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李素华;余学;朱玉星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 生活质量, 护理干预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8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研究组进行护理干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和生产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对干预后2组患者的疗效进行评价和比较.结果护理干预后研究组患者的PANSS总分及阴、阳性症状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GQOL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护理干预有助于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相关文献
  • 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患儿的护理12例

    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ICPP)是一种内分泌疾病,是指女孩8岁以前,男孩9岁以前,呈现性发育现象,以女孩的乳房发育,男孩的睾丸发育增大为早特征,同时有生长加速,骨龄增加和具有生殖能力[1].近年来其发病率呈增多趋势,且女患儿多于男患儿.2002年7月-2005年4月,我院共收治ICPP患儿12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杨黎星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以岗位绩效管理为切入点提升基础护理质量

    2002年起,我院以岗位绩效管理为切入点,借助其激励272172 济宁,山东省兖州矿业集团第三医院护理部作用,将基础护理质量纳入全员岗位绩效考核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瑞秀;李燕;付敏;谢素华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在招聘护士过程中开展个性特征筛选法的研究

    我院于2003-2005年度招聘护士过程中开展了个性特征筛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小明;叶政君;陈银翠;张贵凤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小儿前臂头静脉置管在儿科静脉输液中的应用

    在儿科静脉输液中,经常遇到输注一些刺激性强的药物,如甘露醇、化疗药物、静脉营养液等,从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液(一般为手背静脉,留置时间为48~72 h)常可引起静脉炎或血栓性静脉炎,表现为从注射部位静脉开始,沿静脉走向,受累静脉发红或色素沉着、疼痛、血管变硬呈条索状以至血流受阻,长期输液患儿终导致外周静脉穿刺困难而加重患儿躯体上的痛苦.为了减轻患儿痛苦,延长静脉留置针使用时间,从2003年起我科开始采用穿刺前臂头静脉置管的方法,共置管286人次(年龄3~16岁),一次置管成功率达95%,留置时间为5~22 d,无局部感染和静脉炎发生,解决了一些因各种因素不能行PICC或CVC置管患儿输注刺激性药液的需求,现报道如下.

    作者:陆亚红;张超琅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儿科低年资护士护患纠纷认知情况及对策

    目的调查儿科低年资护士护患纠纷的认知情况,并提出相应对策.方法采取授课、抽查、考核、发放问卷等方式,加深护士对护患沟通重要性及护患纠纷相关概念的认识,提高护理人员的道德水准、应对技巧及操作技能,和谐护患关系.结果通过学习,规范了护理行为,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减少了护理投诉.结论护理纠纷的减少依赖于对纠纷原因的查找和及时堵塞漏洞.

    作者:周伟敏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重型颅脑损伤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208例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与外界接触愈加频繁,因各种意外造成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越来越多.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由于意识障碍、长期卧床、脱水治疗等原因常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1].DVT不但影响患者肢体功能,增加医疗消耗,严重者还可因血栓脱落阻塞较大肺动脉,造成肺栓塞而致患者猝死.所以,对重型颅脑损伤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有效预防与护理,是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医疗费用和死亡率的关键.2002年6月-2003年12月,我院神经外科对20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实施预防性护理,仅1例患者发生DVT,收到明显的成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燕华;罗玉容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妊娠期乳腺癌患者的心理干预

    妊娠期乳腺癌是一类特殊类型的乳腺癌.由于哺乳期乳腺癌患者内分泌的变化及其对癌瘤的影响与妊娠期乳腺癌相似,故将二者统称为妊娠期乳腺癌.其诊断标准为妊娠期、哺乳期和产后一年内确诊的原发乳腺癌[1].国外报道,其占全部乳腺癌的1%~2%,国内报道为1%~8%[2].妊娠期乳腺癌患者,在忍受病痛的同时,精神也受到严重创伤,其心理活动既有与一般乳腺癌患者相同的共性,又有妊娠期的特殊变化.1999年4月1日-2005年12月31日我科共收治9例妊娠期乳腺癌患者,并对患者的心理活动进行了动态观察和心理护理,现报道如下.

    作者:杨秀玉;刘非;张莹娟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医院评审对手术室护理工作的促进

    2005年1月,我院顺利地通过了北京市第2周期医院评审.通过评审,为手术室的管理工作提供了一种思路,使手术室护理工作更加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现报道如下.

    作者:郭莉;何玮;杨燕平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防护与思考

    目的旨在明确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含义,并提出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预防对策.方法根据实际工作所采取的措施和相关知识,提出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防护对策.结果防护对策是各级管理人员重视、关心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工作中遵循标准预防原则;加强临床医务人员艾滋病及职业暴露的相关知识的全员培训;执行普遍预防措施(UP),把UP当作工作常规;发生HIV职业暴露作好伤口处理、登记并报当地疾控部门;暴露发生后即时及第4周、第8周、第12周及6个月对HIV抗体进行检测及随访.结论当前医护人员的艾滋病防护知识不足,必须加紧培训;争取立法把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纳入工伤范畴,以解除医务人员的后顾之忧.

    作者:黄芳玲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ICU护士培训的新进展

    综合医院建立重症监护病房(ICU),主要收治病情危重或有潜在生命危险的患者,有助于提高危重患者的抢救存活率.这就要求ICU护士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熟练掌握监护急救技术,向患者提供优良的护理.因此,重症护理教育在提高ICU护士重症护理水平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现就ICU护士培训的新进展作一综述,为探索重症护理教育体系和模式提供参考.

    作者:蔡艳芳;覃喜香;周玉华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脑梗死季节性发病的特点及预防

    脑梗死是由于局部脑组织,包括神经细胞、胶质细胞和血管血液供应缺乏而发生坏死所致的脑软化[1],根本原因是供应脑组织血液的颅外或颅内动脉发生栓塞性病变而未获得及时充分的侧肢循环,使局部组织代谢需要与可能得到的血液供应之间发生超过一定限度的供不应求[2].根据我国1996-2000年大规模人群调查显示,脑梗死年均发病率93/10万,患病率495/10万.由于脑梗死发病率、患病率较高,因此对该病的季节性预防已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本研究观察我院神经内科2000-2003年住院患者脑梗死的发病情况,探讨季节性发病对脑梗死的影响,为脑梗死的预防和护理提供了有效依据,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颖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细化、量化护理计划单在长期卧床患者基础护理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采用细化、量化护理计划单,对长期卧床患者落实基础护理后的效果.方法利用典型病例,制订详细的便于执行的护理计划,并以点带面具体落实.结果实施细化、量化的护理计划单以来,长期卧床患者的基础护理措施得到落实,护理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增加.结论实施细化、量化护理计划单后,护理措施落实到位,使长期卧床患者得到周到细致的护理,提高了护理质量,提高了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消除了患者及家属的后顾之忧.

    作者:张晓飞;杨玉杰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热疗联合化疗治疗肿瘤的护理

    我院对212例中晚期恶性肿瘤采用多功能微波局部透热治疗联合化疗的护理进行了研究,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杨连;郑淑敏;王丽娜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护理本科生留置导尿术带教方法的探讨

    留置导尿术是护理专业护生必须掌握的一项护理技术操作,在导尿用物齐备、患者合作的情况下,护理本科生掌握该项操作并不难,但随着一次性导尿包的临床普及与应用,有些导尿包内用物在质量及数量方面存在缺陷,给该项技术操作带来一定难度.另外,在临床实际操作时常遇到患者合作不佳的现象,因此,护生在进入临床实际操作时常表现为畏惧、束手无策甚至躲避操作的现象.笔者基于以上原因改革了留置导尿术教学方法,经实践评价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作者:朱雪梅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突发性传染病病区污物桶的设计与应用

    目前,国内SARS病区使用的常规污物桶容量不够大,使用者扣盖时产生的风易使桶内尘粒直接飞扬,造成使用者的面部污染,为保护医务人员,减少桶内尘粒对使用者造成的污染,我们设计了一种60cm×60 cm×80 cm的新式污物桶,并在桶内边缘加一个长53 cm、宽11cm的挡风板,于2003年6-8月在我院SARS病区发热门诊应用,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作者:卢惠容;赵爱兰;方振香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观察及护理16例

    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SMVT)是一种危重急腹症,病死率达32%[1],约占肠缺血疾病的15%~20%[2].因其临床症状及体征无特异性表现,早期诊断相当困难,往往需要术中才能确诊,误诊率高达90%~95%[1].现将我院2000年1月-2005年6月收治的16例SMVT患者的观察及护理报道如下.

    作者:刘爽;苏丽娟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扫描的护理150例

    冠状动脉疾病(CAD)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常见病,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早期预防及诊断CAD可以有效地降低本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多层螺旋CT以其扫描速度快、无创伤及分辨率高等特点,使得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MSCTA)在临床上得以广泛应用.本研究通过对150例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患者的分析,总结了MSCTA扫描中的护理技术,现报道如下.

    作者:高丽;陈鹏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1例永久型心脏起搏器置入术后异物反应患者的护理

    心脏永久型起搏器置入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为:电极导线脱位、折断,起搏阈值升高,起搏器综合征,感染,起搏器囊袋血肿,心脏穿孔和心脏压塞,血栓形成等[1],相关的护理研究也常见报道,但有关术后出现异物反应的报道较为少见.1989年以来,我院置入永久型心脏起搏器203例,仅在2003年12月有1例对心脏起搏器出现异物反应,经过精心治疗护理,患者康复,起搏器功能良好,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丽萍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不孕症妇女心理状态分析及护理

    不孕症妇女指婚后未避孕、有正常性生活、同居2 a而未曾受孕者[1].近年来,我国青年人结婚及生育年龄普遍后延,加之环境污染、社会因素、性传播疾病等诸多因素的不良影响,使不孕症患者明显增加.为了在临床上早诊断、早治疗,世界卫生组织在<不孕夫妇标准检查与诊断手册>(1995)中将不孕症的诊断年限确定为1 a,并已逐渐得到了医学界的认同.在我国,约10%的已婚夫妇不能生育.

    作者:周耀;张晗;张欣宗;张凡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实施整体化护理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实施整体化护理后的效果.方法对105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实施了整体化护理,观察患者血压异常变化的发生率、穿刺成功率、内瘘闭塞率、住院率、满意率及检测血白蛋白(ALB)、血清前白蛋白(PA)、血红蛋白(Hb)等指标,与血液透析未实施整体化护理的96例患者的各项指标相比较.结果整体化护理实施后比实施前血液透析患者ALB、PA、Hb等指标都明显上升(P<0.05).血压异常发生率明显下降(P<0.05),穿刺成功率明显上升(P<0.05),内瘘闭塞率明显下降(P<0.05),住院率明显下降(P<0.01),满意率明显上升(P<0.01).结论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实施整体化护理有明显的效果.

    作者:曹玉兰;黄飘;颜香清 刊期: 2006年第09期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