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1例永久型心脏起搏器置入术后异物反应患者的护理

王丽萍

关键词:永久型心脏起搏器, 术后, 异物反应, 患者康复, 起搏器囊袋血肿, 现报道如下, 治疗护理, 血栓形成, 心脏压塞, 心脏穿孔, 起搏阈值, 护理研究, 电极导线, 并发症, 折断, 脱位, 功能, 感染
摘要:心脏永久型起搏器置入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为:电极导线脱位、折断,起搏阈值升高,起搏器综合征,感染,起搏器囊袋血肿,心脏穿孔和心脏压塞,血栓形成等[1],相关的护理研究也常见报道,但有关术后出现异物反应的报道较为少见.1989年以来,我院置入永久型心脏起搏器203例,仅在2003年12月有1例对心脏起搏器出现异物反应,经过精心治疗护理,患者康复,起搏器功能良好,现报道如下.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相关文献
  • 工作疲溃感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了解护士长工作疲溃感的状况,探讨工作疲溃感对护士长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采用工作疲溃感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200名护士长进行调查.结果护士长的情绪疲溃感和个人工作无成就感均为高度,工作冷漠感为中度;护士长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常模;护士长工作疲溃感与心理健康呈显著相关(P<0.05).结论护士长工作疲溃感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应加强护士长管理知识、心理知识及专业知识的培训,提高其面对压力的积极应对技巧.

    作者:郑志惠;谢文;徐朝艳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卧床重症患者基础、生活护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目的了解对卧床重症患者实施基础、生活护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方法2003-2004年,对卧床重症患者的护理实施情况进行回顾总结,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应用于护理实践.比较新护理措施实施前后的护理质量.结果采取有效改进措施前后,基础、生活护理等存在问题的发生率差异显著(P<0.05或P<0.01),患者满意度明显上升.结论加强护理质量的管理,是提高基础、生活护理质量的有效措施.

    作者:毛秀莲;袁小玲;雷粤华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临床轮班护士社会支持状况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

    目的了解临床一线轮班护士的社会支持状况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对326名临床轮班护士进行测试,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社会支持与消极应对呈显著负相关(P<0.01),未婚与已婚护士社会支持总分经u检验,差异有显著性(P<0.01);各年龄段护士社会支持总分经方差分析,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临床轮班护士社会支持总分与应对方式有关,年轻护士应注意利用各种社会支持,学会恰当地估计自己的应对能力;护理管理层应重视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给护士争取大限度的社会支持及良好的社会回报,降低应激反应水平,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作者:王文兰;龚颜欢;周小燕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经皮穿刺快速置管腹膜透析术抢救急性重症药物中毒的护理

    2002年9月-2004月6月,我科通过采用经皮穿刺快速置管腹膜透析术抢救了24例重症药物中毒患者,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施宇;李素侠;吴淑华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扫描的护理150例

    冠状动脉疾病(CAD)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常见病,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早期预防及诊断CAD可以有效地降低本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多层螺旋CT以其扫描速度快、无创伤及分辨率高等特点,使得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MSCTA)在临床上得以广泛应用.本研究通过对150例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患者的分析,总结了MSCTA扫描中的护理技术,现报道如下.

    作者:高丽;陈鹏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一次性医疗用品的全程管理

    近年来,我院加大了对一次性医疗用品的监督管理力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谭庆菊;谭庆霞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1例永久型心脏起搏器置入术后异物反应患者的护理

    心脏永久型起搏器置入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为:电极导线脱位、折断,起搏阈值升高,起搏器综合征,感染,起搏器囊袋血肿,心脏穿孔和心脏压塞,血栓形成等[1],相关的护理研究也常见报道,但有关术后出现异物反应的报道较为少见.1989年以来,我院置入永久型心脏起搏器203例,仅在2003年12月有1例对心脏起搏器出现异物反应,经过精心治疗护理,患者康复,起搏器功能良好,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丽萍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以岗位绩效管理为切入点提升基础护理质量

    2002年起,我院以岗位绩效管理为切入点,借助其激励272172 济宁,山东省兖州矿业集团第三医院护理部作用,将基础护理质量纳入全员岗位绩效考核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瑞秀;李燕;付敏;谢素华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医院评审对手术室护理工作的促进

    2005年1月,我院顺利地通过了北京市第2周期医院评审.通过评审,为手术室的管理工作提供了一种思路,使手术室护理工作更加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现报道如下.

    作者:郭莉;何玮;杨燕平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护理本科生留置导尿术带教方法的探讨

    留置导尿术是护理专业护生必须掌握的一项护理技术操作,在导尿用物齐备、患者合作的情况下,护理本科生掌握该项操作并不难,但随着一次性导尿包的临床普及与应用,有些导尿包内用物在质量及数量方面存在缺陷,给该项技术操作带来一定难度.另外,在临床实际操作时常遇到患者合作不佳的现象,因此,护生在进入临床实际操作时常表现为畏惧、束手无策甚至躲避操作的现象.笔者基于以上原因改革了留置导尿术教学方法,经实践评价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作者:朱雪梅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中药油剂预防气管插管全麻呼吸道并发症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气管插管全麻患者术后呼吸道并发症的预防方法.方法将100例普外科行全麻气管插管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实验组分别于术前15 min,术后麻醉清醒3 h用自制中药油剂喷喉,对有留置胃管患者插胃管前及拔胃管前再喷喉1次,对照组常规用药物(庆大霉素加地塞米松)雾化吸入.结果术后呼吸道并发症如疼痛、声嘶、充血、水肿、咳嗽、咯痰等,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x2值=6.001 9,P<0.05,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气管插管全麻患者术前术后采用中药油剂喷喉,可起到局部清热解毒、消炎止痛、润滑气道、保护呼吸道黏膜的作用,便于麻醉插管,减少术后呼吸道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张宏;薛澄淋;高雁娟;容庆丰;袁淑卿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8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研究组进行护理干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和生产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对干预后2组患者的疗效进行评价和比较.结果护理干预后研究组患者的PANSS总分及阴、阳性症状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GQOL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护理干预有助于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

    作者:李素华;余学;朱玉星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观察及护理16例

    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SMVT)是一种危重急腹症,病死率达32%[1],约占肠缺血疾病的15%~20%[2].因其临床症状及体征无特异性表现,早期诊断相当困难,往往需要术中才能确诊,误诊率高达90%~95%[1].现将我院2000年1月-2005年6月收治的16例SMVT患者的观察及护理报道如下.

    作者:刘爽;苏丽娟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实施整体化护理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实施整体化护理后的效果.方法对105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实施了整体化护理,观察患者血压异常变化的发生率、穿刺成功率、内瘘闭塞率、住院率、满意率及检测血白蛋白(ALB)、血清前白蛋白(PA)、血红蛋白(Hb)等指标,与血液透析未实施整体化护理的96例患者的各项指标相比较.结果整体化护理实施后比实施前血液透析患者ALB、PA、Hb等指标都明显上升(P<0.05).血压异常发生率明显下降(P<0.05),穿刺成功率明显上升(P<0.05),内瘘闭塞率明显下降(P<0.05),住院率明显下降(P<0.01),满意率明显上升(P<0.01).结论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实施整体化护理有明显的效果.

    作者:曹玉兰;黄飘;颜香清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脑梗死季节性发病的特点及预防

    脑梗死是由于局部脑组织,包括神经细胞、胶质细胞和血管血液供应缺乏而发生坏死所致的脑软化[1],根本原因是供应脑组织血液的颅外或颅内动脉发生栓塞性病变而未获得及时充分的侧肢循环,使局部组织代谢需要与可能得到的血液供应之间发生超过一定限度的供不应求[2].根据我国1996-2000年大规模人群调查显示,脑梗死年均发病率93/10万,患病率495/10万.由于脑梗死发病率、患病率较高,因此对该病的季节性预防已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本研究观察我院神经内科2000-2003年住院患者脑梗死的发病情况,探讨季节性发病对脑梗死的影响,为脑梗死的预防和护理提供了有效依据,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颖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5年内护士对操作技能培养的认知调查与分析

    本研究就本院年轻护士对操作技能培养的认知状况进行了相关调查,以期找到切实有效的培养年轻护士技能的方法,现报道如下.

    作者:朱胜春;金钰梅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重型颅脑损伤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208例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与外界接触愈加频繁,因各种意外造成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越来越多.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由于意识障碍、长期卧床、脱水治疗等原因常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1].DVT不但影响患者肢体功能,增加医疗消耗,严重者还可因血栓脱落阻塞较大肺动脉,造成肺栓塞而致患者猝死.所以,对重型颅脑损伤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有效预防与护理,是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医疗费用和死亡率的关键.2002年6月-2003年12月,我院神经外科对20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实施预防性护理,仅1例患者发生DVT,收到明显的成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燕华;罗玉容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儿科低年资护士护患纠纷认知情况及对策

    目的调查儿科低年资护士护患纠纷的认知情况,并提出相应对策.方法采取授课、抽查、考核、发放问卷等方式,加深护士对护患沟通重要性及护患纠纷相关概念的认识,提高护理人员的道德水准、应对技巧及操作技能,和谐护患关系.结果通过学习,规范了护理行为,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减少了护理投诉.结论护理纠纷的减少依赖于对纠纷原因的查找和及时堵塞漏洞.

    作者:周伟敏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急性脑血管病的死亡率呈下降趋势,然而致残率有明显上升的趋势,严重地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因此,综合防治脑血管病,提高存活者的功能状况,减轻患者家庭和社会负担已经受到各国的普遍重视.本研究通过临床对照研究,了解了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作者:谷凤云;郭军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气管切开术后不完全堵管拔管的护理

    气管切开患者以往在拔管前常规需完全堵管48 h后再行拔管,近几年也有文献报道了不堵管直接拔管的方法[1,2].我院神经内科病房对所有气管切开可实施拔管的患者施行不完全堵管24 h或48 h再行拔管,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齐向红 刊期: 2006年第09期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