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莉;何玮;杨燕平
自上个世纪末香港专科护士教育起步以来,现全港已培养专科护士200多人.香港专科护士的培养走过了10余年的路程,培养的模式在不断地变更,从曾经的本科教育到现今的硕士教育,护生的入学要求也在随之改变.
作者:冯先琼;曾继红;李晓玲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实施整体化护理后的效果.方法对105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实施了整体化护理,观察患者血压异常变化的发生率、穿刺成功率、内瘘闭塞率、住院率、满意率及检测血白蛋白(ALB)、血清前白蛋白(PA)、血红蛋白(Hb)等指标,与血液透析未实施整体化护理的96例患者的各项指标相比较.结果整体化护理实施后比实施前血液透析患者ALB、PA、Hb等指标都明显上升(P<0.05).血压异常发生率明显下降(P<0.05),穿刺成功率明显上升(P<0.05),内瘘闭塞率明显下降(P<0.05),住院率明显下降(P<0.01),满意率明显上升(P<0.01).结论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实施整体化护理有明显的效果.
作者:曹玉兰;黄飘;颜香清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ICPP)是一种内分泌疾病,是指女孩8岁以前,男孩9岁以前,呈现性发育现象,以女孩的乳房发育,男孩的睾丸发育增大为早特征,同时有生长加速,骨龄增加和具有生殖能力[1].近年来其发病率呈增多趋势,且女患儿多于男患儿.2002年7月-2005年4月,我院共收治ICPP患儿12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杨黎星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了解对卧床重症患者实施基础、生活护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方法2003-2004年,对卧床重症患者的护理实施情况进行回顾总结,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应用于护理实践.比较新护理措施实施前后的护理质量.结果采取有效改进措施前后,基础、生活护理等存在问题的发生率差异显著(P<0.05或P<0.01),患者满意度明显上升.结论加强护理质量的管理,是提高基础、生活护理质量的有效措施.
作者:毛秀莲;袁小玲;雷粤华 刊期: 2006年第09期
2001年,我科分别引进美国B-D公司和德国贝朗公司生产的留置针在临床试用.按照美国B-D公司产品说明书的建议,留置时间为3~5 d,好不超过1周[1,2].德国贝朗公司留置针的留置时间为成人3 d.李晓燕等[3]通过对50例应用静脉留置针患者的观察,发现平均留置时间8~9 d.为进一步探讨留置针的佳留置时间,我院2004年5月-2005年3月,对应用静脉留置针患者进行局部观察并在拔管后对管头进行细菌培养,现报道如下.
作者:周守凤;王艳;张平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旨在明确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含义,并提出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预防对策.方法根据实际工作所采取的措施和相关知识,提出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防护对策.结果防护对策是各级管理人员重视、关心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工作中遵循标准预防原则;加强临床医务人员艾滋病及职业暴露的相关知识的全员培训;执行普遍预防措施(UP),把UP当作工作常规;发生HIV职业暴露作好伤口处理、登记并报当地疾控部门;暴露发生后即时及第4周、第8周、第12周及6个月对HIV抗体进行检测及随访.结论当前医护人员的艾滋病防护知识不足,必须加紧培训;争取立法把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纳入工伤范畴,以解除医务人员的后顾之忧.
作者:黄芳玲 刊期: 2006年第09期
心脏永久型起搏器置入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为:电极导线脱位、折断,起搏阈值升高,起搏器综合征,感染,起搏器囊袋血肿,心脏穿孔和心脏压塞,血栓形成等[1],相关的护理研究也常见报道,但有关术后出现异物反应的报道较为少见.1989年以来,我院置入永久型心脏起搏器203例,仅在2003年12月有1例对心脏起搏器出现异物反应,经过精心治疗护理,患者康复,起搏器功能良好,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丽萍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了解临床一线轮班护士的社会支持状况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对326名临床轮班护士进行测试,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社会支持与消极应对呈显著负相关(P<0.01),未婚与已婚护士社会支持总分经u检验,差异有显著性(P<0.01);各年龄段护士社会支持总分经方差分析,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临床轮班护士社会支持总分与应对方式有关,年轻护士应注意利用各种社会支持,学会恰当地估计自己的应对能力;护理管理层应重视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给护士争取大限度的社会支持及良好的社会回报,降低应激反应水平,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作者:王文兰;龚颜欢;周小燕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急慢性肾功能衰竭伴有高危出血倾向患者行血液透析治疗理想的抗凝方法.方法在应用血仿膜透析器行无肝素透析前后常规采血测定凝血常规三项常数,按成对资料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观察透析器及透析管路凝血程度,判断透析器、透析管路有否凝血征象,比较透析前后各项指标.结果无肝素透析前后血液凝血常规指标变化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透析过程中除1例次因血路建立困难,致透析器凝血、静脉压升高需更换透析器重建血路外,余能顺利完成透析,成功率达98%.结论血仿膜透析器行无肝素透析对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全身凝血机制无影响,此方法简单、安全、有效,为抢救急慢性肾功能衰竭伴有高危出血倾向患者行血液透析提供了可靠的方法.
作者:肖海霞;张秋子;黄凌;杨泽曼;黄小芹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8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研究组进行护理干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和生产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对干预后2组患者的疗效进行评价和比较.结果护理干预后研究组患者的PANSS总分及阴、阳性症状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GQOL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护理干预有助于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
作者:李素华;余学;朱玉星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气管插管全麻患者术后呼吸道并发症的预防方法.方法将100例普外科行全麻气管插管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实验组分别于术前15 min,术后麻醉清醒3 h用自制中药油剂喷喉,对有留置胃管患者插胃管前及拔胃管前再喷喉1次,对照组常规用药物(庆大霉素加地塞米松)雾化吸入.结果术后呼吸道并发症如疼痛、声嘶、充血、水肿、咳嗽、咯痰等,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x2值=6.001 9,P<0.05,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气管插管全麻患者术前术后采用中药油剂喷喉,可起到局部清热解毒、消炎止痛、润滑气道、保护呼吸道黏膜的作用,便于麻醉插管,减少术后呼吸道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张宏;薛澄淋;高雁娟;容庆丰;袁淑卿 刊期: 2006年第09期
我院于2003-2005年度招聘护士过程中开展了个性特征筛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小明;叶政君;陈银翠;张贵凤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留置导尿术是护理专业护生必须掌握的一项护理技术操作,在导尿用物齐备、患者合作的情况下,护理本科生掌握该项操作并不难,但随着一次性导尿包的临床普及与应用,有些导尿包内用物在质量及数量方面存在缺陷,给该项技术操作带来一定难度.另外,在临床实际操作时常遇到患者合作不佳的现象,因此,护生在进入临床实际操作时常表现为畏惧、束手无策甚至躲避操作的现象.笔者基于以上原因改革了留置导尿术教学方法,经实践评价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作者:朱雪梅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前,国内SARS病区使用的常规污物桶容量不够大,使用者扣盖时产生的风易使桶内尘粒直接飞扬,造成使用者的面部污染,为保护医务人员,减少桶内尘粒对使用者造成的污染,我们设计了一种60cm×60 cm×80 cm的新式污物桶,并在桶内边缘加一个长53 cm、宽11cm的挡风板,于2003年6-8月在我院SARS病区发热门诊应用,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作者:卢惠容;赵爱兰;方振香 刊期: 2006年第09期
近年来,我院加大了对一次性医疗用品的监督管理力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谭庆菊;谭庆霞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综合医院建立重症监护病房(ICU),主要收治病情危重或有潜在生命危险的患者,有助于提高危重患者的抢救存活率.这就要求ICU护士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熟练掌握监护急救技术,向患者提供优良的护理.因此,重症护理教育在提高ICU护士重症护理水平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现就ICU护士培训的新进展作一综述,为探索重症护理教育体系和模式提供参考.
作者:蔡艳芳;覃喜香;周玉华 刊期: 2006年第09期
2002年9月-2004月6月,我科通过采用经皮穿刺快速置管腹膜透析术抢救了24例重症药物中毒患者,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施宇;李素侠;吴淑华 刊期: 2006年第09期
自从Neiman(1980年)提出强迫与抑郁为常见的共存症状以来,许多临床研究表明:强迫症常见的并发症是焦虑、忧郁,而抑郁症中也常伴有强迫症状[1].目前临床公认的Hamilton抑郁量表(HAMD)[2]中,强迫症状被列入评定抑郁症状的一项常规内容,可见两者的密切关系.本研究调查了伴强迫症状抑郁患者的症状学特征,并与不伴强迫症状的抑郁症患者进行病例对照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梅映台;杨丽芬;潘君玲;马平都;陈志恩 刊期: 2006年第09期
我院对212例中晚期恶性肿瘤采用多功能微波局部透热治疗联合化疗的护理进行了研究,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杨连;郑淑敏;王丽娜 刊期: 2006年第09期
本研究就本院年轻护士对操作技能培养的认知状况进行了相关调查,以期找到切实有效的培养年轻护士技能的方法,现报道如下.
作者:朱胜春;金钰梅 刊期: 2006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