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天送;吴续甫
我院2001~2005年间行胃内窥镜检查患者8680例,发现内脏反转移位2例,现报道如下.1 病例介绍 例1,女,38岁,因上腹部隐痛、恶心6年,加重3周来我院行内窥镜检查.查前无内脏移位提示,采取常规左侧卧位,内镜到达贲门后,见胃底穹隆部于贲门右侧,粘膜增粗,呈条索状充血,经多次进镜失败.改为坐位后进镜成功,胃至十二指肠粘膜未见异常.胃镜诊断为:①慢性浅表性胃炎(胃底部);②内脏反转移位.检查完毕再次了解患者病情,患者自诉是右位心,此前上消化道钡餐、腹部B超诊断为内脏全反胃.
作者:陈碧华;孙龙宜;卢宇 刊期: 2006年第06期
扁平苔藓是一种发生于皮肤粘膜的慢性炎症,可单独发生于口腔,是口腔粘膜常见的慢性、浅表性、非感染性疾病.1996年以来我科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36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甘如春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肝内周围性胆管细胞癌(PCC)低场MRI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1例肝内周围性胆管细胞癌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的MRI表现.结果 病灶及病变部位显示清晰.2例表现为不规则形态肿块伴周边胆管轻度扩张;9例表现为胆管不规则增粗,信号均匀或不均匀.增强后扫描,7例可见早期边缘强化,4例未见明确异常强化;延迟后扫描,11例均见向心性延迟强化.结论 肝内周围性胆管细胞癌的低场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平扫结合动态增强扫描是诊断肝内周围性胆管细胞癌的关键技术.
作者:盛练;余开湖;朱华浩;肖红慧;潘盛信 刊期: 2006年第06期
急性胆管损伤是外科急症,如果不及时处理或处理不当,会造成损伤部狭窄,出现反复胆道感染、胆道梗阻、黄疸及肝功能损害等症状,严重者出现胆汁性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而再次手术.我们2002~2005年手术处理11例急性胆管损伤,现报告如下.
作者:郑天送;吴续甫 刊期: 2006年第06期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有创伤小、痛苦轻、恢复快等优点,已成为多数行胆囊切除术患者的首选.本文就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行LC治疗的一些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王继文;张峰 刊期: 2006年第06期
随着医院药学的不断发展,治疗药物监测正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2004年我院治疗药物监测室开展了地高辛、磺胺和庆大霉素的血药浓度监测.为积累经验,现对我院开展情况作监测分析.
作者:夏松柏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热性惊厥(FC)是儿科的常见急症,尤以婴幼儿发病率高,持续时间长,发作多次的惊厥可引起脑组织器质性损害.本文对2002年1月至2005年12月我院收治的118例FC患儿的血清钠浓度与同期住院发热而无惊厥的患儿做了对照观察,以探讨血清钠浓度与小儿FC发生的关系.
作者:程学文 刊期: 2006年第06期
颅骨表皮样囊肿及皮样囊肿在CT应用之前,诊断有一定的难度,误诊较多.本文收集2005~2006年15例经过手术证实的颅骨表皮样囊肿及皮样囊肿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借此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作者:明道红;阚国良 刊期: 2006年第06期
食管异物是临床上常见急诊,异物种类较多,其中食管鱼刺异物占相当大一部分.本文着重探讨食管鱼刺异物X线钡棉检查方法及相关X线征象,为临床提供直观可靠的诊治依据.
作者:杨时骥;石教华 刊期: 2006年第06期
2002年6月至2006年4月我院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875例,其中经手术证实胆囊颈管结石嵌顿性胆囊炎56例,现将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廖玉华 刊期: 2006年第06期
主动脉夹层(AD)是循环血液通过主动脉内膜的破口进入主动脉壁内分离其中间层,并沿主动脉纵轴扩展,是具有致命危险的主动脉疾病.我院及同济医院2003~2006年对26例急性AD患者成功施行主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即主动脉腔内隔绝术(EVE),近期疗效确切,现报告如下.
作者:胡正清;汪玉宝;徐广;邓天明;曾和松;马业新;汪道文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牛磺酸对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心肌细胞凋亡及组织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的影响.方法 采用两肾一夹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模型.所有大鼠被随机分为3组(每组20只):假手术对照组,高血压对照组,牛磺酸治疗组.于术后第5周开始给予牛磺酸50mg·kg-1·d-1.采用标准尾套法间接检测清醒大鼠血压.给药8周后,大鼠处死,分离其左室心肌以用于检测左室重/体重比、心肌组织的血管紧张素Ⅱ含量(放射免疫法检测)、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活性(分光光度计法检测)和心肌细胞凋亡(原位末端标记法).结果 与假手术对照组大鼠相比,未给药高血压对照组大鼠血压明显升高,左室重/体重比和心肌细胞凋亡指数升高,心肌血管紧张素Ⅱ含量增加、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活性增高.应用牛磺酸治疗则明显降低了肾动脉狭窄术后大鼠的血压和心肌细胞凋亡指数,降低了左室重/体重比;同时也降低了高血压对照组大鼠心肌的血管紧张素Ⅱ含量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活性.结论 长疗程牛磺酸治疗可抑制高血压大鼠心肌细胞凋亡和逆转心肌肥厚,上述作用与药物拮抗组织RAS有关.
作者:余良主;化长林;黄碧兰;朱晓琴;王帮华 刊期: 2006年第06期
我们应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39例甲状腺肿瘤患者,并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以探讨其对甲状腺肿瘤的诊断价值.
作者:魏斌;张丽 刊期: 2006年第06期
坏疽性胆囊炎是一种较少见的胆囊急性炎症,多继发于严重的胆囊急性化脓性感染,常并发胆囊穿孔和急性腹膜炎.患者临床体征无明显特异性,而超声声像图能直观地显示其胆囊壁的形态变化及并发症的表现.本文回顾性分析11例急性坏疽性胆囊炎患者的超声声像图表现,探讨其对坏疽性胆囊炎的诊断价值.
作者:李忻;汪素涵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静脉补充维生素C(VitC)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 12例MHD患者在每次透析开始后静脉注射VitC 300mg,每周3次,连续4周,选用同年龄、性别的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2组实验前和实验组4周后氧化应激指标血清丙二醛(MDA)、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含量.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MHD患者MDA含量升高,SOD、GSH-Px含量降低(P<0.05);补充VitC 4周后,SOD、GSH-Px含量明显升高,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MDA含量有所降低,但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MHD患者氧化应激明显,静脉补充VitC后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氧化应激的水平.
作者:林凤平;鲁力;陈雄;陈勇;郑益华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 评估卡培他滨联合草酸铂和紫杉醇一线治疗晚期或转移性胃癌的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 全组36例患者,采用卡培他滨1250mg/(m2·d),连用14d;紫杉醇90mg/(m2·d)静滴,第1、8d;草酸铂100mg/(m2·d)静滴,第1、8d;21d为1周期,用药2~6个周期后进行评估.结果 全组34例可评价,获得CR 1例,PR 21例,SD 8例,PD 3例,有效率(CR+PR)为69.5%,中位TTP为9个月(2~17个月),中位生存时间16个月(2~38个月).主要毒副反应为胃肠反应和骨髓抑制,多为Ⅰ~Ⅱ度毒性反应,Ⅲ~Ⅳ度毒性反应主要为口腔炎、恶心呕吐、白细胞和血小板降低.所有患者均无化疗相关性死亡.结论 卡培他滨联合草酸铂和紫杉醇一线治疗晚期胃癌患者近期疗效较好,不良反应可以耐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胡国勇;胡娟;杨建国;丁岩冰;吴健;肖炜明 刊期: 2006年第06期
脑血栓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发病急、死亡率高、后遗症多,患者常产生恐惧、自悲心理.这种病态心理的长期刺激,可使患者病情由轻变重甚至发生脑出血以致死亡.因此,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和心理变化,及时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是防止病情恶化,争取早日康复的手段之一.
作者:文瑞华 刊期: 2006年第06期
我院1995~2001年间共收治慢性肾功能衰竭(CRF)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28例,现将临床资料与护理措施总结如下.
作者:郑益华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急性病毒肝炎患者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与胆囊壁厚度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98例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治疗前后的ALT值及60例健康体检者的ALT值进行检测,同时进行腹部B超检查,测定其胆囊壁厚度.结果 98例患者在ALT高峰期有76.23%出现不同程度的胆囊壁增厚,经治疗后ALT值恢复正常时,仅有2.04%患者胆囊壁增厚.ALT高峰期患者胆囊壁厚度与ALT恢复后患者及健康检查者胆囊壁厚度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体内血清ALT水平与胆囊壁厚度呈正相关关系.
作者:吴娟;熊建光;程正位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胆管结石术后T管中胆汁胆固醇结晶的性状与胆石复发的可能关系.方法 收集60例胆管结石T管引流术后第2~10d胆汁标本,其中首次发现胆总管结石者42例,再发者18例;另8例非胆石症置T管者作为对照.通过测定胆汁中胆固醇、磷脂和胆盐的含量,计算胆固醇饱和指数(CSI);偏振光显微镜下观察胆汁中胆固醇结晶成核时间(NTm),以及模拟胆汁胆固醇结晶成核时间(NTc),并计算NTm/NTc比值;同时计数术后第10d胆汁中胆固醇结晶数,计算结晶分数.结果 复发结石组NTm/NTc为0.26,具有高度的成石活性,与初发结石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而对照组T管胆汁NTm/NTc则超过1.4,成石活性低.结论 NTm/NTc的比值<0.3时应高度怀疑胆石复发的可能性.
作者:郑君华;孙星;罗芸葆;陆友国 刊期: 2006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