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芳玲
我院于2003-2005年度招聘护士过程中开展了个性特征筛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小明;叶政君;陈银翠;张贵凤 刊期: 2006年第09期
我院对212例中晚期恶性肿瘤采用多功能微波局部透热治疗联合化疗的护理进行了研究,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杨连;郑淑敏;王丽娜 刊期: 2006年第09期
2001年,我科分别引进美国B-D公司和德国贝朗公司生产的留置针在临床试用.按照美国B-D公司产品说明书的建议,留置时间为3~5 d,好不超过1周[1,2].德国贝朗公司留置针的留置时间为成人3 d.李晓燕等[3]通过对50例应用静脉留置针患者的观察,发现平均留置时间8~9 d.为进一步探讨留置针的佳留置时间,我院2004年5月-2005年3月,对应用静脉留置针患者进行局部观察并在拔管后对管头进行细菌培养,现报道如下.
作者:周守凤;王艳;张平 刊期: 2006年第09期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急性脑血管病的死亡率呈下降趋势,然而致残率有明显上升的趋势,严重地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因此,综合防治脑血管病,提高存活者的功能状况,减轻患者家庭和社会负担已经受到各国的普遍重视.本研究通过临床对照研究,了解了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作者:谷凤云;郭军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旨在明确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含义,并提出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预防对策.方法根据实际工作所采取的措施和相关知识,提出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防护对策.结果防护对策是各级管理人员重视、关心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工作中遵循标准预防原则;加强临床医务人员艾滋病及职业暴露的相关知识的全员培训;执行普遍预防措施(UP),把UP当作工作常规;发生HIV职业暴露作好伤口处理、登记并报当地疾控部门;暴露发生后即时及第4周、第8周、第12周及6个月对HIV抗体进行检测及随访.结论当前医护人员的艾滋病防护知识不足,必须加紧培训;争取立法把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纳入工伤范畴,以解除医务人员的后顾之忧.
作者:黄芳玲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ICPP)是一种内分泌疾病,是指女孩8岁以前,男孩9岁以前,呈现性发育现象,以女孩的乳房发育,男孩的睾丸发育增大为早特征,同时有生长加速,骨龄增加和具有生殖能力[1].近年来其发病率呈增多趋势,且女患儿多于男患儿.2002年7月-2005年4月,我院共收治ICPP患儿12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杨黎星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急慢性肾功能衰竭伴有高危出血倾向患者行血液透析治疗理想的抗凝方法.方法在应用血仿膜透析器行无肝素透析前后常规采血测定凝血常规三项常数,按成对资料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观察透析器及透析管路凝血程度,判断透析器、透析管路有否凝血征象,比较透析前后各项指标.结果无肝素透析前后血液凝血常规指标变化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透析过程中除1例次因血路建立困难,致透析器凝血、静脉压升高需更换透析器重建血路外,余能顺利完成透析,成功率达98%.结论血仿膜透析器行无肝素透析对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全身凝血机制无影响,此方法简单、安全、有效,为抢救急慢性肾功能衰竭伴有高危出血倾向患者行血液透析提供了可靠的方法.
作者:肖海霞;张秋子;黄凌;杨泽曼;黄小芹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8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研究组进行护理干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和生产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对干预后2组患者的疗效进行评价和比较.结果护理干预后研究组患者的PANSS总分及阴、阳性症状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GQOL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护理干预有助于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
作者:李素华;余学;朱玉星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了解对卧床重症患者实施基础、生活护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方法2003-2004年,对卧床重症患者的护理实施情况进行回顾总结,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应用于护理实践.比较新护理措施实施前后的护理质量.结果采取有效改进措施前后,基础、生活护理等存在问题的发生率差异显著(P<0.05或P<0.01),患者满意度明显上升.结论加强护理质量的管理,是提高基础、生活护理质量的有效措施.
作者:毛秀莲;袁小玲;雷粤华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采用细化、量化护理计划单,对长期卧床患者落实基础护理后的效果.方法利用典型病例,制订详细的便于执行的护理计划,并以点带面具体落实.结果实施细化、量化的护理计划单以来,长期卧床患者的基础护理措施得到落实,护理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增加.结论实施细化、量化护理计划单后,护理措施落实到位,使长期卧床患者得到周到细致的护理,提高了护理质量,提高了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消除了患者及家属的后顾之忧.
作者:张晓飞;杨玉杰 刊期: 2006年第09期
2002年9月-2004月6月,我科通过采用经皮穿刺快速置管腹膜透析术抢救了24例重症药物中毒患者,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施宇;李素侠;吴淑华 刊期: 2006年第09期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与外界接触愈加频繁,因各种意外造成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越来越多.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由于意识障碍、长期卧床、脱水治疗等原因常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1].DVT不但影响患者肢体功能,增加医疗消耗,严重者还可因血栓脱落阻塞较大肺动脉,造成肺栓塞而致患者猝死.所以,对重型颅脑损伤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有效预防与护理,是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医疗费用和死亡率的关键.2002年6月-2003年12月,我院神经外科对20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实施预防性护理,仅1例患者发生DVT,收到明显的成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燕华;罗玉容 刊期: 2006年第09期
在儿科静脉输液中,经常遇到输注一些刺激性强的药物,如甘露醇、化疗药物、静脉营养液等,从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液(一般为手背静脉,留置时间为48~72 h)常可引起静脉炎或血栓性静脉炎,表现为从注射部位静脉开始,沿静脉走向,受累静脉发红或色素沉着、疼痛、血管变硬呈条索状以至血流受阻,长期输液患儿终导致外周静脉穿刺困难而加重患儿躯体上的痛苦.为了减轻患儿痛苦,延长静脉留置针使用时间,从2003年起我科开始采用穿刺前臂头静脉置管的方法,共置管286人次(年龄3~16岁),一次置管成功率达95%,留置时间为5~22 d,无局部感染和静脉炎发生,解决了一些因各种因素不能行PICC或CVC置管患儿输注刺激性药液的需求,现报道如下.
作者:陆亚红;张超琅 刊期: 2006年第09期
气管切开患者以往在拔管前常规需完全堵管48 h后再行拔管,近几年也有文献报道了不堵管直接拔管的方法[1,2].我院神经内科病房对所有气管切开可实施拔管的患者施行不完全堵管24 h或48 h再行拔管,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齐向红 刊期: 2006年第09期
脑梗死是由于局部脑组织,包括神经细胞、胶质细胞和血管血液供应缺乏而发生坏死所致的脑软化[1],根本原因是供应脑组织血液的颅外或颅内动脉发生栓塞性病变而未获得及时充分的侧肢循环,使局部组织代谢需要与可能得到的血液供应之间发生超过一定限度的供不应求[2].根据我国1996-2000年大规模人群调查显示,脑梗死年均发病率93/10万,患病率495/10万.由于脑梗死发病率、患病率较高,因此对该病的季节性预防已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本研究观察我院神经内科2000-2003年住院患者脑梗死的发病情况,探讨季节性发病对脑梗死的影响,为脑梗死的预防和护理提供了有效依据,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颖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调查儿科低年资护士护患纠纷的认知情况,并提出相应对策.方法采取授课、抽查、考核、发放问卷等方式,加深护士对护患沟通重要性及护患纠纷相关概念的认识,提高护理人员的道德水准、应对技巧及操作技能,和谐护患关系.结果通过学习,规范了护理行为,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减少了护理投诉.结论护理纠纷的减少依赖于对纠纷原因的查找和及时堵塞漏洞.
作者:周伟敏 刊期: 2006年第09期
冠状动脉疾病(CAD)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常见病,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早期预防及诊断CAD可以有效地降低本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多层螺旋CT以其扫描速度快、无创伤及分辨率高等特点,使得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MSCTA)在临床上得以广泛应用.本研究通过对150例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患者的分析,总结了MSCTA扫描中的护理技术,现报道如下.
作者:高丽;陈鹏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实施整体化护理后的效果.方法对105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实施了整体化护理,观察患者血压异常变化的发生率、穿刺成功率、内瘘闭塞率、住院率、满意率及检测血白蛋白(ALB)、血清前白蛋白(PA)、血红蛋白(Hb)等指标,与血液透析未实施整体化护理的96例患者的各项指标相比较.结果整体化护理实施后比实施前血液透析患者ALB、PA、Hb等指标都明显上升(P<0.05).血压异常发生率明显下降(P<0.05),穿刺成功率明显上升(P<0.05),内瘘闭塞率明显下降(P<0.05),住院率明显下降(P<0.01),满意率明显上升(P<0.01).结论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实施整体化护理有明显的效果.
作者:曹玉兰;黄飘;颜香清 刊期: 2006年第09期
2005年1月,我院顺利地通过了北京市第2周期医院评审.通过评审,为手术室的管理工作提供了一种思路,使手术室护理工作更加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现报道如下.
作者:郭莉;何玮;杨燕平 刊期: 2006年第09期
心脏永久型起搏器置入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为:电极导线脱位、折断,起搏阈值升高,起搏器综合征,感染,起搏器囊袋血肿,心脏穿孔和心脏压塞,血栓形成等[1],相关的护理研究也常见报道,但有关术后出现异物反应的报道较为少见.1989年以来,我院置入永久型心脏起搏器203例,仅在2003年12月有1例对心脏起搏器出现异物反应,经过精心治疗护理,患者康复,起搏器功能良好,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丽萍 刊期: 2006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