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政;王晓燕;陈新山
目的探讨Ⅰ期子宫内膜癌(EC))的手术方式以及术后激素治疗和放疗的必要性.方法对67例EC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Ⅰ期37例、Ⅱ期8例、Ⅲ期14例、Ⅳ期8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Ⅰ期患者分为3组,行次广泛/广泛子宫及附件切除术和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或腹膜后淋巴结取样术为A组(24例),行次广泛子宫及附件切除术为B组(5例),行全子宫及附件切除术和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为C组(8例).分析患者的生存情况,比较激素治疗、放疗对Ⅰ期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寿命表法计算总体5年生存率为78.99%,Ⅰ、Ⅱ、Ⅲ和Ⅳ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88.65%、86.67%、77.92%和28.57%;细胞分级G3、深肌层侵犯、非子宫内膜样癌和淋巴结转移是影响预后的高危因素(P<0.05),Ⅰ期有高危因素组的5年生存率(80%)显著低于无高危因素组(100%),P<0.05;A、B和C组之间无明显生存差异(P>0.05),但A组手术方式有利于正确分期;Ⅰ期患者术后激素治疗的5年生存率(100%)显著高于无辅助性治疗对照组(86.67%),放疗(88.89%)与无辅助性治疗对照组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A组手术方式可明确分期,指导治疗,但扩大的手术范围和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或取样不作为Ⅰ期患者的治疗手段,术后仍应给予恰当的辅助性治疗;激素治疗有利于改善Ⅰ期患者的预后,放疗的必要性则有待探讨.
作者:张萍;朱涛;王常玉;陈庭惠;王世宣;李科珍;杨婉华;卢运萍;马丁;顾美皎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研究洛土辛(Lotusine,Lot)对失血性休克大鼠的保护作用.方法建立大鼠失血性休克模型,进行复苏与药物治疗.采用生理记录仪监测血流动力学,生物化学法测定丙二醛(MDA)、乳酸脱氢酶(LDH)和血气分析.结果Lot(2.5、5、10 mg/kg,单次缓慢静脉推注)呈剂量依赖性提升失血性休克大鼠的血压及休克24 h的存活率.Lot[5 mg/kg首剂缓慢静脉推注,维持量10μg/(kg·min)]和米力农[Mil,0.75 mg/kg首剂缓慢静脉推注,维持量3μg/(kg·min)]可显著提高失血性休克大鼠的存活率,其中Lot治疗24 h和48 h,失血休克大鼠的存活率由对照组25.00%和16.67%提高至83.33%和75.00%.Lot还显著地提高平均动脉压(MAP),改善pH、PaO2、PaCO2、H2CO3和剩余碱(BE)等血气指标,明显降低血浆MDA和LDH.结论洛土辛可改善失血性休克大鼠的心功能障碍,增加心输出量,减轻失血性休克大鼠的细胞损伤,提高大鼠的存活率,对失血性休克大鼠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作者:彭佳林;徐俊英;冯秀玲;王嘉陵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检测WIN 55,212-2对培养的大鼠三叉神经节神经元细胞内钙离子浓度([Ca2+]i)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以Fura-2/AM为钙探针,用细胞内双波长钙荧光系统检测细胞[Ca2+]i的变化.结果WIN 55,212-2(0.01~10 μmol/L)可浓度依赖性地升高三叉神经节神经元细胞内[Ca2+]i,EC50为0.47 μmol/L;用大麻素1型受体(CB1受体)阻断剂AM251孵育后,发现10 μmol/L的AM251可明显抑制10 μmol/LWIN 55,212-2对三叉神经节神经元细胞内[Ca2+]i的作用(P<0.01).结论WIN 55,212-2可浓度依赖性地升高三叉神经节神经元细胞内[Ca2+]i,该作用可能是由CB1受体所介导.
作者:明章银;谭艳;曹雪红;马嵘;汤强;胡本容;刘烈炬;向继洲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对42例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活检及切除标本进行临床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果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以B细胞淋巴瘤多见,其中又以低度恶性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型(MALT)淋巴瘤常见.临床表现为非特异性消化道症状.结论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各型淋巴瘤的病理形态特点、免疫标记表达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胃肠道黏膜活检对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早期诊断、疗效观察及随访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勤;阮秋蓉;付文荣;周丽梅;盛均逸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观察两种不同信使分子CO/NO的限速酶血红素氧合酶-1(HO-1)、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在局灶性脑缺血中的表达,初步探讨HO-1、iNOS在局灶性脑缺血中的不同作用.方法采用免疫荧光技术,观察HO-1、iNOS在局灶性缺血脑组织中不同时间点的表达及分布.结果iNOS在海马、皮质、基底节均有分布以灶周皮质多.HO-1在同侧海马、皮质、基底节、丘脑均有分布,以灶周皮质为多.NOS的表达在缺血后2 h出现,24~48 h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HO-1表达在缺血后0.5 h即出现,缺血后6~12 h达高峰.在缺血皮质半暗带的某些神经细胞有iNOS及HO-1的共同表达.结论脑缺血早期即有HO-1的表达,而iNOS表达则较晚出现,其表达的高峰期晚于HO-1.在半暗带的某些神经细胞可见有HO-1和iNOS的同时表达.
作者:符荣;赵洪洋;赵甲山;朱贤立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c-erbB-2、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2、MMP-9表达水平与乳腺癌恶性程度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测定乳腺癌患者c-erbB-2、MMP-2、MMP-9的表达水平,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MMP-2、MMP-9的表达水平与乳腺癌临床分期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P<0.05),其中MMP-2的表达水平与乳腺癌的局部侵袭存在显著的相关性(P<0.01),MMP-9的表达水平与乳腺癌的淋巴结转移存在显著的相关性(P<0.01);c-erbB-2的表达水平与乳腺癌组织的雌、孕激素受体表达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P<0.01).结论MMP-2、MMP-9与乳腺癌的局部侵袭和远处转移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既可以用于评价乳腺癌的恶性程度又可以用作乳腺癌治疗的靶点.
作者:李治;帅晓明;黄韬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研究几丁糖填充玻璃体腔后房水及玻璃体中细胞因子水平和一氧化氮(NO)含量的变化.方法选择健康青紫蓝兔12只,右眼为实验组,左眼为对照组,行玻璃体切割术后,玻璃体腔内注入医用几丁糖(实验组)和透明质酸钠(对照组),分别于术后15、30 d检测房水和玻璃体中的IL-6、IL-8和NO含量.结果术后15 d实验组和对照组房水中IL-6含量均高于正常水平(均P<0.05);术后30 d实验组和对照组玻璃体中IL-8、NO含量均高于正常水平(均P<0.05);其余各时间点相应指标与正常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实验组和对照组间各时间点房水和玻璃体中IL-6、IL-8、NO的含量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几丁糖填充玻璃体腔后眼内炎症因子水平较正常水平有所提高,但与透明质酸钠相比无明显差异,表明几丁糖眼内填充可引起一定水平的炎症因子波动,但不会造成严重的炎症反应.
作者:杨红;王蓉;顾其胜;向艳;张晓农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筛选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多药耐药相关基因.方法在建立HL-60/DNR多药耐药(MDR)细胞系的基础上,采用抑制消减杂交的方法结合基因芯片技术建立HL-60/DNR抑制消减杂交文库,并挑选其中部分克隆进行序列测定和同源性分析.结果HL-60/DNR对多种化疗药物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受.在所构建的HL-60/DNR抑制消减杂交文库中,经过基因芯片筛选出明显差异表达克隆共有14个;进一步分析发现这些基因在白血病细胞多药耐药中的作用大多未见报道.结论多种基因(已知的或未知的)均参与了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多药耐药的调节,大规模筛选与克隆这些基因为进一步研究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多药耐药产生的机制奠定了必要的理论基础.
作者:付劲蓉;刘文励;周剑锋;孙汉英;罗莉;冉丹;张恒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热休克蛋白90(HSP90)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发病中的作用.方法使用免疫组化SP法和细胞原位杂交技术检测45例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HSP90蛋白、HSP90 Mrna的表达情况,另取15例健康血样进行正常对照.结果45例SLE患者PBMC中HSP90蛋白阳性表达17例(37.78%),15例正常对照组中未见明显阳性细胞.半定量分析:SLE活动组PBMC中HSP90蛋白表达的平均吸光度(A)值为(0.412±0.230),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0.117±0.033)和SLE非活动组(0.187±0.019)(均P<0.01);SLE非活动组也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45例SLE患者中HSP90 Mrna阳性表达20例(44.44%),15例正常对照组中未见阳性细胞.半定量分析:SLE活动组PBMC中HSP90 Mrna表达的平均A值为(0.350±0.225),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0.114±0.009,P<0.01)和SLE非活动组(0.221±0.040,P<0.05);SLE非活动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也显著升高(P<0.05).SLE中抗心磷脂抗体阳性患者HSP90水平明显高于阴性患者.结论SLE患者中存在HSP90的过度表达,且在抗心磷脂抗体阳性的患者中尤其明显,并与疾病的活动性相关.提示HSP90可能在SLE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朱里;涂亚庭;冯爱平;黄长征;刘厚君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研究莲房原花青素(LSPC)对乙醇诱导的人胚肝细胞株L-02凋亡的拮抗作用机制.方法观察5、10、25 mg/L的LSPC与200 mmol/L乙醇共同作用于肝细胞L-02 24 h后,对细胞生存率、凋亡率的影响,对细胞凋亡通路的相关基因MAPK38、Caspase3、p53以及生长抑制DNA损伤诱导基因(growth arrest and DNA damage-inducible gene,GADD)GADD34、GADD45β、GADD153表达的影响.结果与乙醇组相比,5 mg/L和10 mg/LLSPC使细胞的生存率由73.14%上升到84.79%和90.52%,通过抑制细胞p53和Caspase3通路,并通过降低DNA损伤而降低GADD34、GADD45β、GADD153的表达(P<0.01),从而有效降低细胞的凋亡率,从11.54%分别降至8.21%和9.10%(P<0.05);抑制凋亡率的效果以LSPC 5 mg/L组佳,10 mg/L组效果次之,但高剂量组(25mg/L)对乙醇所致凋亡的拮抗作用不明显,对细胞生存率也无影响.乙醇和LSPC处理均不影响L-02细胞的MAPK38表达.结论适当浓度的莲房原花青素对乙醇诱导的肝细胞L-02的凋亡有拮抗作用.其抑制凋亡的作用主要是通过p53、Caspase3和GADD途径,而与MAPK途径无关.
作者:唐瑛;李华文;唐忠志;石丹;张江华;郝巧玲;吕斌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研究体外培育牛黄诱导人肝母细胞瘤HepG2细胞凋亡的作用及机制.方法用单层培养法培养HepG2细胞,用不同剂量的体外培育牛黄作用于HepG2细胞不同时间,用荧光显微镜、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形态的改变及细胞凋亡,用流式细胞仪检测HepG2细胞的亚G1峰细胞(凋亡)率的变化.结果体外培育牛黄100~800μg/ml作用于HepG2细胞48 h后,HepG2细胞表现为细胞皱缩、核质浓缩、核碎裂、细胞起泡以及凋亡小体形成等凋亡特征性形态学改变;流式细胞直方图上可见亚二倍体峰,不同浓度作用于HepG2细胞24、36、48、72 h后的细胞凋亡率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400μg/ml浓度组与阳性对照FT207(100μg/ml)组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体外培育牛黄能诱导人肝母细胞瘤HepG2细胞凋亡.
作者:汪世元;陈孝平;蔡红娇;黄志勇;吴在德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肾盂癌的诊治方法,提高肾盂癌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肾盂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2例均经手术治疗,病理检查提示移行细胞癌29例,其中G1级8例,G2级12例,G3级9例,低分化鳞癌3例;Rubenstein分期:T1期11例,T2期9例,T3期6例,T4期6例.结论肾盂癌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联合应用输尿管镜、尿脱落细胞学检查及尿NMP22水平的测定可提高正确诊断率.根治性肾、输尿管切除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应重视腹腔镜等在治疗中的作用.
作者:文博;杨为民;叶章群;李国灏;刘征;周四维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寻求高弛豫效能和肝胆道选择性造影剂.方法通过L-N,N-双羟乙基氨基酸与二乙三胺五乙酸(DTPA)双酸酐共聚,合成了由6种氨基酸衍生的线型寡聚DTPA酯钆(Ⅲ)配合物.测试了它们的纵向弛豫速率(R1),并对其中R1较高的聚[L-苯丙氨酸-N,N双(Gd-DTPA乙酯)]作了动物急性毒性测试和T1加权活体成像对比实验.结果含寡聚DTPA酯钆(Ⅲ)配合物比Gd-DTPA的R1要高,对肝区水质子的T1加权像信号具有更高的增强效能、更长的持续增强时间,而且无毒.结论由氨基酸衍生的线型寡聚DTPA酯钆(Ⅲ)配合物有作为新型磁共振成像用造影剂目标分子的应用前景.
作者:万福贤;周锦兰;俞开潮;李丽云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在复杂性眼球外伤治疗中玻璃体手术的疗效和意义.方法回顾分析复杂眼球外伤68只眼,因玻璃体大量积血混浊、伴外伤性视网膜脱离及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眼后段异物、眼内炎、晶体后脱位等病变,行常规闭合式玻璃体切除术,同时根据不同伴随病变联合相应的手术治疗.结果66只眼按计划完成玻璃体手术.伴发视网膜脱离35只眼、眼后段异物19只眼、眼内炎13只眼及晶体后脱位8只眼,其治愈率分别为86%、89%、77%和100%.术后64只眼行视力检查,45只眼(70%)视力有明显提高.结论以玻璃体切除术为主的联合手术是治疗复杂眼球外伤的有效方法,尤其伤及眼后段的外伤眼多能得到挽救,视力不同程度提高.
作者:陈建斌;项楠;张虹;孙京华;杨红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从米糠蛋白酶解产物中提取制备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抑制剂.方法采用等电点沉淀的方法提取米糠中的蛋白质,先后经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水解后,采用凝胶层析法分离酶解组分,检测各组分ACE抑制性,对活性较强的组分用阳离子交换树脂SP-Sephadex C-25作进一步的分离检测.结果获得的ACE抑制肽分子量为307.1,其等电点在5~6之间.它在消化液中具有稳定性.其IC50为0.061 mg/ml.结论从米糠蛋白酶解产物中获取了ACE抑制剂.
作者:毕昊;刘志国;屈伸;王亚林;吴琼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加强对白塞病的认识,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对41例白塞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白塞病发病率男女之比为1:1.16;常见症状依次是口腔溃疡(95.12%)、皮肤损害(70.73%)、生殖器溃疡(48.78%),其余症状相对较少;实验室检查和病理检查无特异性.皮肤针刺反应阳性(56.10%)是较特异的检查指标.诊断分型完全型13例(31.71%),不全型28例(68.29%).结论白塞病以女性青壮年多见.临床表现以口腔、皮肤、生殖器受累常见.诊断主要靠临床症状,皮肤针刺反应阳性有辅助诊断意义.白塞病治疗目前尚无统一方法,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治疗能很好地控制病情.
作者:舒展;李家文;鄢文慧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研究放射线对鼻咽癌CNE细胞细胞周期阻滞、凋亡和抑癌基因p57kip2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运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放射线诱导的细胞周期阻滞、凋亡;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抑癌基因p57kip2蛋白的表达.结果CNE细胞经照射后,G1期无明显阻滞,S期出现短暂堆积,G2/M期阻滞程度具剂量和时间依赖性,G2/M期阻滞在12 h与24 h时与照射剂量呈正相关(P<0.01),随照射后时间延长而增强,峰值出现于12 Gy 24 h;细胞凋亡发生率与照射剂量和照射后时间均呈正相关(P<0.01).照射后p57kip2蛋白表达随照射剂量增加和照射后时间延长而上调(均P<0.01).结论G2/M期阻滞、细胞凋亡率和p57kip2蛋白均能反映及预测鼻咽癌细胞的放射敏感性.
作者:胡国清;孙银萍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对生殖道沙眼衣原体(Chlamydial trachomatis,CT)感染的影响.方法制备CT生殖道感染小鼠模型.CT阴道感染后,随机分成实验组(n=24)和对照组(n=24),分别用EGF及生理盐水干预,比较不同时间各组CT感染率和阳性感染者阴道脱落菌量.结果CT感染动物模型制备成功;EGF干预组较对照组感染率明显下降;EGF组中阳性感染者阴道脱落菌量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EGF能明显降低CT感染的发生率和降低CT的毒力,为预防生殖道CT感染开辟了新途径.
作者:夏革清;陈红峰;李红发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预激综合征心电图形态和消融部位之间的关系,建立适合计算机程序的数据库.方法分析100例经射频消融成功治愈的预激综合征病例的12导联心电图,寻找对旁路有判别意义的心电图特征,并创建一套适合计算机程序的流程图.结果V1导联呈RS型(R/S>1)或R/S<1但Ⅰ或aVL导联delta波为负向或等电位,则判为左侧,否则为右侧(敏感性91.94%,特异性97.37%).V1导联呈QS(qs)型,则是右间隔旁路(敏感性72.22%,特异性85.00%).Ⅲ、aVF导联delta波的极性在判断是前或后间隔旁路具有价值.胸导联R/S比率在区分右侧旁路时较重要,特别是V2导联.基于该数据库的心电图系统定位准确率为93%.结论在该数据库基础上建立的定位方法简单,具有较高的准确率.
作者:张繁之;吴杰;王晨;王琳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筛选能与TNF-α结合的环肽(称为TNF结合肽)以及既能与TNFR-Ⅰ结合又不诱导TNFR相关生物学效应的环肽(称为TNFR封闭肽).方法采用噬菌体随机肽库展示技术分别以hrTNF-α和hrTNFRⅠ为诱饵进行亲和筛选,ELISA方法进行噬菌体特异性鉴定,应用细胞毒抑制实验和RT-PCR技术等进行噬菌体的生物学效应鉴定.根据噬菌体展示肽的DNA序列合成环肽.结果对肽库进行3轮筛选后,噬菌体克隆具有良好的富集效果;5种TNF结合噬菌体克隆(5、6、7、32及38号克隆)和2种TNFR封闭噬菌体(X2、X4号克隆)分别能与TNF-α和TNFR特异性结合,并且均能显著抑制sTNF-α对L929细胞和U937细胞的杀伤作用,TNFR封闭噬菌体不仅本身无促进U937细胞IL-1β mRNA转录的作用,而且还能有效抑制sTNF-α的生物学效应;并且发现X4与32号、X4与38号联用的细胞毒抑制效应均较其单独作用的效果好,其中X4与38号联用的抑制率高达85.3%,显著高于各自单独的抑制作用(P<0.01).选择32、38和X4号噬菌体克隆进行DNA测序并合成环肽.结论从噬菌体随机环肽库中筛选得到能够抑制sTNF-α生物学功能的TNF结合肽和TNFR封闭肽,为研制TNF相关的多肽类抗炎药物奠定了实验基础.
作者:尹丙姣;王晶;喻明霞;姜小丹;冯玮;李卓娅 刊期: 2005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