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惠容;赵爱兰;方振香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与外界接触愈加频繁,因各种意外造成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越来越多.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由于意识障碍、长期卧床、脱水治疗等原因常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1].DVT不但影响患者肢体功能,增加医疗消耗,严重者还可因血栓脱落阻塞较大肺动脉,造成肺栓塞而致患者猝死.所以,对重型颅脑损伤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有效预防与护理,是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医疗费用和死亡率的关键.2002年6月-2003年12月,我院神经外科对20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实施预防性护理,仅1例患者发生DVT,收到明显的成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燕华;罗玉容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综合医院建立重症监护病房(ICU),主要收治病情危重或有潜在生命危险的患者,有助于提高危重患者的抢救存活率.这就要求ICU护士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熟练掌握监护急救技术,向患者提供优良的护理.因此,重症护理教育在提高ICU护士重症护理水平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现就ICU护士培训的新进展作一综述,为探索重症护理教育体系和模式提供参考.
作者:蔡艳芳;覃喜香;周玉华 刊期: 2006年第09期
我院于2003-2005年度招聘护士过程中开展了个性特征筛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小明;叶政君;陈银翠;张贵凤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气管插管全麻患者术后呼吸道并发症的预防方法.方法将100例普外科行全麻气管插管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实验组分别于术前15 min,术后麻醉清醒3 h用自制中药油剂喷喉,对有留置胃管患者插胃管前及拔胃管前再喷喉1次,对照组常规用药物(庆大霉素加地塞米松)雾化吸入.结果术后呼吸道并发症如疼痛、声嘶、充血、水肿、咳嗽、咯痰等,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x2值=6.001 9,P<0.05,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气管插管全麻患者术前术后采用中药油剂喷喉,可起到局部清热解毒、消炎止痛、润滑气道、保护呼吸道黏膜的作用,便于麻醉插管,减少术后呼吸道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张宏;薛澄淋;高雁娟;容庆丰;袁淑卿 刊期: 2006年第09期
2002年9月-2004月6月,我科通过采用经皮穿刺快速置管腹膜透析术抢救了24例重症药物中毒患者,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施宇;李素侠;吴淑华 刊期: 2006年第09期
自上个世纪末香港专科护士教育起步以来,现全港已培养专科护士200多人.香港专科护士的培养走过了10余年的路程,培养的模式在不断地变更,从曾经的本科教育到现今的硕士教育,护生的入学要求也在随之改变.
作者:冯先琼;曾继红;李晓玲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了解对卧床重症患者实施基础、生活护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方法2003-2004年,对卧床重症患者的护理实施情况进行回顾总结,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应用于护理实践.比较新护理措施实施前后的护理质量.结果采取有效改进措施前后,基础、生活护理等存在问题的发生率差异显著(P<0.05或P<0.01),患者满意度明显上升.结论加强护理质量的管理,是提高基础、生活护理质量的有效措施.
作者:毛秀莲;袁小玲;雷粤华 刊期: 2006年第09期
心脏永久型起搏器置入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为:电极导线脱位、折断,起搏阈值升高,起搏器综合征,感染,起搏器囊袋血肿,心脏穿孔和心脏压塞,血栓形成等[1],相关的护理研究也常见报道,但有关术后出现异物反应的报道较为少见.1989年以来,我院置入永久型心脏起搏器203例,仅在2003年12月有1例对心脏起搏器出现异物反应,经过精心治疗护理,患者康复,起搏器功能良好,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丽萍 刊期: 2006年第09期
自从Neiman(1980年)提出强迫与抑郁为常见的共存症状以来,许多临床研究表明:强迫症常见的并发症是焦虑、忧郁,而抑郁症中也常伴有强迫症状[1].目前临床公认的Hamilton抑郁量表(HAMD)[2]中,强迫症状被列入评定抑郁症状的一项常规内容,可见两者的密切关系.本研究调查了伴强迫症状抑郁患者的症状学特征,并与不伴强迫症状的抑郁症患者进行病例对照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梅映台;杨丽芬;潘君玲;马平都;陈志恩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旨在明确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含义,并提出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预防对策.方法根据实际工作所采取的措施和相关知识,提出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防护对策.结果防护对策是各级管理人员重视、关心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工作中遵循标准预防原则;加强临床医务人员艾滋病及职业暴露的相关知识的全员培训;执行普遍预防措施(UP),把UP当作工作常规;发生HIV职业暴露作好伤口处理、登记并报当地疾控部门;暴露发生后即时及第4周、第8周、第12周及6个月对HIV抗体进行检测及随访.结论当前医护人员的艾滋病防护知识不足,必须加紧培训;争取立法把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纳入工伤范畴,以解除医务人员的后顾之忧.
作者:黄芳玲 刊期: 2006年第09期
2005年1月,我院顺利地通过了北京市第2周期医院评审.通过评审,为手术室的管理工作提供了一种思路,使手术室护理工作更加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现报道如下.
作者:郭莉;何玮;杨燕平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足部带蒂岛状皮瓣转移术的护理方法.方法对19例足部软组织缺损的患者进行带蒂皮瓣转移术的护理.术前护理包括皮肤护理、个体化心理行为辅导及病室配置.术后护理包括肢体放置、转移区皮瓣的护理、血管危象的观察及护理、正确应用抗凝药、游离取皮区的护理和踝关节功能锻炼.结果18例皮瓣完全成活,1例皮瓣坏死,经Ⅱ期植皮后,皮瓣愈合良好.结论全面精心的临床护理是足部带蒂岛状皮瓣转移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作者:霍建珊;朱国兴;陈妙霞;危笑珍 刊期: 2006年第09期
在儿科静脉输液中,经常遇到输注一些刺激性强的药物,如甘露醇、化疗药物、静脉营养液等,从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液(一般为手背静脉,留置时间为48~72 h)常可引起静脉炎或血栓性静脉炎,表现为从注射部位静脉开始,沿静脉走向,受累静脉发红或色素沉着、疼痛、血管变硬呈条索状以至血流受阻,长期输液患儿终导致外周静脉穿刺困难而加重患儿躯体上的痛苦.为了减轻患儿痛苦,延长静脉留置针使用时间,从2003年起我科开始采用穿刺前臂头静脉置管的方法,共置管286人次(年龄3~16岁),一次置管成功率达95%,留置时间为5~22 d,无局部感染和静脉炎发生,解决了一些因各种因素不能行PICC或CVC置管患儿输注刺激性药液的需求,现报道如下.
作者:陆亚红;张超琅 刊期: 2006年第09期
妊娠期乳腺癌是一类特殊类型的乳腺癌.由于哺乳期乳腺癌患者内分泌的变化及其对癌瘤的影响与妊娠期乳腺癌相似,故将二者统称为妊娠期乳腺癌.其诊断标准为妊娠期、哺乳期和产后一年内确诊的原发乳腺癌[1].国外报道,其占全部乳腺癌的1%~2%,国内报道为1%~8%[2].妊娠期乳腺癌患者,在忍受病痛的同时,精神也受到严重创伤,其心理活动既有与一般乳腺癌患者相同的共性,又有妊娠期的特殊变化.1999年4月1日-2005年12月31日我科共收治9例妊娠期乳腺癌患者,并对患者的心理活动进行了动态观察和心理护理,现报道如下.
作者:杨秀玉;刘非;张莹娟 刊期: 2006年第09期
大小便标本送检是住院患者的常规检查之一,是反映患者病情基本的实验指标之一,但是临床上由于各种原因患者大小便标本不能及时留取送检,特别是大便标本,有的患者甚至到出院仍未留取,这样既影响了临床疾病的诊断及治疗,也影响了医院的病历质量.为了解影响住院患者大便标本留取的原因和行为干预的有效性,提高标本留取的及时性.本研究应用调查表,对影响住院患者大便标本留取的原因进行调查,并制订了相应的对策,现报道如下.
作者:詹敏娟;郑建萍 刊期: 2006年第09期
冠状动脉疾病(CAD)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常见病,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早期预防及诊断CAD可以有效地降低本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多层螺旋CT以其扫描速度快、无创伤及分辨率高等特点,使得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MSCTA)在临床上得以广泛应用.本研究通过对150例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患者的分析,总结了MSCTA扫描中的护理技术,现报道如下.
作者:高丽;陈鹏 刊期: 2006年第09期
2001年,我科分别引进美国B-D公司和德国贝朗公司生产的留置针在临床试用.按照美国B-D公司产品说明书的建议,留置时间为3~5 d,好不超过1周[1,2].德国贝朗公司留置针的留置时间为成人3 d.李晓燕等[3]通过对50例应用静脉留置针患者的观察,发现平均留置时间8~9 d.为进一步探讨留置针的佳留置时间,我院2004年5月-2005年3月,对应用静脉留置针患者进行局部观察并在拔管后对管头进行细菌培养,现报道如下.
作者:周守凤;王艳;张平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采用细化、量化护理计划单,对长期卧床患者落实基础护理后的效果.方法利用典型病例,制订详细的便于执行的护理计划,并以点带面具体落实.结果实施细化、量化的护理计划单以来,长期卧床患者的基础护理措施得到落实,护理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增加.结论实施细化、量化护理计划单后,护理措施落实到位,使长期卧床患者得到周到细致的护理,提高了护理质量,提高了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消除了患者及家属的后顾之忧.
作者:张晓飞;杨玉杰 刊期: 2006年第09期
本研究就本院年轻护士对操作技能培养的认知状况进行了相关调查,以期找到切实有效的培养年轻护士技能的方法,现报道如下.
作者:朱胜春;金钰梅 刊期: 2006年第09期
我院对212例中晚期恶性肿瘤采用多功能微波局部透热治疗联合化疗的护理进行了研究,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杨连;郑淑敏;王丽娜 刊期: 2006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