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红;王蓉;顾其胜;向艳;张晓农
目的研究反义基因封闭技术体外抑制细胞周期素D1(cyclin D1)表达后对肝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肝癌HepG2细胞被转染表达cyclin D1反义互补脱氧核苷酸(AScDNA)的质粒后,观察其cyclin D1表达及体外增殖活性的改变.结果cyclin D1反义cDNA可特异性地抑制肝癌细胞cyclin D1蛋白的表达,从而调控细胞周期,抑制肝癌细胞增殖.结论利用cyclin D1反义cDNA进行细胞周期干预对肝癌的治疗具有潜在的意义.
作者:肖震宇;陈孝平;黄志勇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筛选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多药耐药相关基因.方法在建立HL-60/DNR多药耐药(MDR)细胞系的基础上,采用抑制消减杂交的方法结合基因芯片技术建立HL-60/DNR抑制消减杂交文库,并挑选其中部分克隆进行序列测定和同源性分析.结果HL-60/DNR对多种化疗药物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受.在所构建的HL-60/DNR抑制消减杂交文库中,经过基因芯片筛选出明显差异表达克隆共有14个;进一步分析发现这些基因在白血病细胞多药耐药中的作用大多未见报道.结论多种基因(已知的或未知的)均参与了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多药耐药的调节,大规模筛选与克隆这些基因为进一步研究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多药耐药产生的机制奠定了必要的理论基础.
作者:付劲蓉;刘文励;周剑锋;孙汉英;罗莉;冉丹;张恒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对42例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活检及切除标本进行临床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果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以B细胞淋巴瘤多见,其中又以低度恶性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型(MALT)淋巴瘤常见.临床表现为非特异性消化道症状.结论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各型淋巴瘤的病理形态特点、免疫标记表达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胃肠道黏膜活检对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早期诊断、疗效观察及随访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勤;阮秋蓉;付文荣;周丽梅;盛均逸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研究莲房原花青素(LSPC)对乙醇诱导的人胚肝细胞株L-02凋亡的拮抗作用机制.方法观察5、10、25 mg/L的LSPC与200 mmol/L乙醇共同作用于肝细胞L-02 24 h后,对细胞生存率、凋亡率的影响,对细胞凋亡通路的相关基因MAPK38、Caspase3、p53以及生长抑制DNA损伤诱导基因(growth arrest and DNA damage-inducible gene,GADD)GADD34、GADD45β、GADD153表达的影响.结果与乙醇组相比,5 mg/L和10 mg/LLSPC使细胞的生存率由73.14%上升到84.79%和90.52%,通过抑制细胞p53和Caspase3通路,并通过降低DNA损伤而降低GADD34、GADD45β、GADD153的表达(P<0.01),从而有效降低细胞的凋亡率,从11.54%分别降至8.21%和9.10%(P<0.05);抑制凋亡率的效果以LSPC 5 mg/L组佳,10 mg/L组效果次之,但高剂量组(25mg/L)对乙醇所致凋亡的拮抗作用不明显,对细胞生存率也无影响.乙醇和LSPC处理均不影响L-02细胞的MAPK38表达.结论适当浓度的莲房原花青素对乙醇诱导的肝细胞L-02的凋亡有拮抗作用.其抑制凋亡的作用主要是通过p53、Caspase3和GADD途径,而与MAPK途径无关.
作者:唐瑛;李华文;唐忠志;石丹;张江华;郝巧玲;吕斌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对生殖道沙眼衣原体(Chlamydial trachomatis,CT)感染的影响.方法制备CT生殖道感染小鼠模型.CT阴道感染后,随机分成实验组(n=24)和对照组(n=24),分别用EGF及生理盐水干预,比较不同时间各组CT感染率和阳性感染者阴道脱落菌量.结果CT感染动物模型制备成功;EGF干预组较对照组感染率明显下降;EGF组中阳性感染者阴道脱落菌量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EGF能明显降低CT感染的发生率和降低CT的毒力,为预防生殖道CT感染开辟了新途径.
作者:夏革清;陈红峰;李红发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寻找用电激活方法作小鼠体细胞克隆的适宜卵龄的卵母细胞及电激活参数.方法在0.6 kV/cm、80μs、2个电脉冲(2 p)下,比较了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后13、16、19、22 h卵母细胞的激活率、碎裂+死亡率.在上述相同电脉冲下,统计了经体外培养(IVC)和新鲜的卵龄为16、19、22 h的卵母细胞的激活率,碎裂+死亡率;比较了场强分别为0.6、0.9、1.2、1.5、1.8 kV/cm,电压时程分别为10、20、40、80、100、150、200μs,2 p对注射HCG后16 h卵母细胞的电激活效果.结果注射HCG后16、19 h卵母细胞电激活率较高,分别为63.6%和76.7%,经体外培养后激活率下降,碎裂+死亡率明显增加.在0.9 kV/cm、80/100μs,2 p时激活率达70%~80%.在1.2 kV/cm、40/80/100μs、2 p时,激活率达到了80%左右,碎裂+死亡率低于16%.结论注射HCG后16 h的卵母细胞为适宜的小鼠核移植的受体细胞.0.9 kV/cm、80/100μs,2 p及1.2 kV/cm、40/80/100μs、2 p为适宜的电激活参数.
作者:肖文伍;杨勇;卫国;杨华静;傅新巧;张苏明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大豆异黄酮和钙对去卵巢骨质疏松大鼠的骨密度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Ⅰ)表达的影响.方法将雌性SD大鼠28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去卵巢组(OVX)、去卵巢补钙组[Ca,50 mg/(kg·d)]和去卵巢加大豆异黄酮组[Isof,100 mg/(kg·d)],10周后测骨密度和尿液钙含量,用免疫组化法测骨骼组织IGF-Ⅰ表达,原位杂交法测骨骼组织IGF-Ⅰ mRNA的表达.结果去卵巢组大鼠尿钙显著增高,而骨密度降低,骨IGF-Ⅰ和IGF-Ⅰ mRNA表达显著低于sham组.大豆异黄酮组大鼠尿钙丢失减少,骨密度升高,IGF-Ⅰ和IGF-Ⅰ mRNA表达增加.单纯补钙组与去卵巢组比较,各指标恢复不明显.结论大豆异黄酮表现出类似雌激素的作用,能够调节IGF-Ⅰ等生长因子的表达,减少尿钙丢失,可用于预防骨质疏松.
作者:李万里;田玉慧;沈关心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的时机,手术原则及手术技巧.方法回顾分析应用翼点入路对78例,82个颅内前循环动脉瘤进行的显微手术及其疗效.结果动脉瘤直接夹闭80个,孤立1个巨大眼动脉瘤,包裹1个复杂的前交通动脉瘤.78例患者治愈60例(77.0%),轻残10例(12.8%),重残5例(6.4%),死亡3例(3.8%).结论颅内动脉瘤破裂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一经确诊且病情允许应争取早期手术.经翼点入路采用显微外科技术是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岑波;朱贤立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泰素(紫杉醇注射液)对人胃癌细胞系MKN-45细胞的细胞毒作用及cyclinE、cyclinD1表达的影响.方法将MKN-45细胞与不同浓度的泰素共同孵育,应用形态学观察、流式细胞术(FACS)、Annexin-V标记等方法检测细胞凋亡的发生.在不同时间点应用MTT方法检测不同浓度泰素对MKN-45细胞生长抑制率的影响,同时应用流式细胞术(FACS)对泰素作用后的MKN-45细胞进行细胞周期分析及周期蛋白cyclinD1、cyclinE表达检测.结果不同浓度的泰素对人胃癌细胞系MKN-45细胞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均具有时间和剂量依赖性;泰素使MKN-45细胞分裂阻滞于G2/M期;泰素作用MKN-45细胞24 h后cyclinE表达下调,cyclinD1表达基本不变;应用Annexin-V标记的方法检测发现泰素能诱导肿瘤细胞发生凋亡,并出现凋亡后坏死.结论泰素能使胃癌细胞MKN-45坏死,发生细胞周期阻滞,还可诱导MKN-45细胞发生凋亡及周期蛋白cyclinE表达下调.
作者:张细元;邹开芳;钱伟;侯晓华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淋巴瘤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的表达及姜黄素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正常人和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血浆及人B细胞淋巴瘤细胞系Raji经不同浓度姜黄素作用前、后培养上清中VEGF、VEGFR的含量.结果NHL患者(n=40)血浆VEGF、VEGFR浓度分别为(670.60±113.84)、(300.56±37.23)ng/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的(569.38±49.13)、(224.33±31.17)ng/L(P<0.05或P<0.01);22例高中危、高危NHL患者的血浆VEGF、VEGFR水平为(682.63±92.42)、 (311.20±29.65)ng/L,18例低危、低中危NHL患者的血浆VEGF、VEGFR水平为(622.50±107.00)、(238.42±13,78)ng/L,两者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Raji细胞经浓度为1.56、3.125、6.25、12.5 μmol/L的姜黄素处理24 h后,细胞培养上清中VEGF、VEGFR的含量同空白对照组相比均有降低(均P<0.05),不同药物浓度之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结论VEGF及其受体在淋巴瘤细胞中存在高表达,姜黄素可能通过抑制淋巴瘤细胞VEGF及其受体的表达,阻断VEGF自分泌环而发挥抗肿瘤作用.
作者:薛克营;陈燕;崔国惠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热休克蛋白90(HSP90)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发病中的作用.方法使用免疫组化SP法和细胞原位杂交技术检测45例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HSP90蛋白、HSP90 Mrna的表达情况,另取15例健康血样进行正常对照.结果45例SLE患者PBMC中HSP90蛋白阳性表达17例(37.78%),15例正常对照组中未见明显阳性细胞.半定量分析:SLE活动组PBMC中HSP90蛋白表达的平均吸光度(A)值为(0.412±0.230),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0.117±0.033)和SLE非活动组(0.187±0.019)(均P<0.01);SLE非活动组也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45例SLE患者中HSP90 Mrna阳性表达20例(44.44%),15例正常对照组中未见阳性细胞.半定量分析:SLE活动组PBMC中HSP90 Mrna表达的平均A值为(0.350±0.225),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0.114±0.009,P<0.01)和SLE非活动组(0.221±0.040,P<0.05);SLE非活动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也显著升高(P<0.05).SLE中抗心磷脂抗体阳性患者HSP90水平明显高于阴性患者.结论SLE患者中存在HSP90的过度表达,且在抗心磷脂抗体阳性的患者中尤其明显,并与疾病的活动性相关.提示HSP90可能在SLE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朱里;涂亚庭;冯爱平;黄长征;刘厚君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寻求高弛豫效能和肝胆道选择性造影剂.方法通过L-N,N-双羟乙基氨基酸与二乙三胺五乙酸(DTPA)双酸酐共聚,合成了由6种氨基酸衍生的线型寡聚DTPA酯钆(Ⅲ)配合物.测试了它们的纵向弛豫速率(R1),并对其中R1较高的聚[L-苯丙氨酸-N,N双(Gd-DTPA乙酯)]作了动物急性毒性测试和T1加权活体成像对比实验.结果含寡聚DTPA酯钆(Ⅲ)配合物比Gd-DTPA的R1要高,对肝区水质子的T1加权像信号具有更高的增强效能、更长的持续增强时间,而且无毒.结论由氨基酸衍生的线型寡聚DTPA酯钆(Ⅲ)配合物有作为新型磁共振成像用造影剂目标分子的应用前景.
作者:万福贤;周锦兰;俞开潮;李丽云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DC)和小胶质细胞(MG)在脑胶质瘤局部微环境中的关系及采用疫苗治疗后的变化.方法建立大鼠C6脑胶质瘤模型.采用C6细胞冻融抗原致敏DC制备疫苗,接种于造模第2天大鼠的皮下.以免疫组化法对大鼠脑内MG和DC的表达进行研究.结果治疗组DC表达均明显高于肿瘤组,而MG表达均明显低于肿瘤组.结论采用DC疫苗治疗可以增加局部微环境中的DC数量和改善免疫抑制状态,从而提高DC的功能.
作者:牛洪泉;王煜;董震;董芳永;柳再明;雷霆;薛德麟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观察促酰化蛋白(acylation stimulating protein,ASP)诱导3T3-L1前脂肪细胞的分化过程中,脂肪特异性的功能酶脂蛋白脂酶(LPL)、二酰基甘油转酰酶(DGAT)以及脂肪细胞特异性功能蛋白adipsin表达的时序性和强度.方法以3T3-L1前脂肪细胞为实验对象,用ASP代替经典激素鸡尾酒诱导刺激中的胰岛素,诱导3T3-L1前脂肪细胞分化,分别在诱导分化1、2、4、6、8 d收获细胞,采用RT-PCR法检测分化过程中LPL、DGAT和adipsin的mRNA表达情况.结果在ASP诱导3T3-L1前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LPL、DGAT、adipsin mRNA表达逐渐升高,其中LPLmRNA表达早,在分化1 d时就有低水平的表达,分化2 d时出现DGAT mRNA的表达,并随着脂肪细胞的进一步分化成熟,LPL和DGAT mRNA表达水平逐步升高,持续到分化终末期;adipsin mRNA表达出现晚,在分化4 d时才有表达,随后其表达水平急剧升高,持续到分化终末期.结论ASP诱导3T3-L1前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按照一定的时序性依次诱导脂肪特异性的功能酶LPL、DGAT和功能蛋白adipsin的mRNA表达,是脂肪细胞生物学功能成熟的重要物质基础,同时也是ASP诱导前脂肪细胞分化的分子机制之一.
作者:王宏伟;卢慧玲;温宇;Katherine Cianflone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冠心病猝死(SCD)病例心肌c-fos蛋白的表达,探讨免疫组化检测心肌c-fos蛋白作为SCD诊断指标的可行性.方法运用免疫组化SABC法对86例尸检病例(SCD组46例、冠心病非猝死组20例及阴性对照组20例)心肌c-fos蛋白的表达进行检测,比较其表达差异.结果①自症状出现至死亡的时间>30 min的SCD者心肌组织c-fos蛋白呈阳性表达;②自症状出现至死亡的时间≤30 min的SCD者仅个别病例心肌组织出现了c-fos蛋白的弱阳性表达;③冠心病非猝死组病例仅有3例出现了微弱的c-fos蛋白阳性表达;④阴性对照组没有出现阳性表达.结论c-fos蛋白的免疫组化检测结果可以作为自症状出现至死亡时间>30 min的SCD案例确诊的一个重要指标.
作者:李政;王晓燕;陈新山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反基因技术封闭缺氧诱导因子(HIF-1a)作用位点对肝癌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抑制作用及对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针对VEGF启动子区HIF-1α作用位点设计反义脱氧寡核苷酸(ODN),并以不同浓度分别转染肝癌细胞.用免疫组化SABC法、Western blot和RT-PCR技术检测肝癌细胞中VEGF mRNA和蛋白表达;同时用经转染后的肝癌细胞培养上清液刺激常规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和肝癌细胞,用MTT法观察细胞生长情况.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不同浓度正、反义ODN与肝癌细胞共同孵育48 h后,VEGF蛋白的表达在正义ODN组与空白对照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反义ODN各浓度组与空白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在浓度为10μmol/L时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Western blot和RT-PCR结果显示:在浓度为10μmol/L作用48 h时,正义ODN组积分灰度值和RNA相对比值分别为59 743.2±10 412.5和0.783±0.032,反义ODN组分别为38 694.5±10 925.1和0.468±0.015,两组间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反义ODN对肝癌细胞生长抑制效应呈浓度依赖性.结论针对VEGF的反基因技术能够抑制肝癌细胞的VEGF表达并抑制细胞生长,有望成为抗肝癌的新一代基因治疗手段.
作者:丁磊;陈孝平;王海平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比较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M5a和M5b细胞遗传学和免疫表型差异,并了解其与临床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骨髓直接法和24 h短期培养法制备染色体标本,用G显带技术对58例成人初发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进行核型分析,并用免疫荧光标记法及流式细胞术进行免疫表型检测,同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8例患者中正常核型28例,异常核型30例,其中,正常核型在M5b出现率高于M5a(p<0.01),异常核型中11q23异常和+8染色体在M5a中均较M5b常见(P<0.01);CD68和CD11b在M5a的表达高于M5b(P<0.01);不同患者急性单核白血病细胞的免疫表型呈现一定的异质性,但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M5a、M5b两亚型的临床行为未见显著差异.结论M5a和M5b存在各自较独特的细胞生物学特点.
作者:刘凌波;李蕾;肖娟;仲照东;邹萍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研究放射线对鼻咽癌CNE细胞细胞周期阻滞、凋亡和抑癌基因p57kip2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运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放射线诱导的细胞周期阻滞、凋亡;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抑癌基因p57kip2蛋白的表达.结果CNE细胞经照射后,G1期无明显阻滞,S期出现短暂堆积,G2/M期阻滞程度具剂量和时间依赖性,G2/M期阻滞在12 h与24 h时与照射剂量呈正相关(P<0.01),随照射后时间延长而增强,峰值出现于12 Gy 24 h;细胞凋亡发生率与照射剂量和照射后时间均呈正相关(P<0.01).照射后p57kip2蛋白表达随照射剂量增加和照射后时间延长而上调(均P<0.01).结论G2/M期阻滞、细胞凋亡率和p57kip2蛋白均能反映及预测鼻咽癌细胞的放射敏感性.
作者:胡国清;孙银萍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加强对白塞病的认识,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对41例白塞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白塞病发病率男女之比为1:1.16;常见症状依次是口腔溃疡(95.12%)、皮肤损害(70.73%)、生殖器溃疡(48.78%),其余症状相对较少;实验室检查和病理检查无特异性.皮肤针刺反应阳性(56.10%)是较特异的检查指标.诊断分型完全型13例(31.71%),不全型28例(68.29%).结论白塞病以女性青壮年多见.临床表现以口腔、皮肤、生殖器受累常见.诊断主要靠临床症状,皮肤针刺反应阳性有辅助诊断意义.白塞病治疗目前尚无统一方法,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治疗能很好地控制病情.
作者:舒展;李家文;鄢文慧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检测WIN 55,212-2对培养的大鼠三叉神经节神经元细胞内钙离子浓度([Ca2+]i)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以Fura-2/AM为钙探针,用细胞内双波长钙荧光系统检测细胞[Ca2+]i的变化.结果WIN 55,212-2(0.01~10 μmol/L)可浓度依赖性地升高三叉神经节神经元细胞内[Ca2+]i,EC50为0.47 μmol/L;用大麻素1型受体(CB1受体)阻断剂AM251孵育后,发现10 μmol/L的AM251可明显抑制10 μmol/LWIN 55,212-2对三叉神经节神经元细胞内[Ca2+]i的作用(P<0.01).结论WIN 55,212-2可浓度依赖性地升高三叉神经节神经元细胞内[Ca2+]i,该作用可能是由CB1受体所介导.
作者:明章银;谭艳;曹雪红;马嵘;汤强;胡本容;刘烈炬;向继洲 刊期: 2005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