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1,6-二磷酸果糖治疗新生儿窒息致心肌损伤35例临床分析

裴文利

关键词:1, 6-二磷酸果糖, 新生儿窒息, 心肌损伤, 治疗
摘要:目的 探讨1,6-二磷酸果糖(1,6-diphosphate,FDP)治疗新生儿窒息致心肌损伤的疗效和预后.方法 将35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常规治疗为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FDP 250~300mg·kg.-1·d-1,做心肌酶谱测定.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32/35(91.43%),对照组总有效率25/33(75.8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外源性FDP有显著改善新生儿缺氧性心肌损伤患儿,并可改善预后,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杂志相关文献
  • 移植肾临界改变干预的长期观察

    目的 观察移植肾活检病理呈临界改变的肾功能异常患者的预后,探讨合适的治疗方案.方法 对在肾移植术后1年内,移植肾病理诊断为临界改变的50例患者进行长期随访.根据其肾穿刺时血清肌酐水平分为肾功能异常组(n=29,A组)和肾功能正常组(n=21,B组),并以移植肾病理无特殊改变者作为正常对照(n=13,C组).比较临床预后及病理组织中的病理学特征、免疫荧光和免疫组化改变.结果 A组术后3月肌酐为(131.16±21.37)μmol/L,明显高于B组和C组(P分别<0.001和0.03),但3组在术后6月和1年的肌酐水平相近.A组慢性肾功能不全发生率较其他两组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间质浸润和间质纤维增生在A组多见(均P<0.05),在B组中IgM的沉积较多见(P<0.05).在A和B组中均未发现C4c和C1q的免疫荧光染色,IgG,IgA的免疫荧光染色和补体C3d、C4d在小管旁毛细血管的沉积在两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4d阳性组慢性肾功能不全发生率明显较C4d阴性组高( P<0.05).结论 移植肾临界改变患者存在长期预后较正常改变者差的趋势,对临床上肾功能异常及病理中C4d阳性的临界改变患者应加强免疫治疗.

    作者:吕蓉;潘群英;王慧萍;何强;陈江华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突触素在糖尿病视网膜细胞表达改变的研究

    目的 探讨突触素(synaptophysin,SYN)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tetinopathy,DR)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Sprague-Dawley雄性大鼠尾静脉注射链脲佐菌素造模,以血糖测定和尿糖水平测定进行筛选,正常对照组尾静脉注射等量枸橼酸钠缓冲液.成模后继续饲养4周,取出眼球视网膜组织,连续冰冻切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视网膜SYN的表达情况.结果 糖尿病大鼠成模前,两组动物的体重、血糖和尿糖检测结果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成模后4周,糖尿病组与正常组大鼠体重、血糖和尿糖分别为:(189.13±18.41)g,(23.72±3.25)mmol/L,(+ +至+ + +)和(260.52±32.15)g,(4.95±0.52)mmol/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YN在正常组大鼠视网膜节细胞层及内核层均有表达,正常组大鼠视网膜SYN的光密度值为96.31±15.34.糖尿病大鼠视网膜内SYN表达显著减弱,糖尿病大鼠视网膜SYN的光密度值为65.73±8.92.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SYN随糖尿病大鼠病程延长、病情加重,表达量减少.其表达量的变化很可能是DR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作者:周玲芬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1,6-二磷酸果糖治疗新生儿窒息致心肌损伤35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1,6-二磷酸果糖(1,6-diphosphate,FDP)治疗新生儿窒息致心肌损伤的疗效和预后.方法 将35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常规治疗为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FDP 250~300mg·kg.-1·d-1,做心肌酶谱测定.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32/35(91.43%),对照组总有效率25/33(75.8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外源性FDP有显著改善新生儿缺氧性心肌损伤患儿,并可改善预后,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作者:裴文利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浙江省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工作评估的实践及启示

    浙江省从2000年起在全省范围开展了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工作,7年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为迎接国家卫生部开展的全科医师岗位培训评估工作,确保评估质量,浙江省卫生厅对全省的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工作进行了自评.通过此次自评,发现了培训中存在的问题,总结了多年来的经验,加强了全省的社区实践基地建设,进一步推动了全科医学教育工作和社区卫生服务深入、健康、持续发展.

    作者:李勤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398例老年患者胃镜检查中应用异丙酚镇静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应用异丙酚在老年人胃镜检查中的安全性.方法 398例60周岁以上老年人胃镜检查应用异丙酚镇静(镇静组),观察记录胃镜检查过程中的不适反应和检查后的感受;同时应用心电监护仪全程监测血压、心率、指脉血氧饱和度(SpO2);对比观察597例常规行胃镜检查的老年人作为对照组.结果 镇静组检查中及检查后收缩压均值分别为(118.27±6.15)、(121.58±8.33)mmHg,舒张压均值分别为(66.51±7.96)、(68.10±7.21)mmHg,比检查前的收缩压均值(136.19±7.96)mmHg、舒张压均值(71.45±6.35)mmHg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检查中心率均值为(69.28±6.54)次/min,比检查前心率均值(74.25±8.13)次/min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检查后心率平均为(73.57±6.55)次/min与检查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检查中及检查后收缩压及舒张压升高,心率增快,与检查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检查前、中、后SpO2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镇静组在检查中的不适反应及感受如躁动、恶心、呕吐、呛咳、不愿再次检查等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检查前、中、后心电图检查均未发现有需临床处理的心律失常及ST段压低等心肌缺血性改变,检查中房性早搏的发生率亦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老年人胃镜检查中使用异丙酚镇静安全有效,病人依从性好.

    作者:汤世伟;丁进;徐齐源;王俏;胡壮文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儿童发热的诊治

    小儿正常体温可波动于一定范围.短暂的体温波动,全身情况良好,又无自觉症状者,可不考虑为病态.正常小儿腋下体温一般为36℃~37℃;喂奶或饭后、运动、哭闹、衣被过厚、室温过高均可使小儿体温暂时升高达37.5℃,甚至38℃(以下均指腋温),新生儿或小婴儿更易受以上条件影响;相反,若饥饿、低热量,尤其体弱患儿处于少动状态或保温条件不佳,体温可低至35℃以下,称为体温过低或体温不升,应采取保暖措施.测体温的时间和条件以及测定的持续时间对数值均有影响;一般测腋温应以5min为准,不宜过短或过长,过短则偏低,过长则偏高.

    作者:鲍德国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医院新员工岗前教育的实施和体会

    根据医院发展的需要,我们每年要从省内、外的高等院校招收大量的新毕业生,对他们实施岗前教育,是使新员工迅速转变角色,适应新岗位、新环境的重要环节之一[1].岗前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帮助新员工了解和适应组织,接受组织文化,顺利实现角色转换,并在今后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逐步将医院目标与个人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医院的整体管理绩效.我院自1994年开院以来,每年都对新员工进行全院性的岗前教育,至今共举办了11次,参加人员共约1050人次,在此期间不断完善教育内容,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作者:戴立萍;郭杏雅;陈梅兰;徐超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1095例胆囊息肉样病变易感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胆囊息肉样病变(polypoid lesions of gallbladder,PLG)的易感因素.方法 调查10761名健康体检人员患PLG疾病的状况,将其分为PLG组与正常组,并就其易感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PLG组1095例,占同期健康体检人员的10.24%.将PLG组与正常组的各因素进行比较,两组在年龄、性别、婚姻、居住地、饮酒、体重指数、血脂、脂肪肝等因素的比较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吸烟因素的比较中,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LG的发病原因与年龄等因素无相关性,而吸烟可能为PLG的易感因素.

    作者:戴红蕾;陈周闻;方力争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32例儿童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儿童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的临床特点、病因和预防.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儿童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所致出血性疾病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26例患儿治愈,死亡3例.至少8例出现后遗症.结论 预防及早期诊断和治疗对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有重要意义,但预防同样关键.

    作者:魏利锋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首发精神分裂症家庭环境对复发的影响

    目的 探讨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环境与其复发的关系.方法 对240例经住院治疗获临床痊愈或显著进步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用家庭环境量表(FES)和阳性和阴性综合征量表(PANSS)评定其出院后1年内家庭环境和复发情况.结果 240例患者出院后1年内复发112例(46.67%),患者复发率乡村高于城镇(P<0.05);与出院时PANSS评分、家庭人口呈正相关性(均P<0.01),与住院天数、家庭人均收入呈负相关(P<0.05与P<0.01);FES评分:亲密度、文化性、娱乐性和组织性复发组显著低于稳定组,情感表达和矛盾性复发组显著高于稳定组(均P<0.01),其它因子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家庭环境与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复发密切相关,进行家庭干预,改善家庭环境,可促进患者康复,减少复发,改善预后.

    作者:秦天星;郭细先;曾德志;华曙光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肺炎克雷伯菌院内感染的药敏分析

    肺炎克雷伯菌是院内感染的常见菌种之一,近几年来感染率有逐渐上升的趋势,而且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的菌株也逐年增多,对临床用药带来相应的难度.现对296株肺炎克雷伯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进行分析,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作者:郑百成;张秀春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静脉留置针发生堵管的常见原因和护理对策

    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作为头皮针的替代品,以其操作简单、套管柔软、留置时间长等优点,在欧美国家普及使用.我国一些医院也逐渐将静脉留置针作为临床输液的主要工具.虽然静脉留置针具有诸多优点,但使用过程中也出现许多问题如静脉炎、堵管等.堵管的发生率为7.6%~71%不等[1],常见的堵管原因有:封管液配置不当、封管不利、保护不良等.下面将原因与护理对策一并分析如下,供护理同行们参考.

    作者:陈励顺;沈晓如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腔内三维超声在诊断输尿管下段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评价腔内三维超声成像检查在输尿管下段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42例输尿管下段病变患者先进行腔内二维超声检查,并进行腔内三维超声重建,对两者图像进行描述,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经腔内三维超声成像后,可以更清晰地了解病变与输尿管管壁的关系、病变与输尿管管腔,病变与膀胱输尿管开口、病变与输尿管开口旁的膀胱壁的空间关系,腔内三维超声病变检出率为88.10%,二维超声检出率为74.13%,三维超声检出率明显高于二维超声(P<0.01).结论 实际应用中发现腔内三维成像可以提供较二维图像更丰富的信息,能够更有效地发现二维超声无法检出的病变.

    作者:石俊华;许亮;雷志锴;马晨霞;包凌云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贝叶斯法在临床PBL教学中的应用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方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于1969年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目前已成为国际上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使学习者投入于问题中,鼓励自主探究.然而医学是一个逐渐习得的过程,医学生在缺乏临床经验和未建立成熟临床思维的背景下,可能对临床的症状、体征以及文献中的数据产生误读,从而影响对问题的判断,使PBL教学方式达不到应起的作用.我们在PBL教学过程中引进决策学的重要数理模型--贝叶斯法,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自己的临床决策能力.

    作者:邵宇权;王谨;胡兴越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布地奈德雾化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的疗效

    糖皮质激素吸入治疗在哮喘治疗中已取得明显疗效.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时气道炎症有类似哮喘的改变,本文为观察布地奈德氧驱雾化治疗AECOPD的临床效果,将42例AECOPD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2例)、对照组(20例),全部病例均给抗感染、气管扩张剂等治疗,观察组另给布地奈德氧驱雾化吸入治疗,治疗前及治疗72h后两组肺功能第1秒用力呼气容量(FEV1),动脉血气分析指标包括PaO2、PCO2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作者:巫天贤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78例老年人消化性溃疡临床分析

    老年人消化性溃疡是指60岁以上的老年人患有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或同时患有这两种溃疡,属于一种特殊类型的消化性溃疡,与其它年龄组相比有不少差异.为探讨老年人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机制和临床特征,本文收集经胃镜证实的老年消化性溃疡共计78例,并与同期169例60岁以下患者的消化性溃疡作对比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沈卫华;涂金明;周松吉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复发性尖锐湿疣血清肿瘤坏死因子和白介素-6水平检测

    目的 检测尖锐湿疣患者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6(IL-6)的水平,探讨其在痰病发生中的作用.同时检测复发的尖锐湿疣患者血清TNF-α和IL-6的水平,以了解这两个细胞因子在痰病复发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73例尖锐湿疣患者和30例健康人血清TNF-α和IL-6水平,并对该73例中29例复发的尖锐湿疣患者和44例未复发的患者进行以上细胞因子的检测.结果 患者组血清TNF-α和IL-6水平均低于健康人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复发组患者的TNF-α和IL-6水平显著低于未复发组(均P<0.05).结论 尖锐湿疣患者血清TNF-α和IL-6水平的低下可能是导致疾病发生和复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者:林爱华;金纳;朱可建;程浩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AO锁骨钩钢板治疗NeerⅡ型锁骨远端骨折的分析

    锁骨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急性损伤之一,其中大约15%为锁骨远端骨折,尤其是NeerⅡ型锁骨远端骨折.此类锁骨骨折非手术治疗效果很差,必须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我院急诊外科应用AO锁骨钩钢板治疗锁骨远端骨折36例,获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煜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儿童腹痛

    1 病史患者,女,13岁,自述有上腹部疼痛伴呕吐6个月.患者6个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上腹部疼痛,为绞痛,呈阵发性.腹痛常在呕吐后慢慢缓解,同时,有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常常伴1~2次腹泻样大便.腹痛发作2~3d后,病人可正常饮食.这样的症状常常发生在晚上,一般4周左右发作一次,但与月经周期无关.二次发病间隔期,女孩胃口正常,无其他症状,无咯血,无血脓便,无发热.除急性发作期,大便正常,生长和体重正常.每次症状出现时,病人被送至急诊室,经解痉治疗后,症状缓解出院.

    作者:《全科医学临床与研究》编辑部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突变型P53的存在状态与不同化疗药物敏感性相互性的研究

    目的 研究胃癌细胞中突变型P53的存在状态与不同化疗药物敏感性的相互关系.方法 将突变型P53、sv40 Tag(封闭P53)导入胃癌细胞株SGC-7901中,用MTT法比较各组细胞对化疗药的敏感性.结果 导入突变型P53细胞株对5-氟脲嘧啶(5-Fu)耐药性较导入突变型P53+sv40Tag细胞株及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导入突变型P53细胞株和导入突变型P53+sv40 Tag细胞株对阿霉素(ADM)耐药性较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导入突变型P53细胞株、导入突变型P53+sv40Tag细胞株及对照组细胞株各组对顺铂(CDDP)耐药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突变型P53与肿瘤细胞对化疗药敏感性有一定的相关性.

    作者:谭亚君;楼滨;陈瑜 刊期: 2006年第06期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杂志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浙江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