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近红外光学成像技术及其在神经科学中的应用

杨炯炯;骆清铭

关键词:近红外光学成像, 神经科学,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
摘要:近红外光学成像技术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动态检测脑功能的方法.采用这种技术可以测量在脑活动时氧合血红蛋白、脱氧血红蛋白和细胞色素氧化酶等的变化,同时得到与刺激相关的细胞内和细胞外活动的改变.近红外光学成像技术的时间分辨率较高,并具有简便易行、价格低廉和无损伤性等特点,有望可以同时检测神经元活动、能量代谢以及血液动力学的变化.目前它已作为检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原理的一种方法,并在认知神经科学和医学等的研究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生理科学进展杂志相关文献
  • 受体寡聚化对阿片受体运输和吗啡耐受性的调节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脑铁代谢和神经变性性疾病

    近关于脑铁代谢研究的新成果,尤其是与脑铁转运、储存、调节相关的某些突变基因的发现,足以得出以下结论,即异常增高的脑铁至少是部份神经变性性疾病的起始原因.研究显示,脑铁过量积聚主要是由于遗传性和非遗传性因素所引起的某些脑铁代谢蛋白功能异常或表达失控.正是异常增高的脑铁触发一系列病理反应,终导致神经变性性疾病病人脑神经元死亡.本文简要叙述了目前对脑铁分布、功能和脑铁代谢蛋白的认识,讨论了脑内铁转运机制以及脑铁和神经变性性疾病之间的关系研究的新进展.

    作者:钱忠明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空气污染与心肺疾病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摇控导航控制大鼠行为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Caspase的活化及其在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Caspase是执行细胞凋亡的主要酶类,目前已鉴定的哺乳动物Caspase有14种.Caspase以酶原的形式合成,催化活性很低,必须激活以后才能发挥作用.活化的Caspase通过特异性的裂解一套底物而导致细胞凋亡.与Caspase有关的细胞凋亡通路至少有三种:线粒体/细胞色素c通路、死亡受体通路和内质网通路.Caspase总是与其抑制剂共存,以防止Caspase酶原意外激活而对正常细胞造成损伤.

    作者:袁长青;丁振华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花生四烯酸的生物活性及其钙信号转导作用

    花生四稀酸(arachidonic acid, AA)以酯化形式存在膜磷脂中,细胞兴奋时多种信号转导途径可引起游离AA释放,并迅速代谢为具有生物活性的炎症物质,参与细胞免疫和炎症反应.目前大量研究表明,AA本身还直接参与细胞内生物功能的调节,包括影响酶功能,调控各种离子通道,尤其是直接导致细胞内钙信号转导,成为细胞膜受体兴奋-细胞内生物反应偶联的第二信使.但AA的作用机制及其生理和病理生理意义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罗大力;张幼怡;韩启德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基因激活确定人类大脑的进化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展望新世纪的重力生理学

    目录一、重力生理学的诞生与发展二、重力生理效应的外因与内因(一)引力(重力)的本质(二)广义的重量概念(三)重力生理效应的内因三、失重的主要生理影响及其研究现状(一)地面模拟研究的方法及其意义(二)循环与体液调节

    作者:张立藩;孟庆军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基因表达启动过程的新认识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慢性病毒性肝炎研究进展

    近年,慢性病毒性肝炎研究领域有较大进展,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虽然有了应用广泛、历史较久、且效果较好的疫苗,但迄今仍是世界范围肝硬化和肝癌的主要诱因.传染途径可经产道、性接触和非肠道途径(包括静脉吸毒、血制品等).成年病人少有变慢性,但一岁以下患儿90%变成慢性肝炎.慢性肝损伤的临床表现可以是轻微的炎症重到晚期肝硬化,程度不等.α干扰素(IFNα)是治疗活动性肝炎的主宰药物,单核苷酸类药物(lamivudine和adefovir)也具有同样的疗效.晚期肝病和肝癌患者可进行肝移植,但常伴发移植物的感染.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和新型抗病毒药物联合应用,可降低移植物感染的严重性.丙型肝炎病毒(HCV)在20世纪后期感染了大约1%的世界人口.这种RNA病毒非经口传播,绝大多数病人变成慢性肝炎,约20%逐渐演变成肝硬化或肝癌.用IFNα和病毒唑(Ribavirin)联合治疗,约40%病人的病理表现有所改善.肝移植对某些病例是适宜的,但移植物感染仍是悬而未决的问题,新发现的庚型肝炎病毒(HGV) 和TT病毒目前认为并不引起严重的肝损害.

    作者:丁桂凤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水稻基因组测序完成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短蛋白聚糖研究进展

    短蛋白聚糖(brevican)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特有的硫酸软骨素蛋白聚糖,是脑内丰富的细胞外基质分子之一.Brevican的表达仅限于中枢神经系统,在神经发育和脑损伤后胶质增生过程中均有明显增高.近来的研究表明,brevican在脑胶质瘤中有高度特异的表达并与其侵袭性相关,为阐明胶质瘤的发生机制和探索新的治疗途径提供了依据.

    作者:韩晞;董艳;卢亦成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药物蛋白质组学与药物发现

    21世纪,科学家面临着从基因组到蛋白质组的转变,蛋白质组学是基因组和药物发现之间的桥梁.药物蛋白质组学研究不仅有助于发现治疗的可能靶点,也将明显提高药物发现的效率.药物蛋白质组学的研究内容,在临床前包括发现新的治疗靶点和发现针对所有靶点的全部化合物,在临床研究方面应包括药物作用的特异蛋白作为诊断和治疗的标志,或以蛋白质谱的差异来分类患者.本文主要综述了蛋白质组学技术在药物靶点的发现和确认,以及药物发现过程中有关的技术和研究进展.

    作者:李学军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NQO1酶及其被氧环境诱导表达的研究进展

    NAD(P)H:醌氧化还原酶1(NQO1)是真核细胞内普遍存在的一类黄素蛋白酶,它专性催化胞内双电子还原反应,能够解除醌类物质对细胞的毒害,从而起到保护细胞的作用.同时,它又能活化一些醌类抗肿瘤药物.本文综述了NQO1的基因结构、多态性、功能和活性调节,以及它在胞内氧化还原环境和肿瘤治疗中的地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作者:夏小俊;金中初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P物质的免疫调节作用

    P物质在外周主要分布于发出细传入纤维的神经元内.在外周神经末梢释放的P物质参与免疫调节和炎症过程.P物质可以影响淋巴细胞的增殖、免疫球蛋白和细胞因子的合成,并能够调节辅佐细胞的活性和细胞因子的合成以及其他一些免疫细胞的活性.P物质通过以上作用参与调节细胞和体液免疫应答.在外周组织中,P物质能的神经纤维和一些免疫细胞联系密切,许多免疫细胞膜上存在有P物质的特异性受体.这些形态学资料为P物质参与免疫调节提供了证据.一些免疫细胞也能够产生P物质,并以自分泌或/和旁分泌的方式调节免疫细胞的功能.以上资料表明P物质不仅是一种神经肽,也是一种免疫调节因子,是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共同的信使物质.

    作者:张世红;赵晏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发现了冷敏感受体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视觉分类训练促进灵长类下颞叶皮层形成对物体直观特征的选择性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毒蕈碱样乙酰胆碱受体及其信号转导

    毒蕈碱样乙酰胆碱受体(MAChRs)是G蛋白偶联受体(GPCRs)超家族中的一员,具有该家族特征性的结构和信号转导方式.GTP结合蛋白(G proteins)是一类具有GTP酶活性的蛋白质,由α、β、γ三个亚基构成.其中α亚基结合GDP或GTP,分别代表G蛋白的非活化和活化状态.M受体与Gi/Go或Gq/11间的作用机制仍在探讨中,但基本过程与Gs介导的信号转导模式相似.激动剂持续作用后,G蛋白偶联受体激酶和阻滞蛋白介导受体脱敏和内吞.

    作者:王昊;郭政东;李智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内源性H2S --一种新的气体信号分子

    20世纪90年代中期,发现半胱氨酸代谢生成气体分子硫化氢(H2S),对神经系统特别是海马的功能具有调节作用,并可以调节消化道和血管平滑肌的张力,而其作用特点有别于另外两种气体信号分子NO及CO,但H2S的信号转导途径一直未能阐明,直到近研究证实,内源性H2S直接作用于KATP通道实现对血管的调节作用;而且可以刺激神经细胞cAMP水平增加,提高NMDA受体介导的突触后兴奋性电位,提高诱导海马长时程增强.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内源性H2S是一种新的气体信号分子,对其研究是当前生物学领域的崭新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临床意义.

    作者:耿彬;杜军保;唐朝枢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核因子κB与糖皮质激素受体途径的拮抗作用

    免疫反应是机体重要的生理过程,在免疫反应的分子调控中有两个重要的调节子:核因子-κB(NF-κB)和糖皮质激素受体(GR).NF-κB是免疫反应的激活子,而GR是免疫反应的抑制子,两者互为生理拮抗剂.NF-κB与GR相互拮抗机制可能有三:NF-κB和GR直接作用;NF-κB与GR竞争性地与有限的转录辅因子相互作用;GCs上调IκBα基因的表达.在功能上,NF-κB与GR也有相互拮抗.NF-κB与GR拮抗作用的生理意义主要表现在两方面:NF-κB与GR的拮抗作用是机体保持内环境稳定的基本调节机制之一;NF-κB与GR的拮抗作用是GCs可能的抗炎机制.

    作者:赵玉华;刘秉文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生理科学进展杂志

生理科学进展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生理学会;北京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