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凌波;李蕾;肖娟;仲照东;邹萍
目的观察两种不同信使分子CO/NO的限速酶血红素氧合酶-1(HO-1)、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在局灶性脑缺血中的表达,初步探讨HO-1、iNOS在局灶性脑缺血中的不同作用.方法采用免疫荧光技术,观察HO-1、iNOS在局灶性缺血脑组织中不同时间点的表达及分布.结果iNOS在海马、皮质、基底节均有分布以灶周皮质多.HO-1在同侧海马、皮质、基底节、丘脑均有分布,以灶周皮质为多.NOS的表达在缺血后2 h出现,24~48 h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HO-1表达在缺血后0.5 h即出现,缺血后6~12 h达高峰.在缺血皮质半暗带的某些神经细胞有iNOS及HO-1的共同表达.结论脑缺血早期即有HO-1的表达,而iNOS表达则较晚出现,其表达的高峰期晚于HO-1.在半暗带的某些神经细胞可见有HO-1和iNOS的同时表达.
作者:符荣;赵洪洋;赵甲山;朱贤立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泰素(紫杉醇注射液)对人胃癌细胞系MKN-45细胞的细胞毒作用及cyclinE、cyclinD1表达的影响.方法将MKN-45细胞与不同浓度的泰素共同孵育,应用形态学观察、流式细胞术(FACS)、Annexin-V标记等方法检测细胞凋亡的发生.在不同时间点应用MTT方法检测不同浓度泰素对MKN-45细胞生长抑制率的影响,同时应用流式细胞术(FACS)对泰素作用后的MKN-45细胞进行细胞周期分析及周期蛋白cyclinD1、cyclinE表达检测.结果不同浓度的泰素对人胃癌细胞系MKN-45细胞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均具有时间和剂量依赖性;泰素使MKN-45细胞分裂阻滞于G2/M期;泰素作用MKN-45细胞24 h后cyclinE表达下调,cyclinD1表达基本不变;应用Annexin-V标记的方法检测发现泰素能诱导肿瘤细胞发生凋亡,并出现凋亡后坏死.结论泰素能使胃癌细胞MKN-45坏死,发生细胞周期阻滞,还可诱导MKN-45细胞发生凋亡及周期蛋白cyclinE表达下调.
作者:张细元;邹开芳;钱伟;侯晓华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研究放射线对鼻咽癌CNE细胞细胞周期阻滞、凋亡和抑癌基因p57kip2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运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放射线诱导的细胞周期阻滞、凋亡;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抑癌基因p57kip2蛋白的表达.结果CNE细胞经照射后,G1期无明显阻滞,S期出现短暂堆积,G2/M期阻滞程度具剂量和时间依赖性,G2/M期阻滞在12 h与24 h时与照射剂量呈正相关(P<0.01),随照射后时间延长而增强,峰值出现于12 Gy 24 h;细胞凋亡发生率与照射剂量和照射后时间均呈正相关(P<0.01).照射后p57kip2蛋白表达随照射剂量增加和照射后时间延长而上调(均P<0.01).结论G2/M期阻滞、细胞凋亡率和p57kip2蛋白均能反映及预测鼻咽癌细胞的放射敏感性.
作者:胡国清;孙银萍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比较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M5a和M5b细胞遗传学和免疫表型差异,并了解其与临床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骨髓直接法和24 h短期培养法制备染色体标本,用G显带技术对58例成人初发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进行核型分析,并用免疫荧光标记法及流式细胞术进行免疫表型检测,同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8例患者中正常核型28例,异常核型30例,其中,正常核型在M5b出现率高于M5a(p<0.01),异常核型中11q23异常和+8染色体在M5a中均较M5b常见(P<0.01);CD68和CD11b在M5a的表达高于M5b(P<0.01);不同患者急性单核白血病细胞的免疫表型呈现一定的异质性,但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M5a、M5b两亚型的临床行为未见显著差异.结论M5a和M5b存在各自较独特的细胞生物学特点.
作者:刘凌波;李蕾;肖娟;仲照东;邹萍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大鼠肺发育不同阶段黏着斑激酶(FAK)表达的变化.方法取胚胎18、20和21 d及出生后1、4、7、10和21 d大鼠肺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Western blot技术对FAK蛋白表达进行定位、定量检测,采用RT-PCR方法对FAK mRNA表达水平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在肺发育不同时期,从蛋白、基因水平均证实有FAK表达,以生后第4天表达强.结论FAK在肺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它可能与气道上皮发育、呼吸管腔和毛细血管网形成密切相关,并参与肺泡上皮细胞增殖、分化.
作者:王华;常立文;李文斌;陈红兵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冠心病猝死(SCD)病例心肌c-fos蛋白的表达,探讨免疫组化检测心肌c-fos蛋白作为SCD诊断指标的可行性.方法运用免疫组化SABC法对86例尸检病例(SCD组46例、冠心病非猝死组20例及阴性对照组20例)心肌c-fos蛋白的表达进行检测,比较其表达差异.结果①自症状出现至死亡的时间>30 min的SCD者心肌组织c-fos蛋白呈阳性表达;②自症状出现至死亡的时间≤30 min的SCD者仅个别病例心肌组织出现了c-fos蛋白的弱阳性表达;③冠心病非猝死组病例仅有3例出现了微弱的c-fos蛋白阳性表达;④阴性对照组没有出现阳性表达.结论c-fos蛋白的免疫组化检测结果可以作为自症状出现至死亡时间>30 min的SCD案例确诊的一个重要指标.
作者:李政;王晓燕;陈新山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研究β-连环素、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及C-jun蛋白在致癌剂引起的大鼠气道上皮鳞状化生中的表达,初步探讨鳞状化生的发生机制.方法Wistar大鼠46只,采用选择性左肺叶下部支气管灌注致癌剂3-甲基胆蒽(MCA)碘油法诱发气道上皮鳞状化生,以10只正常大鼠为对照.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β-连环素、GSK-3β及C-jun蛋白的表达,并用原位杂交法检测β-连环素mRNA的表达.结果①实验组β-连环素膜表达较正常对照组降低(P<0.01),出现胞质表达,未见胞核表达.β-连环素mRNA的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②GSK-3β表达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③C-jun阳性表达率实验组为50%,而对照组未见阳性表达.结论GSK 3β表达下调可引起β-连环素的异位表达,继而活化下游靶基因C-jun,使C-jun蛋白表达增高,β-连环素可能通过Wnt信号通路参与MCA引起的大鼠气道上皮鳞状化生.
作者:付世纬;王智园;王伟;郝春荣;李娜萍;吴人亮;王曦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的时机,手术原则及手术技巧.方法回顾分析应用翼点入路对78例,82个颅内前循环动脉瘤进行的显微手术及其疗效.结果动脉瘤直接夹闭80个,孤立1个巨大眼动脉瘤,包裹1个复杂的前交通动脉瘤.78例患者治愈60例(77.0%),轻残10例(12.8%),重残5例(6.4%),死亡3例(3.8%).结论颅内动脉瘤破裂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一经确诊且病情允许应争取早期手术.经翼点入路采用显微外科技术是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岑波;朱贤立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研究洛土辛(Lotusine,Lot)对失血性休克大鼠的保护作用.方法建立大鼠失血性休克模型,进行复苏与药物治疗.采用生理记录仪监测血流动力学,生物化学法测定丙二醛(MDA)、乳酸脱氢酶(LDH)和血气分析.结果Lot(2.5、5、10 mg/kg,单次缓慢静脉推注)呈剂量依赖性提升失血性休克大鼠的血压及休克24 h的存活率.Lot[5 mg/kg首剂缓慢静脉推注,维持量10μg/(kg·min)]和米力农[Mil,0.75 mg/kg首剂缓慢静脉推注,维持量3μg/(kg·min)]可显著提高失血性休克大鼠的存活率,其中Lot治疗24 h和48 h,失血休克大鼠的存活率由对照组25.00%和16.67%提高至83.33%和75.00%.Lot还显著地提高平均动脉压(MAP),改善pH、PaO2、PaCO2、H2CO3和剩余碱(BE)等血气指标,明显降低血浆MDA和LDH.结论洛土辛可改善失血性休克大鼠的心功能障碍,增加心输出量,减轻失血性休克大鼠的细胞损伤,提高大鼠的存活率,对失血性休克大鼠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作者:彭佳林;徐俊英;冯秀玲;王嘉陵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揭示星形胶质细胞对大鼠脑内IL-1β的影响及其在癫痫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将马桑内酯(coriarialactone,CL)激活的星形胶质细胞条件培养液(astrocytic conditioned medium,ACM)注射入正常SD大鼠侧脑室,观察大鼠的行为变化,运用免疫组织化学及放射免疫分析的方法,观察大脑皮质、海马区域内白细胞介素1β(IL-1β)免疫反应的变化及脑组织匀浆、脑脊液内1L-1β含量的变化.结果ACM组大鼠在注射ACM后30 min出现癫痫行为,2 h恢复正常;免疫组织化学显示:ACM作用后2 h,IL-1β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数和平均吸光度值明显增加(均P<0.05),12 h恢复正常水平;放射免疫分析显示:ACM作用后2 h大脑皮质、海马IL-1β含量均开始增加,4 h达高峰(P<0.05),脑脊液中IL-1β含量则在ACM作用后2 h即达到高峰.结论马桑内酯激活的星形胶质细胞条件培养液可增强大鼠脑内IL-1β的表达,并导致痫性发作.
作者:李忠玉;刘庆莹;朱长庚;王伟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脆性组氨酸三联体(FHIT)基因在食管鳞癌中表达的变化及可能机制.方法用微卫星分析方法观察了80例食管鳞癌中FHIT基因的缺失情况,并用RT-PCR方法分析了其中20例食管鳞癌FHIT mRNA表达的变化.用免疫组化SABC法分析了另外65例食管鳞癌及对应癌旁组织FHIT蛋白表达.结果FHIT基因旁侧微卫星杂合性丢失(LOH)在食管鳞癌频发;75%的病例FHIT mRNA表达下调且多发生于LOH的病例,但LOH发生与mRNA表达下调并不完全一致.FHIT蛋白在食管鳞癌和癌旁组织的表达并无显著差异.结论食管鳞癌中FHIT基因等位丢失是食管鳞癌FHIT基因表达失调的主要机制,FHIT基因在基因组水平和蛋白水平的改变并非完全一致.
作者:刘复兴;王明荣;吴人亮;徐昕;韩亚玲;蔡岩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c-erbB-2、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2、MMP-9表达水平与乳腺癌恶性程度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测定乳腺癌患者c-erbB-2、MMP-2、MMP-9的表达水平,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MMP-2、MMP-9的表达水平与乳腺癌临床分期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P<0.05),其中MMP-2的表达水平与乳腺癌的局部侵袭存在显著的相关性(P<0.01),MMP-9的表达水平与乳腺癌的淋巴结转移存在显著的相关性(P<0.01);c-erbB-2的表达水平与乳腺癌组织的雌、孕激素受体表达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P<0.01).结论MMP-2、MMP-9与乳腺癌的局部侵袭和远处转移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既可以用于评价乳腺癌的恶性程度又可以用作乳腺癌治疗的靶点.
作者:李治;帅晓明;黄韬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淋巴瘤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的表达及姜黄素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正常人和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血浆及人B细胞淋巴瘤细胞系Raji经不同浓度姜黄素作用前、后培养上清中VEGF、VEGFR的含量.结果NHL患者(n=40)血浆VEGF、VEGFR浓度分别为(670.60±113.84)、(300.56±37.23)ng/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的(569.38±49.13)、(224.33±31.17)ng/L(P<0.05或P<0.01);22例高中危、高危NHL患者的血浆VEGF、VEGFR水平为(682.63±92.42)、 (311.20±29.65)ng/L,18例低危、低中危NHL患者的血浆VEGF、VEGFR水平为(622.50±107.00)、(238.42±13,78)ng/L,两者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Raji细胞经浓度为1.56、3.125、6.25、12.5 μmol/L的姜黄素处理24 h后,细胞培养上清中VEGF、VEGFR的含量同空白对照组相比均有降低(均P<0.05),不同药物浓度之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结论VEGF及其受体在淋巴瘤细胞中存在高表达,姜黄素可能通过抑制淋巴瘤细胞VEGF及其受体的表达,阻断VEGF自分泌环而发挥抗肿瘤作用.
作者:薛克营;陈燕;崔国惠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寻求高弛豫效能和肝胆道选择性造影剂.方法通过L-N,N-双羟乙基氨基酸与二乙三胺五乙酸(DTPA)双酸酐共聚,合成了由6种氨基酸衍生的线型寡聚DTPA酯钆(Ⅲ)配合物.测试了它们的纵向弛豫速率(R1),并对其中R1较高的聚[L-苯丙氨酸-N,N双(Gd-DTPA乙酯)]作了动物急性毒性测试和T1加权活体成像对比实验.结果含寡聚DTPA酯钆(Ⅲ)配合物比Gd-DTPA的R1要高,对肝区水质子的T1加权像信号具有更高的增强效能、更长的持续增强时间,而且无毒.结论由氨基酸衍生的线型寡聚DTPA酯钆(Ⅲ)配合物有作为新型磁共振成像用造影剂目标分子的应用前景.
作者:万福贤;周锦兰;俞开潮;李丽云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对42例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活检及切除标本进行临床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果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以B细胞淋巴瘤多见,其中又以低度恶性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型(MALT)淋巴瘤常见.临床表现为非特异性消化道症状.结论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各型淋巴瘤的病理形态特点、免疫标记表达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胃肠道黏膜活检对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早期诊断、疗效观察及随访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勤;阮秋蓉;付文荣;周丽梅;盛均逸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初步观察房室瓣手术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血症对左、右心室组织细胞黏附分子和炎症因子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发病机制.方法26只家兔分别行二尖瓣、三尖瓣手术和经静脉注射金葡菌,术后早期分别提取左、右心室组织RNA,RT-PCR技术检测内皮白细胞黏附分子(ELAM-1),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1)和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PECAM-1)基因表达水平,并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二尖瓣和三尖瓣手术后,左、右心室组织的ELAM-1和MCSF-1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增高,左室ELAM-1 mRNA表达水平高于右室;PECAM-1 mRNA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菌血症组仅左心室ELAM-1 mRNA表达水平明显增高.结论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发病中左、右心室组织的细胞黏附分子和炎症因子存在着不同的变化特点.
作者:赵波;吴亮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加强对白塞病的认识,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对41例白塞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白塞病发病率男女之比为1:1.16;常见症状依次是口腔溃疡(95.12%)、皮肤损害(70.73%)、生殖器溃疡(48.78%),其余症状相对较少;实验室检查和病理检查无特异性.皮肤针刺反应阳性(56.10%)是较特异的检查指标.诊断分型完全型13例(31.71%),不全型28例(68.29%).结论白塞病以女性青壮年多见.临床表现以口腔、皮肤、生殖器受累常见.诊断主要靠临床症状,皮肤针刺反应阳性有辅助诊断意义.白塞病治疗目前尚无统一方法,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治疗能很好地控制病情.
作者:舒展;李家文;鄢文慧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从整体水平探究损伤与正常脊髓在蛋白质组表达上的差异,并寻找两者间的差示蛋白.方法以横断损伤和正常大鼠脊髓为研究对象,应用三氯乙酸/丙酮法制备蛋白样品,经双向电泳和银染,分别获取大鼠损伤和正常脊髓的蛋白质组双向电泳银染图谱,通过图像扫描及图像分析,建立损伤与正常脊髓蛋白质组的匹配差示图谱,分析两者在蛋白质组表达上的变化.结果损伤脊髓蛋白质组图谱经图像分析后,可检测到746个蛋白点,正常脊髓蛋白质组图谱可检测到847个蛋白点;蛋白质组匹配差示图谱的分析发现,两者间存在411个差示蛋白,即:损伤脊髓蛋白质组中有155个蛋白点在正常脊髓蛋白质组中未找到相应的匹配蛋白点;同时,正常脊髓蛋白质组中也有256个蛋白点在损伤脊髓蛋白质组中未找到相应的匹配蛋白点.结论损伤与正常脊髓的蛋白质组存在明显差异.
作者:张世强;刘玲;罗永湘;张英泽;潘进社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研究几丁糖填充玻璃体腔后房水及玻璃体中细胞因子水平和一氧化氮(NO)含量的变化.方法选择健康青紫蓝兔12只,右眼为实验组,左眼为对照组,行玻璃体切割术后,玻璃体腔内注入医用几丁糖(实验组)和透明质酸钠(对照组),分别于术后15、30 d检测房水和玻璃体中的IL-6、IL-8和NO含量.结果术后15 d实验组和对照组房水中IL-6含量均高于正常水平(均P<0.05);术后30 d实验组和对照组玻璃体中IL-8、NO含量均高于正常水平(均P<0.05);其余各时间点相应指标与正常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实验组和对照组间各时间点房水和玻璃体中IL-6、IL-8、NO的含量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几丁糖填充玻璃体腔后眼内炎症因子水平较正常水平有所提高,但与透明质酸钠相比无明显差异,表明几丁糖眼内填充可引起一定水平的炎症因子波动,但不会造成严重的炎症反应.
作者:杨红;王蓉;顾其胜;向艳;张晓农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食管胸下段癌淋巴结转移规律,评价合理的手术方式.方法根据淋巴结清扫术范围分为2组,三野组:45例,经右胸后外侧切口,颈-胸-腹三野淋巴结清扫食管癌根治术;二野组:42例,经左胸后外侧切口,隆凸水平之下胸-腹野淋巴结清扫食管癌根治术.对淋巴结转移情况、术前CT检查结果及3年生存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三野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8.9%)高于二野组(9.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三野组淋巴结转移率为71%,颈、胸、腹野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9%、44%和58%;二野组淋巴结转移率为64%,胸、腹野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40%与60%.三野组的3年生存率(55.2%)高于二野组(46.3%)(x2=6.73,P<0.05).但二野组中下颈部及上纵隔CT检查显示阴性者淋巴结转移率为58%,其3年生存率(54.6%)与三野组相比无明显差异(x2=3.24,P>0.05).结论食管胸下段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呈区域性和上、下双向转移,三野组预后较二野组好.但若中下颈部、上纵隔CT检查显示阴性,选择经左胸径路二野淋巴结清扫食管癌根治术,可明显减少术后并发症.
作者:林建清;许天文;郭启祥 刊期: 2005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