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支原体感染与慢性鼻窦炎及鼻息肉相关关系的初步研究

华小阳;崔永华;高起学;刘秋润;李明刚;卢运萍

关键词:支原体, 慢性鼻窦炎, 鼻息肉
摘要:运用单克隆抗体免疫荧光法分别检测54例鼻窦炎(其中38例鼻窦炎并鼻息肉、16例单纯性鼻窦炎)和20例单纯性鼻塞患者(对照组)鼻腔鼻窦支原体感染情况,旨在探讨支原体在慢性鼻窦炎和鼻息肉发病中的作用.结果发现鼻窦炎(S)组、鼻息肉(SP)组、单纯性鼻窦炎(SS)组和对照(CG)组支原体检出率分别为44%、57.9%、12.5%和5%.S与CG组、SP与SS组、SP与CG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认为支原体感染可能是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发病、迁延和复发的又一重要因素.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抗同型磺基丙氨酸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和定性

    用戊二醛将L-同型磺基丙氨酸(L-HCA)连接到牛血清白蛋白(BSA),形成L-HCA-BSA连接物.用L-HCA-BSA免疫小鼠后,收集脾淋巴细胞,并与骨髓瘤细胞融合.用含次黄嘌呤、氨基蝶呤和胸腺嘧啶核甙(HAT)培养基保留杂交细胞.用ELISA法筛选能够分泌与L-HCA-BSA产生免疫反应的杂交细胞.通过ELISA抗体系列稀释试验和抗体吸收试验,确定抗体特异性.结果表明,抗L-HCA单克隆抗体(McAb)2D4能特异地与L-HCA-BSA产生免疫反应.用L-HCA-BSA吸收L-HCA McAb,可明显降低或取消L-HCA抗体与L-HCA-BSA的免疫反应.结果提示:L-HCAMcAb对L-HCA-BSA具有特异性,可用于免疫组织和细胞化学研究L-HCA在神经系统中的分布和定位.

    作者:刘长金;李爱;胡新武;张亮品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意外跌落伤住院儿童转归的影响因素分析

    为探讨影响意外跌落伤住院儿童转归的有关因素,提高患儿的住院治疗质量,促进医院建立有效的院内医疗系统,利用多项有序分类反应变量的逐步Logistic回归对3035例0~14岁意外跌落伤住院患儿的转归进行影响因素分析.发现影响转归的因素有:住院时间、确诊时间、院前时间、病情程度、受伤部位、并发症、生活环境、手术及术前住院天数、住院费用.结果表明:医院要正确处理缩短住院时间与提高治疗效果之间的关系,并通过缩短院前时间、及时确诊、降低并发症、控制病情、降低住院费用、尽量减少术前住院天数,强化和贯彻整体医疗观念等综合措施即可有效地提高意外跌落伤住院儿童的治疗效果.

    作者:尹平;刘筱娴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单态氧猝灭剂叠氮钠治疗角膜碱烧伤实验研究

    为研究叠氮钠对角膜碱烧伤的治疗作用,在家兔的角膜碱烧伤模型中,用1 g/L NaN3及10 g/L NaN3+100g/L枸橼酸钠滴眼剂治疗.同时用硫代巴比妥酸(TBA)反应法检测过氧化脂质(LPO),用组织培养人角膜上皮细胞检测NaN3毒性,发现角膜烧伤后LPO逐渐减少.治疗组病情较轻,且NaN3毒性低,认为角膜碱烧伤后,用NaN3治疗有一定效果.

    作者:邱良秀;张泺;沈远平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环磷酰胺对家兔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将21只雄性大白兔随机等分成3组:环磷酰胺组(A组)、动脉粥样硬化对照组(B组)和正常对照组(C组),观察免疫抑制剂环磷酰胺对高脂血症动物的血脂、抗体、补体以及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病变的影响.实验结束时发现:A、B两组的血脂、抗体、补体及循环免疫复合物(CIC)水平明显高于C组;A、B两组血脂水平相比无明显差异,但免疫指标相比有明显差异;A组的主动脉斑块面积和主动脉内膜厚度明显小于B组(P<0.01).本实验提示AS的发生与免疫反应有关,环磷酰胺可以减轻兔主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但不是通过降血脂途径.

    作者:杨晓云;王琳;汪培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克隆的丙型J肝炎病毒NS2基因中发现数个N端终止突变序列

    探讨丙型肝炎病毒(HCV)准种在NS2区的基因结构特征.利用逆转录-巢式PCR从一份HCV慢性携带者的阳性血清及一份急性丙肝患者的血清中获得HCV NS2全长cDNA,将其克隆于T载体,各随机挑取5个阳性克隆进行序列测定.结果显示在克隆到的HCV NS2全长基因中,慢性携带者该区序列有一个于HCV多聚蛋白第835位氨基酸的位置出现终止信号,丙肝患者该区序列有三个于第835位氨基酸的位置出现终止信号,一个小于第887位氨基酸的位置出现终止信号.在克隆到的HCV NS2基因中存在多个N端终止突变序列,提示NS2 N端跨膜区可能与包膜蛋白区有着密切的联系.

    作者:冷彦;陈秀珠;叶嗣颖;杜勇;杜桂鑫;王海涛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鼻渊净颗粒的药效学研究

    采用3种抗炎动物模型和3种免疫动物模型,对鼻渊净颗粒的抗炎作用和免疫作用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鼻渊净清膏3 g/kg、6 g/kg、12 g/kg 3种剂量对大鼠足趾肿胀、棉球肉芽肿、血管通透性均有影响;同时又能显著增强小鼠巨噬细胞吞噬功能(P<0.05)、胸腺指数(P<0.05)、血清溶血素的含量(HC50值分别为397.29±71.32、396.96±75.56、427.94±33.63)和迟发性变态反应(P<0.05)的作用.证明鼻渊净颗粒对炎症反应的多个环节都有作用,对非特异免疫及特异性免疫功能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作者:吴健鸿;朱景申;万重建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家兔极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的组织分布研究

    极低密度脂蛋白受体(VLDLR)在介导甘油三酯代谢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目前已经知道,vLDLR分为两种类型:其一带有O-连结的糖链区(I型),另一种则不带有该区域(Ⅱ型).采用RT-PCR技术获得家兔VLDL受体的cDNA,PCR扩增后经电泳鉴定显示:在选取的全部六种组织中均有I型受体分布,并且在脂肪、肝脏、脾脏三种组织中还同时伴有Ⅱ型受体的分布.该结果支持受体与组织能量代谢密切相关这一观点,并提示Ⅱ型受体可能具有除参与脂代谢之外的其它不为人知的重要功能.

    作者:过健俐;郭伟;姜立;张莉;屈伸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低pH病毒灭活工艺对抗人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质量的影响

    对抗人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进行病毒灭活后的质量进行研究.抗人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通过低pH孵化24 d后(pH 4.1±0.3),其花环抑制免疫效价仍不小于l:4000;与灭活前相比,灭活后制品的纯度及IgG各组分含量没有显著差异(P>0.05),并且其它各项指标均符合中国生物制品规程暂行规程的要求,从而表明抗人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通过酸孵育进行病毒灭活后的稳定性良好.

    作者:康光明;王前喜;艾智武;邹莉;陶柳宏;俞霖;李萍;吴克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急性脑卒中发病与时辰、围周日及季节相关性探讨

    研究脑卒中与时辰、围周日及季节的发病规律.昼夜按6~12时、12~18时、18~24时、24~6时4个时间段;围周日分周一至周日;发病季节按春(3~5月)、夏(6~8月)、秋(9~11月)、冬(12~2月)统计.时辰6~12时间段为发病高峰,共计179例占43.7%,266例缺血性卒中,有124例(46.6%)发生于此期间,显著高于其它间期(P

    作者:郭国际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机械瓣替换术后抗凝与凝血状态的观察

    为探讨心脏机械瓣膜替换术后口服华法令抗凝治疗期间,凝血因子的变化及μFPA与INR的相关关系,随机选取102例机械瓣替换术后口服华法令抗凝治疗患者,稳定抗凝治疗1个月以上.42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一期法测定INR、纤维蛋白原(Fg)及凝血因子Ⅱ、x的活性Ⅱ:C、x:C;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尿液纤维蛋白肽A的尿肌酐校正浓度(μFPA).结果表明:口服华法令抗凝治疗者Ⅱ:C、x:C显著降低,分别为(48.5±20.2)%、(39.4±16.7)%;μFPA均值(6.7±4.3)ng/mgcr,显著低于正常值;INR在2.0~3.0时,Ⅱ:C、x:C适度抑制;INR>3.0时,呈过度抑制;INR在2.0~2.5时,μFPA与INR呈负相关(r=-0.5194,P<0.001);Fg在抗凝早期(3个月内)显著增高[(4.23+0.27)g/L,P<0.001],抗凝晚期(3个月以后)逐渐降至正常范围.小剂量口服华法令抗凝显著抑制Ⅱ:C、x:C,抗凝效果良好;国人抗凝适当范围INR2.0~3.0;μFPA小剂量抗凝时与INR呈负相关,与Ⅱ:C、x:C呈弱的正相关.用μFPA指导抗凝有一定价值.

    作者:张凯伦;曹建军;杜心灵;汪东仿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氯沙坦对老年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结构及内皮功能的影响

    为观察氯沙坦(Losartan)对老年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的内径、内中膜复合体以及血流介导的血管内皮舒张功能的影响.对15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服用Losartan 50 mg/d3个月,治疗前后监测24 h动态血压,并采用高分辨超声技术和肱动脉充血反应法,检测患者颈动脉的内径、内中膜复合体厚度和充血前后肱动脉内径变化率.发现Losartan使患者24 h收缩压从(143.13±2.95)mmHg(1 kPa=7.5 mmHg)降至(134.87±1.64)mmHg,下降(8.62±0.80)mmHg(P

    作者:涂玲;李彩萍;邓又斌;刘晓晴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金丝桃化学成分研究

    从金丝桃的地上部分分得20种化合物,应用光谱分析和化学方法对其中的4种进行了结构鉴定,其结构分别为β-谷甾醇、金丝桃内酯丙、槲皮素和槲皮苷.其中化合物β-谷甾醇、槲皮素和槲皮苷系该植物中首次发现.

    作者:项光亚;杨瑜;阮金兰;周宜开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三种近交系小、鼠脂肪细胞对胰岛素敏感差异性的分析

    为了从细胞水平探讨近交系小鼠对胰岛素(Ins)的敏感性,测试了3种近交系小鼠脂肪细胞在Ins刺激下的葡萄糖转运和Ins抑制异丙肾上腺素介导的脂肪细胞分解.结果显示:A/J小鼠脂肪细胞对葡萄糖的转运显著高于Balb/cJ和129/J小鼠(分别为P<0.05和P<0.01),而Balb/cJ又显著高于129/J(P<0.05);Ins对A/J小鼠脂肪细胞脂解的抑制作用显著高于Balb/cJ和129/J(P<0.01).表明A/J小鼠脂肪细胞对Ins敏感性高,Balb/cJ次之,129/J较低.这对研究不同种系的近交系小鼠的生理病理特征及是否易于发生与胰岛素抵抗有关的疾病将提供一定的依据.

    作者:文秀英;叶慕义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I型和Ⅱ型TGF-β受体在人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中表达的研究

    运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增生性瘢痕(HTS)和瘢痕疙瘩(KS)中I型(R I)和Ⅱ型(RⅡ)TGF-β受体的表达和分布情况,了解TGF-β受体在人HTS和KS形成中的作用.结果发现,HTS成纤维细胞(Fb)表面R I和RⅡ有阳性表达,而且随着病程的延长,受体表达逐渐减弱,直至消失;KS浸润部Fb表面R I和RⅡ呈强阳性表达,中央部未见受体表达阳性的Fb;正常皮肤Fb表面受体表达阴性.提示在HTS形成过程中,不仅TGF-β增高,Fb表面I型和Ⅱ型TGF-β受体也增高,使TGF-β作用放大;TGF-β及其受体可能与KS的浸润性生长有关.

    作者:郭能强;张一鸣;辛时林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血吸虫感染儿童肝脏超声显像特征及治疗后病变的逆转观察

    为探讨血吸虫感染儿童肝脏在抗血吸虫治疗后的变化.对38例感染儿童于治疗前后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了追踪观察.发现:①18例(47.4%)患者的肝脏的回声转为均匀型,小网络结构消失;②肝脾大小明显缩小(P<0.01);③门静脉、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内径缩小(P<0.01),时间平均速度(TAV)均有增快(P<0.01);④中肝静脉明显增宽(P<0.01),肝静脉频谱主要表现为三相型(76.3%),其次为波幅降低平坦型,低平波型消失.结果表明:血吸虫感染儿童经抗血吸虫药物治疗后,肝脾大小可恢复正常,内部回声和血流动力学可出现逆转,提示早期治疗感染儿童,对其肝脏病变的恢复有重要意义.

    作者:乐桂蓉;李玉芝;黎春蕾;朱明华;张青萍;谢守松;杨好意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巢式PCR检测WT1在白血病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应用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测定K562细胞株及75例白血病患者及10名正常人WT1基因的表达.并同时测定mdrl的表达.检测结果为K562细胞株高表达,急性髓性白血病(AML)30例中19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13例中10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共17例,其中加速及急变期3例,慢性期14例中8例,WT1表达为阳性,10名正常人及7例缓解期患者WT1表达均为阴性;且WT1阳性患者完全缓解率(CR)低于表达阴性者(分别为65%和88%,P<0.05).此结果说明WT1在白血病患者中高表达,可作为检测白血病微小残留病的标记基因,WT1的阳性表达者化疗后CR率低,且其与白血病的病程发展可能有关,WT1与mdrl无明显相关性.

    作者:汤屹;乔振华;刘文励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泪小管断裂吻合术

    探讨寻找泪小管断端方法,提高吻合泪小管成功率.从上泪小点注入带有8/0尼龙线的粘弹剂,在显微镜下辨认粘弹剂的出口及找到尼龙线,再用尼龙线引套较粗丝线,硅胶管使泪小管断端紧密结合愈合.11例下泪小管断裂患者

    作者:张虹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细胞间粘附分子-1在妊高征子宫蜕膜及胎盘中的表达

    为探讨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在妊高征子宫蜕膜及胎盘中的表达,在20例正常妊娠及24例中、重度妊高征患者中,以选择性剖宫产取其子宫蜕膜及胎盘,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其ICAM-1的表达,发现妊高征子宫蜕膜的血管中可见ICAM-1阳性的滋养细胞侵人,且这些血管周围有淋巴细胞浸润(P<0.05);胎盘合体滋养细胞染色明显强于正常妊娠(P<0.001).结果表明:ICAM-1阳性滋养细胞侵入蜕膜血管伴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以及胎盘合体滋养细胞ICAM-1表达增强.提示ICAM-1介导的免疫机制在妊高征的发病中可能有重要作用.

    作者:孙国强;乔福元;鲁秋云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5-氟尿嘧啶白及微球家兔肾动脉栓塞后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

    以常规5-氟尿嘧啶(5-Fu)注射液为对照品,研究了5-Fu白及微球家兔肾动脉栓塞后体内药代动力学过程.血药5-Fu浓度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所得血药浓度数据用3P87药代动力学程序处理.实验结果:5-Fu白及微球体内过程符合二室模型,t1/2a(6.27±6.10)min,t1/2β(203.6±97.5)min,Cmax(4.8±1.9)μg/ml.t1/2a,t1/2β均比注射剂明显延长(P<0.01).表明微球剂型具有靶向制剂长效、高效、低毒的特点.

    作者:黎维勇;冯敢生;郑传胜;曾莹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对气道上皮细胞上皮钙粘附素表达的影响

    应用原位杂交、免疫细胞化学及免疫斑点法观测香烟烟雾提取物(CSE)和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phostin25作用后,培养的猪气道上皮细胞上皮钙粘附素(E-cd)mRNA和蛋白、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及培养上清液中可溶型E-cd(sE-cd)含量的变化.结果发现,加入CSE作用4 h后,C4组细胞内E-cd表达比对照N4组降低了36%(P<0.01),而24 h后,C24组E-cd表达为对照N24组的1.72倍(P<0.01).PCNA表达量C24组细胞为N24组的1.38倍(P<0.01),而加入tyrphostin 25和CSE作用24 h后,CT24组细胞比N24组降低了40%(P<0.01).培养上清液中sE-cd的含量C4组和CT24组分别为相应N组的1.34倍和2.02倍,C24组比N24组降低了14%.结果表明:酪氨酸激酶活化时,E-cd滞留在胞浆中,细胞增殖能力增强;酪氨酸激酶活性抑制时,E-cd稳定表达于膜上,细胞增殖能力减弱.培养上清液中sE-cd的含量可间接反映气道上皮细胞损伤修复的状态.

    作者:王曦;吴人亮;郝天玲;陈芳 刊期: 2001年第05期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华中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