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人工肝支持系统留置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护理

叶崎;金洁;葛小玲

关键词:人工肝, 留置导管, 感染, 对策
摘要:目的 了解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留置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CRI)的临床、病原学特点,探讨护理措施.方法 对行ALSS治疗的肝衰竭患者留置的静脉导管尖端和外周血进行细菌学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实施相应护理.结果 61例CRI中共分离出64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56株,革兰阴性菌2株,真菌6株.常见的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该菌对万古霉素敏感率为100%.结论 严格无菌操作,及时拔除感染导管是防治CRI的有效方法,临床应以预防为主,万古霉素是治疗CRI的首选药物.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相关文献
  • 调整肠道菌群对肝癌介入治疗后肝功能及内毒素的影响作用研究

    目的 了解调整肠道菌群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将56例肝癌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在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前后常规治疗加服培菲康,对照组TACE前后按常规治疗,2组TACE前后检测转氨酶和内毒素水平.结果 治疗组血肝功能水平与术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对照组血肝功能水平比术前明显降低(P<0.01);治疗组血内毒素水平与术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对照组血内毒素水平比术前升高(P<0.05);治疗组在TACE后血转氨酶和内毒素水平较对照组均降低(P<0.05).结论 肝癌TACE后应用微生态制剂,可降低血内毒素水平,改善肝功能状态,对于减少并发症,促进机体的恢复有重要意义.

    作者:胡文豪;董礼阳;杨运俊;杜玉清;周为中;黄士勇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16S DNA用于结核性胸膜炎的快速诊断

    目的 建立聚合酶链反应-毛细管电泳(PCR-CE)的方法 直接检测结核性胸膜炎患者胸水中的结核分枝杆菌,以达到快速诊断结核性胸膜炎的目的.方法在大连市结核病医院收集2006年11月至2007年2月结核性胸膜炎患者的胸水120份,所有标本都经过结核分枝杆菌抗酸染色镜检和结合菌培养,其中115份为阴性标本,5份为阳性标本.利用16S DNA集保守性和变异性于一体的特点,设计合成通用引物G1: 5′-FAM-GGC GGA CGG GTG AGT AA-3′,G2:5′-ROX-GGA CTG CTG CCT CCC GTA G-3′,然后将标本进行DNA提取并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用限制性内切酶HaeⅢ消化,用毛细管电泳来检测结核分枝杆菌.结果 115份阴性标本中检测出结核分枝杆菌的有19份,未检测出结核分枝杆菌的有96份,其阳性率为16.52%;5份阳性标本中检测出结核分枝杆菌的有5份,阳性率为100%.结论 PCR-CE方法检测结核分枝杆菌具有快速、准确、灵敏的特点,可用于结核性胸膜炎的快速诊断.

    作者:王运铎;范艳萍;刘毅;罗红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益生菌制剂对预防和治疗肝硬化患者发生并发症的影响

    目的 研究调整胃肠道菌群的干预措施对肝硬化三大并发症的预防与治疗的影响.方法 设腹水治疗组和出血治疗组,2组均给服金双歧片,同时设对照组.观察各组SBP、肝性脑病、消化道出血诱发肝性脑病、肠道二重感染的发病率.结果 治疗组SBP、肝性脑病、二重感染的发病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 服益生菌能减少肝硬化患者SBP、肝性脑病、消化道出血后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陈诗焕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双歧啤酒对常见病原菌的拮抗作用

    目的 了解双歧啤酒对常见病原菌的拮抗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琼脂打孔法和试管稀释法(MIC法)测定双歧啤酒及其处理物(加热、不同pH)对常见病原菌的抑菌作用,同时用某市售啤酒作为对照.结果 双歧啤酒及其处理物均具有一定的抑菌活性.结论 双歧啤酒对常见病原菌有一定的抑菌作用,抑菌活性强于市售啤酒.

    作者:邱建;张德纯;穆小萍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临床分离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细菌谱

    目的 了解玉溪市人民医院临床分离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的菌种构成和耐药特征.方法 对该院近6年来临床分离的808株CNS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808株CNS共有16种;表皮葡萄球菌、腐生葡萄球菌和溶血葡萄球菌占CNS的77.2%;甲氧西林耐药(MRCNS)和甲氧西林敏感(MSCNS)各占63.3%和36.7%;β-内酰胺酶阳性检出率为84.5%,且MRCNS显著高于MSCNS(χ2=50.88,P<0.01);药敏结果 :MRCNS除万古霉素、呋喃妥因和利福平外,青霉素、氨苄西林等12种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在50.6%~100%,显示了高度的耐药性和多重耐药.结论 CNS在临床标本中的检出范围广、种类多,以表皮葡萄球菌、腐生葡萄球菌和溶血葡萄球菌为主,MRCNS的高度耐药和多重耐药形势严重,加强CNS的细菌学监测非常必要.

    作者:孔繁林;储从家;管新龙;罗次节;李杰芬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细菌性前列腺炎患者前列腺液菌群调查及耐药谱分析

    目的 了解细菌性前列腺炎患者菌群分布及其耐药现状,更有效地对细菌性前列腺炎进行预防控制.方法 对我院2005年10月至2007年9月拟诊为细菌性前列腺炎的患者266例,取前列腺液做细菌需氧及5%CO2环境培养,以Phoenix 100型全自动细菌分析系统进行菌种鉴定及药物敏感试验,综合分析结果.结果 266例患者中前列腺液培养阳性者204例,阳性率为76.69%.其中葡萄球菌152株,占检出菌株数的74.51%.检出主要细菌为:溶血葡萄球菌82株(40.2%), 表皮葡萄球菌34株(16.67%),粪肠球菌25株(12.25%), 头状葡萄球菌10株(4.9 %), 金黄色葡萄球菌5株(2.45%).葡萄球菌对氨苄西林、青霉素耐药率达到100%,对万古霉素、呋喃妥因、吗啉噁酮敏感率分别为100%、95.9%、95.1%.结论细菌性前列腺炎患者多由条件致病菌感染所致,尤其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感染多见,患者年龄呈逐渐年轻化趋势;万古霉素、呋喃妥因、吗啉噁酮对葡萄球菌高度敏感.

    作者:何亮;莫衍石;熊礼宽;潘锦华;赖志南;陈刚;姜维娜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双歧杆菌脂磷壁酸对D-半乳糖致衰老小鼠表型的影响

    目的 通过研究双歧杆菌表面分子脂磷壁酸(LTA)对D-半乳糖致衰老小鼠生物表型的影响,探讨双歧杆菌抗衰老的作用.方法 雄性昆明系小鼠,随机分组,在建立D-半乳糖诱导的衰老小鼠模型的同时,每日注射双歧杆菌LTA.各组小鼠连续处理8周后处死,观察器官组织形态的变化并测定脏器指数、骨指标、血清指标.结果 青年组小鼠骨干重与体重比值为1.52±0.09,血清中NO为(18.79±0.99)μmol/L;模型组小鼠骨干重与体重比值为1.27±0.13(P<0.01),血清中NO为(14.03±2.41)μmol/L(P<0.01);此外,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活动减少,胸腺、肾脏、脑及睾丸萎缩;骨钙、骨磷严重减少(P<0.01),血钙升高、血尿素氮和肌酐升高(P<0.05);而双歧杆菌LTA能显著逆转上述变化.结论 双歧杆菌LTA能改善D-半乳糖致衰老小鼠的衰老表型,具有一定的抗衰老作用.

    作者:张宏娟;王跃;刘明方;陈淑惠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双歧杆菌及其完整肽聚糖对脐血来源树突状细胞分泌IL-12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两歧双歧杆菌和不同剂量双歧杆菌的完整肽聚糖(WPG)对脐血来源树突状细胞(DC)分泌IL-12的影响.方法 以双歧杆菌全菌(量)和不同剂量双歧杆菌WPG(1~8 μg/ml)与脐血来源树突状细胞共培养,用ELISA的方法测定培养上清中IL-12的量.结果 双歧杆菌和其WPG(1~6 μg/ml )与树突状细胞共培养后,树突状细胞分泌的IL-12的量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P<0.01),当WPG量为1~5 μg/ml时树突状细胞分泌的IL-12的量呈剂量依赖性,其中WPG量为5 μg/ml时作用为显著,WPG量为6 μg/ml 时分泌IL-12量减少,WPG量为8 μg/ml时,分泌的IL-12量与阴性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两歧双歧杆菌及其WPG能够刺激脐血来源的树突状细胞IL-12分泌;双歧杆菌WPG的免疫刺激作用呈一定的量效关系

    作者:聂晶;程茜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精密附着体固位体基牙龈沟内细菌的研究

    目的 探讨精密附着体固位体对基牙牙周组织的影响,为精密附着体固位体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记录了在戴牙时,修复后1个月,修复后3个月,修复后6个月四个时段,基牙的菌斑指数(PLI),牙龈指数(GI),牙龈出血指数(GBI),探诊深度(PD).结果 精密附着体基牙牙周各指数四个时段纵向比较,牙龈出血指数、牙周袋深度在四个时段与对照组差异均无显著性;基牙菌斑指数和牙龈指数在修复后3个月与戴牙前差异有显著性(P<0.05); 6个月后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0.01).结论 精密附着体对基牙牙周有一定的影响,应强化口腔卫生宣传教育.

    作者:李冰;张楠;武峰;张并生;范国全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乳杆菌DM9811代谢产物脂肪酸组分对义齿性口炎的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 从口腔菌群平衡的角度观察乳杆菌DM9811代谢产物脂肪酸组分对义齿性口炎患者口腔细菌的影响.方法 采取自身前后对照,24例义齿性口炎患者给予乳杆菌DM9811代谢产物脂肪酸组分制成的含漱液,每次20 ml,每日3次漱口.分别于用药前,用药后第7天、14天、28天以及停药后第60天采集标本培养,记录活菌数.结果 24例患者中18例为有效病例.用药后7 d口腔白假丝酵母菌数量明显降低,口腔链球菌数量升高,较治疗前差异均有显著性 (P<0.01),乳杆菌治疗前后差异无显著性(P>0.05);用药14 d、28 d及停药后60 d时,口腔内白假丝酵母菌、口腔链球菌、乳杆菌数量较7 d时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 乳杆菌DM9811代谢产物脂肪酸组分治疗义齿性口炎7 d时致病菌和优势菌即可达到相对平衡.乳杆菌DM9811代谢产物脂肪酸组分治疗义齿性口炎不会造成口腔菌群的失衡.

    作者:肖越红;李武伟;唐立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台州地区708株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耐药性变迁研究

    目的 了解708株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构成比及耐药性的变迁,探讨引起耐药性变迁的危险因素、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方法 对台州医院2003年至2007年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数据进行回顾性研究,统计分析该菌在标本来源构成比、不同科室阳性标本构成比及抗生素耐药率等方面的变迁.结果 近5年来,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分离率以痰标本中高(83.6%);科室分布2003年至2005年间以脑外科及ICU高,此后血液肿瘤内科跃居第一;该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呈普遍上升趋势.结论 注意空气消毒是减少嗜麦芽寡养单胞菌通过呼吸道传播的有效措施;ICU、脑外科及血液肿瘤内科仍需加强护理等措施.避免抗生素的不正当使用及外部设备的长期使用,有利于避免耐药菌的产生,有效控制院感.

    作者:梁鹰;余素飞;傅鹰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双歧杆菌的完整肽聚糖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缝隙链接的影响

    目的 探讨双歧杆菌的完整肽聚糖(WPG)对巨噬细胞缝隙连接介导的细胞间通讯(GJIC)的影响.方法 首先分离培养昆明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然后以WPG刺激巨噬细胞,再用脂荧光探针标记细胞,后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结合激光漂白后荧光恢复技术检测反映GJIC变化的荧光恢复程度.结果 和对照组相比,以WPG刺激巨噬细胞后,其GJIC的平均荧光恢复率明显增加(P<0.01).结论 双歧杆菌的WPG可提高巨噬细胞的缝隙连接介导的细胞间通讯.

    作者:李迎雪;王立生;荀安营;魏晓霞;朱惠明;马晓东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抗真菌药物体外药敏试验方法的比较

    近年来,随着免疫受损宿主如肿瘤、自身免疫病、器官移植、糖尿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等患者的不断增多,各种侵入性诊断治疗手段的广泛开展,各类免疫抑制剂和广谱、超广谱抗生素的大量使用,临床上真菌感染呈上升趋势.

    作者:郑憧娇;赵恕;张虹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20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分析

    目的 了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医院感染状况.方法 对206例COPD医院感染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调查479例COPD患者,医院感染206例,感染发生率为43%.结论 COPD的医院感染与基础病变及病情有关,与住院时间成正比,与抗生素不合理使用和侵入性操作关系十分密切.感染细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82%),其中铜绿假单胞菌多.

    作者:金玲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健康仔猪肠道乳杆菌黑龙江地方株的鉴定与种属分析

    为了从健康仔猪肠道中分离筛选用于研制微生态制剂的乳酸杆菌菌株,选择黑龙江省大庆、哈尔滨及宝泉岭地区部分猪场,采集12~60日龄健康仔猪肠道粪样64份.选用MRS乳酸杆菌专用培养基分离培养乳酸杆菌,通过分离株的形态特征和培养特性筛选出革兰阳性,厌氧,无芽胞杆菌48株.再通过生化试验鉴定和PCR种属分析,确定18株为乳酸杆菌.其中,罗伊乳杆菌7株,嗜酸乳杆菌5株,约氏乳杆菌2株,短乳杆菌1株,干酪乳杆菌假植物亚种1株,植物乳杆菌1株,詹氏乳杆菌1株.

    作者:刘宇;朱战波;赵星成;袭莹;王洪伟;崔玉东;杨焕民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双歧杆菌培养上清调节D-半乳糖衰老小鼠血脂水平的实验研究

    目的 通过观察双歧杆菌培养上清(spent culture supernatant,SCS)对D-半乳糖所致亚急性衰老小鼠血脂指标和学习记忆行为的影响,探讨双歧杆菌培养上清减低血脂的机制,为进一步研究双歧杆菌培养上清中有效延缓衰老的成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小鼠颈背部皮下注射生理盐水和D-半乳糖建立亚急性老年模型和正常对照,同时,对实验组小鼠腹腔注射双歧杆菌培养上清,连续培养42 d后称重,用跳台法对小鼠学习、记忆能力进行测试后断颈处死,检测血清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高密度脂蛋白(HDL-C)含量.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实验组小鼠血清TG、TC水平显著降低(P<0.05),血清HDL-C/TC水平明显提高,学习记忆能力较模型组也有明显提高.结论 双歧杆菌上清能降低血清TG、TC含量,延缓D-半乳糖小鼠的衰老进程.

    作者:王挺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LPS对冷应激大鼠Mφ、Sertoli细胞分泌IL-1的影响

    目的 为探讨LPS对冷应激大鼠外周血巨噬细胞(Mφ)和睾丸支持细胞(Sertoli)分泌IL-1的影响,本文检测了大鼠Mφ细胞和Sertoli细胞IL-1的含量.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大鼠Mφ细胞、大鼠睾丸Sertoli细胞和小鼠胸腺细胞,设37 ℃对照组与 0 ℃、-4 ℃冷应激实验组,IL-1含量测定采用放免分析方法.结果 外周血Mφ IL-1含量:0 ℃组高于37 ℃对照组,分别为20444.7±8936.3和10281.2±1435.8,差异有显著性(P<0.05);-4 ℃和37 ℃对照组分别为10307.2±2648.6和10281.2±1435.8,差异无显著性(P>0.05).睾丸Sertoli细胞IL-1含量:0 ℃组高于37 ℃对照组,LPS-和LPS+分别为54.31±0.35和41.52±0.42与99.74±0.09和82.96±0.33,差异有显著性(P<0.05);-4 ℃和37 ℃对照组分别为38.11±0.14和41.52±0.42与45.84±0.11和82.96±0.33,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冷应激抑制LPS诱导Mφ和Sertoli细胞的IL-1含量分泌,但在早期Mφ和Sertoli细胞均出现免疫系统激活的过程,其作用机制有待深入研究.

    作者:王洪军;郝巨清;张博平;于宁;董玉;冯立;杨青;杨国平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树突状细胞与肠道免疫

    肠道黏膜免疫系统是肠道防御细菌和病毒感染的第一道防线,在维持肠道黏膜自稳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肠道黏膜免疫系统持续不断的与来自外界的食物抗原和病原微生物及自身长期共存的肠道菌群相互作用,刺激机体对有害抗原产生免疫应答反应,诱导机体对无害抗原产生免疫耐受.

    作者:凌宗欣;唐立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亚抑菌浓度头孢西丁对耐药质粒接合转移的影响

    目的 探讨亚抑菌浓度头孢西丁对耐药质粒接合转移的影响,研究病原菌耐药性播散的产生机制.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分析临床分离的63株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株SHV型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质粒接合转移试验采用肉汤接合法.研究不同亚抑菌浓度头孢西丁(0、1、0.5、0.25、0.125 μg/ml)和不同作用时间(2、4、6、8、10、12 h)下临床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株供体菌与受体菌E.coli C600接合转移频率的变化.结果 63株临床分离的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株有41株扩增出SHV型基因,阳性率为65.08%.随着亚抑菌浓度头孢西丁作用时间的增加,接合转移频率有随之增加的趋势.在相同作用时间下,头孢西丁浓度0.125 μg/ml作用下的接合转移频率高于其他亚抑菌浓度的作用.结论 应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抗菌药物的选择性压力,防止耐药细菌传播.

    作者:方晔;李向阳;杨锦红;李方去;韩珍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定君生联合甲硝唑治疗阴道细菌病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定君生联合甲硝唑治疗细菌性阴道病(BV)的疗效.方法 将210例确诊为BV的患者随机分3组,每组70例.Ⅰ组应用甲硝唑口服,Ⅱ组应用定君生胶囊局部用药,Ⅲ组应用定君生联合甲硝唑.停药后1周复诊,停药后3个月复查,对3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阴道分泌物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3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5.7%、85.7%、94.5%;3组复发率分别为34.3%、25.7%、14.3%.第Ⅲ组有效率高于第Ⅱ组更高于第Ⅰ组,第Ⅰ组复发率高于第Ⅱ组,更高于第Ⅲ组,Ⅰ、Ⅱ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Ⅰ、Ⅲ两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 定君生联合甲硝唑治疗细菌性阴道病疗效好,复发率低.

    作者:林笑丹;孙爱宣;林以棠;郭文琪 刊期: 2008年第03期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大连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