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慢性乙型肝炎肝组织损伤与血清学指标相关性分析

黎新平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 肝组织病理, 血清学指标
摘要:目的了解肝组织损伤程度与慢性乙型肝炎血清学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50例慢性乙肝病例的肝活检及血清学指标资料,按病理分级分期分为4组,比较肝组织损伤程度与血清学的关系.多组间均数比较采用One-Way ANOVA分析,相关分析采用Spearman分析.结果肝组织炎症活动度与肝功能中的ALT和AST相关(r=0.666和r=0.655),与Alb无相关(r=0.273).肝组织纤维化程度与血清纤维化指标HA、PC-Ⅲ和Ⅳ-C相关(r=0.528、r=0.458和r=0.387),与LN无相关(r=0.206).肝组织病理分级分期与血清HBV DNA含量无相关(r=0.220).结论肝组织损伤与血清学ALT、AST、HA、PC-Ⅲ和Ⅳ-C相关,与HBV DNA含量无相关.
浙江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血管内皮因子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因子(VEGF)在结直肠癌的表达及其与肿瘤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二步法检测41例结直肠癌患者癌黏膜的VEGF达情况.结果VEGF在结直肠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65.9%,有淋巴结转移患者的表达率较高.随着Dukes分期的增高,VEGF阳性表达率逐渐上升.结论结直肠癌中VEGF的阳性表达与肿瘤的转移关系密切,对判断疾病的进展和预后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司马军;韩石平;金弢;仇容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蚕豆病106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并总结蚕豆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06例蚕豆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蚕豆病的发病可见于各年龄组,男性多于女性,大多数为9岁以下儿童(83%);全年均有发病,5月份蚕豆上市时多发(49%);潜伏期为4小时~8天;多为进食新鲜蚕豆而发病(92%).结论蚕豆病目前无根治方法,蚕豆病患者或有蚕豆病者家族史,应禁食蚕豆或蚕豆制品,以防发病.治疗以反复输血、肾上腺皮质激素为主,成分输血安全可靠.

    作者:包森和;陈丽娟;周云飞;陈高梁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文拉法新与洛哌丁胺联用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31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文拉法新与洛哌丁胺联用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的疗效与不良反应.方法58例伴有情绪障碍的腹泻型IBS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用洛哌丁胺2~4mg,治疗组同时加用文拉法新75~175mg,疗程均为6周.结果治疗组第4周、6周末的有效率为87.10%,96.77%;对照组为48.15%,62.96%,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文拉法新与洛哌丁胺联用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有较好效果,不良反应轻.

    作者:毛奕;朱跃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肝内胆管切开U管引流治疗恶性胆道梗阻(附13例报告)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切开U管引流治疗恶性胆道梗阻.方法采用肝内胆管切开U管引流治疗13例肝门部恶性胆道梗阻,对手术效果及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13例病人无手术死亡,2~3周内黄疸减退,生存时间延长.结论肝内胆管切开U管引流治疗肝门部恶性胆道梗阻,手术效果良好,是一种简便、安全的手术方法.

    作者:陈君武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米非司酮联合甲基睾丸素治疗围绝经期子宫内膜单纯性增生过长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米非司酮配伍甲基睾丸素治疗围绝经期子宫内膜增生过长的临床疗效.方法40岁以上经B超和诊断性刮宫确诊为围绝经期子宫内膜增生过长患者180例,给予(米非司酮25mg+甲基睾丸素5mg)/d口服连续3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后B超检查子宫内膜厚度,检测血清激素水平、诊刮行子宫内膜病理检查;并观察月经恢复时间.结果用药前、后子宫内膜厚度分别为(6.12±1.34)mm和(3.23±0.97)mm;用药后血清LH、T水平显著升高(P<0.01);P、E2显著降低(P<0.01),FSH、PRL无明显改变维持在卵泡早期水平.治疗3个月后病理检查提示子宫内膜腺上皮呈增生早期改变,腺体分泌活动受到抑制;间质致密,水肿消失.贫血患者血红蛋白均有不同程度的回升.治疗期间,所有患者全部闭经,停药后8~67天月经恢复,平均23天;112例进入绝经期;其余68例恢复月经,其中37例(54.4%)月经量减少.结论米非司酮联合甲基睾丸素治疗围绝经期子宫内膜单纯性增生过长具有较为满意的疗效;但在使用剂量、时间和方法上还需进一步探讨.

    作者:汪芳;郑华凤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小儿肠套叠26例误诊分析

    目的了解小儿肠套叠的误诊原因.方法对26例误诊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6例中18例行空气灌肠,成功11例,成功率61.1%;15例行手术治疗,其中5例行坏死肠段切除,本组痊愈25例,死亡1例,因伤口裂开及水电解质失衡、多脏器衰竭治疗无效死亡.结论对不典型病例应耐心询问病史,仔细检查腹部并行肛门指检,必要时行B超或空气灌肠,可减少误诊.

    作者:毛春芬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脊柱骨质疏松症和转移瘤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脊柱骨质疏松症和转移瘤的疗效和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局麻后,在C形臂X光机透视监控下进行经皮椎弓根穿刺,针尖在椎体中部即停止进针,用碘必乐行椎体造影,后用螺旋加压器将调制好的骨水泥注入椎体.结果骨质疏松症8例(病椎11节)、转移瘤5例(病椎16节)27节病椎中26节手术成功,术后2个月以上随访,病椎部位疼痛基本消失10例,疼痛减轻3例,其中1例胸4椎体穿刺后出现胸前壁剧痛和穿刺同侧下肢麻木,均经保守治疗1周症状消失.结论PVP治疗脊柱骨质疏松症和转移瘤,能够凝滞病变、强化椎体、缓解疼痛,是一种治疗效果较好的微创技术.

    作者:张东泉;王炜;吴陈兴;徐石峰;江涌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氟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C反应蛋白的影响

    目的探讨氟伐他汀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早期应用对患者血浆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影响.方法132例ACS患者(急性心肌梗死58例,不稳定性心绞痛7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除用ACS常规治疗外加用氟伐他汀80mg,每晚口服,对照组: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溶栓+阿斯匹林+硝酸甘油+β受体阻滞剂+低分子肝素+ACEI;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和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治疗不溶栓,其余同STAMI.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CRP的水平.结果治疗组CRP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的CRP水平未见明显变化(P>0.0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氟伐他汀在ACS患者中早期应用可显著降低血浆CRP水平.

    作者:朱学根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乌司他汀治疗烧伤脓毒症20例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乌司他汀(Ulinastatin,UTI)对烧伤脓毒症的治疗作用.方法40例烧伤脓毒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两组均经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UTI治疗.测定两组确诊脓毒症时以及确定后第7天的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factor-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浓度,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脓毒症持续时间以及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的发生率.结果乌司他汀治疗后,脓毒症患者的血浆TNF-α和IL-6浓度比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均P<0.01).治疗组脓毒症的持续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但两组MODS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治疗组发生MODS 3例,对照组4例).结论乌司他汀对烧伤脓毒症有确切的治疗作用.

    作者:张庆洋;赵仲农;孙建平;张水良;陈高才;孟朝辉;刘文阳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口服降糖药与中效胰岛素合用治疗糖尿病42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单用口服降糖药效果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加用单次中效胰岛素(NPH)的疗效.方法42例口服药物治疗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晚间一次合用中效胰岛素治疗,共治疗8周,记录合用前后的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结果加用单次NPH后的空腹及餐后血糖均得到明显控制,HbA1C显著下降.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单次应用NPH与口服降糖药合用能有效控制血糖.

    作者:吴建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纤维支气管镜诊断单纯支气管内膜结核38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纤维支气管镜对胸片阴性的早期单纯支气管内膜结核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38例患者的临床特点和纤维支气管镜镜下特征和影响病原学、病理检查结果的因素.结果38例中行支气管镜检查毛刷涂片确诊为65.79%,病理活检为76.32%,阴性率为3/38(7.89%).而胸片与CT对早期支气管内膜结核检查的临床意义不大.结论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对确诊胸片阴性的单纯支气管内膜结核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凌凤鸣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胃间质细胞瘤2例报告

    胃间质细胞瘤临床较为少见,本院收治2例并进行手术及术后放射治疗,现报道如下.

    作者:卢健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曲马多辅助硬膜外阻滞麻醉预防胆囊切除术中牵拉反应的对比分析

    目的评价曲马多作为硬膜外阻滞辅助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方法硬膜外阻滞下行单纯胆囊切除术70例,随机分为两组,曲氟组35例,静脉滴注氟哌利多5mg和曲马多100mg;杜氟组35例,静脉滴注氟哌利多5mg和杜冷丁50mg.观察两组病人的镇静程度、内脏牵拉反应和对循环呼吸影响.结果两组病人术中镇静程度和SpO2变化元显著性差异(p>0.05);曲氟组对抗牵拉反应明显优于杜氟组(p<0.01),而胆心反射出现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两组均有良好的镇静作用,SpO2和PR变化轻微,曲氟组抗内脏牵拉反应优于杜氟组.

    作者:周春莲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血液制品抗HCV酶免疫检测方法探讨

    目的通过对各种抗HCV酶免疫试剂检测效果的比对分析,寻求合适的检测方法.方法抗HCV阳性血清,分别用国产第二代抗HCV ELISA试剂、进口第三代抗HCV ELISA试剂进行测定,结果分别与分片段试剂及RT-PCR测定结果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进行配对组合,以达到较高的检出率.结果以RT-PCR测定结果为标准,国产试剂平均检出率为65.24%,进口试剂平均检出率为80.32%,两者比较P<0.01;以分片段试剂测定结果为标准,进口试剂与国产试剂对HCV-C区、NS5区检出率比较,P<0.01;二种试剂配对检测提高了检出率.结论进口第三代试剂比国产试剂检出率高,血站进行HCV检测宜用进口试剂;采用二种互补性好的试剂联合检测有助于提高检出率.

    作者:吴国桥;茹兴龙;鲍红日;吴士定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肝源性溃疡36例诊治分析

    目的提高对肝源性溃疡的诊断与治疗认识,及其在消化道出血病因中所占地位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本院收治的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65例中,确诊肝源性溃疡的36例,观察其发病年龄、临床表现、溃疡部位及出血部位,并予奥美拉唑针(40mg/次,2次/天)加内镜下止血综合治疗.结果肝源性溃疡占本组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21.8%,36例患者综合治疗获止血者31例,有效率为86.1%,死亡1例,死亡率为2.78%.结论肝源性溃疡是构成肝硬化门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原因,综合治疗止血率较高,死亡率较低.

    作者:徐芳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液基超薄细胞学检测宫颈病变的临床分析

    目的应用液基薄层细胞学(TCT)检测宫颈病变.方法对656例轻度以上宫颈糜烂、有接触性出血的门诊患者及本人自愿要求检查者宫颈行TCT检查分析.结果656例患者TCT检查结果,宫颈病变发生率达75.76%.其中良性细胞改变320例(占48.78%),宫颈上皮内病变177例(占26.98%),宫颈上皮内病变发病率31~40岁为高发年龄阶段,20~30岁为第二高发年龄阶段.结论宫颈疾病趋向年轻化,发病率高,新柏氏TCT系统可提高宫颈病变的检测率及准确性.

    作者:沈秀君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胸腔穿刺置管闭式引流术在胸腔积液诊治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胸腔穿刺置管闭式引流术在胸腔积液诊治中的作用.方法胸腔穿刺置管闭式引流术与胸腔穿刺在98例胸腔积液患者中临床应用的比较.结果胸腔穿刺置管闭式引流术组在积液抽尽时间、操作所需时间、减少不适反应均较胸腔穿刺组有优越性.结论胸腔穿刺置管闭式引流术在临床应用中有较好的实用性及优越性.

    作者:陈军红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平板运动试验对女性冠心病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平板运动试验对女性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本院1998年1月至2003年12月冠心病女性住院患者56例,与同期的冠心病男性住院患者100例进行平板运动试验与冠脉造影(CAG)对照分析.结果平板运动试验对女性冠心病诊断的特异性和准确性较低(P<0.01),尤其是围绝经期女性;且TET假阳性组ST段下移持续时间、幅度均显著少于真阳性组(P<0.01),ST段下移导联数也显著少于真阳性组(P<0.01).结论女性尤其是围绝经期女性平板运动试验特异性和准确性较低,诊断意义较男性小,应结合其它相关指标以提高诊断准确性.

    作者:钱跃秀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经尿道等离子切除术治疗前列腺增生症93例

    目的探讨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切除术(PKRP)治疗前列腺增生(BPH)的临床疗效.方法PKRP治疗BPH93例,随访1~9个月.结果手术过程顺利,无输血和中转开放手术,术后症状均有改善,大尿流率由术前2.6~6.5ml/s上升至术后1周的9.1~27.2ml/s.结论PKRP安全性好,并发症少,疗效确切,易学习掌握.

    作者:朱建龙;鲍文朔;周剑荣;陈乐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CT诊断及预后探讨

    目的分析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CT表现及其预后.方法选择出生后3~10d有临床症状的患儿作第1次CT检查.选取颅脑内有异常改变的患儿78例.分别作多次CT复查,并均摄取15至20幅图像存档.结果HIE病灶范围广,伴出血预后差,病灶密度低,发生后遗症机率高.结论CT检查对HIE病灶范围、密度、有否合并颅脑出血及预后能作出比较正确的评估.

    作者:虞敬国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浙江实用医学杂志

浙江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浙江省卫生厅

主办:浙江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