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人类白细胞抗原-抗原肽复合物特异性细胞毒性T细胞的诱生及克隆

房崇芸;吴雄文;龚非力

关键词:T淋巴细胞, 细胞毒性, 诱生, 克隆细胞
摘要:为建立一种有效诱导及克隆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抗原肽复合物特异性细胞毒性T细胞(CTL)的方法.用EB病毒转化的B淋巴母样细胞系细胞作为刺激细胞,采用长期混合淋巴细胞培养法诱导自身外周血T细胞库中抗原肽-HLA复合物特异性CTL增殖、分化,并用有限稀释法对之进行克隆.通过细胞毒实验证实获得的CD3+、CD8+T细胞克隆具有高度抗原特异性并受某些HLA型别的限制.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大剂量抑肽酶在体外循环中减少术后出血的作用

    观察在体外循环中应用大剂量抑肽酶对术后出血的影响.20例成人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抑肽酶组和对照组.结果显示,抑肽酶组术后6 h和24 h引流量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认为在体外循环中大剂量抑肽酶应用通过对血小板功能的保护和抗纤溶作用从而大大减少了术后患者渗血量.

    作者:王辉;黄飞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金丝桃化学成分研究

    从金丝桃的地上部分分得20种化合物,应用光谱分析和化学方法对其中的4种进行了结构鉴定,其结构分别为β-谷甾醇、金丝桃内酯丙、槲皮素和槲皮苷.其中化合物β-谷甾醇、槲皮素和槲皮苷系该植物中首次发现.

    作者:项光亚;杨瑜;阮金兰;周宜开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低pH病毒灭活工艺对抗人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质量的影响

    对抗人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进行病毒灭活后的质量进行研究.抗人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通过低pH孵化24 d后(pH 4.1±0.3),其花环抑制免疫效价仍不小于l:4000;与灭活前相比,灭活后制品的纯度及IgG各组分含量没有显著差异(P>0.05),并且其它各项指标均符合中国生物制品规程暂行规程的要求,从而表明抗人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通过酸孵育进行病毒灭活后的稳定性良好.

    作者:康光明;王前喜;艾智武;邹莉;陶柳宏;俞霖;李萍;吴克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I型和Ⅱ型TGF-β受体在人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中表达的研究

    运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增生性瘢痕(HTS)和瘢痕疙瘩(KS)中I型(R I)和Ⅱ型(RⅡ)TGF-β受体的表达和分布情况,了解TGF-β受体在人HTS和KS形成中的作用.结果发现,HTS成纤维细胞(Fb)表面R I和RⅡ有阳性表达,而且随着病程的延长,受体表达逐渐减弱,直至消失;KS浸润部Fb表面R I和RⅡ呈强阳性表达,中央部未见受体表达阳性的Fb;正常皮肤Fb表面受体表达阴性.提示在HTS形成过程中,不仅TGF-β增高,Fb表面I型和Ⅱ型TGF-β受体也增高,使TGF-β作用放大;TGF-β及其受体可能与KS的浸润性生长有关.

    作者:郭能强;张一鸣;辛时林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端粒酶反义寡核苷酸对MCF-7细胞端粒酶活性及细胞生长的影响

    为探讨端粒酶反义寡核苷酸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端粒酶活性及细胞生长的影响,应用与人端粒酶RNA组分(hTR)模板区互补的硫代反义寡核苷酸处理MCF-7细胞.发现经反义hTR寡核苷酸作用后,细胞端粒酶活性明显受到抑制,至作用后72 h,端粒酶活性较对照组降低61.0%(P<0.05);细胞生长明显受到抑制;细胞周期发生显著变化,G0/G1期细胞数增多,S期及G2/M期细胞数则减少;细胞增殖指数由0.46降低至0.29;并可观察到凋亡细胞的出现,凋亡发生率为10.7%;而无义寡核苷酸处理组及空白对照组以上各指标均无明显变化.提示:端粒酶反义寡核苷酸可明显抑制乳腺癌细胞端粒酶活性,抑制细胞生长和增殖,诱导细胞凋亡;表明应用反义技术抑制端粒酶活性治疗乳腺癌可能具有广阔的前景.

    作者:高金波;陈道达;蔡开琳;张锦辉;田元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二硫化碳对大鼠和接触工人生殖效应的研究

    探讨二硫化碳(CS2)对大鼠和接触工人的生殖效应.将交配成功的雌鼠在妊娠第7~14 d每天吸入150、50、10 mg/m3的CS2,按常规观察其F1代生长发育和F2代的致畸作用;以CS2接触工人为对象,了解其对月经、妊娠结局的影响.研究表明,CS2可使F1代出生后的大鼠生长发育明显减慢;F1代孕鼠肝脏器系数150、50 mg/m3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血清微量元素铜、锌含量明显降低;CS2对F 2代有明显的致畸作用,主要引起骨骼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畸形.CS2接触女工月经异常率比对照组高2.32倍,且工龄越长其异常率越高.单纯女工接触和女工及其配偶均接触CS2组早产率和自然流产率都比对照组高.故应加强对接触女工的生殖健康保健.

    作者:陈国元;杨克敌;鲁翠荣;刘卫东;蒋芸;张招弟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泪小管断裂吻合术

    探讨寻找泪小管断端方法,提高吻合泪小管成功率.从上泪小点注入带有8/0尼龙线的粘弹剂,在显微镜下辨认粘弹剂的出口及找到尼龙线,再用尼龙线引套较粗丝线,硅胶管使泪小管断端紧密结合愈合.11例下泪小管断裂患者

    作者:张虹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巢式PCR检测WT1在白血病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应用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测定K562细胞株及75例白血病患者及10名正常人WT1基因的表达.并同时测定mdrl的表达.检测结果为K562细胞株高表达,急性髓性白血病(AML)30例中19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13例中10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共17例,其中加速及急变期3例,慢性期14例中8例,WT1表达为阳性,10名正常人及7例缓解期患者WT1表达均为阴性;且WT1阳性患者完全缓解率(CR)低于表达阴性者(分别为65%和88%,P<0.05).此结果说明WT1在白血病患者中高表达,可作为检测白血病微小残留病的标记基因,WT1的阳性表达者化疗后CR率低,且其与白血病的病程发展可能有关,WT1与mdrl无明显相关性.

    作者:汤屹;乔振华;刘文励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对气道上皮细胞上皮钙粘附素表达的影响

    应用原位杂交、免疫细胞化学及免疫斑点法观测香烟烟雾提取物(CSE)和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phostin25作用后,培养的猪气道上皮细胞上皮钙粘附素(E-cd)mRNA和蛋白、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及培养上清液中可溶型E-cd(sE-cd)含量的变化.结果发现,加入CSE作用4 h后,C4组细胞内E-cd表达比对照N4组降低了36%(P<0.01),而24 h后,C24组E-cd表达为对照N24组的1.72倍(P<0.01).PCNA表达量C24组细胞为N24组的1.38倍(P<0.01),而加入tyrphostin 25和CSE作用24 h后,CT24组细胞比N24组降低了40%(P<0.01).培养上清液中sE-cd的含量C4组和CT24组分别为相应N组的1.34倍和2.02倍,C24组比N24组降低了14%.结果表明:酪氨酸激酶活化时,E-cd滞留在胞浆中,细胞增殖能力增强;酪氨酸激酶活性抑制时,E-cd稳定表达于膜上,细胞增殖能力减弱.培养上清液中sE-cd的含量可间接反映气道上皮细胞损伤修复的状态.

    作者:王曦;吴人亮;郝天玲;陈芳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人类白细胞抗原-抗原肽复合物特异性细胞毒性T细胞的诱生及克隆

    为建立一种有效诱导及克隆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抗原肽复合物特异性细胞毒性T细胞(CTL)的方法.用EB病毒转化的B淋巴母样细胞系细胞作为刺激细胞,采用长期混合淋巴细胞培养法诱导自身外周血T细胞库中抗原肽-HLA复合物特异性CTL增殖、分化,并用有限稀释法对之进行克隆.通过细胞毒实验证实获得的CD3+、CD8+T细胞克隆具有高度抗原特异性并受某些HLA型别的限制.

    作者:房崇芸;吴雄文;龚非力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肠神经元发育异常临床分析

    为探讨肠神经元发育异常(INDB)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同济医院自1997年1月至1999年6月共收治15例INDB患者,其中单纯INDB9例,合并先天性巨结肠(HD)6例;诊断依据:①临床症状便秘;②钡灌肠;③测压;④组化;⑤病检.治疗:根治术13例,回肠造瘘1例,直肠内括约肌部分切除1例.对12例进行随访,时间6个月至2年6个月,平均1年6个月,11例效果好(占91%).表明INDB临床症状和HD相似,而病理与之截然不同,因此正确认识此病极为重要.

    作者:翁一珍;李娜萍;周学锋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脑瘤术后并发远隔部位硬膜外血肿5例报告

    脑瘤术后继发远隔部位的颅内出血尤其是硬膜外血肿极为少见[1].本文报道笔者近来收治的5例患者,结合文献复习探讨其临床特征及可能的发生机制和临床意义.

    作者:刘绍明;李龄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未手术成年腭裂患者颅面形态的X线头影测量研究

    应用X线头影测量方法对至成年将测量值与湖北地区正常人群资料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未手术成年腭裂患者面突度显著减小,上颌骨水平向发育不足,垂直向发育未受影响,下颌骨发育正常.

    作者:孙国洪;东耀峻;张国志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反义寡脱氧核苷酸对BIU-87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

    运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脂质体介导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反义寡脱氧核苷酸抑制人膀胱癌细胞BIU-87PCNA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脂质体介导PCNA反义寡脱氧核苷酸处理组中BIU-87细胞PCNA 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结果提示脂质体介导PCNA反义寡脱氧核苷酸可抑制人膀胱癌细胞BIU-87体外增殖活性,其抑制作用可通过阻断PCNA蛋白表达来实现.

    作者:袁敬东;曾甫清;鲁功成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支原体感染与慢性鼻窦炎及鼻息肉相关关系的初步研究

    运用单克隆抗体免疫荧光法分别检测54例鼻窦炎(其中38例鼻窦炎并鼻息肉、16例单纯性鼻窦炎)和20例单纯性鼻塞患者(对照组)鼻腔鼻窦支原体感染情况,旨在探讨支原体在慢性鼻窦炎和鼻息肉发病中的作用.结果发现鼻窦炎(S)组、鼻息肉(SP)组、单纯性鼻窦炎(SS)组和对照(CG)组支原体检出率分别为44%、57.9%、12.5%和5%.S与CG组、SP与SS组、SP与CG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认为支原体感染可能是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发病、迁延和复发的又一重要因素.

    作者:华小阳;崔永华;高起学;刘秋润;李明刚;卢运萍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意外跌落伤住院儿童转归的影响因素分析

    为探讨影响意外跌落伤住院儿童转归的有关因素,提高患儿的住院治疗质量,促进医院建立有效的院内医疗系统,利用多项有序分类反应变量的逐步Logistic回归对3035例0~14岁意外跌落伤住院患儿的转归进行影响因素分析.发现影响转归的因素有:住院时间、确诊时间、院前时间、病情程度、受伤部位、并发症、生活环境、手术及术前住院天数、住院费用.结果表明:医院要正确处理缩短住院时间与提高治疗效果之间的关系,并通过缩短院前时间、及时确诊、降低并发症、控制病情、降低住院费用、尽量减少术前住院天数,强化和贯彻整体医疗观念等综合措施即可有效地提高意外跌落伤住院儿童的治疗效果.

    作者:尹平;刘筱娴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CA72-4放射免疫检测对胃癌诊断价值的初步分析

    随着单克隆抗体制备技术的进步,肿瘤标志物的研究亦得到了很大发展,特别是糖链抗原和组织多肽抗原的检测提高了肿瘤诊断的准确性.然而对胃癌抗原的检测,既往所采用的有关抗原如肿瘤特异性抗原(TSA)、肿瘤相关抗原(TAA)、癌胚抗原(CEA)的特异性较差.近年来国外报道一种新的肿瘤相关糖蛋白抗原CA72-4对胃癌诊断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1,2].本文报告同济医院19例胃癌患者血清CA72-4放免测定结果,并与CEA进行比较,来探讨其对鉴别胃内良、恶性病变的价值.

    作者:杨玉珍;王思元;赖世英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慢性肝病患者TNF-α、IL-6、IL-8、HA、LN、PC Ⅲ水平测定的临床意义

    为探讨慢性肝病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Ⅲ型胶原(PCⅢ)含量变化及其在肝纤维化中的临床意义.取空腹静脉血,采用放射免疫法(RlA)测定81例慢性肝病患者血清TNF-α、IL-6、IL-8、HA、LN、PCⅢ含量变化.发现慢性肝病患者血清TNF-α、IL-6、IL-8水平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TNF-α、IL-6、IL-8含量与HA、LN、PCⅢ含量正相关.与不同临床类型的慢性肝病患者血清胆红素含量平行测定二者成正相关.结果表明:慢性肝病肝纤维化过程中,贮脂细胞的活化,胶原合成增加与TNF-α、IL-6、IL-8细胞因子有关,细胞因子活性与血清胆红素一样可反映肝细胞损伤程度.

    作者:黄加权;江必武;郭成;陈焰;张东绅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环磷酰胺对家兔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将21只雄性大白兔随机等分成3组:环磷酰胺组(A组)、动脉粥样硬化对照组(B组)和正常对照组(C组),观察免疫抑制剂环磷酰胺对高脂血症动物的血脂、抗体、补体以及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病变的影响.实验结束时发现:A、B两组的血脂、抗体、补体及循环免疫复合物(CIC)水平明显高于C组;A、B两组血脂水平相比无明显差异,但免疫指标相比有明显差异;A组的主动脉斑块面积和主动脉内膜厚度明显小于B组(P<0.01).本实验提示AS的发生与免疫反应有关,环磷酰胺可以减轻兔主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但不是通过降血脂途径.

    作者:杨晓云;王琳;汪培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克隆的丙型J肝炎病毒NS2基因中发现数个N端终止突变序列

    探讨丙型肝炎病毒(HCV)准种在NS2区的基因结构特征.利用逆转录-巢式PCR从一份HCV慢性携带者的阳性血清及一份急性丙肝患者的血清中获得HCV NS2全长cDNA,将其克隆于T载体,各随机挑取5个阳性克隆进行序列测定.结果显示在克隆到的HCV NS2全长基因中,慢性携带者该区序列有一个于HCV多聚蛋白第835位氨基酸的位置出现终止信号,丙肝患者该区序列有三个于第835位氨基酸的位置出现终止信号,一个小于第887位氨基酸的位置出现终止信号.在克隆到的HCV NS2基因中存在多个N端终止突变序列,提示NS2 N端跨膜区可能与包膜蛋白区有着密切的联系.

    作者:冷彦;陈秀珠;叶嗣颖;杜勇;杜桂鑫;王海涛 刊期: 2001年第05期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华中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