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国强;乔福元;鲁秋云
为了从细胞水平探讨近交系小鼠对胰岛素(Ins)的敏感性,测试了3种近交系小鼠脂肪细胞在Ins刺激下的葡萄糖转运和Ins抑制异丙肾上腺素介导的脂肪细胞分解.结果显示:A/J小鼠脂肪细胞对葡萄糖的转运显著高于Balb/cJ和129/J小鼠(分别为P<0.05和P<0.01),而Balb/cJ又显著高于129/J(P<0.05);Ins对A/J小鼠脂肪细胞脂解的抑制作用显著高于Balb/cJ和129/J(P<0.01).表明A/J小鼠脂肪细胞对Ins敏感性高,Balb/cJ次之,129/J较低.这对研究不同种系的近交系小鼠的生理病理特征及是否易于发生与胰岛素抵抗有关的疾病将提供一定的依据.
作者:文秀英;叶慕义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探讨二硫化碳(CS2)对大鼠和接触工人的生殖效应.将交配成功的雌鼠在妊娠第7~14 d每天吸入150、50、10 mg/m3的CS2,按常规观察其F1代生长发育和F2代的致畸作用;以CS2接触工人为对象,了解其对月经、妊娠结局的影响.研究表明,CS2可使F1代出生后的大鼠生长发育明显减慢;F1代孕鼠肝脏器系数150、50 mg/m3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血清微量元素铜、锌含量明显降低;CS2对F 2代有明显的致畸作用,主要引起骨骼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畸形.CS2接触女工月经异常率比对照组高2.32倍,且工龄越长其异常率越高.单纯女工接触和女工及其配偶均接触CS2组早产率和自然流产率都比对照组高.故应加强对接触女工的生殖健康保健.
作者:陈国元;杨克敌;鲁翠荣;刘卫东;蒋芸;张招弟 刊期: 2001年第05期
为探讨仰卧头偏侧体位在CPA病变显微手术中的应用,采用仰卧头偏侧体位切除CPA肿瘤13例,术中病人仰卧,头偏向肿瘤对侧,患侧的枕后区向上,经枕下旁正中入路切除肿瘤.所有病变得到良好显露,其中12例全切,无1例发生严重并发症.结果表明:采用仰卧头偏侧体位切除CPA肿瘤能获得良好显露,对脑组织牵拉小,并发症少,手术医师不易疲劳.
作者:舒凯;雷霆;胡文安;杨正明;薛德麟 刊期: 2001年第05期
应用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测定K562细胞株及75例白血病患者及10名正常人WT1基因的表达.并同时测定mdrl的表达.检测结果为K562细胞株高表达,急性髓性白血病(AML)30例中19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13例中10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共17例,其中加速及急变期3例,慢性期14例中8例,WT1表达为阳性,10名正常人及7例缓解期患者WT1表达均为阴性;且WT1阳性患者完全缓解率(CR)低于表达阴性者(分别为65%和88%,P<0.05).此结果说明WT1在白血病患者中高表达,可作为检测白血病微小残留病的标记基因,WT1的阳性表达者化疗后CR率低,且其与白血病的病程发展可能有关,WT1与mdrl无明显相关性.
作者:汤屹;乔振华;刘文励 刊期: 2001年第05期
为探讨川芎嗪对骨髓移植(BMT)后造血重建过程中基质细胞来源因子(SDF-1)的作用,建立了典型同基因BMT小鼠模型,胃饲川芎嗪注射液每次2 mg,2次/d,分别于BMT后第7、14 d计数外周血细胞骨髓单核细胞(BMNC)并测定骨髓组织切片中SDF-1的表达.结果表明:川芎嗪组BMT后第7、14 d外周血细胞计数、BMNC计数及骨髓组织切片中SDF-1表达水平均高于BMT组.提示:川芎嗪能在骨髓移植造血重建早期促进骨髓基质细胞表达SDF-1,可能是促进BMT后造血干细胞(HSC)回髓、加速造血重建的机制之一.
作者:孙汉英;戴琪琳;刘文励;任天华;孙岚;房明浩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探讨寻找泪小管断端方法,提高吻合泪小管成功率.从上泪小点注入带有8/0尼龙线的粘弹剂,在显微镜下辨认粘弹剂的出口及找到尼龙线,再用尼龙线引套较粗丝线,硅胶管使泪小管断端紧密结合愈合.11例下泪小管断裂患者
作者:张虹 刊期: 2001年第05期
将21只雄性大白兔随机等分成3组:环磷酰胺组(A组)、动脉粥样硬化对照组(B组)和正常对照组(C组),观察免疫抑制剂环磷酰胺对高脂血症动物的血脂、抗体、补体以及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病变的影响.实验结束时发现:A、B两组的血脂、抗体、补体及循环免疫复合物(CIC)水平明显高于C组;A、B两组血脂水平相比无明显差异,但免疫指标相比有明显差异;A组的主动脉斑块面积和主动脉内膜厚度明显小于B组(P<0.01).本实验提示AS的发生与免疫反应有关,环磷酰胺可以减轻兔主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但不是通过降血脂途径.
作者:杨晓云;王琳;汪培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采用电解法对化纤浆粕黑液的处理进行了研究,发现进水pH值的佳范围为8~10,佳电解时间为10min,脉冲频率为7000~9000 Hz,电流密度为395.2 A/m2,极距为15 mm,极板厚度为3 mm.当进水化学需氧量(CODcr)为2000~4000 mg/L时,CODcr去除率平均为45%,脱色率平均为68%.结果表明:电解法作为化纤浆粕黑液处理的前段工艺,可降低CODcr负荷,是化纤浆粕黑液脱色的有效方法.
作者:赵金辉;赵志耀 刊期: 2001年第05期
为探讨血吸虫感染儿童肝脏在抗血吸虫治疗后的变化.对38例感染儿童于治疗前后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了追踪观察.发现:①18例(47.4%)患者的肝脏的回声转为均匀型,小网络结构消失;②肝脾大小明显缩小(P<0.01);③门静脉、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内径缩小(P<0.01),时间平均速度(TAV)均有增快(P<0.01);④中肝静脉明显增宽(P<0.01),肝静脉频谱主要表现为三相型(76.3%),其次为波幅降低平坦型,低平波型消失.结果表明:血吸虫感染儿童经抗血吸虫药物治疗后,肝脾大小可恢复正常,内部回声和血流动力学可出现逆转,提示早期治疗感染儿童,对其肝脏病变的恢复有重要意义.
作者:乐桂蓉;李玉芝;黎春蕾;朱明华;张青萍;谢守松;杨好意 刊期: 2001年第05期
脑瘤术后继发远隔部位的颅内出血尤其是硬膜外血肿极为少见[1].本文报道笔者近来收治的5例患者,结合文献复习探讨其临床特征及可能的发生机制和临床意义.
作者:刘绍明;李龄 刊期: 2001年第05期
随着单克隆抗体制备技术的进步,肿瘤标志物的研究亦得到了很大发展,特别是糖链抗原和组织多肽抗原的检测提高了肿瘤诊断的准确性.然而对胃癌抗原的检测,既往所采用的有关抗原如肿瘤特异性抗原(TSA)、肿瘤相关抗原(TAA)、癌胚抗原(CEA)的特异性较差.近年来国外报道一种新的肿瘤相关糖蛋白抗原CA72-4对胃癌诊断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1,2].本文报告同济医院19例胃癌患者血清CA72-4放免测定结果,并与CEA进行比较,来探讨其对鉴别胃内良、恶性病变的价值.
作者:杨玉珍;王思元;赖世英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用戊二醛将L-同型磺基丙氨酸(L-HCA)连接到牛血清白蛋白(BSA),形成L-HCA-BSA连接物.用L-HCA-BSA免疫小鼠后,收集脾淋巴细胞,并与骨髓瘤细胞融合.用含次黄嘌呤、氨基蝶呤和胸腺嘧啶核甙(HAT)培养基保留杂交细胞.用ELISA法筛选能够分泌与L-HCA-BSA产生免疫反应的杂交细胞.通过ELISA抗体系列稀释试验和抗体吸收试验,确定抗体特异性.结果表明,抗L-HCA单克隆抗体(McAb)2D4能特异地与L-HCA-BSA产生免疫反应.用L-HCA-BSA吸收L-HCA McAb,可明显降低或取消L-HCA抗体与L-HCA-BSA的免疫反应.结果提示:L-HCAMcAb对L-HCA-BSA具有特异性,可用于免疫组织和细胞化学研究L-HCA在神经系统中的分布和定位.
作者:刘长金;李爱;胡新武;张亮品 刊期: 2001年第05期
采用3种抗炎动物模型和3种免疫动物模型,对鼻渊净颗粒的抗炎作用和免疫作用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鼻渊净清膏3 g/kg、6 g/kg、12 g/kg 3种剂量对大鼠足趾肿胀、棉球肉芽肿、血管通透性均有影响;同时又能显著增强小鼠巨噬细胞吞噬功能(P<0.05)、胸腺指数(P<0.05)、血清溶血素的含量(HC50值分别为397.29±71.32、396.96±75.56、427.94±33.63)和迟发性变态反应(P<0.05)的作用.证明鼻渊净颗粒对炎症反应的多个环节都有作用,对非特异免疫及特异性免疫功能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作者:吴健鸿;朱景申;万重建 刊期: 2001年第05期
对抗人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进行病毒灭活后的质量进行研究.抗人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通过低pH孵化24 d后(pH 4.1±0.3),其花环抑制免疫效价仍不小于l:4000;与灭活前相比,灭活后制品的纯度及IgG各组分含量没有显著差异(P>0.05),并且其它各项指标均符合中国生物制品规程暂行规程的要求,从而表明抗人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通过酸孵育进行病毒灭活后的稳定性良好.
作者:康光明;王前喜;艾智武;邹莉;陶柳宏;俞霖;李萍;吴克 刊期: 2001年第05期
运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增生性瘢痕(HTS)和瘢痕疙瘩(KS)中I型(R I)和Ⅱ型(RⅡ)TGF-β受体的表达和分布情况,了解TGF-β受体在人HTS和KS形成中的作用.结果发现,HTS成纤维细胞(Fb)表面R I和RⅡ有阳性表达,而且随着病程的延长,受体表达逐渐减弱,直至消失;KS浸润部Fb表面R I和RⅡ呈强阳性表达,中央部未见受体表达阳性的Fb;正常皮肤Fb表面受体表达阴性.提示在HTS形成过程中,不仅TGF-β增高,Fb表面I型和Ⅱ型TGF-β受体也增高,使TGF-β作用放大;TGF-β及其受体可能与KS的浸润性生长有关.
作者:郭能强;张一鸣;辛时林 刊期: 2001年第05期
以常规5-氟尿嘧啶(5-Fu)注射液为对照品,研究了5-Fu白及微球家兔肾动脉栓塞后体内药代动力学过程.血药5-Fu浓度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所得血药浓度数据用3P87药代动力学程序处理.实验结果:5-Fu白及微球体内过程符合二室模型,t1/2a(6.27±6.10)min,t1/2β(203.6±97.5)min,Cmax(4.8±1.9)μg/ml.t1/2a,t1/2β均比注射剂明显延长(P<0.01).表明微球剂型具有靶向制剂长效、高效、低毒的特点.
作者:黎维勇;冯敢生;郑传胜;曾莹 刊期: 2001年第05期
运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脂质体介导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反义寡脱氧核苷酸抑制人膀胱癌细胞BIU-87PCNA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脂质体介导PCNA反义寡脱氧核苷酸处理组中BIU-87细胞PCNA 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结果提示脂质体介导PCNA反义寡脱氧核苷酸可抑制人膀胱癌细胞BIU-87体外增殖活性,其抑制作用可通过阻断PCNA蛋白表达来实现.
作者:袁敬东;曾甫清;鲁功成 刊期: 2001年第05期
为探讨转移抑制基因nm23-H1蛋白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应用SABC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了38例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中nm23-H1蛋白的表达.发现17例(44.7%)nm23-H1蛋白染色阳性,21例(55.3%)nm23-H1蛋白染色阴性.nm23-H1蛋白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而与其它临床指标无相关.nm23-H1蛋白染色阴性患者的总的生存时间显著低于nm23-H1蛋白染色阳性患者(P<0.05),而且在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nm23-H1蛋白的低表达与短的生存时间相关(P<0.05).结果表明:nm23-H1蛋白的表达可成为判断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有无淋巴结转移及其预后的指标.
作者:赵霖;冯伦高;杨林 刊期: 2001年第05期
将变形链球菌pac基因待表达部分克隆人哺乳动物表达质粒中构建成将用作DNA免疫防龋研究的重组质粒.用PCR扩增出pac基因的2个高度保守区域,扩增产物以pGEM-T为载体进行亚克隆后,再克隆至高效哺乳动物表达质粒pCI构建成重组体,重组质粒pCIA-P经限制性酶切分析及DNA测序分析证实克隆构建正确.对含pac基因重要抗原决定簇区域的成功克隆为DNA免疫防龋研究完成了重要准备.
作者:彭志翔;樊明文;边专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极低密度脂蛋白受体(VLDLR)在介导甘油三酯代谢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目前已经知道,vLDLR分为两种类型:其一带有O-连结的糖链区(I型),另一种则不带有该区域(Ⅱ型).采用RT-PCR技术获得家兔VLDL受体的cDNA,PCR扩增后经电泳鉴定显示:在选取的全部六种组织中均有I型受体分布,并且在脂肪、肝脏、脾脏三种组织中还同时伴有Ⅱ型受体的分布.该结果支持受体与组织能量代谢密切相关这一观点,并提示Ⅱ型受体可能具有除参与脂代谢之外的其它不为人知的重要功能.
作者:过健俐;郭伟;姜立;张莉;屈伸 刊期: 2001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