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从针灸“申遗”成功看针灸的发展

姚振江;王智琴;喻建兵;郑小飞

关键词:针灸, 申遗, 现状, 发展
摘要:2010年11月16日晚,传来中医针灸成功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消息.中医界尤其是针灸同仁为之振奋,这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件喜事,一件幸事.针灸作为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于中华民族文化及传统科学产生的宝贵遗产,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1].此次针灸“申遗”成功,说明世界对针灸的认可和肯定,有利于进一步确定针灸医学和中医疗法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也是对当代针灸界的鞭策,新一代针灸人承担着发展和推广针灸学科的压力和重任.回顾针灸的历史,面对针灸的现状,展望针灸的未来,我们任重道远.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浅议中医英译的规范化问题

    准确地向世界传播中医药知识,不断提高中医英译的质量,十分重要.笔者在中医院校一直从事翻译工作,深深体会到抓好中医学英译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必不可少.本文就此谈几点看法.1提高译者中医理论水平是保证中医英译规范的基础 中医是中国特有的医学体系,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她以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理论为基础,以儒、道、释的基本思想为指导,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因此,译者首先要有比较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才能使中医英译的表述更加贴近中医的本意.如翻译《素问》时,就必须了解《素问》成书的背景,了解两千多年前的中国文化及其在中医学中的渗透情况.<作者简介>=丁冲(1977 -),男,湖北中医药大学海外教育学院讲师.

    作者:丁冲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电针刺激督脉穴为主治疗肌筋膜炎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电针刺激督脉穴位治疗肌筋膜炎的疗效.方法:将78例肌筋膜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9例采用电针刺激督脉穴位;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治疗.结果:治疗组痊愈24例,显效10例,有效5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对照组痊愈8例,显效11例,有效1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2.3%.治疗组在改善疼痛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其评分明显降低(P<0.01).结论:电针以取督脉穴为主治疗肌筋膜炎效果显著,是治疗本病的较佳疗法.

    作者:路阳;胡卡明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消旋卡多曲原料药中残留溶剂的气相色谱法测定

    目的:建立顶空进样和直接进样毛细管气相色谱方法测定消旋卡多曲原料药中的残留溶剂.方法:乙醇、正己烷、四氢呋喃采用直接进样;三氯甲烷采用顶空进样,电子捕获检测器检测.结果:本方法对待测溶剂具有良好的分离度,各被测物的检测限在0.6×10-5%-1.45×10 -2%之间,精密度均小于8%,符合药典要求.结论:该方法可以用于消旋卡多曲原料药中残留溶剂的测定.

    作者:雷咪;陈晶晶;杨敏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中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疗效的Meta分析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不断升高,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目前,西医多从运动、控制饮食、降血糖、调节血脂、降压、透析、换肾等方面治疗.虽然效果肯定,但不能完全控制其发展,疗效仍不满意.近年来研究表明,中药治疗DN主要从补肾健脾、益气养阴、活血化瘀等方面着手,在控制血糖、尿白蛋白、血肌酐、尿素氮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作者:梅莎莎;宋恩峰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从针灸“申遗”成功看针灸的发展

    2010年11月16日晚,传来中医针灸成功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消息.中医界尤其是针灸同仁为之振奋,这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件喜事,一件幸事.针灸作为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于中华民族文化及传统科学产生的宝贵遗产,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1].此次针灸“申遗”成功,说明世界对针灸的认可和肯定,有利于进一步确定针灸医学和中医疗法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也是对当代针灸界的鞭策,新一代针灸人承担着发展和推广针灸学科的压力和重任.回顾针灸的历史,面对针灸的现状,展望针灸的未来,我们任重道远.

    作者:姚振江;王智琴;喻建兵;郑小飞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茶叶下脚料中茶多酚的提取纯化工艺研究

    目的:研究从茶叶下脚料中提取纯化茶多酚的工艺条件和参数.方法:以茶多酚为考察指标,考察大孔树脂富集茶叶下脚料中茶多酚的佳工艺.结果:采用HPD100大孔树脂分离纯化,茶叶提取物上样浓度为10 mg/mL,吸附流速为2 mL/min,洗脱剂为50%乙醇,洗脱剂用量为3.5倍量树脂体积,洗脱流速为2mL/min.在此条件下,所得提取物中茶多酚含量达45%以上.结论:该法可较好富集茶叶下脚料中茶多酚.

    作者:黄思勇;金显平;康振兴;干国平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槐杞黄颗粒对婴幼儿肾病复发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槐杞黄颗粒辅助治疗婴幼儿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探讨其预防反复感染的作用机理.方法:56例婴幼儿肾病综合征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按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槐杞黄颗粒,观察两组治 疗后临床指标及1年内感染及复发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1年内感染及复发次数,尿蛋白转阴时间均较时照组明显减少(P<0.01),治疗4个月后治疗组ALB、IgG、IgA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IgE明显降低(P<0.05,P<0.01).两组CD3+、CD4+、CD8+、CD4+/CD8+比较,治疗组较对照组均显著升高(P<0.05,P<0.01).结论:槐杞黄颗粒 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均有明显调节作用,对婴幼儿肾病综合征有辅助治疗作用.能有效地预防感染性合并症及反复 发生.

    作者:王筱雯;栾江威;李弢;王旭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中医继承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初探

    湖北中医药大学中医教改实验班是国家教育部质量工程项目——“中医继承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实施项目.该班自2005年创建以来,我们在探索中医继承型的培养模式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现介绍如下.1 完善中医教改实验班的组建程序 首先,要重视学生与带教导师的选拔.我校组建的中医教改实验班是在中医类专业学生大二上学期完成的.学生自愿报名,经过笔试和面试后评定入围;导师遴选也按照既定要求进行[1],一位导师带教1-2名学生.<作者简介>=陶春晖(1978 -),男,湖北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讲师、博士.

    作者:陶春晖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姜黄素对人肝癌细胞SMMC-7721生长抑制和诱导凋亡的初步研究

    目的:观察姜黄素对人肝癌细胞SM MC - 7721生长抑制和诱导凋亡的影响.方法:以不同浓度(10μmol/L、30μmoL/L、90μmol/L)的姜黄素作用于体外培养的SMMC - 7721细胞48h,MTT法检测姜黄素对细胞的生长抑制率;基于AnnexinV - FITC/PI双染的流式细胞方法检测不同浓度姜黄素诱导SMMC - 7721细胞的凋亡率;基于AO染色的荧光显微镜方法观察姜黄素对肝癌细胞形态的影响和诱导凋亡的效应.结果:MTT检测显示,姜黄素对SMMC -7721细胞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效应,各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流式细胞检测结果显示,姜黄素可诱导细胞凋亡,并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细胞凋亡率增加,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肝癌细胞的凋亡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AO荧光检测结果显示,在姜黄素的作用下,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呈现特征性的凋亡形态,凋亡细胞计数显示随着药物浓度增加凋亡细胞增加,提示姜黄素可诱导SMMC -7721细胞凋亡,并呈剂量依赖性.结论:姜黄素能抑制SMMC -7721细胞增殖并诱导细胞凋亡,两种作用均具有剂量依赖关系.

    作者:王倩;赵刚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免疫耐受的机理与治疗现状

    免疫耐受是机体免疫系统接触某一抗原后形成的特异性无应答状态,是免疫应答的一种重要类型[1].目前,多数学者认为HBV感染慢性化的主要机制是宿主对HBV各种抗原产生不同程度的特异性免疫无应答,即免疫耐受.HBV感染机体后,机体免疫强度的高低,可能成为决定急性自限性感染或慢性感染的标志.成人、儿童、幼儿感染HBV后分别有5%、30%、95%的患者成为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免疫耐受与机体免疫系统发育成熟程度有关,成熟程度是决定HBV持续感染的重要因素[2].笔者就近年来国内外对于慢性乙型肝炎(CHB)的免疫耐受机理的研究及中西医结合治疗作一综述.

    作者:殷小兰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玉屏风颗粒联合泛福舒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疗效观察

    反复呼吸道感染(RRI)是儿科常见病,影响儿童的身体健康和生长发育,加重家庭和社会的经济负担.2007年3月-2009年6月,我院运用中药玉屏风颗粒联合西药泛福舒防治小儿反复上呼吸道感染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均来自我院门诊及住院患者,共7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2例,男26例,女16例,平均年龄(4.2±1.6)岁,病程(26.4±8.2)个月,每年反复感染(13.2±2.8)次.对照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龄(4.0±1.6)岁,病程(22.8±8.6)个月,每年反复感染(11.6±1.7)次.两组性别、年龄、病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作者:高学清;雷福云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川芎嗪对低氧时肺癌A549细胞缺氧诱导因子-1α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川芎嗪对低氧时肺癌A549细胞缺氧诱导因子-1α(HIF - 1α)表达的影响.方法:选用肺癌A549细胞低氧环境下进行培养,并使用川芎嗪进行干预,应用MTT法检测川芎嗪对肺癌A549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和RT - PCR法检测川芎嗪对低氧时肺癌A549细胞HIF -1α表达的影响.结果:川芎嗪对肺癌A549细胞缺氧环境下的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与时间、剂量有关;川芎嗪能够使低氧时肺癌A549细胞HIF - 1α蛋白及mRNA的表达量减少.结论:川芎嗪能够抑制低氧时肺癌A549细胞的增殖,其机制可能与其能够下调A549细胞HIF - 1α mRNA和蛋白的表达等有关.

    作者:胡家才;李清泉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苍术及麸炒苍术高效液相图谱对比分析

    目的:研究苍术麸炒前后整体化学成分变化,为麸炒苍术炮制机理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生苍术及麸苍术进行分析.色谱条件:梯度程序,流速:1.0mL/min,柱温30℃,进样量:5μL,DAD:检测波长300nm,ELSD:高纯氮,气流量:1.6L/min,温度50℃.结果:两种检测器之间检测结果有差异,但峰分布规律近似.两种检测器检测结果显示,苍术麸炒炮制后部分化学成分出现量的增减,质变不显著.结论:运用HPLC法可对苍术麸炒炮制前后整体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实验方法准确可靠.

    作者:李水清;许康;刘艳菊;潘新;陈雯雯;曾敏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固本咳喘片中白术内酯Ⅰ和白术内酯Ⅲ的含量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固本咳喘片中白术内酯Ⅰ和Ⅲ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Agilent HC - C18柱(4.6mm×250mm,5μm),流动相-乙腈-甲醇-0.2%磷酸溶液(5:52:43),检测波长为222nm,柱温为35℃,流速为1.0mL/min.结果:白术内酯Ⅰ和Ⅲ分别在0.8 - 15.0μg/mL(r=0.9995)和1.7 - 33.0μg/mL(r=0.9997)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8.22%,97.90%;RSD均小于2.0%.结论:本方法简便,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该制剂的质量控制.

    作者:李志浩;瞿京红;刘菁;郑芳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葱白提取物纳米乳对急性心肌缺血兔血清C-反应蛋白、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水平的影响

    目的:观察葱白提取物不同制剂对急性心肌缺血兔血清C-反应蛋白(CR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的影响,评价葱白提取物纳米乳口腔喷雾剂治疗急性心肌缺血的适宜性.方法:选用体重为2.5 - 3.0kg的健康雄性日本大耳白兔48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空白模型组、硝酸甘油组、葱白提取物组、葱白纳米乳组和葱白纳米乳原位凝胶组,每组8只.制备急性心肌缺血模型,术后及时给药.给药后观察3h,打开腹腔,腹主动脉取血,测定血清CRP、SOD、MDA的含量.结果:葱白提取物组、葱白纳米乳组、葱白纳米乳凝胶组均能降低血清中MDA、升高SOD水平(均P<0.05),且不同制剂间没有显著性差异;葱白提取物及其两种纳米制剂均能显著降低CRP水平(均P<0.05),而葱白提取物纳米乳凝胶组降低CRP的水平显著优于硝酸甘油组(P<0.05)和葱白提取物组(P<0.05).结论:葱白提取物纳米乳原位凝胶在急性心肌缺血早期可以降低CRP水平,但是慢性的氧化损伤没有疗效优势,说明纳米乳原位凝胶可以用于急性心肌缺血治疗,值得深入研究.

    作者:何本鸿;张介眉;张耕;朱旭;郝建军;柯于鹤;杨祥良;祝红达;陈华兵;姜闪闪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加减生化汤治疗产后恶露不绝临床疗效观察

    产后恶露不绝是临床上常见疾病.产后血性恶露持续20天以上,仍淋漓不尽者,称“产后恶露不绝”,又称“恶露不尽”、“恶露不止”.中医认为本病与气虚、血瘀、血热相关,西医认为系子宫复旧不良,子宫轻度感染,胎盘胎膜残留[1].2010年1月--2010年12月,笔者应用加减生化汤治疗产后恶露不绝80例,临床效果满意,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 80例全部来源于南海妇幼保健医院住院及门诊病人.

    作者:吕凤冰;谢斯炜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补肾阳中药的现代药理作用研究

    中医理论认为肾阳主要有促进机体温煦、运动、兴奋和化气的功能.肾阳对人的生命至关重要.肾阳旺,则全身之阳皆旺;肾阳衰,则全身之阳皆衰;肾阳亡,则全身之阳皆灭.古代医家称其为“真阳”、“元阳”或“真火”,并常以太阳来比喻肾阳,如明代张介宾在《类经图翼·大宝论》中特别强调说:“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

    作者:王瑞鹤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浅谈李杲之“阴火”

    李杲内伤学说中提出的“阴火”论点,其内容、治疗、名称等问题,后人时有争论,有必要对其具体内容进行探讨.1“阴火”论的来源 李杲的“阴火”论,渊源于《素问》“阴虚生内热”之语.如《调经论》这样讲道:“阴虚生内热奈何……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1].其“阴虚”之义,即内伤脾胃,中气不足.由于中气不足,清气下陷,谷气不得升浮,则心肺无所养.心肺无所禀受,则荣卫不足,不能卫护其外,形成“谷气不盛,上焦不行”的病变.

    作者:李成年;刘琼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乌梅炮制前后高效液相色谱法-蒸发光散射法对比分析

    目的:分析乌梅炒炭炮制后化学成分的变化,为乌梅炭的凝血机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色谱条件:梯度程序,柱温:30℃,流速:0.8mL/min,进样量:10μL,ELSD温度:40℃,气流量:1.5 L/min.结果:乌梅经炒炭炮制后化学成分有显著变化,其中生乌梅经炒炭炮制后一成分显著增加,另一成分消失.结论:采用HPLC - ELSD法可以较好的反映乌梅炮制前后的化学成分变化,为深入研究乌梅及乌梅炭提供依据.

    作者:许腊英;潘新;许康;石琪;余倩倩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乙肝病毒前S1抗原检测与HBV-DNA相关性研究

    乙型肝炎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我国是乙肝的高发区.乙型肝炎病毒(HBV)是乙肝的病原体,目前临床上常用乙肝血清标志物(HBV -M)定性检测指导临床诊断和疗效观察.虽然HBV-DNA定量检测对于确诊HBV感染与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但因其检测技术条件及成本较高,并未广泛应用.乙肝病毒HBV表面抗原(HBsAg)基因组分别编码S、前S1、前S2 3种蛋白.前S1位于外膜蛋白的前端,其N末端游离,C末端与前S2相连.前S1蛋白主要存在于血清中完整的HBV颗粒(Dane颗粒)表面,具有较强的抗原性( Pre - S1Ag).研究显示,前S1蛋白能够反映乙肝病毒在体内复制感染的状况,可以作为HBV在体内复制的指标[1-2].笔者检测了218例乙肝患者Pre - S1Ag、 HBV血清标志物以及HBV- DNA,同时探讨Pre- S1Ag检测与HBV血清标志物、HBV- DNA的临床意义.

    作者:杨莉;许倩倩;姚群峰 刊期: 2011年第04期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湖北省教育厅

主办:湖北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