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磁共振延迟增强扫描对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与ECG和UCG的对比分析

杨晓彤;杨晓庆;戴兴社

关键词:心肌梗塞, 磁共振成像, 超声心动描记术, 心电描记术
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延迟增强扫描对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14例心肌梗死患者均行磁共振延迟增强扫描,分析结果并与心电图(ECG)及超声心动图(UCG)对比.结果:14例心梗患者共分析238个节段,其中低灌注及灌注缺损节段共102(42.9%)个,磁共振延迟增强结果显示128(53.9%)个节段对比剂滞留呈高信号坏死改变,61个延迟高信号节段对应室壁ECG导联无病理性Q波出现,5例UCG未见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结论:心脏磁共振多序列扫描可在一次检查中完成,它无创、空间分辨率高,可获取心脏形态、功能信息,延迟增强扫描可识别心内膜下心肌梗死,区分透壁程度,鉴别活性心肌,间接判断冠脉血管病变情况,对心肌梗死的诊断、预后判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相关文献
  • 高频超声对健康志愿者及肝硬化患者颈段胸导管的评价

    目的:探讨超声显示颈段胸导管结构的方法,并监测肝硬化对患者胸导管的影响.方法:利用高频超声对90例受检者(其中健康志愿者组45例,肝硬化患者组45例),于左侧椎静脉与颈内静脉夹角水平观察颈段胸导管形态、管腔结构及淋巴回流情况,并对胸导管的内径进行测量,对比两组间数值的差异.结果:成功显示颈段胸导管82例(显示率92%),其中正常对照组39例(显示率86%),肝硬化组43例(显示率95%).颈部胸导管于左颈部颈内静脉与椎静脉之间注入左静脉角55例(71%)或注入左侧锁骨下静脉27例(29%),显示为管状或梭形.超声可显示胸导管的管腔结构及淋巴回流情况.正常对照组及肝硬化组胸导管内径分别为(2.51±0.5)mm、(4.6±2.5)mm.淋巴回流次数:健康志愿者组4-6次/分,肝硬化患者组0~1次/分,两组间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高频超声可较清晰的显示颈段胸导管的管腔结构及淋巴回流情况,具有可信、无创、方便等优越性,值得在临床中应用.肝硬化患者胸导管异常超声影像表现为内径较正常对照组增宽,淋巴回流次数减少.

    作者:邓肖群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肝移植术后管腔重建相关并发症的介入治疗

    目的:探讨介入技术治疗肝移植术后血管和胆管管腔重建相关性并发症的可行性.方法:肝移植术后共有16例相关并发症患者接受介入治疗,其中肝动脉狭窄4例,肝动脉血栓形成2例,门静脉狭窄并血栓形成1例,胆管吻合口狭窄9例.肝动脉狭窄行球囊扩张(PTA)或内支架治疗,肝动脉血栓形成行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门静脉狭窄并血栓形成行溶栓、支架置入及分流道栓塞治疗,胆管吻合口狭窄行PTA或支架置入治疗.结果:16例患者均获技术成功,治疗均有效,有效率为100%.4例肝动脉狭窄1例单纯PTA有效,3例行支架置入术后有效,血流恢复.2例肝动脉血栓形成术后血栓消失,血流恢复通畅.1例门静脉并发症治疗后血流恢复,灌注增加.9例胆管吻合口狭窄2例行PTA有效,7例置入支架后有效.随访0.5~17个月无复发,5例死于原发病进展或系统并发症,与该并发症或介入治疗无关.结论:介入技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是治疗肝移植管腔重建相关并发症的有效方法.

    作者:邵海波;徐克;张曦彤;苏洪英;吴刚;李宏;刘永锋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18F-FDG PET和PET/CT显像对原发不明转移癌诊断价值的系统性综述和Meta分析

    目的:研究<'18>F-FDG PET和PET/CT显像寻找原发灶的价值.方法:收集2010年3月31日前公开发表的关于<'18>F-FDG PET或PET/CT显像用于寻找原发灶价值的中英文文献,并进行数据提取和方法学质量评估.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计算综合灵敏度(Se)、特异性(Sp)、阳性似然比(LR+)、阴性似然比(LR-)和诊断优势比(DOR),并绘制综合受试者工作特征(SROC)曲线.结果:共有24篇文献纳入(PET显像14篇,PET/CT显像10篇).<'18>F-FDG PET和PET/CT显像对原发灶的正确检出率为40.86%(344/842),两者分别为37.60%(144/383)和43.57%(200/459).检出的原发灶主要位于肺、扁桃体和胃肠道.PET显像的综合Se、Sp、LR+、LR-、DOR及相应的95%可信区间(CI)分别为88%(82%~92%)、80%(74%~85%)、3.55(2.14~5.88)、0.24(0.16-0.36)和24.94(11.36~54.78);PET/CT显像则分别为90%(86%~94%)、84%(79%~89%)、5.19(3.48~7.74)、0.07(0.02~0.25)和80.02(20.42~313.48).S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074和0.8758,Q*值为0.8393和0.8063.易产生假阳性的部位主要为肺、扁桃体和口咽部,而假阴性则好发于乳腺、扁桃体、舌根和骨骼等.结论:<'18>F-FDG PET和PET/CT显像对原发不明转移癌原发灶的检出具有较高的价值.

    作者:杨忠毅;徐俊彦;胡四龙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NADPH氧化酶p22phox亚基C242T基因多态性与糖尿病患者颈总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研究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T2DM)患者NADPH氧化酶p22phox亚基242位点基因多态性分布,探讨该基因多态性与糖尿病患者颈总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将273例T2DM患者分为颈总动脉内一中膜(IMT)正常、增厚、无斑块与有斑块4组,应用聚合酶链反应一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对他们的NADPH氧化酶p22phox亚基242位点进行基因型分析.结果:NADPH氧化酶p22phox亚基242位点基因多态性在IMT正常和IMT增厚的T2DM患者中的分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无斑块和有斑块的T2DM的患者中,NADPH氧化酶p22phox亚基242位点基因多态性亦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NADPH氧化酶p22phox亚基242位点(C-T)基因多态性与12DM患者颈总动脉IMT的增厚、斑块的发生存在相关性.

    作者:金光明;朴莲善;李兰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胆总管疾病的MRI检查序列优化的研究

    目的:探讨MRI多种技术对胆总管疾病诊断的佳序列选择.材料与方法:收集经手术证实及临床随访、综合影像证实的胆总管疾病104例,行包括轴位T<,1>WI、T<,2>WI、DWI,冠状位FIESTA,MRCP及LAVA增强扫描的MRI检查.结果:2D、3D-MRCP结合FIESTA序列对胆总管结石定性诊断准确率100.0%.显著优于T<,1>WI/T<,2>WI(P<0.01);DWI结合LAVA增强扫描对胆总管恶性肿瘤的定性诊断准确率100.0%,显著优于T<,1>WI/T<,2>WI、2D、3D-MRCT结合FIESTA序列(P<0.01).结论:对胆总管结石优化序列(FIESTA+MRCP)及胆总管恶性肿瘤优化序列(DWI+LAVA)定性诊断准确率均高于其它扫描序列.

    作者:张雷;任转琴;陈涛;苟晓光;李静;李莉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MR弥散加权成像在延迟期强化的肝脏恶性肿瘤与肝血管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MR弥散加权成像(DWI)在延迟期明显强化的肝脏恶性肿瘤和肝血管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收集2009年7月~2010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肝脏占位性病变,且病变延迟期强化的病例共32例.其中包括肝细胞癌9例,胆管细胞癌12例,肝血管瘤11例.延迟期强化病灶定义为肝脏多期动态增强扫描显示病灶延迟期强化程度高于动脉期.如果病灶较大且血供明显不均匀,则按照上述条件将同一病灶内的延迟强化区纳入研究范围.对所有病灶进行b=500s/mm<'2>的DWI扫描,DWI扫描所得图像由两名高年资放射科医师(执业年龄大于5年)背靠背评价,主要评价在b=500s/mm<'2>图像上肝脏占位性病变信号的高低.利用后处理得到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图划定感兴趣区进行ADC值测量.采用SPSS16.0软件包对图像分析及处理所得到的计量及计数数据进行处理.对不同肝脏占位性病变b=500s/mm<'2>时的图像信号高低的评价结果进行x<'2>检验,以P<0.05作为有显著性差异.所有病灶的ADC值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肝细胞癌、胆管细胞癌及肝血管瘤病例的ADC值之间两两进行均数比较t检验进行分析,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实验所研究的这3种肝脏占位性病变当b=500s/mm<'2>图像信号高低没有显著性差异(x<'2>=1.30,P>0.05).肝细胞癌病例ADC值[(1.28±0.46)mm<'2>/s]和胆管细胞癌病例ADC值[(1.61±0.38)mm<'2>/s]均显著低于肝血管瘤患者[(2.85±0.89)mm<'2>/s](t=4.780,P=0.000;t=3.7025,P=0.001).而肝细胞癌病例与胆管细胞癌病例的ADC值没有显著性差异(t=1.8008,P=0.088).结论:MR DWI在延迟期强化肝脏恶性肿瘤与肝血管瘤鉴别诊断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以作为常规序列的有益补充.

    作者:白若冰;郭启勇;石喻;卢再鸣;杨京川;孙宝海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MR三维快速非对称自旋回波序列对外展神经脑池段的显示

    目的:探讨三维快速非对称自旋回波序列对正常外展神经脑池段的显示方法及其影像表现.方法:应用三维快速非对称自旋回波序列对15名健康志愿者进行扫描,根据外展神经的特殊走行方向进行斜冠状位、斜矢状位图像重建.结果:用Dorello氏管作为标志,80%的外展神经(24/30)在斜冠状位和斜矢状位重建图像上被识别和清晰显示,20%的外展神经(两位志愿者的双侧外展神经和两位志愿者单侧外展神经,6/30)未被显示.在三维快速成像序列图像上外展神经脑池段平均直径为1.35mm.结论:用Dorello氏管作为标志,三维快速成像序列可以清晰显示外展神经脑池段解剖形态.

    作者:王琦;张莹莹;徐荣天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超声心动图在经胸小切口房间隔缺损封堵术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在经胸小切口房间隔缺损(ASD)封堵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8例ASD患者,术前采用经胸超声筛选合适的病例及封堵器型号;术中采用经胸超声指导封堵术,经右心房插入特制推送器,将封堵器嵌入ASD处;术后即刻及3个月随访观察封堵器的位置及有无分流.结果:38例患者中,36例封堵术成功,2例失败.术后3个月随访,无一例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超声心动图在ASD介入治疗的术前选择病例、确定封堵器型号、术中监测以及术后随诊方面均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徐明;黄苏;胡传贤;徐长松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超声心动图诊断胎儿右旋心伴矫正型大动脉转位1例

    病例孕妇,妊娠32周,胎儿超声心动图:腹部横切:大血管及内脏位置关系正常,心脏大部分位于右侧胸腔,心尖指向右前,四腔心清楚显示,右房与解剖学左室相连,左房与解剖学右室相连(图1);左房侧探及活瓣甩动,长约5.2mm,房间隔中部见卵圆孔无回声区,宽约4mm.心室流出道切面探及两根平行血管,主动脉在正前,肺动脉在正后,肺动脉发自于解剖学左室(图2),主动脉发自于解剖学右室(图3),肺动脉内径明显窄于主动脉内径.室间隔未探及明显回声失落.

    作者:左冬梅;王岳恒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腮腺少见病变的CT及MR诊断

    目的:探讨腮腺少见疾病CT及MR表现,提高对其认识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及病理证实的30例腮腺少见疾病的CT和MR资料,包括腮腺肌上皮瘤2例、基底细胞腺瘤1例,良性淋巴上皮病2例;脂肪瘤2例;双侧对称性脂肪瘤病1例;腮裂囊肿2例、潴留囊肿1例;腮腺结核2例;海绵状血管瘤3例;血管内皮瘤1例;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嗜酸性淋巴肉芽肿1例;转移瘤5例;淋巴瘤6例.结果:腮腺少见病变CT和MR表现为腮腺区肿块影或腮腺区肿大,肿块位于腮腺内或腮腺旁,单发或多发,单侧或双侧,囊性、囊实性或弥漫性.腮腺脂肪瘤与腮腺良性对称性脂肪瘤病可见脂肪成分;腮裂囊肿与潴留囊肿呈囊性无强化肿块;婴儿血管内皮瘤呈多灶性,病灶强化与血管强化一致;弥漫性血管瘤沿腮腺颌面间隙蔓延.可见血管流空;良性淋巴上皮病呈弥漫性肿大伴多发囊性和实性肿块,或表现为单发肿块;腮腺结核肿块呈花环状强化;嗜酸性淋巴肉芽肿表现为腮腺弥漫性肿大并肿块,累及皮肤及皮下组织,伴颈部淋巴结肿大;淋巴瘤CT表现为密度均匀,边缘清楚肿块,肿块大而无坏死或仅有少量坏死,多伴颈部淋巴结肿大;转移瘤可见原发肿瘤表现.结论:部分腮腺少见病变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点,根据CT和MR表现,可提示诊断.

    作者:刘连生;李恒国;陈志强;肖珊珊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卵巢畸胎瘤的MRI诊断及临床病理基础

    目的:探讨卵巢畸胎瘤的MRI表现,提高对卵巢畸胎瘤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70例卵巢畸胎瘤的MRI表现.所有病例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70例肿瘤单侧发病66例,双侧发病4例.病理类型:成熟性囊性畸胎瘤67例,未成熟性畸胎瘤1例,卵巢甲状腺肿2例.MRI表现:58例可见脂质信号,14例可见钙质信号,8例单纯表现水样信号,增强后实质大部分表现为轻度强化(40例),部分无明显强化(28例),2例呈明显强化.结论:卵巢畸胎瘤大部分MRI表现具有特征性,增强扫描有助于提高MRI诊断的正确率.

    作者:沈爱军;戴工华;毛新清;王培军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320排动态容积CT与超声心动图评价左室射血分数的对比研究

    目的:以超声心动图(2DE)为对照,应用320排动态容积CT(320CT)测量左室射血分数(EF),探讨320CT和2DE测定EF值的相关性、320CT评价左心功能的准确性及应用价值.方法:临床疑似冠心病患者68例,全部病例均行心脏320CT和2DE检查.结果:320CT和2DE测量的EF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关度中等、偏高,r=0.680;320CT系统自动计算的EF值大于2DE测值,320CT人工修正后测得EF稍小于2DE.320CT系统自动计算的EF值大于修正后测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显示320CT测量左室EF准确.一次320CT扫描即可兼获心脏解剖和功能信息,是一种无创、综合的心脏检查技术,极具临床应用潜力.

    作者:周智美;陈德基;谭理连;张恩颖;石宇文;罗永良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超声诊断成人先天性双孔二尖瓣畸形1例

    病例男,58岁,活动后感气促、心慌、心前区闷痛10余年.10年前外院诊断为风湿性心瓣膜病、二尖瓣狭窄、房颤.一直以来以风湿性心瓣膜病对症治疗,自我感觉治疗效果良好.此次来我院检查.查体:胸骨左缘第4~5肋间可闻及心律绝对不规则,心音强弱不等,脉搏次数明显少于心搏数.心电图:房颤.超声心动图显示,左室长轴切面:左心室中度增大(前后径6.0cm),左房重度增大(前后径约11.0cm),心尖四腔、心尖左心两腔心切面于舒张期示:二尖瓣位置可探及两个分别开放的房室瓣口,一孔开口朝向左心室心尖部,一孔开口朝向室间隔.

    作者:葛桂霞;宋宴鹏;唐兴武;崔婧芳;张超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256层螺旋CT分步组合后处理技术评价右膈下动脉价值初探

    目的:评价256层螺旋CT分步组合后处理技术在右膈下动脉(RIPA)成像中的价值.方法:对98例患者行腹部双期增强扫描,其中肝细胞癌12例,分别用A组:多平面重组(MPR)+大密度投影(MIP);B组:MPR+容积再现(VR);C组:MPR+曲面重组(CPR)3种不同后处理组合方式观察RIPA.结果:98例患者的RIPA均能显示,A组对于RIPA起源及大体解剖的显示高于B组和C组,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MPR+MIP分步组合后处理技术能很好的显示RIPA,可以作为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术前准确评估其参与肝细胞癌肝外供血首选的无创性检查手段.

    作者:宫凤玲;杨冬生;于鹏;张惠英;陈伟彬;李盖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卵巢甲状腺肿1例CT误诊分析

    病例女,34岁.检查发现盆腔肿物2年,多次超声复查,肿物持续存在,为求手术治疗收住入院.患者既往月经规律,入院前末次月经量较少,持续10天,伴腰酸,无腹痛、腹胀,无头晕乏力、心慌气短.妇科检查:子宫大小正常,前倾位,左附件区可触及一大小约为4cmx5cm的包块,质中,活动可,无压痛,右附件正常.

    作者:王辉;卢再鸣;高玉颖;李唯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高频超声对注射式隆乳术后并发症的诊断分析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在注射水凝胶隆乳术后并发症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注射水凝胶隆乳术后出现并发症的受检者20侧隆乳乳房,采用高频超声探头探查,通过超声影像,观察组织结构及水凝胶的分布情况结果:高频超声波检查可发现并发症出现的水凝胶的异常分布,其主要表现形式为低回声结节、条索状不规则低回声带及肌纤维排列紊乱等.结论:高频超声在注射水凝胶隆乳术后并发症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并对手术或抽吸处理并发症能够准确地进行指导并预测术中、术后水凝胶的残留情况.

    作者:王奇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定量评价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左心功能的研究

    目的:探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在评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后患者左心室功能的价值.方法:选择成功接受PCI治疗的患者30例作为冠心病组,无冠状动脉狭窄者2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应用RT-3DE对冠心病组于术前3-5天、术后3天及术后1个月测量左室舒张末容积(EDV)、左室收缩末容积(ESV)、左心室射血分数(EF)、峰值射血率(PER)、峰值充盈率(PFR)、达到小收缩容积时间的标准差(Tmsv16-SD)及大差值(Tmsv16-Dif),对照组与冠心病组的测值进行比较,PCI术前后测值进行比较.结果:病例组术前EDV、ESV、Tmsv16-SD、Tmsv16-Dif显著增加(P<0.01),EF、PER、PFR显著减小(P<0.01);与术前比较,患者术后EDV、ESV、Tmsv16-SD、Tmsv16-Dif显著减小,整体EF、PER、PFR显著增加(P<0.01).结论:冠心病患者的左心室功能可发生重构,PCI能逆转其重构,RT-3DE可准确评价PCI术后患者左心室功能的逆转.

    作者:齐清华;张连仲;高传玉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磁共振延迟增强扫描对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与ECG和UCG的对比分析

    目的:探讨磁共振延迟增强扫描对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14例心肌梗死患者均行磁共振延迟增强扫描,分析结果并与心电图(ECG)及超声心动图(UCG)对比.结果:14例心梗患者共分析238个节段,其中低灌注及灌注缺损节段共102(42.9%)个,磁共振延迟增强结果显示128(53.9%)个节段对比剂滞留呈高信号坏死改变,61个延迟高信号节段对应室壁ECG导联无病理性Q波出现,5例UCG未见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结论:心脏磁共振多序列扫描可在一次检查中完成,它无创、空间分辨率高,可获取心脏形态、功能信息,延迟增强扫描可识别心内膜下心肌梗死,区分透壁程度,鉴别活性心肌,间接判断冠脉血管病变情况,对心肌梗死的诊断、预后判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者:杨晓彤;杨晓庆;戴兴社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彩超诊断甲状腺峡部和左叶缺如1例

    病例男,42岁,因体检发现颈部两侧不对称就诊,既往无手术史.体查:颈部右侧可触及一包块,随吞咽上下移动,边界清、质软、听诊无杂音,眼球无突出、无多汗,左侧未触及甲状腺,患者体重正常,心率76次/分,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均正常.血清总T3、T4、TSH均正常.

    作者:任芳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无创估测单心室患者腔肺分流术前后心功能的新进展

    单心室是一种比较少见的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是指一个心室接受经两组或共同房室瓣两侧大部分心房血液.VanPraagh等根据残余心腔的位置将其分为左室型单心室、右室型单心室、共同心室、不定型单心室四型.单心室主心腔同时

    作者:吴力军;孙锟 刊期: 2011年第05期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中国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