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常艳
倍他乐克和依那普利是临床内科比较理想的降压药物,两药联用治疗高血压及心衰等疗较好,临床多有报道,但两药联用降压引起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少见,我院曾遇见1例,因及时处理,尚未引起严重后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方少英;江国丽 刊期: 2013年第z1期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留置胃管是一项常用的护理操作技术.然而传统固定胃管的胶条容易松脱,造成胃管固定不够牢固,胃管脱出时有发生,并且容易留下胶布痕迹,影响美观.我科经过临床实践,采用康惠尔透明贴固定胃管,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赵莹盈 刊期: 2013年第z1期
有研究认为,器官功能衰竭是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患者致死的独立危险因素[1].确诊终末期肾病后,医生一般会综合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肾脏替代方法,如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透析通路的建立是进行透析的必要条件.终末期肾病患者具有营养条件差、免疫功能低下等易感因素,透析导管的使用也会增加感染的机会.有学者统计认为透析患者MRSA感染占所有MRSA感染的15%[2],而中央静脉导管作为血管通路,被确认为是血液透析患者感染发生的为显著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高燕;余献平;蔡秋琴 刊期: 2013年第z1期
产后出血一直是产科分娩期严重并发症之一,患者常因失血过多而发生休克,甚至危及生命,通过对本院妇产科2010年1月至2012年10月产后出血患者17例行介入治疗情况的分析,探讨对产后出血患者行介入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红 刊期: 2013年第z1期
目的 探讨全角膜移植术患者的观察和护理,提高全角膜移植的成功率.方法 对全角膜移植38例(38只眼)患者实施针对性、细致的护理措施.结果 经全角膜移植术治疗及护理后,38只眼球全部保留,并且视力得到一定的恢复.结论 掌握专业的角膜护理措施,对全角膜移植术患者做好术前健康教育,术后并发症观察及护理,确保手术成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者:莫沁梅;连玉;吴素虹;陈应军 刊期: 2013年第z1期
心力衰竭是一种心功能障碍所致的临床综合征,是多种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Framingham研究资料显示心力衰竭诊断后2年死亡率男性为37%,女性为33%[1].鉴于其预后差及高致死率,因此如何延缓心力衰竭患者病情进展,减少死亡率是目前心血管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但是,临床上常用的传统正性肌力药物(如地高辛、多巴酚丁胺、米力农等)缺乏降低死亡率的证据,有些药物长期使用甚至增加死亡率[2],因此限制了正性肌力药物的长期应用.
作者:崔雅丽 刊期: 2013年第z1期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交通事故增多等原因,人们对容貌美观有了更高的追求,要求正颌手术[1]的患者也随之增加.正颌外科手术基本上在口内进行,手术范围涉及上下颌骨、口腔内软组织,由于术后患者需短时间限制患者张口运动,使语言、进食、口腔卫生都受到影响,易发生感染,造成伤口愈合延误.
作者:陈静 刊期: 2013年第z1期
本文总结16例颊癌根治胸大肌皮瓣颊重建术的观察及护理.认为为了提高手术成功率,重点是要做好患者心理护理及充分术前准备,术后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创口出血以及移植皮瓣血供情况,做好口腔护理,营养支持,气管切开护理.
作者:韩凤妮;李燕娥 刊期: 2013年第z1期
随着血液透析技术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老年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开始血液透析治疗.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是评价老年人健康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本文观察了老年ESRD患者开始血液透析治疗第1年中ADL的变化,探讨如何维持和增进他们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华;王英 刊期: 2013年第z1期
近年不断有媒体披露,在会议、婚礼等大型活动中,因放飞氢气球引起的群体伤害事件不断出现.而在医院病房里悬挂卡通氢气球,却没有引起病房管理者足够重视,是一种十分容易被忽略的安全隐患.
作者:陆升红 刊期: 2013年第z1期
手术患者全麻后,麻醉呼吸回路的放置与固定十分关键,既要避免气管插管脱出,又要防止呼吸回路受压而影响患者.以往麻醉师常用消毒钳固定于铺置头架的无菌巾上或用胶布固定于头架上,既不符合院感的要求,又容易造成呼吸回路受压且护士清理胶布痕迹又很费力.
作者:薛海丹;田革新 刊期: 2013年第z1期
老年性股骨颈骨折是骨科的常见病、多发病[1].我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对36例老年性股骨颈骨折合并糖尿病需行手术治疗患者,经过围手术期观察及护理的同时,加强了对血糖的监控及糖尿病并发症的防治等,患者均顺利度过围手术期,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胡燕均;顾佳云;李辉;李燕 刊期: 2013年第z1期
臀部烧伤、压疮均较为常见.因臀部部位特殊,敷料包扎较困难,包扎后由于患者躁动或活动,常导致敷料松脱,致创面外露,增加污染的机会[1],同时增加医护人员换药的次数,增加患者医疗费用.且患者由于担心敷料松脱,常使翻身、活动主观受限,增加了患者紧张焦虑的心理.此外,松动的敷料增加了臀部创面与敷料间的摩擦力和剪切力,加重了创面受损[2].
作者:吴巍巍;于家傲;刘淑芹;吴世峰 刊期: 2013年第z1期
临床护理路径(CNP)是指责任护士在患者住院期间,以时间为横轴,以住院期间的护理措施为纵轴,在一定的时间执行相应的护理计划的护理模式[1-2].即根据某种诊断、疾病或手术而制定的一种治疗护理模式,按照临床路径表的标准化治疗护理流程,让患者从住院到出院都按照此模式来接受治疗护理.
作者:陈泽洋 刊期: 2013年第z1期
目的 探讨拉紧式法止血法对血液透析过程中动静脉内瘘血管穿刺点渗血止血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 把血液透析过程中动静脉内瘘血管穿刺点渗血的患者140例次,采用3种不同止血方法,棉球压迫止血法(A组)、指冰袋止血法(B组)、拉紧式止血法(C组)分别在操作后10min、30min、60min观察止血效果.结果 拉紧式止血法组止血效果显著优于棉球压迫止血法组、指冰袋止血法组,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拉紧式止血法用于透析过程中内瘘血管穿刺点渗血止血效果好,而且操作安全简便成本节约,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林丽仪;李成生 刊期: 2013年第z1期
皮肌炎是多发性肌炎的一种,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弥漫性骨骼肌炎症性疾病.其临床特点是以肌肉组织出现炎性反应、变性改变,导致四肢对称性近端肌无力和一定程度的肌萎缩,出现典型的皮疹,并可累及多个系统和器官,心脏受累是皮肌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约42%的患者出现心脏损害,表现为心悸、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晕厥、心包积液等,严重者可导致死亡[1].
作者:余清华 刊期: 2013年第z1期
缺血性结肠炎(ischemic colitis,IC)是因肠壁血流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非阻塞性肠梗死)或因支配肠壁的血管发生阻塞(栓塞或血栓形成),使肠壁缺血而引起的疾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发病年龄常在50岁以上[1-2].2006年1月至2010年6月我科收治了19例非坏疽型IC患者[3].提出人类由低到高的需要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感需要,爱与归属需要,自尊需要与自我实现需要,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我们对患者进行身心整体护理,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孙杨 刊期: 2013年第z1期
目的 总结低出生体重新生儿及早产儿心脏直视术后的监护经验.方法 对17例低出生体重新生儿及早产儿心脏术后进行护理,其重点是严密监测体温及血流动力学指标,维护心功能的稳定,做好延迟关胸的护理,预防感染,加强呼吸道护理及早期营养支持.结果 治愈13例,早期死亡4例,其中3例为重度低心排血量综合征,1例为严重肺出血,死亡率23.5%.延迟关胸11例,术后并发心包填塞4例,肺部并发症9例,再次气管插管1例,膈肌麻痹1例.结论 低出生体重新生儿及早产儿心脏直视术后实施严密的监护,可降低各种术后并发症并提高生存率.
作者:林少芬;林娜;陈丽芳;吴岚 刊期: 2013年第z1期
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central catheters,PICC)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也存在一些并发症和危险[1].置管后穿刺点淋巴液渗漏就是其中之一,给临床护理工作带来很多困扰,也给患者带来不少顾虑.我院2010年以来发生PICC置管后淋巴液渗漏4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齐娟;刘利;何华 刊期: 2013年第z1期
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是一种不多见的出血性疾病,患者往往有多种凝血因子缺乏,多发生在成人,临床上除自发性出血外尚伴有原发病的症状及体征.静脉留置针以其套管柔韧性好,减少静脉穿刺次数,保护患者血管的特性[1],已广泛应用于外周静脉输液.留置针的应用为患者的抢救、治疗及康复提供了保障,大大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同时,也伴有合并症的发生,如静脉炎、堵管和渗出等.
作者:梁丽君 刊期: 2013年第z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