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霖;冯伦高;杨林
采用3种抗炎动物模型和3种免疫动物模型,对鼻渊净颗粒的抗炎作用和免疫作用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鼻渊净清膏3 g/kg、6 g/kg、12 g/kg 3种剂量对大鼠足趾肿胀、棉球肉芽肿、血管通透性均有影响;同时又能显著增强小鼠巨噬细胞吞噬功能(P<0.05)、胸腺指数(P<0.05)、血清溶血素的含量(HC50值分别为397.29±71.32、396.96±75.56、427.94±33.63)和迟发性变态反应(P<0.05)的作用.证明鼻渊净颗粒对炎症反应的多个环节都有作用,对非特异免疫及特异性免疫功能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作者:吴健鸿;朱景申;万重建 刊期: 2001年第05期
以常规5-氟尿嘧啶(5-Fu)注射液为对照品,研究了5-Fu白及微球家兔肾动脉栓塞后体内药代动力学过程.血药5-Fu浓度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所得血药浓度数据用3P87药代动力学程序处理.实验结果:5-Fu白及微球体内过程符合二室模型,t1/2a(6.27±6.10)min,t1/2β(203.6±97.5)min,Cmax(4.8±1.9)μg/ml.t1/2a,t1/2β均比注射剂明显延长(P<0.01).表明微球剂型具有靶向制剂长效、高效、低毒的特点.
作者:黎维勇;冯敢生;郑传胜;曾莹 刊期: 2001年第05期
为探讨影响意外跌落伤住院儿童转归的有关因素,提高患儿的住院治疗质量,促进医院建立有效的院内医疗系统,利用多项有序分类反应变量的逐步Logistic回归对3035例0~14岁意外跌落伤住院患儿的转归进行影响因素分析.发现影响转归的因素有:住院时间、确诊时间、院前时间、病情程度、受伤部位、并发症、生活环境、手术及术前住院天数、住院费用.结果表明:医院要正确处理缩短住院时间与提高治疗效果之间的关系,并通过缩短院前时间、及时确诊、降低并发症、控制病情、降低住院费用、尽量减少术前住院天数,强化和贯彻整体医疗观念等综合措施即可有效地提高意外跌落伤住院儿童的治疗效果.
作者:尹平;刘筱娴 刊期: 2001年第05期
为探讨血吸虫感染儿童肝脏在抗血吸虫治疗后的变化.对38例感染儿童于治疗前后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了追踪观察.发现:①18例(47.4%)患者的肝脏的回声转为均匀型,小网络结构消失;②肝脾大小明显缩小(P<0.01);③门静脉、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内径缩小(P<0.01),时间平均速度(TAV)均有增快(P<0.01);④中肝静脉明显增宽(P<0.01),肝静脉频谱主要表现为三相型(76.3%),其次为波幅降低平坦型,低平波型消失.结果表明:血吸虫感染儿童经抗血吸虫药物治疗后,肝脾大小可恢复正常,内部回声和血流动力学可出现逆转,提示早期治疗感染儿童,对其肝脏病变的恢复有重要意义.
作者:乐桂蓉;李玉芝;黎春蕾;朱明华;张青萍;谢守松;杨好意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探讨寻找泪小管断端方法,提高吻合泪小管成功率.从上泪小点注入带有8/0尼龙线的粘弹剂,在显微镜下辨认粘弹剂的出口及找到尼龙线,再用尼龙线引套较粗丝线,硅胶管使泪小管断端紧密结合愈合.11例下泪小管断裂患者
作者:张虹 刊期: 2001年第05期
为研究叠氮钠对角膜碱烧伤的治疗作用,在家兔的角膜碱烧伤模型中,用1 g/L NaN3及10 g/L NaN3+100g/L枸橼酸钠滴眼剂治疗.同时用硫代巴比妥酸(TBA)反应法检测过氧化脂质(LPO),用组织培养人角膜上皮细胞检测NaN3毒性,发现角膜烧伤后LPO逐渐减少.治疗组病情较轻,且NaN3毒性低,认为角膜碱烧伤后,用NaN3治疗有一定效果.
作者:邱良秀;张泺;沈远平 刊期: 2001年第05期
采用电解法对化纤浆粕黑液的处理进行了研究,发现进水pH值的佳范围为8~10,佳电解时间为10min,脉冲频率为7000~9000 Hz,电流密度为395.2 A/m2,极距为15 mm,极板厚度为3 mm.当进水化学需氧量(CODcr)为2000~4000 mg/L时,CODcr去除率平均为45%,脱色率平均为68%.结果表明:电解法作为化纤浆粕黑液处理的前段工艺,可降低CODcr负荷,是化纤浆粕黑液脱色的有效方法.
作者:赵金辉;赵志耀 刊期: 2001年第05期
为建立一种有效诱导及克隆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抗原肽复合物特异性细胞毒性T细胞(CTL)的方法.用EB病毒转化的B淋巴母样细胞系细胞作为刺激细胞,采用长期混合淋巴细胞培养法诱导自身外周血T细胞库中抗原肽-HLA复合物特异性CTL增殖、分化,并用有限稀释法对之进行克隆.通过细胞毒实验证实获得的CD3+、CD8+T细胞克隆具有高度抗原特异性并受某些HLA型别的限制.
作者:房崇芸;吴雄文;龚非力 刊期: 2001年第05期
为了观察血吸虫病多价DNA疫苗的保护力,将小鼠分成5组:空白对照组、空质粒对照组、单价抗原DNA疫苗pBK-CMV-Sj23组、多价抗原DNA疫苗pBK-CMV-Sj26-Sj23和pBK-CMV-Sj32-Sj23组.大量提取各组质粒DNA后,各组于0、3、5周在BALB/c小鼠股四头肌注射相应质粒DNA,9周用血吸虫尾蚴攻击感染,15周剖杀小鼠计算减虫率及减卵率.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小鼠减虫率及减卵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与单价pBK-CMV-Sj23组比较,多价DNA疫苗组的减虫率及减卵率有显著性差异.提示血吸虫多价DNA疫苗诱导小鼠对血吸虫的保护力优于单价DNA疫苗.
作者:李柳哲;石佑恩;江侃;宁长修;邓伟文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用戊二醛将L-同型磺基丙氨酸(L-HCA)连接到牛血清白蛋白(BSA),形成L-HCA-BSA连接物.用L-HCA-BSA免疫小鼠后,收集脾淋巴细胞,并与骨髓瘤细胞融合.用含次黄嘌呤、氨基蝶呤和胸腺嘧啶核甙(HAT)培养基保留杂交细胞.用ELISA法筛选能够分泌与L-HCA-BSA产生免疫反应的杂交细胞.通过ELISA抗体系列稀释试验和抗体吸收试验,确定抗体特异性.结果表明,抗L-HCA单克隆抗体(McAb)2D4能特异地与L-HCA-BSA产生免疫反应.用L-HCA-BSA吸收L-HCA McAb,可明显降低或取消L-HCA抗体与L-HCA-BSA的免疫反应.结果提示:L-HCAMcAb对L-HCA-BSA具有特异性,可用于免疫组织和细胞化学研究L-HCA在神经系统中的分布和定位.
作者:刘长金;李爱;胡新武;张亮品 刊期: 2001年第05期
应用X线头影测量方法对至成年将测量值与湖北地区正常人群资料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未手术成年腭裂患者面突度显著减小,上颌骨水平向发育不足,垂直向发育未受影响,下颌骨发育正常.
作者:孙国洪;东耀峻;张国志 刊期: 2001年第05期
运用单克隆抗体免疫荧光法分别检测54例鼻窦炎(其中38例鼻窦炎并鼻息肉、16例单纯性鼻窦炎)和20例单纯性鼻塞患者(对照组)鼻腔鼻窦支原体感染情况,旨在探讨支原体在慢性鼻窦炎和鼻息肉发病中的作用.结果发现鼻窦炎(S)组、鼻息肉(SP)组、单纯性鼻窦炎(SS)组和对照(CG)组支原体检出率分别为44%、57.9%、12.5%和5%.S与CG组、SP与SS组、SP与CG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认为支原体感染可能是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发病、迁延和复发的又一重要因素.
作者:华小阳;崔永华;高起学;刘秋润;李明刚;卢运萍 刊期: 2001年第05期
应用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测定K562细胞株及75例白血病患者及10名正常人WT1基因的表达.并同时测定mdrl的表达.检测结果为K562细胞株高表达,急性髓性白血病(AML)30例中19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13例中10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共17例,其中加速及急变期3例,慢性期14例中8例,WT1表达为阳性,10名正常人及7例缓解期患者WT1表达均为阴性;且WT1阳性患者完全缓解率(CR)低于表达阴性者(分别为65%和88%,P<0.05).此结果说明WT1在白血病患者中高表达,可作为检测白血病微小残留病的标记基因,WT1的阳性表达者化疗后CR率低,且其与白血病的病程发展可能有关,WT1与mdrl无明显相关性.
作者:汤屹;乔振华;刘文励 刊期: 2001年第05期
观察在体外循环中应用大剂量抑肽酶对术后出血的影响.20例成人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抑肽酶组和对照组.结果显示,抑肽酶组术后6 h和24 h引流量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认为在体外循环中大剂量抑肽酶应用通过对血小板功能的保护和抗纤溶作用从而大大减少了术后患者渗血量.
作者:王辉;黄飞 刊期: 2001年第05期
为了从细胞水平探讨近交系小鼠对胰岛素(Ins)的敏感性,测试了3种近交系小鼠脂肪细胞在Ins刺激下的葡萄糖转运和Ins抑制异丙肾上腺素介导的脂肪细胞分解.结果显示:A/J小鼠脂肪细胞对葡萄糖的转运显著高于Balb/cJ和129/J小鼠(分别为P<0.05和P<0.01),而Balb/cJ又显著高于129/J(P<0.05);Ins对A/J小鼠脂肪细胞脂解的抑制作用显著高于Balb/cJ和129/J(P<0.01).表明A/J小鼠脂肪细胞对Ins敏感性高,Balb/cJ次之,129/J较低.这对研究不同种系的近交系小鼠的生理病理特征及是否易于发生与胰岛素抵抗有关的疾病将提供一定的依据.
作者:文秀英;叶慕义 刊期: 2001年第05期
运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脂质体介导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反义寡脱氧核苷酸抑制人膀胱癌细胞BIU-87PCNA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脂质体介导PCNA反义寡脱氧核苷酸处理组中BIU-87细胞PCNA 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结果提示脂质体介导PCNA反义寡脱氧核苷酸可抑制人膀胱癌细胞BIU-87体外增殖活性,其抑制作用可通过阻断PCNA蛋白表达来实现.
作者:袁敬东;曾甫清;鲁功成 刊期: 2001年第05期
为探讨端粒酶反义寡核苷酸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端粒酶活性及细胞生长的影响,应用与人端粒酶RNA组分(hTR)模板区互补的硫代反义寡核苷酸处理MCF-7细胞.发现经反义hTR寡核苷酸作用后,细胞端粒酶活性明显受到抑制,至作用后72 h,端粒酶活性较对照组降低61.0%(P<0.05);细胞生长明显受到抑制;细胞周期发生显著变化,G0/G1期细胞数增多,S期及G2/M期细胞数则减少;细胞增殖指数由0.46降低至0.29;并可观察到凋亡细胞的出现,凋亡发生率为10.7%;而无义寡核苷酸处理组及空白对照组以上各指标均无明显变化.提示:端粒酶反义寡核苷酸可明显抑制乳腺癌细胞端粒酶活性,抑制细胞生长和增殖,诱导细胞凋亡;表明应用反义技术抑制端粒酶活性治疗乳腺癌可能具有广阔的前景.
作者:高金波;陈道达;蔡开琳;张锦辉;田元 刊期: 2001年第05期
为探讨心脏机械瓣膜替换术后口服华法令抗凝治疗期间,凝血因子的变化及μFPA与INR的相关关系,随机选取102例机械瓣替换术后口服华法令抗凝治疗患者,稳定抗凝治疗1个月以上.42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一期法测定INR、纤维蛋白原(Fg)及凝血因子Ⅱ、x的活性Ⅱ:C、x:C;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尿液纤维蛋白肽A的尿肌酐校正浓度(μFPA).结果表明:口服华法令抗凝治疗者Ⅱ:C、x:C显著降低,分别为(48.5±20.2)%、(39.4±16.7)%;μFPA均值(6.7±4.3)ng/mgcr,显著低于正常值;INR在2.0~3.0时,Ⅱ:C、x:C适度抑制;INR>3.0时,呈过度抑制;INR在2.0~2.5时,μFPA与INR呈负相关(r=-0.5194,P<0.001);Fg在抗凝早期(3个月内)显著增高[(4.23+0.27)g/L,P<0.001],抗凝晚期(3个月以后)逐渐降至正常范围.小剂量口服华法令抗凝显著抑制Ⅱ:C、x:C,抗凝效果良好;国人抗凝适当范围INR2.0~3.0;μFPA小剂量抗凝时与INR呈负相关,与Ⅱ:C、x:C呈弱的正相关.用μFPA指导抗凝有一定价值.
作者:张凯伦;曹建军;杜心灵;汪东仿 刊期: 2001年第05期
为探讨转移抑制基因nm23-H1蛋白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应用SABC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了38例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中nm23-H1蛋白的表达.发现17例(44.7%)nm23-H1蛋白染色阳性,21例(55.3%)nm23-H1蛋白染色阴性.nm23-H1蛋白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而与其它临床指标无相关.nm23-H1蛋白染色阴性患者的总的生存时间显著低于nm23-H1蛋白染色阳性患者(P<0.05),而且在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nm23-H1蛋白的低表达与短的生存时间相关(P<0.05).结果表明:nm23-H1蛋白的表达可成为判断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有无淋巴结转移及其预后的指标.
作者:赵霖;冯伦高;杨林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探讨丙型肝炎病毒(HCV)准种在NS2区的基因结构特征.利用逆转录-巢式PCR从一份HCV慢性携带者的阳性血清及一份急性丙肝患者的血清中获得HCV NS2全长cDNA,将其克隆于T载体,各随机挑取5个阳性克隆进行序列测定.结果显示在克隆到的HCV NS2全长基因中,慢性携带者该区序列有一个于HCV多聚蛋白第835位氨基酸的位置出现终止信号,丙肝患者该区序列有三个于第835位氨基酸的位置出现终止信号,一个小于第887位氨基酸的位置出现终止信号.在克隆到的HCV NS2基因中存在多个N端终止突变序列,提示NS2 N端跨膜区可能与包膜蛋白区有着密切的联系.
作者:冷彦;陈秀珠;叶嗣颖;杜勇;杜桂鑫;王海涛 刊期: 2001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