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大麻素及其受体在免疫调节中的作用

张淑娟;唐望先

关键词:大麻素, 内源性大麻素系统, 信号通路, 免疫调节
摘要:大麻(Cannabis )是一种古老的药用植物,它的早使用记录可追溯到五千多年前[1]。大麻的活性化合物是大麻素(cannabinoids ),又称大麻类物质,是从印度大麻(cannabis sativa )里发现的一组萜酚类化合物。目前,已鉴定了80多种大麻类物质[2],其中以Δ9-四氢大麻酚(Δ9-tetrahydrocannabinol ,Δ9-T HC)为主。现在,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了大麻素类物质在医学应用中的前景和重要性,并开始了对它们的作用机制和药用价值的研究。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改良髂腹股沟入路髋臼周围截骨术治疗髋臼发育不良

    目的:研究改良髂腹股沟入路在行伯尔尼髋臼周围截骨术(Bernese periacetabular osteotomy )治疗髋臼发育不良的可行性。方法自2008年5月~2012年6月,采用改良的髂腹股沟入路行伯尔尼髋臼周围截骨术治疗15例(共17髋)因髋臼发育不良造成髋关节疼痛的患者。患者平均年龄35.6岁(16~48岁),男1例1髋,女14例16髋。测量术前、术后髋臼的CE角和AC角,记录骨关节炎的严重程度并进行随访,对髋关节进行 Harris评分。结果所有患者髋臼周围截骨术后股骨头覆盖均得到改善,CE角由术前(4.50°±4.18°)矫正为(28.80°±6.71°),AC角由术前的(26.54°±5.73°)矫正为(4.20°±5.22°)。平均随访3.5年(1~5年),17髋疼痛均减轻,骨关节炎得到一定控制,Harris评分由术前(81.21±5.45)分改善为(96.82±6.76)分,无截骨块不愈合及重要神经损伤病例。结论改良的髂腹股沟入路行伯尔尼髋臼周围截骨术治疗成人髋臼发育不良可以获得较好疗效,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手术方式。

    作者:周新华;吕明;吴坚;唐杞衡;王敏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葡萄籽提取物对人骨肉瘤U2OS细胞抑制作用及机制的研究

    目的:探讨葡萄籽提取物(GSE)对人骨肉瘤U2OS细胞的抑制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选用不同浓度的GSE作用于骨肉瘤U2OS细胞,MTT法检测其生长抑制作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Transwell迁移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实时RT-PCR和Westernblot检测CDC20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MTT结果显示GSE对人骨肉瘤U2OS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呈浓度依赖性;流式细胞术显示GSE具有诱导U2OS细胞凋亡的作用;Transwell实验显示GSE可以抑制U2OS细胞的迁移作用;RT-PCR和Westernblot结果显示GSE可以下调CDC20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结论GSE具有抑制骨肉瘤U2OS细胞生长及迁移、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GSE对骨肉瘤细胞的抑制作用可能与下调CDC20表达有关。

    作者:张庆;杨志勇;魏令;马佳;尹宗生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18F-FDGPET/CT在不明原因纵隔淋巴结肿大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近年来,影像学探测到纵隔淋巴结肿大较常见,可由多种疾病引起,明确诊断肿大淋巴结的性质是进行有效治疗的前提。但是,纵隔解剖结构较复杂,与许多重要的组织、器官关系密切,组织活检较困难,因此纵隔病变的诊断是临床上的难点。目前对于这类患者临床上检查手段包括有创性检查和无创性检查。前者包括纵隔镜、胸腔镜、经支气管针吸活检(transbronchial needle aspiration ,TBNA )、超声支气管镜引导下经支气管针吸活检(endobronchial ultrasound-guided transbronchial needle aspira-tion ,EBUS-TBNA)及食管腔内超声引导针吸活检(endoscopic ultrasound-guided fine needle aspira-tion ,EUS-FNA )。虽然这些检查可以取得病理诊断,但对患者的创伤较大。传统的无创性检查有胸部C T、M RI等,通过观察解剖形态变化进行诊断,且多为局部检查,亦有一定的局限。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 ,PET/CT )是一种无创的诊断方法,将体内功能代谢和解剖形态信息有效整合,提高了诊断的灵敏度和准确度,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影像手段的不足,在纵隔淋巴结肿大疾病的诊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对近年应用PE T/C T 检查对纵隔淋巴结肿大疾病探测及诊断效能进行综述。

    作者:于聪聪;兰晓莉;张永学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胆囊切除与结直肠腺瘤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研究胆囊切除与结直肠腺瘤的相关性。方法按纳入标准收集并整理分析武汉市中心医院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行结肠镜检查的患者981例。根据患者既往有无胆囊切除史分为胆囊切除组(n=216)和对照组(n=765),对两组患者结直肠腺瘤的检出率及腺瘤患者性别、年龄、腺瘤发生部位、病理分型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结直肠腺瘤的检出率以及两组腺瘤患者的性别、腺瘤发生部位有显著差异(P<0.05),胆囊切除组腺瘤检出率高于对照组,女性腺瘤患者多于男性,近端大肠腺瘤多于远端;但两组腺瘤患者的平均年龄及腺瘤病理分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胆囊切除与结直肠腺瘤的发生密切相关,因此对有胆囊切除史的患者应重视对结直肠腺瘤的筛查。

    作者:罗和生;张小霞;黄晓东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黄芪多糖改善游离脂肪酸致胰岛β细胞的脂毒性

    目的:探讨黄芪多糖(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s ,APS)对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 ,FFA )导致的大鼠胰岛β细胞脂毒性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体外分离培养Wistar大鼠胰岛细胞,分为4组:对照组、APS组、FFA组、FFA+APS组。各组细胞培养72 h测胰岛内三酰甘油(TG)、游离脂肪酸(FFA)含量,基础状态胰岛分泌情况,Western blot法测胰岛β细胞内总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 M PK ),磷酸化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p-A M PK ),肉毒碱软脂酰转移酶-1(CPT-1)、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①FFA使胰岛内 TG、FFA含量增加(均 P<0.01),APS使胰岛内TG、FFA含量减少(均 P<0.01);②油红O染色提示FFA组胰岛内脂质蓄积增加,APS可减少脂质蓄积;③FFA使胰岛素分泌增加(P<0.01),APS减少胰岛素分泌(P<0.01);④FFA抑制p-AMPK、CPT-1、ACC表达,APS使p-AM PK、CPT-1、ACC表达增加(均 P<0.01)。结论 FFA使胰岛内脂质蓄积增加,胰岛素分泌增加,形成高胰岛素血症。APS可以通过AMPK脂代谢途径减少胰岛内脂质蓄积,同时减少胰岛素分泌,减轻高胰岛素血症,从而对 FFA导致的大鼠胰岛β细胞脂毒性起到保护作用。

    作者:胡阳黔;李静;刘坚;王文峰;宋杰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冶金工业中水的季铵盐高效杀菌应用研究

    目的:通过对季铵盐杀菌填充柱制备流程的优化,以及将该填充柱应用于对冶金工业中水的杀菌效果的研究,来指导高效杀菌填充床的设计。方法通过优化常规季铵盐杀菌高聚物的合成工艺,并将其作为填料制备成杀菌填充柱,应用于冶金工业中水的现场的消毒处理中。结果季铵盐杀菌高聚物的杀菌效果较好,当添加量为30 mg/mL时,对大肠埃希菌在60 s内的杀菌率高达99.8%,其合成工艺重现性较稳定。现场稳定运行期间,在进水p H为5~9,水温为20℃~40℃,进水流量为300 L/h的条件下,现场实验装置出水菌落总数可降至300 cf u/m L以下,完全达到冶金工业水处理要求,且水中总Fe浓度、总硬度、碱度等干扰因素对填充柱杀菌效果影响不大。结论该技术指导制成的杀菌填充床用于冶金工业用水现场杀菌处理是可行的,能够实现提高经济效益、减少能耗的目的,具有良好的市场应用前景。

    作者:许丽娟;许昌;夏环;荆涛;梅素容;吴高明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索拉非尼联合化疗一线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索拉非尼联合吉西他滨/顺铂化疗一线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Ⅳ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采用随机、对照、双盲法分为索拉非尼联合吉西他滨/顺铂化疗组(试验组)和安慰剂联合吉西他滨/顺铂化疗组(对照组),分析其疗效和安全性。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的中位总生存期(OS )分别为12.8个月和12.7个月( P=0.369),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分别为7.4个月和4.3个月(P=0.070),两组的1、2、5年生存率分别为58.3%和52.9%( P=0.537),41.7%和29.4%( P=0.385),8.3%和0%( P=0.414),半年、1年无疾病进展生存率分别为58.3%和41.2%( P=0.297),16.7%和0%( P=0.16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两组相似,耐受性良好,试验组发生手足综合征率高于对照组( P=0.007)。结论索拉非尼联合吉西他滨/顺铂化疗与单纯化疗一线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比较,并未带来明显生存获益。

    作者:张莉红;付强;胡广原;陈元;于世英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改良三套管法建立小鼠左肺原位移植模型

    目的:探讨采用改良三套管法建立稳定的小鼠左肺原位移植模型。方法取近交系雄性C57BL/6小鼠50只随机分为供体、受体,二者体重相近,采用改良三套管法进行左肺原位移植,术后4周进行显微胸部CT、动脉血气分析及病理学检测。结果该实验行肺移植25例,除1例因肺静脉撕裂致手术失败外,余24例均成功进行移植手术,手术成功率为96%(24/25)。术后1例受体鼠因呼吸道分泌物过多致气道阻塞而死亡,死亡率为4.2%(1/24)。供肺灌注到摘取时间为(6.2±1.8)min,供肺体外套管所需时间(15.0±2.4)min,供、受者完成吻合所需时间为(31.6±5.2)min,冷缺血时间为(32.5±3.5)min,热缺血时间为(31.3±8.9)min,整个手术过程耗时(88.0±12.0)min。术后4周,显微CT检查结果显示,受体鼠移植肺野清晰,膨胀良好;血液气体分析结果显示,阻断右肺门前、后的氧气分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肺组织的病理学检查显示,与正常右肺相比,移植左肺结构正常,肺泡通气良好。结论改良后的三套管法是一种简单有效、经济实用的吻合方法,可以成功地建立稳定的小鼠左肺原位移植模型。

    作者:乔新伟;江科;李劲松;聂君;郑志坤;范凯;王建军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雷公藤甲素及其脂质体对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

    目的:比较雷公藤甲素(TP)及其脂质体(TP-LP)在体内外对血管生成的作用,评价脂质体作为TP纳米载体的可行性。方法采用MTT法测定TP和TP-LP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增殖的影响;采用划痕实验、侵袭实验、小管形成实验比较二者对HUVECs迁移、侵袭及成管能力的影响;在体内采用基质胶栓实验比较二者对血管生成的作用;免疫组化检测二者对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及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分子(CD31)的影响。结果 TP和TP-LP均时间、剂量依赖性地抑制 HUVECs的增殖,TP-LP的抑制作用较TP强(P<0.05);50 nmol/L的TP和TP-LP作用24 h后,对照组、T P组和 T P-L P组的细胞迁移距离分别为(246.33±15.82)、(177.00±14.73)、(111.67±17.56)μm ,TP和TP-LP均可抑制HUVECs细胞的迁移(均 P<0.05),TP-LP的作用较 TP强(P<0.05);同对照组比较,TP和TP-LP均可抑制HUVECs的侵袭(均 P<0.05),TP组和 TP-LP组侵袭细胞数分别为(30.45±2.99)、(11.60±1.53),TP-LP的作用强于TP(P<0.01)。对照组、TP组和TP-LP组小管数目分别为(54.59±3.75)、(34.51±3.62)、(13.93±2.53),TP和TP-LP可以抑制HUVECs小管的生成(均 P<0.05),TP-LP的作用强于TP(P<0.05)。体内基质胶栓实验显示TP-LP抑制血管的形成能力更强(P<0.01);免疫组化检测的结果显示 TP和TP-LP通过抑制VEGF的表达而影响肿瘤新生血管的生成,CD31表达下降。结论 TP、TP-LP在体外均能明显抑制 HUVECs的增殖、迁移、侵袭和小管形成,在体内均能通过抑制VEGF的表达从而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的生成,TP-LP的作用较TP更强大,有望被开发为一种新的抗肿瘤血管生成制剂。

    作者:杨锐;李红波;王兵;邹声泉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稿约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对谷氨酸诱导的视网膜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观察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对谷氨基酸(glutamate ,Glu)诱导的SD乳鼠视网膜神经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方法将体外混合培养7 d的SD乳鼠视网膜神经细胞分为对照组、Glu组和rhEPO预处理组,rhEPO预处理组又分为3个rhEPO不同浓度剂量组,各组分别加入0.15、0.30、0.50 U/mL rhEPO作用12 h后,Glu组和rhEPO预处理组加入终浓度为20μmol/L Glu作用30 min建立凋亡模型,24 h后用TUNEL法检测各组细胞的凋亡,免疫组化和RT-PCR法检测视网膜神经细胞中BCL-xL蛋白及mRNA的表达。结果 Glu组细胞凋亡指数(AI)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3种不同浓度的rhEPO预处理组的AI值较Glu组均明显降低,同时BCL-xL mRNA及蛋白的表达较Glu组均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呈rhEPO浓度依赖性。结论 rhEPO预处理可能通过上调细胞凋亡抑制因子BCL-xL的表达,从而抑制Glu诱导的视网膜神经细胞的凋亡。

    作者:李珂;贾君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滴鼻和雾化两种不同激发方式对小鼠支气管哮喘模型气道炎症的影响

    目的:探讨滴鼻和雾化两种不同激发方式对小鼠支气管哮喘模型气道炎症的影响,为研究和优化支气管哮喘动物模型提供实验和理论依据。方法选择鸡卵清蛋白(OVA)致敏的BALB/c小鼠,分别采用滴鼻和雾化两种不同方式进行激发,复制哮喘模型,观察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白细胞总数和细胞分类计数,ELISA方法检测BALF上清中IL-4、IL-13含量,常规病理切片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肺内炎症情况。结果滴鼻组小鼠BALF中白细胞总数高,其次为雾化组小鼠;且滴鼻组小鼠嗜酸性粒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总数亦明显高于雾化组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滴鼻组小鼠BALF中 IL-4、IL-13水平明显高于雾化组与正常组小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雾化组小鼠BALF中IL-4、IL-13水平高于正常组小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滴鼻组肺组织炎症反应明显,并可见上皮细胞破坏,杯状细胞增生,支气管和血管周围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以嗜酸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为主。雾化组炎症程度较轻,正常对照组无明显炎症改变。结论雾化吸入和经鼻滴入的激发方式都可以成功制作出支气管哮喘模型,经鼻滴入方式可以引起肺部更加明显的炎症浸润及细胞因子表达,为哮喘研究提供更好的选择。

    作者:程胜;陈辉龙;王正云;王爱利;谢敏;曹勇;谢俊刚;熊维宁;徐永健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湖北某地区农村人群2型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横断面调查

    目的:了解湖北省农村人群2型糖尿病(T2DM )和糖尿病(DM )前期患病率及其高危因素。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选取湖北省10800名40岁以上乡镇居民(天门市)进行横断面调查。对所有研究对象行问卷调查和常规体格检查,采用OGTT诊断T2DM ,留取空腹和餐后2 h静脉血进行相关生化检查。结果①湖北省乡镇居民(天门市) T2DM总患病率为9.99%,男性为10.09%,女性为9.93%。DM 前期患病率为18.4%,男性18.8%,女性18.1%。②男性和女性T2DM的患病率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7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达到高。③男性的DM 前期患病率在50~59岁之间高,女性在70岁以上高。④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血压、脉搏、腰围身高比(WHTR)、腰臀比(WHR)、体重身高指数(BMI)、饮酒史、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均为T2DM和DM 前期的高危因素,其中脉搏增快显著增加T2DM 和DM前期患病风险(分别为 OR=1.34,95% CI 1.25~1.44;OR=1.30,95% CI 1.23~1.37)。结论湖北省农村人群(天门市)T2DM及DM 前期的患病率较高,均高于全国DM患病率普查水平,应采取措施进一步加强对农村人群DM的防治和宣教。

    作者:谢君辉;刘倩;杨雁;刘哲隆;周新荣;胡蜀红;张木勋;袁刚;陶静;马德琳;徐惟捷;汪道文;张虹;孙旭芳;刘烈刚;尹平;宁光;毕宇芳;余学锋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盐酸埃克替尼对肠癌细胞的放射增敏作用研究

    目的:研究盐酸埃克替尼联合放疗抗肿瘤的效果及机制。方法建立裸鼠人大肠腺癌HT29细胞株荷瘤模型,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盐酸埃克替尼组、放疗组、联合治疗组,用免疫荧光方法检测肿瘤组织γ-H2AX、53BP1表达,及细胞增殖相关抗原Ki-67和凋亡相关抗原Caspase-3的表达,并计算组织细胞内γ-H2AX、53BP1荧光焦点平均值以及肿瘤增殖率和肿瘤凋亡数。结果盐酸埃克替尼联合放疗组较其他3组显著增加肿瘤组织γ-H2AX和53BP1的表达,抑制肿瘤细胞增殖(Ki-67阳性细胞率降低)和增加肿瘤细胞凋亡(Caspase-3阳性细胞数增加)(均P<0.01)。结论盐酸埃克替尼与放疗同步显著加重肿瘤细胞内的DNA损伤,抑制肿瘤增殖,增加肿瘤凋亡,从而增进放疗疗效。

    作者:毕建平;马虹;张涛;张盛;李勤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CD56与p63在横纹肌及伴横纹肌分化肿瘤中的表达和意义

    目的:研究CD56和 p63在横纹肌及伴横纹肌分化肿瘤中的表达情况和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GTVision Ⅰ型显色系统,对10例正常横纹肌、10例横纹肌肉瘤、10例子宫平滑肌瘤,4例子宫平滑肌肉瘤,4例横纹肌瘤,2例正常心肌组织,分别进行CD56、p63、Desmin、MyoD1、Myogenin和Myoglobin染色标记。结果 CD56和p63均可在正常横纹肌(分别为7/10,10/10)、横纹肌瘤(均为3/4)、横纹肌肉瘤(均为8/10)和心肌纤维(均为2/2)的细胞质中表达并标记出横纹图像,M yoD1、M yogenin和 M yoglobin均无法显示骨骼肌、心肌纤维以及伴横纹肌分化肿瘤细胞中的横纹图像,Desmin无法将骨骼肌和平滑肌鉴别开来。结论 CD56和p6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是显示横纹肌分化的一种敏感指标,并可标记出肌纤维中的横纹条带,其在临床病理鉴别诊断中具有实用价值。

    作者:胡余昌;王晓璐;陈路;唐立华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SALL4在生殖细胞肿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SALL4在生殖细胞肿瘤中的表达变化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精原细胞瘤、无性细胞瘤、卵黄囊瘤、胚胎性癌及卵巢其他非生殖细胞肿瘤等病例共88例。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EnVision两步法),对上述各类生殖系统疾病进行SALL4表达检测,结合其不同组织学类型,分析其表达情况。结果①SALL4在性腺生殖细胞肿瘤和性腺外生殖细胞肿瘤中均有不同程度表达。其中,在53例性腺生殖细胞肿瘤中50例呈阳性,阳性表达率为94.3%。在9例性腺外生殖细胞肿瘤中均有表达,阳性表达率为100%。②SALL4在不同的性腺生殖细胞肿瘤中表达率不同。其中,20例精原细胞瘤中阳性19例,阳性表达率为95%;20例卵黄囊瘤均为阳性;8例无性细胞瘤中阳性6例,阳性率为75%;5例胚胎性癌中均为阳性。③SALL4在生殖系统26例非生殖细胞肿瘤中,如浆液性乳头状囊腺癌、黏液性乳头状囊腺癌、卵泡膜纤维瘤和颗粒细胞瘤等,未见阳性表达。结论 SALL4是一种新型的生殖细胞肿瘤诊断标记物,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在生殖细胞肿瘤的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孟丽;杨子萱;朱朋成;敖启林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体内的示踪研究

    目的:追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SCs)在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体内的归巢情况,为BMSCs移植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提供实验基础。方法体外培养扩增Sprague-Dawley(SD)雄性大鼠BMSCs ,流式细胞术鉴定BMSCs ,采用慢病毒载体介导的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GFP)技术(lentivirus-GFP)对BMSCs进行荧光蛋白标记(Ad-GFP-BMSCs)。SD雌性大鼠被随机分为3组:空白组、模型组、Ad-GFP-BMSCs组。2,4,6-三硝基苯磺酸(2,4,6-trinitrobenzene sulfonic acid ,TNBS)诱导溃疡性结肠炎,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 , DAI)对各组大鼠进行评估,采用性别交叉移植的方法,尾静脉注射Ad-GFP-BMSCs于雌性大鼠体内,1周后收集结肠标本,对结肠标本进行病理学评估,免疫荧光检测结肠组织GFP表达,PCR检测Y染色体的性别决定区(sex-determining region on the Y chromosome ,SRY)基因。结果 TNBS能成功诱导溃疡性结肠炎,与模型组相比,Ad-GFP-BMSCs组DAI评分显著下降(P<0.05)。Lentivirus-GFP成功标记SD大鼠的BMSCs ,转染后BMSCs能够稳定表达GFP蛋白,尾静脉注射1周,Ad-GFP-BMSCs组免疫荧光可检测到GFP表达,PCR可检测出SRY基因,空白组和模型组无GFP和SRY基因表达。结论慢病毒载体介导的GFP转染技术和SRY基因可以追踪移植的BMSCs ,而且BMSCs通过尾静脉注射可以归巢于受损的结肠组织,这可能为BMSCs移植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提供实验基础。

    作者:曹丹;范恒;唐庆;寿折星;刘星星;左冬梅;邹舟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乙肝病毒感染动物模型喜马拉雅旱獭IL-15分子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目的:对新近建立的乙肝病毒感染动物模型喜马拉雅旱獭的白细胞介素-15(IL-15)分子进行克隆和序列分析。方法抽提喜马拉雅旱獭脾脏总 RNA ,RT-PCR扩增旱獭IL-15 cDNA序列,克隆至pMD18-T载体,制备重组质粒酶切、基因测序鉴定。利用软件分析旱獭IL-15与其他哺乳动物IL-15的同源性、种系亲缘关系,并预测蛋白结构。结果 RT-PCR扩增获得大小为489 bp的序列,编码162个氨基酸。旱獭IL-15和土拨鼠IL-15同源性高,和大鼠同源性低。种系进化树结果提示旱獭IL-15与土拨鼠IL-15亲缘关系近。旱獭IL-15蛋白构象与土拨鼠IL-15空间构象非常相似。结论克隆了喜马拉雅旱獭IL-15完整编码序列,为更好地利用新型乙肝病毒感染动物模型喜马拉雅旱獭奠定了基础。

    作者:朱彬;朱珍妮;李安意;杨雪晟;陶元清;夏幼辰;黄顺梅;宋志韬;王忠东;王宝菊;陆蒙吉;杨东亮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大麻素及其受体在免疫调节中的作用

    大麻(Cannabis )是一种古老的药用植物,它的早使用记录可追溯到五千多年前[1]。大麻的活性化合物是大麻素(cannabinoids ),又称大麻类物质,是从印度大麻(cannabis sativa )里发现的一组萜酚类化合物。目前,已鉴定了80多种大麻类物质[2],其中以Δ9-四氢大麻酚(Δ9-tetrahydrocannabinol ,Δ9-T HC)为主。现在,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了大麻素类物质在医学应用中的前景和重要性,并开始了对它们的作用机制和药用价值的研究。

    作者:张淑娟;唐望先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法舒地尔对星形胶质细胞炎性分泌的影响

    目的:观察法舒地尔对星型胶质细胞分泌炎性因子TNF-α和IL-8的影响。方法原代培养SD大鼠脑星形胶质细胞,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糖氧剥夺组(OGD组)、法舒地尔干预组3组,在培养0、3、6、12h和24h收取上层培养液,用ELISA法测定各组培养液中TNF-α和IL-8的浓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OGD组星形胶质细胞分泌的TNF-α和IL-8在观察时间点内明显升高(均P<0.05),法舒地尔干预组星形胶质细胞分泌的TNF-α和IL-8也有升高,但较OGD组明显降低(均P<0.05)。结论OGD可以刺激星形胶质细胞分泌TNF-α和IL-8,而法舒地尔能有效抑制OGD星形胶质细胞对TNF-α和IL-8的分泌,提示法舒地尔在星形胶质细胞分泌TNF-α和IL-8的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段智慧;马聪敏 刊期: 2014年第02期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华中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