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长芳
目的::观察盐酸帕罗西汀片治疗性病疑病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7月~2014年7月某院收治88例性病疑病症患者随机分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4例患者,对照组采用维生素 C 片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盐酸帕罗西汀片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5%明显高于对照组70.5%,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1%,两组比较并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盐酸帕罗西汀片治疗性病疑病症的临床疗效确切,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黄爱萍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银屑病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4年9月期间在某院接受治疗的银屑病患者40例,并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以窄谱中波紫外线照射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进行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治疗依从性进行观察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治疗依从性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结果具有统计意义(P <0.05)。结论:在窄谱中波紫外线照射法治疗过程中,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提高患者自信,促进患者的康复。该种护理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以帮助更多患者受益。
作者:王琳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风险防范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某院儿科2012年1月~2014年1月之间收治的200例儿科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儿科护理管理中应用风险防范式护理,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观察对象健康教育、心里护理、生活护理质量、家长满意度和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研究结果证实,在儿科护理管理中应用风险防范护理,有助于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的提高,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的降低。
作者:孙书萍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免疫斑点法和免疫印迹法测定抗 ENA 抗体结果的差异性。方法:选取美国 GenBio 公司生产的自身抗体检测试剂盒(免疫斑点法)和广州万孚公司生产 ENA 试剂盒(免疫印迹法),同时检测433例样本中的抗 ENA 抗体,结果采用 McNemar检验,比较这两种方法的检测性能。结果:(1)成组χ2检验:免疫斑点法和免疫印迹法的检测结果有相关性(P =0.000);(2)McNemar检验:免疫斑点法和免疫印迹法检测结果之间有差异(P =0.000);(3)Kappa 检验:免疫斑点法和免疫印迹法检测结果的一致性有统计学意义,但一致性程度一般(Kappa=0.664,P =0.000)。结论:在临床检测抗 ENA 抗体时,对于弱阳性结果、不典型的结果好用另一种方法来检测,再结合其它指标来综合判断,才能准确地发出检验报告。
作者:袁晓华;杨春菊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究分析综合护理对溃疡性结肠炎(UC)伴抑郁患者心理状况的影响。方法:选取近两年在某院接受溃疡性结肠炎(UC)治疗伴抑郁的患者8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平均每组40人,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试验组进行综合护理,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经不同护理方式前后的抑郁情况。结果:试验组 SDS 评分(39.21±9.65)分、对照组 SDS 评分(40.32±11.21)分明显高于中国常模 SDS 评分(26.54±8.29)分;试验组护理后的 SDS 评分(23.32±6.98)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护理后的 SDS 评分(36.65±10.13)分,两组有显著性差异,统计学上有意义(P <0.05)。结论:综合护理溃疡性结肠炎(UC)伴抑郁中,可以有效减轻抑郁,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临床预后,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作者:谢育花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对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行急救抢救的效果进行分析,为此类患者的抢救提供参考。方法:纳入100例某院2010年3月~2013年3月所收的治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分为两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给予急诊抢救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以及其它指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血氧分压(PaO 2)、pH 值、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 2)、心率(HR)以及呼吸频率(RR)等临床指标以及治疗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在治疗前的相关指标差异不大,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于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而言,急救抢救的效果更佳,因此,在对此类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好选用急诊抢救的方式来处理。
作者:向丹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普通病房使用无创辅助通气(NIPPV)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合并呼吸衰竭中的治疗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某院2013年1~7月收治的30例 AECOPD 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 NIPPV 对其的治疗效果。结果:经 NIPPV 治疗30例 AECOPD 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 RR、HR、PaO 2、PaCO 2、pH 值等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中,治疗有效19例,无效11例,有效率为63.33%。结论:普通病房早期应用 NIV 治疗 AECOPD 合并呼吸衰竭疗效肯定。
作者:翟冬妍 刊期: 2015年第05期
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基本内涵进行分析,同时探讨了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研究进展。
作者:陈志明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对应用药学监护模式对蒽环类耐药伴多发转移症状的乳腺癌疾病患者在化疗期间实施干预的效果进行研究。方法:选择在某院就诊的蒽环类耐药伴多发转移症状的乳腺癌疾病患者8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平均每组42例。采用常规乳腺癌化疗模式对对照组患者实施化疗;采用药学监护模式对干预组患者实施化疗。结果:干预组患者化疗方案实施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乳腺癌化疗期间出现不良反应的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乳腺癌疾病化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应用药学监护模式对蒽环类耐药伴多发转移症状的乳腺癌疾病患者在化疗期间实施干预的效果非常明显。
作者:吴金波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分析临床护理路径在妇产科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利用回顾性分析法,随机抽取某院妇产科在2013年1月1日~2014年9月31日这段期间内收治的366例患者,按照护理方法不同分为两组,每组患者各为18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常规护理方法的基础上加用临床护理路径方法进行护理,观察记录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平均住院费用、知识掌握率以及患者满意度情况,以此分析临床护理路径在妇产科中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7.02±1.87)d 显著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平均住院费用(2476.63±847.84)元显著少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知识掌握率86.34%显著好于对照组,两组间数据比较具有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在妇产科中应用的效果良好,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知识掌握率,缩短了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并且降低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对患者术后的健康恢复具有保障,临床上值得推广。
作者:喻莉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和分析在老年糖尿病患者中应用社区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86例被确诊为糖尿病的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42例,试验组44例。两组患者均接受西药的治疗,对照组患者配合常规的护理方法,试验组配合特殊的社区护理干预措施。结果:经护理后,试验组 FBG(7.26±1.59)mmol/L,HbAlc(7.16±1.03)%,P2hBG (13.49±3.25)mmol/L 的水平与对照组 FBG(10.43±3.21)mmol/L,HbAlc(9.67±1.48)%,P2hBG(9.68±2.31)mmol/L 相比差异明显,在统计学上有意义(P <0.05)。试验组患者对社区护理干预的满意度(97.7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满意度(71.43%),在统计学上有意义(P <0.05)。结论:社区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病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钟维珍;梁美英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研究实施阑尾炎治疗术之后,引起病人创口感染的根源及防控感染的方式。方法:从2013年10月~2014年11月在某医院接受阑尾炎治疗手术的病人中任意抽出90例病人的档案,从中研究引起手术创口感染的多种根源。结果:通过对病例手术期间的档案记录进行研究证实,麦氏切口因素和感染情况的关联系数为3.098,病人的体质和感染发生的关联系数是2.984,手术耗时和发生感染的关联系数为2.841,手术期间有多种因素和感染情况存在关联,关联系数接近(P >0.05)。结论:由于实施阑尾炎治疗术之后,多种根源会对创口造成综合性影响并引发感染情况,所以医师必须对引发感染的多种根源实施调查,并针对关键原因进行感染防控。
作者:陈策 刊期: 2015年第05期
还原卡在计算机实验室中已经被广泛应用。还原卡所具有的各项实用功能可以使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变得更加科学、高效。针对使用还原卡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几种常见问题,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由此大大提高的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质量。
作者:郭峘;胡昌龙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对应用西咪替丁与复方丹参联合对患有过敏性紫癜疾病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选择在某院就诊的86例患有过敏性紫癜疾病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43例。采用常规疗法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治疗;采用西咪替丁与复方丹参联合对治疗组患者实施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过敏性紫癜症状表现消失时间和临床治疗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过敏性紫癜疾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药物不良反应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应用西咪替丁与复方丹参联合对患有过敏性紫癜疾病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作者:谭启萍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对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三种梅毒检测方法的临床价值进行对比研究。方法:以2012年6月~2014年1月到某院皮肤科就诊的75例梅毒患者,作为梅毒组,以同期就诊的50例非梅毒患者为对照组,分别用三种梅毒检测方法进行检测,比较三种血清检测方法的检测结果、灵敏度及特异性。结果:TRUST 法与 ELISA 法检测结果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TRUST 法与 TPPA 法检测结果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ELISA 法与 TPPA 法检测结果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TRUST 的灵敏度为78.8%,ELISA 为97.3%, TPPA 为100.0%。结论:ELISA 法可用于筛查标本;TRUST 法可用于疾病治疗的观察;TPPA 法可用于确诊试验,有些情况必要下可多种方法联用。
作者:张宝凤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比较盐酸帕洛诺司琼与托烷司琼预防化疗所致恶心呕吐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112例恶性肿瘤患者分别应用托烷司琼和盐酸帕洛诺司琼,两组均为56例患者,分别使用烷司琼4mg+地塞米松5mg 或盐酸帕洛诺司琼0.25mg+地塞米松5mg 于化疗前半小时使用。对比两组患者急性和延迟性呕吐的完全缓解率、进食量和不良反应。结果:托烷司琼组和盐酸帕洛诺司琼组急性呕吐的完全缓解率分别为73.2%(41/56)和78.6%(44/56),P >0.05;延迟性呕吐的完全缓解率分别为48.2%(27/56)和71.4%(40/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托烷司琼和盐酸帕洛诺司琼治疗后,患者因食欲下降致进食量明显减少的发生率分别为51.8%(29/56)和19.6%(11/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托烷司琼和盐酸帕洛诺司琼治疗后,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均较低,程度也较轻。结论:盐酸帕洛诺司琼对延迟性呕吐的缓解效果更优,且患者的不良反应可以耐受;盐酸帕洛诺司琼良好的呕吐控制效果保证了化疗期间患者有足够的能量摄入。
作者:喻杰;曹文淼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分析给药差错各环节存在的关键风险点,为护理管理者制定防范给药差错的管理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某院2010年1月~2013年12月主动上报的给药差错,分析各环节发生差错的原因。结果:共收集28例给药差错,其中发生在转录环节的差错8例,发生在配置环节的差错7例,发生在用药环节的差错13例,均与给药护理缺陷发生者工作年限及发生时间有关。结论:在给药流程的各环节中,始终存在给药差错的风险,护理管理者应根据可预见的风险,梳理给药过程各环节的风险要素,加强给药环节管理,从多元素、多角度着手,管理和防范给药环节关键风险点。
作者:李玉兰;李慧鹏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分析超声在卵巢良恶性肿块鉴别诊断中的运用价值。方法:选取某院收治的56例卵巢肿块患者为研究对象,利用超声技术进行疾病诊断,根据诊断结果将其分为恶性组(26例)与良性组(3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超声与超声造影图像。结果:26例恶性肿瘤患者超声诊断符合率96.2%,30例良性肿瘤超声诊断符合率为83.3%。结论:超声在卵巢良恶性肿块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卵巢良恶性肿瘤诊断符合率较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卢先美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奥美拉唑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治疗效果和安全性观察。方法:选取2011年2月~2013年12月在某院消化内科接受治疗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采取埃索美拉唑和多潘立酮联合治疗,观察组40例,采取奥美拉唑进行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并对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治疗后胃部烧灼感、上腹疼痛、嗳气、腹胀等症状评分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结束后,观察组综合疗效有效率为97.5%;对照组综合疗效有效率为70.0%,观察组综合疗效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 <0.05)。结论: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与埃索美拉唑联合多潘立酮治疗相比,奥美拉唑治疗的临床疗效更好,有效缓解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症状,改善患者的胃功能,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陈雪端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分析细导管排气减压治疗慢性肺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发气胸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2014年7月在某院接受治疗的60例 COPD 并发气胸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插管减压24h 内,观察组患者患肺复张率为26.67%,对照组为20.0%(P >0.05);5d 内观察组患者患肺复张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患者发生皮下水肿和引流失效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发生脱管的比率无显著差异(P >0.05)。结论:细导管的治疗效果不及标准引流管,仅适合闭合性气胸的治疗。
作者:李明学;王蕾 刊期: 2015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