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丽红;李瑞琼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加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CS)是治疗老年冠心病安全有效的方法[1].对老年人行PTCA+ CS可确保血运重建,提高老年患者生活质量,有效改善预后.但术后抗凝药物的合理应用直接关系到手术的成败[2].2001年1月~2002年2月,我科共施行28例老年患者PTCA+CS,术后住院期间均未见出血以及急性或亚急性血栓,现将抗凝治疗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张琳;涂国红 刊期: 2004年第05期
1999年,成立手术室护理员和临床主任成立急诊手术质量管理小组以来,我们就如何控制感染率、提高开放伤口的一期愈合率问题运用PDCA管理循环,明显提高了伤口一期愈合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方法介绍如下.
作者:安培芬 刊期: 2004年第05期
从2001年3月起,我们改进了静脉推注法,消除了因分离头皮针,微量空气进入头皮针栓而不易排除,随着静脉推注和输液进入血管,给患者及家属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压力,使进入机体内的药物既能达到所要求的总量,又减少了污染环节,操作简便,现将临床实践方法及结果介绍如下.
作者:狄成英 刊期: 2004年第05期
健康教育是指借助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通过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的教育活动,帮助人们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认识危害健康的因素,促使人们自觉地选择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减低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1].多数内科疾病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病人对相关健康教育内容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疾病的康复、预后.然而,由于护理专业开展健康教育的历史较短,尚未建立有效的质量控制管理体系,在管理方面对健康教育工作的要求和评价也基本局限在知识传递层面,缺乏效果评价[2].上述原因使健康教育质量难以保证.我院设计了健康教育评估、实施、检查量化评价记录单,于2002年7~12月对内科住院病人健康教育进行量化评价,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玉芬;张宝华 刊期: 2004年第05期
处于昏迷状态的病人意识丧失不能吞咽,而使胃管的推入失去引导,同时一次性硅胶胃管质地柔软,易于在鼻咽、口腔内屈曲、盘旋而造成置管困难.临床上常有因此而影响病人治疗的情况发生.为此,我们对常规硅胶胃管进行了改造,自制了带芯胃管用于临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赵娜俐;耿海英;孟琪;孟凡梅 刊期: 2004年第05期
便秘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使用开塞露帮助排便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尤其针对非器质性便秘的患者.开塞露是一种常用的通便药物,它用甘油或山梨醇制成,可刺激肠蠕动,软化粪便,达到排便的目的.然而有时使用开塞露后,达不到理想的效果,经我们反复临床实践,认为开塞露的使用效果与患者的卧位有密切的关系.2002~2003年,我们将73例非器质性病变的便秘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采用不同卧位使用开塞露,进行了效果观察,现报告如下.
作者:郑晓静;孙爱玲 刊期: 2004年第05期
乙状结肠代阴道成形术是治疗先天性阴道畸形的重要手段之一,但传统的乙状结肠代阴道术必须开腹行肠切除、肠吻合,手术创伤大,术后恢复慢,腹部遗留较大的手术疤痕,而电视腹腔镜手术技术的提高,为弥补不足提供了可能[1].2003年7月21日,我院实施了首例腹腔镜下乙状结肠代阴道吻合子宫+宫颈部位造口术1例,手术获得成功.先天性无阴道几乎合并无子宫或仅有痕迹子宫[2],但这名患者情况罕见,子宫有功能.手术既保留了年轻患者的子宫,并有生育的希望,又不需长期配带阴道模型,有利于保护患者健康的心理[3],随访至今恢复良好,现将手术配合报告如下.
作者:董桂福;穆燕 刊期: 2004年第05期
医院感染流行病学调查和监测是评价和判断医院感染控制和管理的主要方法[1].新生儿尤其是低体重出生儿、早产儿免疫功能低下,是医院感染的易感人群.我院是新生儿重症监护的网络医院,出入院患儿比较多,为确切了解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率和新生儿护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于2002年8月对新生儿重症监护室进行了1次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牛桂林 刊期: 2004年第05期
吴阶平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医学家和医学教育家,他不但具有高深的学术造诣,而且对如何学习和掌握医学知识有其独到的见解.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年出版的<院士趣闻录>中,刊载了吴院士的<两次口试的回忆>[1]一文,读后发人深思,特别是吴老关于实践、思考、知识三者之间辩证关系的认识,对于我们改进护理学基础课程(以下简称护基)的教学和指导学生学习等方面,具有若干重要的方法论启示.
作者:杨瑞贞 刊期: 2004年第05期
恶性高热(malignant hyperthermia,MH)是临床上罕见的以麻醉药为促发因素的致命性综合征[1].该病病因与遗传有一定关系,欧美白人发病率高,在亚洲及黄种人中发病率极低.特效药丹曲洛林问世之前,本病死亡率为79%~91%[2].近年来国内对MH的认识逐渐加深,但尚无护理方面成功配合抢救的探讨[1,3~5].我科成功地抢救了1例麻醉中吸入异氟醚后恶性高热患者,目前患者已康复出院,现将其抢救经过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唐艳平;王蕊 刊期: 2004年第05期
温热疗法(TTT)是一种重要的眼局部治疗方法,它通过裂隙灯显微镜或间接检眼镜上的相应透镜,将激光经透明的眼屈光间质,聚焦于视网膜或脉络膜病灶上,把热量以亚光凝固的水平传递给组织,引起细胞的损伤以至坏死来杀伤肿瘤或新生血管[1].对我科2002年6月~2003年7月23例患者使用TTT治疗,取得了较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童素莲;马莉;方素珍;吴伟娟 刊期: 2004年第05期
2002年国务院颁发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1]以及其配套文件<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试行)>[2](以下简称<规范>)对护理记录提出了新的要求.<规范>明确规定:护理记录是把病人发生的状况、症状或发生的事情加以说明,以及护士为此按照操作规程所执行的护理活动,病人接受护理后的反应结果,用医学术语表达出来.<条例>中将护理记录纳入了病人有权复印或复制的客观资料的范畴;同时也规定病历是医患双方举证的依据,护理记录也就成了处理医疗事故的重要法律文书.根据这些要求,护理记录应记录客观资料,内容上既要能体现病人病情变化及观察、指导康复,体现护理措施的连续性和护理效果,体现医生与护士之间、护士与护士之间的工作职责与法律责任等,同时又要有利于举证,有利于事故处理部门对事故的调查、分析,保护护士与病人的合法权益.
作者:顾则娟 刊期: 2004年第05期
自2002年9月以来,我们根据脊柱生理特点,设计了一种可调式洗头车,不但适用于颈椎骨折和术后病人,也适用于一般病人,而且病人非常满意,现介绍如下.
作者:向世琼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精神科工作由于服务对象的特殊性,病情变化的复杂性,意外情况发生的不可预测性,发生医疗纠纷或出现医疗事故的可能性较大,因此,在提高精神科护理工作有序性的同时,如何提高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以适应医疗改革的新形势,已显得越来越重要.本文就以下4个方面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关的防范措施.
作者:周芙蓉 刊期: 2004年第05期
胰岛素疗法是治疗糖尿病的主要措施之一,目前临床上使用不当的现象非常普遍,2002年3月~2003年3月,我院对83例糖尿病患者因使用胰岛素疗法而血糖控制不佳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耘;王秀芳;储玉琴 刊期: 2004年第05期
低位直肠癌病人行Miles手术后,改变了原有正常的生理排便方式,需要终生使用人造肛门,给其日常生活造成极大不便,生活质量也受到较大影响.加强直肠造口病人的健康教育固然重要,选择合适的人造肛门袋,以保护好造口周围的皮肤更不容忽视.2002年6月~2003年2月,我科以自制的人造肛门袋代替传统的肛门袋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肖岸英 刊期: 2004年第05期
脑外科患者常有躁动、谵妄等精神症状,常采用普通布制约束带来约束四肢,如约束时间长时,约束带常被搓成绳状,越拉越紧,局部皮肤易被勒伤,甚至影响肢体血液循环;尼龙粘扣清洗不方便,且使用时间久,黏性就会减弱,约束带易滑脱.我们对原普通约束带进行了改进,自制衬垫式约束带,经临床应用观察51例,无1例并发症发生,现将经验介绍如下.
作者:王美玲;任宏镭;纪玉桂 刊期: 2004年第05期
急性脑梗死发病后前3个月是患者运动功能恢复快的时期[1].因此,社区运动功能康复不容忽视.2002年1月~2003年4月,我们对1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运动功能康复训练,在住院期间由康复治疗师指导,出院后转入社区时,康复方案由康复治疗师制订,社区护士具体指导,并调动患者及家属主动参与,积极配合,将运动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注意事项、日常生活动作作为康复的主要内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牟利凤;徐涛 刊期: 2004年第05期
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araginase,L-ASP)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非何杰金淋巴瘤的联合化疗中的重要地位已经得到肯定.但在临床应用过程中,时有L-ASP不良反应发生,甚至出现危及生命的严重不良反应,需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本文结合临床实际,就L-ASP在联合化疗中的不良反应及护理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卢芳燕 刊期: 2004年第05期
休克是人体对有效循环血量锐减的反应,是组织血液灌流不足所引起的代谢障碍和细胞受损的病理过程[1].抢救失血性休克,紧急液体复苏是救治关键[2].为了提高留置针在休克患者抢救中的穿刺成功率,2002年2月~2003年7月,我们对失血性休克患者尝试用序贯法进行浅静脉留置,即先在肢体远端静脉用普通输液针穿刺成功后加压输液,使静脉充盈后再在其近端用留置针穿刺的操作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徐利平;陈小萍 刊期: 2004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