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鹰;郭晓辉;苏放明;徐宏里
落实计划生育措施是保障妇女健康基本的保健服务.目前,我国逐渐增加了依据妇女个体不同生育时期需要而研究设计的不同避孕方案,以适应计划生育服务的需求和易于推广,也便于妇女计划她们的妊娠时间和安排她们的生育计划.所有主要的计划生育方法(绝育、口服避孕药、宫内节育器、工具避孕、安全期)所致的死亡率,均低于未采用避孕措施所导致的分娩和异位妊娠带来的死亡率.在短效避孕措施中,避孕药是高效和安全的,也是能有效地减少非意愿妊娠的方法.但在推荐使用避孕药时需要关注长期使用的安全性.有关避孕药的安全性己有不少报道.现概括如下.
作者:乌毓明 刊期: 2005年第01期
取2002年9月至2003年11月在我院宫腔镜室对经过反复治疗后外观无糜烂,但仍有阴道分泌物增多,血带,接触性出血等症状的慢性宫颈炎患者40例进行宫腔镜检查,发现慢性宫颈管炎性增生患者30例,并对该30例患者进行治疗.30例中合并宫颈息肉7例,合并宫颈肥大者23例.年龄25~58岁,均为已婚非妊娠者,置宫内节育器者,除带有尾丝的环外,其余者无需取出.本组病例均经过常规宫颈刮片细胞学检查,排除恶性病变,分泌物检查无滴虫及霉菌等感染.出凝血时间正常.
作者:范秀华;陈素琴;杨素娟;殷杏珍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亚临床型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的垂直传播途径.方法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于1999年10月至2001年4月间应用共有引物多聚酶链反应(CP-PCR)结合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RFLP)分析技术,对183例孕妇亚临床型HPV感染垂直传播进行研究.结果孕妇宫颈分泌物、外周血及羊水HPV DNA检出率分别为35.51%、51.11%和25.00%;经产道、胎盘的垂直传播率分别为40.74%和52.17%.结论亚临床型HPV感染的垂直传播途径除经产道、羊水外,尚有血行性经胎盘传播的可能.
作者:邓东锐;闻良珍;凌霞珍 刊期: 2005年第01期
避孕药的发展代表了过去一个世纪生殖健康的一个重要进步.只要使用正确,99%的生育期女性可以通过避孕药达到预防妊娠的目的.但正如其他任何一种具有治疗作用的药物一样,避孕药同样也具有一定的不良反应,有些需要相应的临床处理以保证避孕药使用的连续性和有效性.随着避孕药尤其是短效口服避孕药中雌孕激素剂量的减少,雌、孕激素配伍比例的变化及由于合成雌孕激素化学结构的改变,使得合成口服避孕药中相应成分和作用的选择性更高,多数老一代高剂量的复合口服避孕药的严重不良反应已罕见,大多数服用低剂量的口服避孕药的妇女没有或仅有轻微的不良反应.现将各种避孕药常见的不良反应及临床处理方法介绍如下,供临床实践时参考.
作者:孙敬霞;韩燕燕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皮下埋植避孕剂是自上世纪80年代初继口服避孕药、避孕针剂后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剂型避孕药.皮下埋植剂是应用药物缓释系统,即一次给药后药物缓慢释放,使药物在体内维持在相对恒定的低有效水平,既可维持长效,避免了用药初期过高血药峰值引起的不良反应,又可避免通过肝脏代谢的首过效应.
作者:顾素娟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Norplant皮下埋植剂长期使用对子宫内膜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 1989年10月至2002年6月中山大学附属二院对299例使用Norplant埋植剂达5年以上的妇女,观察其子宫内膜的形态学(光镜与电镜)变化.结果长期使用组月经表现较为正常,妊娠率为0.33/100妇女年.宫腔镜直视下见子宫内膜变薄,77.08%子宫内膜覆盖良好;光镜下子宫内膜腺体数量减少,分布不均匀,部分呈萎缩型改变,间质蜕膜样改变,疏松,轻度水肿;电镜下腺上皮细胞呈低柱状,胞体变小,微绒毛脱落,稀疏,分泌颗粒减少,线粒体肿胀,外膜消失,基质变淡,甚至呈空泡状,粗面内质网扩张,此外,间质细胞出现细胞凋亡.结论长期使用Norplant皮下埋植剂可抑制子宫内膜的发育,对子宫内膜是安全的.
作者:张帝开;余妙真;郭璇华;李海刚;吴金浪;杨冬梓;邝健全 刊期: 2005年第01期
自上世纪60年代口服甾体激素避孕药问世以来,现今不仅是药物的剂量和配方有改进,用药途径也由单纯口服变为多种方式,同时对药物的安全性也作了大量研究.现仅从避孕药物研制的角度将近年来的新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雷贞武;张凌亚 刊期: 2005年第01期
收集1998年4月至2002年10月青海医学院附属医院全部足月单胎活产分娩的胎盘,随机取低体重儿50例胎盘为观察组,正常体重儿50例胎盘为对照组,共100例.
作者:张瑛;蔺小倩;柏新华;宿志弘;范晓琪;于志敏;郭新建;刘吾兴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补体成分在羊水栓塞中的变化及病理生理作用.方法 2004年1~5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二院精选雌性Wistar大鼠30只于妊娠20d制作羊水栓塞模型.根据注入液体性质不同随机分为对照组(10只)、羊水组(10只)、胎粪液组(10只).对照组除注入生理盐水外,皆与另2组条件相同.实验后取大鼠左肺行HE染色光镜下观察,免疫比浊法测各组注入前后的补体C3、C4水平.结果实验组肺组织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包括白细胞(主要为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及少量淋巴细胞.对照组注入前后补体C3、C4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羊水组和胎粪液组注入前后补体C3、C4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补体系统在羊水栓塞中被大量激活、消耗,其活化裂解产生的片段引起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浸润及一系列病理变化,由此引起肺损伤及临床症状.
作者:周学武;尚涛;田石 刊期: 2005年第01期
宫腔镜宫腔粘连切除术(TCRA)是在直视下有针对性的分离或切除宫腔粘连(IUA),使患者术后恢复正常宫腔形态及正常月经周期,从而改善与提高妊娠及分娩结局.目前TCRA已成为治疗宫腔粘连的标准方法,它取代了过去采用的盲法如刮宫、探针和扩张棒等分离宫腔粘连的方法.但因其有子宫穿孔并伤及邻近器官的危险及体液超负荷等严重并发症,使TCRA难以普及和推广.为提高宫腔镜手术的安全性,现就120例TCRA术中B超或(和)腹腔镜监护的临床效果总结分析如下.
作者:靳琳;段开俊;成九梅;夏恩兰 刊期: 2005年第01期
本文回顾性分析了136例有脐带缠绕的胎心监护图形,总结其变化规律,从而提高产前脐带缠绕的诊断率,正确选择分娩方式,以减少新生儿窒息及其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任雪梅;张秀云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前,世界上广泛使用的口服避孕药多为含有雌孕激素的复合型制剂[1].第1代口服避孕药含炔诺酮及甲地孕酮,如避孕1号及避孕2号,被称为第1代口服避孕药.第2代为复方炔诺酮,含有的孕激素为左炔诺酮.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期陆续开发出去氧孕烯(又称为地索高诺酮)、孕二烯酮及肟炔诺酮,其共同特点是孕激素活性较强,而雄激素活性极弱.因其比第2代孕激素(炔诺酮及甲地孕酮)具有更强的生物活性,同时避免了雄激素活性引起的不利影响,又被称为第3代孕激素口服避孕药.1981年第3代孕激素口服避孕药妈富隆问世[2].
作者:赵爽;郑建华 刊期: 2005年第01期
速效口服避孕药又称探亲甾体避孕药,是我国研制并应用于临床的避孕药,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经过不断改进、完善,现共有6~8个品种.按其概念,这是一类适用于夫妇分居两地在探亲时女性使用的口服避孕药.其特点是随时可以服用,简便、安全、避孕效果好(避孕率达99.5%以上).
作者:刘福阳;张慧 刊期: 2005年第01期
避孕药品是指用于预防妊娠或进行妊娠控制的药品,其原理是改变正常的生殖生理功能(干扰受孕或阻断妊娠过程).避孕药必须具备安全、高效、简便和价格适宜的特点,在上市前都经过严格的研究,其中包括药物化学与药物剂型研究,临床前药理和毒理研究,以及严密的临床试验研究,同时,需经药政部门的审批才能上市.由于药品上市前研究的局限性,一个被批准上市的避孕药,并不意味着它就是绝对安全的,罕见和远期的不良反应常常在上市后经人群广泛应用时才反映出来.自复方口服避孕药(combined oral contraceptives,COC)上市以来即出现了与避孕药有关的患脑卒中、心肌梗死和静脉血栓栓塞等病症危险性增加的报道[1~3],引起各国政府和公众的关注.美国随后停用了1960~1982年上市的17个不同雌孕激素配方的COC中的7个高雌孕激素剂量COC[4].为了减少口服避孕药的不良反应,近40年来,国内外从降低雌激素剂量到降低孕激素剂量及改变剂型方面作了大量研究工作.
作者:李瑛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分析孕妇外周血中胎儿mRNA的含量及不同孕期不同性别胎儿mRNA含量的变化.方法 2000年9~12月哈尔滨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等单位提取孕妇全血mRNA,经体外逆转录后,应用ε/γ引物引导扩增胎儿特异血红蛋白基因片段,同时用不同剂量标准mRNA经逆转录及PCR扩增后,琼脂糖凝胶电泳图用凝胶成像系统扫描成像,用Gel Works 1D软件分析凝胶图像,绘制定量标准曲线,对样品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50例样品中44例扩增出了胎儿ε/γ基因片段(274bp),6例为阴性.定量标准曲线公式:Y= -2.83×10-5X2+0.06045X-2.265,R2=0.9401,胎儿mRNA在孕妇外周血中的质量浓度均值为20.79μg/L,大值59.72μg/L,小值0.24μg/L.不同孕期及不同性别胎儿mRNA含量统计学上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应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可直接自孕妇外周血中扩增出胎儿ε/γ球蛋白基因片断,对孕妇全血中的胎儿mRNA进行定量分析,为探索胎儿mRNA含量变化与异常妊娠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作者:许锬;王滨有;施霖;陈飞 刊期: 2005年第01期
常用女用避孕药为甾体类,由人工合成的复方口服避孕药.甾体类激素的基本骨架为一甾环,亦称环戊烷多氢菲,是一个由17个碳原子组成的环形结构,由3个6碳环及1个5碳环相互连接构成.甾体激素来源于胆固醇裂解,胆固醇为产生所有性甾体激素的母体物质,有27个碳原子.人工合成的性激素比内源性激素有较强或较长时间的作用,因此,使用小剂量就能发挥效应.临床常用的是人工合成的甾体激素避孕药.
作者:范光升 刊期: 2005年第01期
阴道药环是缓释系统中的一种,将甾体(类固醇)避孕药放在无活性的载体中,通过载体的物理性能,药物经其微孔向体内弥散,通过恒定释放小有效剂量的避孕药物,经阴道吸收,达到长效避孕的目的.
作者:庄留琪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通过研究中药金叶败毒制剂对人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细胞及细胞周期调控抑制基因WAF1/CIP1蛋白丰度变化的影响,探讨中药金叶败毒制剂体外对HCMV感染的阻断和治疗效应及其机制.方法 2002年11月至2004年4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采用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方法检测HCMV感染后24h、48h、72h、96h细胞中p21WAF1/CIP1丰度,检测中药金叶败毒制剂干预后p21WAF1/CIP1丰度的变化.结果病毒感染后24h、48h、72h、96h细胞中p21WAF1/CIP1丰度呈下降趋势,而中药金叶败毒制剂可部分阻止这种趋势.结论中药金叶败毒制剂部分上调HCMV感染引起的p21WAF1/CIP1丰度下降,可能是中药金叶败毒制剂抗HCMV效应的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刘楠;闻良珍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羊水乳酸水平及胎心监护图形预测胎儿窘迫的价值.方法 2003年8月至2004年8月暨南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测定90例第一产程活跃期出现不良胎儿监护图形(观察组)和100例正常胎儿监护图形(对照组)的羊水及新生儿脐动脉血乳酸水平,其中对照组30例同时进行母血、脐血及羊水乳酸水平检测.结果脐血乳酸水平明显高于母血乳酸水平,但较羊水为低(P<0.01).羊水与脐血乳酸水平存在正相关关系(r=0.923,P<0.01),而母血与脐血乳酸水平无相关关系(r=-0.157,P>0.05).观察组中自然分娩率低于对照组(P<0.01),剖宫产率及新生儿窒息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胎儿监护异常减速羊水乳酸水平为(10.60±1.69)m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8±0.91)mmol/L(P<0.01),轻度变异减速及心动过速羊水乳酸水平分别为(7.50±1.46)mmol/L,(7.36±1.14)mmol/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胎儿监护异常减速与胎儿窘迫密切相关.羊水乳酸水平可望成为一种简便、有效的判断胎儿窘迫的生化指标.
作者:张海鹰;郭晓辉;苏放明;徐宏里 刊期: 2005年第01期
女性避孕药指甾体避孕药物,其作用是多环节的.主要有两方面作用:一是中枢性抑制作用,通过干扰下丘脑、垂体系统抑制排卵;二是通过对生殖器官,特别是卵巢、子宫或子宫内膜及宫颈的直接作用.各种类型的制剂由于其配伍的雌、孕激素成分、剂量和剂型不同,其作用的主要环节也各异[1].
作者:方爱华 刊期: 2005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