检测出结核分枝杆菌的有5份,阳性率为100%.结论 PCR-CE方法检测结核分枝杆菌具有快速、准确、灵敏的特点,可用于结核性胸膜炎的快速诊断.
作者:王运铎;范艳萍;刘毅;罗红 刊期: 2008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