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概念图应用于医学生物化学的实证硏究

周太梅;王海英;张申;江兴林;黄雪梅

关键词:概念图, 医学生物化学, 知识建构, 实证研究
摘要:以临床专业2个班6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常规教学与概念图进行教学.通过比较两种教学法教学结果的差异,分析学生对概念图态度的问卷调查,发现概念图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合理利用能有效推动学生对生物化学知识的建构,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及学习能力的提升.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杂志相关文献
  • 以临床思维为导向的模拟穿刺技术在儿科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以临床思维为导向的模拟穿刺技术在儿科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方法:将临床医学生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实验组采用以临床思维为导向的情景模拟教学,比较两组在各项考核中的成绩.结果:在临床思维、操作技能和总成绩的得分上,实验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以临床思维为导向的模拟穿刺教学模式更能加深学生对疾病的理解,是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

    作者:田昕;杨言慧;张云峰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孕中期唐氏筛查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目的:探讨孕中期唐氏筛查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医学研究对比法,对我院收治的16-20孕周接受唐氏筛查的孕产妇60例资料进行对比分析,依照筛查前提分型,分为两组,实验组为高危孕产妇组,对照组为一般孕产妇,临床观察和比对两组妊娠结局和筛查效果.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在便秘发生率对比疗效为6.67%(2/30) VS30.00%(9/30),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实验组血清中甲胎蛋白(AFP)、游离雌三醇(uE3)、游离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亚单位(β-hCG)水平显著区别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孕中期唐氏筛查在产前诊断中具有较好的检验成效,不仅在诊断成效价值上具有较好的妊娠结局,同时在检验指标价值结果上,具有良好的诊断成效.

    作者:郭美丽;王振国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自学在大学生救护培训中的效果评价

    目的:评价自学在大学生救护培训中应用效果.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为非医学专业在校本科生,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于课前先发放电子版自学手册进行自学,而对照组则直接参加传统的现场理论授课,两组接受同样的理论和技能考核.结果: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共74人.实验组理论成绩(84.86分)低于对照组(89.10分);两组在单纯记忆型题无明显差异,综合分析型题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技能考核合格率无明显差异.结论:大学生通过自学,可以有效掌握单纯记忆型理论知识,能有效提高培训效率.

    作者:王秋婷;卢章洪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护理虚拟仿真实验平台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虚拟仿真实验平台是利用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相结合,为师生提供一个教、学、评三者有机结合且安全便捷的学习平台.通过对虚拟仿真实验平台的概况、护理及中医护理领域中的应用等展开综述,为开发并应用具有针对性的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培养护理人才提供借鉴.

    作者:裴彩利;刘晓;俞梦盈;何桂娟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生活实例嵌入式教学法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病理生理学内容抽象且理论性强,是基础医学课程中学习难度较大的学科.教师将生活中诸多浅显易懂的事物恰当地运用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增加了知识的形象生动性,化繁为简,极大地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优化教学效果有重要作用.

    作者:赵利军;门秀丽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初级职称护理人员规范化培训中PDCA循环的应用及教学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PDCA循环在初级职称护理人员规范化培训全科医学专业中的应用,观察其教学效果.方法:以我院全科医学病区轮转的初级职称护士为研究对象;按培训时间分为两组.实验组按照 PDCA循环步骤,运用头脑风暴法、鱼骨图等教学,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比较初级职称护士出科理论考试成绩、临床技能操作、学习积极性的差异.结果:实验组出科各项成绩及学习积极性均高于对照组.实验组带教老师和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结论:PDCA循环教学法实施效果满意,能让初级职称护士系统掌握全科医学专科理论知识及临床操作技能,提升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

    作者:孙丽;孙伟燕;李艳;甘春红;陈晓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形成性评价在麻醉学临床实习教学中的探索与思考

    目的:探讨形成性评价在麻醉学临床实习教学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10级和2011级普通本科实习学生为研究对象,前者采用传统终结性评价,后者采用形成性评价,并以期末实习成绩和问卷调查进行效果评价.结果:期末实习成绩级及问卷结果反映两组学生有显著差异.结论:形成性评价对麻醉学临床教学有益,提高了教学质量.

    作者:沈一维;高进;律峰;闵苏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微观系统工程理念在护理专业健康评估课程改革中的应用

    目的:以微观系统工程理念为指导,探讨微观因素对高职护理专业健康评估课程改革的影响,为课程改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我校2015级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为调查对象,应用修订版的大学生健康评估课程课堂学习状态问卷进行调查,应用Weka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应用SIMPP方法对结果进行总结分析.结果:以学生课前预习为例进行分析,得出影响学生课前预习的因素包括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主观因素包括学生课余时间主要用于干什么、学生大学的学习目标是否明确等;客观因素包括学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师在考试前的做法等.结论:微观系统工程理念及SIMPP方法适合高校课程改革,能够很好了解课程改革过程中的各种微观因素之间的关系及对课程改革的影响.

    作者:梁春光;李思思;刘涛;宋若冰;王晴;高野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以治疗药物监测为导向的临床药学实践

    目的:探讨以治疗药物监测(TDM)为基础的临床药学实践的方法和意义.方法:回顾我院 2015-2017年间的临床药学实践情况,分析探讨药师参与TDM药学实践工作的意义.结果:药师通过TDM协助临床制定个体化用药方案,保证治疗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论:开展以TDM为导向的临床药学实践,提高治疗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对精准医疗意义重大.

    作者:王友梅;殷炜铭;张小丽;臧发荣;卢洪慧;林彬;范炜斌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PBL联合CBL教学法在神经内科见习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采取PBL+CBL相结合的教学法探索在神经内科见习效果.方法:随机抽取遵义医学院2012级和2013级本科生为教学对象,传统教学作为对照组,PBL+CBL教学作为实验组,每组30人,分别对两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期末考试成绩进行对比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的成绩优于对照组 (P < 0.05);实验组的见习生在对教学法认同、适合程度、接受、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等方面优于对照组的见习生.结论:神经内科见习采用PBL结合CBL教学方法能提高神经病学学习效率、帮助理解复习、期末取得好成绩,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神经病学的兴趣,更好地掌握神经病学知识.

    作者:姚本海;刘娇;梁涛;李国艳;徐忠祥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临床医学本科实习生病理学教学平台的建设及评价

    临床医学本科实习生病理学教学平台的建设和临床病理素质评价体系的构建是全面、系统地培养临床医学生临床病理素养的重要途径.经过近6年的实践,已培养临床医学临床医学本科实习生 150人,发表教学论文4篇,教学改革课题8项.通过病理科实习,所有学生都掌握了正确应用病理学知识解决临床问题,深受临床医学生欢迎,得到临床指导教师的好评.

    作者:唐琼兰;王淑珍;许冰;沈溪明;郑大会;严励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分层次分阶段护理带教模式在泌尿外科临床护理带教中的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分层次分阶段护理带教模式运用于泌尿外科临床护理带教中的效果.方法:选取进入我院实习的护生62名,并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31名,实行常规的带教模式;实验组31名,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分层次分阶段护理带教.观察带教效果.结果:实验组护生的能力考核成绩得分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泌尿外科临床护理带教中运用分层次分阶段护理带教模式可显著提高带教质量,使护生的实习需求得到更好的满足.

    作者:俞飞霞;张李梅;张伟丽;陈媛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抗精神病药物对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催乳素的影响结果硏究

    目的:探讨抗精神病药物对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催乳素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6月至2017年5月之间在我医院进行治疗的女性精神分裂患者300例,按照用药方法分为A、B、C共3个组,每组100名,分别使用阿立哌唑、奥氮平、利培酮.对治疗前后血清催乳素水平进行比较.结果:三组患者在治疗前的血清催乳素水平数据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B组和C组的水平出现升高,治疗后的数据比较为C组>B组>A组,数据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阿立哌唑、利培酮和奥氮平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症状的治疗效果相似,阿立哌唑对于女性患者血清催乳素的影响低,可以将该药物进行应用.

    作者:余燕儿;张景明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PBL结合LBL教学法在麻醉专业药理学教学中的改革探索

    目的:探讨PBL结合LBL的教学法在药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方法:将2013级麻醉本科生60人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人.在药理学的理论教学过程中,对照组采用传统的 LBL教学法,实验组采用PBL结合LBL教学法.采用理论考试成绩和问卷调查的方法评估教学效果.结果:实验组的期末理论总成绩和临床病例分析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问卷调查表明PBL结合LBL教学法能够激发学习兴趣,扩展知识面,培养团队协作能力.结论:PBL + LBL教学法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临床思维的培养,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自身素质,提高教学效果.

    作者:杨茗;孙雪华;许勇;栾海云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翻转课堂与临床见习相结合在护理学基础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硏究

    目的:探讨翻转课堂与临床见习相结合在护理学基础实践教学中应用效果.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择我校护理本科161人为研究对象,其中2014级学生88人为实验组,2013级学生73人为对照组.实验组采用翻转课堂与临床见习进行实践课教学,对照组则采用传统教学法,通过分析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操作考核成绩及教师的课堂反馈,评价翻转课堂与临床见习相结合在护理学基础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结果:实验组学生大部分对教学效果表示满意;操作成绩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翻转课堂与临床见习相结合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能够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操作能力、评判性思维等综合素质.

    作者:李虹毓;隋树杰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药学专业天然药物化学与波谱分析课程的融合教学研究与实践

    波谱分析是天然药物化学的先修课程,天然药物化学课程中结构鉴定用到四大波谱的内容.因此将波谱分析课程和天然药物化学融合教学,在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等方面都具有优势.

    作者:李瑞燕;王涛;田海英;李文娟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基于计算机的模拟面试在临床思维能力评估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计算机模拟面试在临床思维能力评估中的应用.方法:入选2015年3月至2016年6月我院研究生256人.入选者均参加计算机模拟面试和OSCE考试,比较不同生源考生成绩;根据是否接受模拟面试操作系统培训进行分组,比较两组成绩,并与OSCE考试进行一致性分析.结果:试题难度0.79,区分度0.47,试题质量良好.八年制研究生在计算机模拟面试中的成绩高于统招研究生,经过培训的受试者成绩明显高于未培训者(P < 0.05),计算机模拟面试成绩与OSCE考试成绩无明显差异(P >0.05).结论:与OSCE考试相比,在对学生进行模拟面试操作系统培训后,模拟面试系统可以较好的评价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作者:迟骋;王小彦;隋准;陈江天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循证护理在结直肠癌术后护理中的应用探析

    目的:了解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接受循证护理的临床价值.方法:择2015-2017年本院收治确诊结直肠癌并需采取外科手术治疗患者群体,从中选取60例作为分析对象,编序后双色球方式将其各组30例分为对照组、循证组,对应术后常规护理、循证护理模式手段.比较两种模式下患者心理状态(SAS、SDS)、生活质量(EORTC-QLQ-C30)、并发症发生率及护理满意率.结果:护理后对患者各项指标进行评估调查.循证组患者心理状态相关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循证组患者生活质量各个维度评价分数均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循证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及护理评价满意率相关数据均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对手术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在术后采取循证护理模式,能够改善因手术导致的负面情绪影响,提升生活质量,以积极的心态配合术后康复干预,降低并发症,构建和谐护患环境,值得推广.

    作者:夏丽敏;潘莘莘;陈丽莉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医学生自我价值感与自信心相关性硏究

    文章旨在了解医学生的自我价值感及其与自信心的相关性.采用整群分层抽样方法,抽取某医学院校640名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医学生在总体自我价值感(T)、社会取向一般自我价值感(GS)、个人取向一般自我价值感(GI)得分均在中等以上水平;医学生的自信心总体比较高;自我价值感与自信心呈显著的正相关.今后可以通过提高医学生的自信心来增强其自我价值感,改善其身心健康状况,以进一步提高医学人才的培养质量.

    作者:余胜男;肖慧欣;邓上清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优化院前急诊护理措施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救治效果的影响

    目的:探讨优化院前急诊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院前延迟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 2015年4月-2018年2月接收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48例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实验组(80例)和对照组(68例),对照组为常规院前急诊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优化.比较两组患者院前延迟时间、转至住院所需时间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实验组患者院前延迟时间及转至住院所需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 < 0.05);实验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1.3%(73/80)高于对照组的79.4%(54/68)(P < 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可以有效地缩短院前延迟时间,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对科室的护理满意度.

    作者:荆莉萍 刊期: 2018年第05期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杂志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浙江大学,全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