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少君
精神药物所致药源性肺水肿是指服用精神药物引起的肺血管外液体量过度增多而造成气体交换面积减少,肺换气量下降,使病人缺氧而发生的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1].有关精神药物引起的肺水肿护理的报道较少,为了探讨本病的临床特点以及护理对策,作者对本院2001年5月~2003年5月住院患者中发生药源性肺水肿的28例及所用精神药物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并提出护理措施,现报告如下.
作者:魏燕;田素英 刊期: 2004年第19期
长期卧床病人或由于疾病的限制不能或禁止翻身的病人,其基础生活护理一直都是护理工作的重点与难点.为此,我们自行设计了一种简易床架(见图1),将其应用于此类病人,通过近3年的实践,取得了满意效果.
作者:金英花;朱文娟 刊期: 2004年第19期
ICU患者精神障碍是指在ICU存在及发生的意识、情感及行为异常.包括通常所说的ICU综合征、ICU谵妄、术后急性精神障碍等.精神障碍的出现,既可能是疾病本身的临床表现,也可能是疾病发展变化的先兆征状,同时可导致延迟康复,其他并发症和死亡率增加,以及住院天数的延长和治疗费用的增加[1].为预防及减少ICU患者精神障碍的发生,故对其原因进行探讨并提出护理对策.
作者:陈斌;王玉莲;黄雪梅;毛芙蓉;王小平;岳涛 刊期: 2004年第19期
非接触眼压(NCT)是利用气体脉冲力将恒定的面积3~6 mm直径压平,由光电压压平检测系统测定压平此面积所需的时间,经计标计调节,汇总各系统的反应,并处理数据得出眼压值.该仪器自动程度高,不与角膜直接接触,可避免角膜擦伤、交叉感染等不良后果,而且操作简便、省时,因此得到临床广泛应用.但由于刚开始操作时,因为焦距不易对准,常常浪费较多的时间,或操作失败,现将临床实践中总结的方法介绍如下.
作者:蒋丽萍 刊期: 2004年第19期
职业倦怠(burnout)又称过度疲劳综合征(burnout syndrome),是临床心理学家费登伯格于1974年首次提出的.关于职业倦怠有临床和社会心理学两方面的观点:费登伯格的临床观点是工作强度过高,并且无视自己的个人需要所引起的疲惫不堪的状态;马勒诗和佩斯为代表的社会心理学观点则认为是情绪耗竭、性格解体、缺乏个人成就感、评价自我的意义与价值的倾向降低[1].近年来,国内不少学者对不同职业群体的职业倦怠现象进行了研究,有结果表明,工作应激是导致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2],职业倦怠在护理人员的身上表现的更加明显[3].笔者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就护士职业倦怠原因的形成和相应对策作一阐述.
作者:丁莉萍;叶志霞;王汉琴 刊期: 2004年第19期
按传统方法戴无菌手套,突出、难克服的问题是:戴第2只手套时,手套外面(无菌面)内卷造成无菌手套污染.笔者通过不断的观察、尝试、实践,根据物理力学知识找出了造成该问题的原因,进而采取针对性措施,改良了无菌手套的戴法,在教学实践中收到极佳效果.
作者:沈慧;李活青 刊期: 2004年第19期
股动脉穿刺术是血管介入治疗中至关重要的第一步,而穿刺点的有效压迫又是预防术后并发症的手段之一[1].我国自开展血管内治疗后,股动脉穿刺点常规用绷带加压包扎或砂袋压迫[2].以多大的压力,既能达到止血目的,又能减轻病人不必要的痛苦,到目前为止,尚无一个明确而有效的界定范围,现就研究目的介绍如下.
作者:先升萍;贺葵;李霞 刊期: 2004年第19期
为使肢端输液针尖固定良好,免受衣被碰压,同时给患者创造一个自我护理的条件,我们研制了一种透明的围裙式输液护罩,经临床应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现将制作要点及应用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恽菊香;胡维英 刊期: 2004年第19期
氧气吸入疗法(以下简称氧疗)是临床上应用为广泛的医疗护理技术之一,任何原因引起的人体组织缺氧均需给予氧气吸入,以改善缺氧症状.随着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实施,各项医疗记录资料均被要求作为有效的法律证据予以保存,氧疗作为急救和治疗的主要措施,尤其应保证记录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同时,病人作为特殊的消费群体,其自我维权意识也日益增强,规范医疗收费势在必行.为此,我们设计了一种氧疗记录卡,既可以记录病人的用氧和护士的巡视情况,又可以快速查明输氧费用,现将设计与应用方法介绍如下.
作者:樊俭;王裕珍 刊期: 2004年第19期
随着影像学以及手术技术的进步,保肢术越来越常用.由于骨盆的解剖比较复杂,手术切除肿瘤的风险较大,重建骨盆稳定性和髋关节功能的方法不成熟,手术后的并发症较多.因此,骨盆恶性肿瘤的护理具有很大的挑战性.本文对1995~2002年实施过保肢手术的15例髋臼周围恶性肿瘤患者的护理进行总结,现报告如下.
作者:任英;汪四花;张丹群 刊期: 2004年第19期
随着显微外科手术技术的飞速发展,眼科手术已经经历了从传统手术到显微手术的飞跃,显微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疗效好的特点.现代护理学追求的是以人为本的护理新理念,为了减少玻璃体切割手术病人的术后不适,提高病人术后的活动便利,我们改变了传统的术后需双眼加压的包扎方法,对100例单眼玻璃体切割术的患者用不同的包扎方法做了跟踪观察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徐烨红;吴祎玮;黄茵 刊期: 2004年第19期
张力性气胸为食管贲门癌术后严重并发症,观察抢救不及时可致患者死亡.我院2000年3月~2001年3月共治疗食管贲门癌患者587例,发现张力性气胸17例,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赵锐瑾;周丽华;姜曙娟 刊期: 2004年第19期
为探讨高血压脑出血病人既达到吸净痰液保持呼吸道通畅,又不引起病情变化较为理想的有效吸痰效果,现将2000年7月~2003年7月在我科住院的36例高血压脑出血病人随机分成A、B 2组(在吸痰时间、压力、吸痰管大小、湿化液及其滴速均相同的条件下),分别采用使病人轻度咳嗽、剧烈咳嗽的方法进行吸痰,对血压(IBP)、动脉血气、痰量、听诊肺部情况变化进行对照观察.
作者:林伟芬;韦柳青;李丽菊;石萍;韦春开 刊期: 2004年第19期
随着护理模式的转变,在骨科临床护理工作中,科学有效的健康教育,能对病人起到减轻痛苦、促进健康、减少残疾、提高生活质量的作用.临床资料健康教育对象为2002~2003年住院病人428人,其中男306人,女122人,干部16人,工人264人,农民102人,学生46人,年龄7~60岁,初中以上文化302人,初中以下121人,文盲5人.
作者:周敏兰 刊期: 2004年第19期
经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简称PICC)的技术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但直到20世纪80年代应用于临床,90年代后期在我国开始使用.近年来,很多医院已陆续应用于经周围静脉输液困难的病人.其技术特点是用高生物相容性的、很细的导管由肘前静脉插入至上腔静脉[1].PICC具有操作方法简单、穿刺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无严重并发症等诸多优点,其作用可替代中心静脉而无中心静脉置管的诸多并发症.本文就PICC的适应证、操作方法、置管术后护理及并发症的防治综述如下.
作者:黄红健;彭南海;柏屏 刊期: 2004年第19期
球麻痹即延髓麻痹,它是指脑干病变可损及舌咽迷走神经的核及脑干内纤维,双侧延髓病变引起的舌咽、迷走神经为主的后组颅神经麻痹称为球麻痹[1].其临床特点为吞咽困难,饮水呛咳,构音不清,声音嘶哑等,以往遇到此类病人,护士用常规胃管置入法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且反复置入,增加病人的痛苦,同时反复插管还会导致病人鼻咽部黏膜的损伤、水肿等[2].我院2000年3月~2003年9月开始对球麻痹病人采取区别于常规胃管置入法的球麻痹胃管置入法,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朱月玲;李辉;陈月 刊期: 2004年第19期
临床上,由事故导致的脊柱创伤合并胸外伤的患者常见.由于病情的特点,患者发生肺部并发症的几率很高,因此,给予患者肺部早期的综合预防护理显得尤为重要.1999年7月~2003年3月,我科收治22例脊柱创伤合并胸外伤患者,现将护理报告如下.
作者:王明珠 刊期: 2004年第19期
笔者于2000~2002年被派往新加坡国立大学医院(NATIONAL UNIVERSITY HOSPITAL)手术室进修学习,收获颇多,现就常见的手术室职业危险因素并结合新加坡手术室护士的职业防护措施加以简单介绍,以供借鉴.
作者:谷迪丹 刊期: 2004年第19期
2003年1月至今,笔者采用了已经废弃的盛抗生素玻璃小瓶,用于在临床中折断安瓿的方法,不仅简便易行,且收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效果,现介绍如下.材料与制作取用过的盛抗生素带盖玻璃小瓶数个,玻璃小瓶内容积为13ml或25ml均可,去盖,用生理盐水将其内残留药液反复冲洗干净后,倒置晾干,用治疗巾包好,送供应室消毒,以备用.
作者:陈艳玲;陈智玲 刊期: 2004年第19期
手术是一项需要主刀医生、助手、麻醉师以及手术室护士之间密切配合才能顺利完成的复杂工作,不论哪一个人出了失误,都可能影响手术的成功,以至给病人带来巨大的痛苦,甚至是死亡[1].1996年1月~2001年12月,我们统计各种手术9 486例次中发生手术室护理缺陷6例,并对此6例的护理缺陷进行分析,为杜绝差错事故的发生,吸取教训,确保医疗护理安全,制订了防范措施,2年多来未发生护理缺陷,现介绍如下.
作者:王秀华 刊期: 2004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