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明珠;韩丽英;李荷莲;张海英
人类基因组计划已进入功能基因组时代,随着致癌基因的破译和肿瘤敏感药物的开发应用,人类对肿瘤的研究已取得了日新月异的进展.
作者:朱连成;林蓓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前已有许多研究发现卵巢癌的发生、发展与许多已知和未知的基因有关.如果能明确卵巢癌基因表达谱变化,从分子水平上查明卵巢癌的发病机制,不仅有利于揭开其病因,也为早期诊断研究提供了基础.
作者:张晓霞;孙晓琦;何津;李荷莲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前临床上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主要应用雌激素补充治疗,但其存在一定的副反应,长期应用还会增加乳腺癌和子宫内膜癌的危险性.
作者:郑建华;佟晓晶;黄延刚;沈媛媛;刘佳;赵宏敏;张光美 刊期: 2007年第03期
产后是妇女一生中发生精神障碍的高危时期,目前产后抑郁也逐渐成为临床妇产科常见的疾患.由于当前国内无统一的临床判断标准,临床上诊断产后抑郁症需借鉴国外标准或参考抑郁症的诊断标准,非精神科医务人员则较难掌握此判断标准,造成在临床工作中对产后抑郁情绪状态及产后抑郁症混淆不清.
作者:马琳;郭丽 刊期: 2007年第03期
输血、输液在妇产科医疗过程中是常用的方法和重要手段,输血、输液的水平也间接反映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医院和医生的医疗水平的高低.所以对输血、输液应进行相应管理,防止滥用,以避免各种不必要的副反应、资源浪费、甚至给患者带来的生命危险.
作者:石一复;李娟清 刊期: 2007年第03期
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varian hyperstimulation syndrome,OHSS)是促超排卵过程中发生的自限性疾病.患者的生存质量可因此受到影响,严重者危及生命.
作者:蔡霞 刊期: 2007年第03期
新生儿气胸是一种发病急,危险大,病死率高的疾病,其发病率为2%~5%[1].根据发病原因可分为自发性、病理性及医源性气胸.
作者:周齐;刘维靖;王凤英;张海珍 刊期: 2007年第03期
女性终末期肾病合并顽固性子宫出血是临床常见且处理十分棘手的高风险病症,处理不当危及患者生命.
作者:王惠兰;陈素琴;杨玉凤 刊期: 2007年第03期
卵巢是女性重要的生殖内分泌器官,一旦受损或丧失功能将严重影响女性的生活质量.随着癌症治疗学的进步,细胞毒性抗癌药物和放射治疗在临床上普遍应用,而大剂量化疗和放疗极易对细胞分裂活动频繁的卵巢组织造成严重的不可逆性损伤,导致提前绝经和不孕.
作者:吴丹丹;周颖 刊期: 2007年第03期
血浆代用品是临床容量治疗的常用容量补充剂,分为晶体液及胶体液两大类.胶体液又根据来源分为天然胶体(如人白蛋白、冻干血浆、全血)和人工胶体.
作者:林蓓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将含有多药耐药基因(mdr1)的逆转录病毒载体转染人胎盘源性间充质干细胞(MSC),评价mdr1基因在MSC中的表达及耐药基因导入对MSC耐受化疗药物作用的影响.方法 2005年3月至2006年5月采用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自吉林大学二院妇产科健康分娩供者胎盘组织中分离MSC;脂质体转染法将含mdrl基因的重组质粒导入293T包装细胞,获得的病毒上清感染MSC,RT-PCR法、流式细胞术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mdr1基因在MSC中的表达;罗丹明(Rh123)排泌试验检测外源基因编码产物P-糖蛋白(P-g170)功能;MTT法测定转染前后MSC对化疗药物耐受性的改变.结果 mdr1基因导入MSC后稳定转染效率达80.3%,RT-PCR 证实mdr1基因可于转染MSC中有效表达,转染后MSC表达P-g170的阳性细胞百分率为31.6%,对照组为0.2%;Rh123排泌试验证实P-g170具有功能活性.基因转染后MSC对多种化疗药物的耐药性明显强于未转染MSC.结论 mdr1基因体外转染人胎盘源性MSC可获得高效、稳定的功能性蛋白表达,且可明显提高MSC对多种化疗药物的耐受性.
作者:叶明珠;韩丽英;李荷莲;张海英 刊期: 2007年第03期
1 产科低血容量休克的概述和分类休克是以组织灌注不足为特点的病理状态,该状态如未得到及时纠正,可引起广泛组织缺血缺氧代谢,触发机体全身炎症反应(SIRS),导致组织细胞损伤,终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MOF).
作者:尚涛 刊期: 2007年第03期
互联网的出现毫无疑问是20世纪人类伟大的发明之一.近10年,网络上的资源呈爆发性的增长,互联网已经日渐成为人们工作、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有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士通过互联网来和同行进行交流,获取新知.
作者:龚晓明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盆腔手术的麻醉选择通常以连续硬膜外麻醉为主.连续硬膜外麻醉虽然可以提供较完善的感觉阻断,但由于内脏感觉神经分布特点决定了单纯硬膜外麻醉不能完全阻滞术中内脏牵拉反射[1],并可由此激发强烈的应激反应,导致患者神经内分泌和免疫功能紊乱[2],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刘东辉;李彤;王俊科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由妇科疾病造成的进食减少、失血、手术麻醉前禁食禁饮、手术创伤以及机体对手术的反应均可导致围术期体液失衡.正确的围术期输液输血治疗对保证手术成功、减少术后并发症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华绍芳;薛凤霞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应用氟康唑治疗复杂型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的效果及其与体外抗真菌药物敏感性的关系.方法 2005年6月至2005年9月在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妇科门诊对复杂型VVC患者应用氟康唑治疗,采用E-test法对检出的假丝酵母菌进行体外药敏试验.结果 从92例复杂型VVC患者分离假丝酵母菌94株,2例患者分离出2株假丝酵母菌,占2.2%.治疗完成后7~14 d和30~35 d患者的真菌学治愈率分别为85.9%(79/92例)和71.7%(66/92例).治疗完成后7~14 d治愈组和治疗失败组患者假丝酵母菌对氟康唑的敏感率分别为93.8%(76/81株)和61.5%(8/13株),P<0.01.治疗完成后30~35 d治愈组和治疗失败组患者假丝酵母菌对氟康唑的敏感率分别为94.1%(64/68株)和76.9%(20/26株),P<0.05.治疗完成后7~14 d治愈组和治疗失败组患者假丝酵母菌对氟康唑的剂量依赖敏感率分别为4.9%(4/81株)和38.5%(5/13株),P<0.01.治疗完成后30~35 d治愈组和治疗失败组患者假丝酵母菌对氟康唑的剂量依赖敏感率分别为4.4%(3/68株)和23.1%(6/26株),P<0.05.治疗完成后7~14 d和30~35 d治愈组和失败组患者假丝酵母菌对氟康唑的耐药率分别为1.3%(1/81株),0(0/13株)和1.5%(1/68株)及0(0/26株),P>0.05.结论 体外试验假丝酵母菌对氟康唑敏感性降低是治疗失败的原因之一.
作者:樊尚荣;廖秦平;刘小平;王丽 刊期: 2007年第03期
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受血者发生了用原来疾病不能解释的、新的症状或体征.输血不良反应广义上包括在输血过程中和输血后因血液成分本身、外来物质和微生物传播引起的副反应和疾病.
作者:石光 刊期: 2007年第03期
1 血液净化治疗血液净化指通过透析及超滤将体内代谢废物及潴留的水分清除出体外,保持身体内环境(包括电解质及酸碱)的恒定.该疗法萌芽于上世纪初,开始于40~50年代.现已超出治疗肾脏疾病的范畴,对各种疾病造成的多器官功能障碍有显著的治疗效果,起到人工肾、人工肝等的作用.
作者:乔宠;尉阳 刊期: 2007年第03期
随着临床输血实践的增多,输血在临床治疗中特别是对失血性疾患的救治发挥了前所未有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者:刘景汉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人薄型子宫内膜种植窗期血管生成状态及雌、孕激素受体、整合素β3表达的变化和意义.方法 选择2003年9月至2004年9月于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生殖中心就诊的自然月经周期尿黄体生成素(LH)峰日子宫内膜厚度<8 mm不孕妇女25例为研究对象,同期8 mm<子宫内膜厚度<16 mm的不孕妇女25例作为正常对照,采用化学发光法、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分别检测两组黄体中期血清雌二醇(E2)、孕酮(P)以及子宫内膜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整合素β3和微血管密度(MVD).结果 两组血清E2、P水平及子宫内膜ER、PR的表达强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研究组MVD及整合素β3的表达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MVD与整合素β3的表达均存在正相关关系(分别为r=0.916,P<0.01;r=0.956,P<0.01).结论 种植窗期子宫内膜血管生成不良和整合素β3的低表达可能是薄型子宫内膜不孕患者胚胎种植率低下的一个原因.
作者:谭晓珊;秦娟;谭兵兵;叶贵丹;胡雪梅;王丽 刊期: 2007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