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巨大子宫肌瘤阴式全子宫切除术37例分析

马秀清;王瑜;印红梅;刘力

关键词:巨大子宫肌瘤, 阴式子宫切除术, 现报道如下, 疗效满意
摘要:我院自2001年5月至2002年1月对37例增大如18~23孕周的巨大子宫成功地实施了阴式子宫切除术,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相关文献
  • 阴道平滑肌瘤26例分析

    本文回顾性分析26例阴道平滑肌瘤的临床资料,探讨其诊断、治疗和预后.1 临床资料1.1 资料来源系我院1966~2000年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诊断的26例阴道平滑肌瘤患者.病人年龄35~62岁,平均45.9岁.均已婚,未育1例,2次以上分娩史者17例.

    作者:顾蔚蓉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恶性腹膜间皮瘤误诊为卵巢癌3例分析

    例1.患者63岁,住院号148985.因腹胀伴少尿、消瘦2个月于1999年6月11日入院.查体:消瘦,贫血貌,腹膨隆,腹水征(+).妇科检查:宫体大小不清,其右上方可扪及一约10cm×10cm×8cm大包块.

    作者:柳林;刘萍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腹腔镜手术治疗良性卵巢囊肿98例分析

    随着腹腔镜手术在妇科的应用及技术的提高,大多数良性卵巢囊肿可在腹腔镜下处理.本文对开腹及腹腔镜治疗良性卵巢囊肿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腹腔镜手术的应用前景.

    作者:邵丽娜;谷晔红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与妊娠

    人乳头瘤病毒(HPV)属乳多空病毒科A亚群内的一组DNA病毒,病毒颗粒在电镜下呈球形,遗传信息包含在一个共价团环的双链DNA内.HPV可感染人的皮肤及粘膜上皮细胞,诱发细胞增生,产生乳头瘤样病变,其中人生殖道感染较常见.在目前已发现的70余型HPV中,30余型与泌尿生殖道感染有关,其中常见的是HPV-6、11、16、18型.根据其引起病变的恶性程度分为高危型与低危型.

    作者:李雪兰;苟文丽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子宫肌瘤红色变性67例临床分析

    目的研究子宫肌瘤红色变性的临床特征及妊娠期与非妊娠期子宫肌瘤红色变性的异同,探讨子宫肌瘤红色变性的发生机制.方法对1993~2002年间手术治疗的2317例子宫肌瘤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并对行子宫肌瘤切除术的患者进行随访.结果红色变性67例,占同期2317例子宫肌瘤患者的2.89%,子宫肌瘤合并妊娠患者中21.85%发生红色变性,而非妊娠期子宫肌瘤患者仅1.87%发生红色变性,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子宫肌瘤红色变性患者常见症状为月经改变,出现在29.85%的患者,20.90%的患者有腹痛症状,17.91%的患者肌瘤增大较快,16.42%有肌瘤压痛,14.93%的患者白细胞计数升高.B超提示肌瘤个数妊娠组少于非妊娠组患者,大肌瘤妊娠组61.54%位于浆膜下,而非妊娠组82.92%位于肌壁间,妊娠组大肌瘤直径明显小于非妊娠组,两组分别为4.08cm和7.28cm,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97.01%的患者大肌瘤发生变性.行肌瘤切除术的子宫肌瘤红色变性患者术后复发率与是否合并妊娠无明显相关,而与肌瘤个数有关(P=0.024).结论妊娠期与非妊娠期子宫肌瘤患者红色变性发生率、肌瘤大小和部位等临床病理特征存在很大差异,考虑其红色变性发生机制不同,需要进一步研究.

    作者:王志启;王建六;魏丽惠;于海珍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丙型庚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研究

    目的研究丙型、庚型肝炎病毒(HCV、HGV)母婴传播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2000年1月至2002年12月应用第三代ELISA法检测HCV-Ab、HGV-Ab,FQ-PCR方法检测HCV-RNA、HGV-RNA.结果 2052例普通孕妇检测抗HCV阳性22例,阳性率1.07%,其中16例HCV RNA阳性母亲所生16例婴儿有3例HCV RNA阳性,母婴传播率为18.75%.318例普通孕妇检测抗HGV阳性8例,阳性率2.52%,其中4例HGV RNA阳性母亲所生4例婴儿1例HGV RNA阳性.结论阴道分娩过程感染可能是HCV、HGV母婴传播主要途径,孕妇临产时ALT升高是孕妇母婴传播的危险因素.

    作者:姚展成;陈明纯;陈燕玲;张仁华;程红求;杨燕惠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与妊娠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发现迄今已20余年,其广泛流行已成为全球瞩目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到2001年底全世界HIV感染患者已达4000万,其中每年有150万HIV阳性妇女妊娠,大约有60万儿童通过母婴传播感染HIV,占儿童感染者的90%.据估计我国到1999年底,HIV感染人数累计达50万,目前存在向低危人群扩散的趋势.因此,对HIV妊娠妇女的监护治疗以及母婴传播阻断已成为当前面临的紧迫问题.

    作者:李小毛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试题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2004年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函授考试方法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腮腺炎病毒柯萨奇病毒流感病毒感染与妊娠

    1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水痘和带状疱疹是由同一种病毒即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V-Z)引起,V-Z病毒是一种DNA病毒.患者初次感染为水痘(varicella),临床上表现:发热,成批出现斑疹、丘疹、水疱、结痂及向心性分布、粘膜可受累.病毒可持久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当免疫状况低下时,可以复发,表现为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成簇的疱疹,沿身体一侧周围神经分布.

    作者:林其德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宫内外同时妊娠自然分娩1例

    患者23岁,孕1产0,住院号030455.该患于2002年3月26日因左下腹痛20d,加重6d,阴道不规则流血7d来门诊就诊,追问末次月经史不详.查体:T 37.4℃,P 86/min,BP 13.9/10.1kPa.左下腹压痛,宫颈举痛,子宫体常大,有压痛,移动性浊音阳性.

    作者:刘嘉琦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妊娠晚期合并肠系膜扭转肠坏死1例

    患者25岁,住院号054291.因停经34周,剧烈腹痛1h来院.停经40d出现早孕反应,停经4个月始自觉胎动,孕期顺利.来院当日无诱因自觉腹痛,呈持续性.1h前腹痛加重伴恶心、呕吐,但无阴道流血、流液,无发热.查体:T 36.5℃,P 120/min,BP 11/7kPa,被动体位,心肺听诊无异常,腹膨隆,剑突下压痛,无反跳痛、肌紧张,肝、脾未触及,移动性浊音(-).

    作者:张松平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超声诊断胎儿唇腭裂的时机选择和方法学探讨

    胎儿唇腭裂并不少见[1,2],以往由于受检查技术和超声仪器分辨率的影响,产前检出率较低.我院自1998~2001年对妊娠16周以上的21382例孕妇常规进行胎儿唇面部的超声检查,旨在探讨胎儿唇腭裂的检查时机和方法.

    作者:赵振金;刘文化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肾上腺皮质增生症足月分娩1例

    患者24岁,住院号247759.2002年6月11日因停经39周,不规律腹痛6小时入院.孕妇身高1.48m,面部皮肤毛孔粗,汗毛重,乳房发育好.足月腹型.产科检查BP 13.3/8.0kPa,宫高36cm,腹围96cm,先露头.胎位LOA,胎心144/min.骨盆外测量20-23-17-8cm,倾斜60°.

    作者:吕恽怡;丛桂珍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妊娠合并卵巢肿瘤113例诊治分析

    妊娠合并卵巢肿瘤在临床常见,其危害性较非孕期大,对母儿均可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早期诊断,及时治疗非常重要.现将我院13年来收治的113例妊娠合并卵巢肿瘤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如下.

    作者:许如秀;孙永;宋敏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宫腔镜下输卵管口插管疏通术在不孕症诊治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宫腔镜下输卵管口插管疏通术在不孕症患者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1年9月至2003年1月对122例原发性不孕患者(原发组)和185例继发性不孕患者(继发组)行宫腔镜检查及镜下输卵管口插管疏通术,记录输卵管疏通情况.结果与术前比较,术后两组的输卵管通畅病例增加;术后原发组左侧输卵管通畅的病例较右侧多,而继发组左侧和右侧输卵管间的通畅性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两组术前为输卵管阻塞的病例,术后输卵管双侧通畅与一侧通畅病例分别达60.0%和47.0%,而术后仍双侧阻塞的病例分别减少至30.0%和37.8%.结论宫腔镜下输卵管口插管疏通术对不孕症患者的诊治效果非常理想,原发性不孕患者的左侧输卵管较右侧输卵管的疏通效果好.

    作者:胡小良;徐宏里;李延河;汪丹妮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人类微小病毒B19感染与妊娠

    人类微小病毒B19是动物病毒中体积小、结构简单的一种单链、线状DNA病毒,极易侵犯代谢活跃的组织和器官,除可引起多种疾病(如多发性关节炎、肝炎、慢性贫血等)外,还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引起围生儿的感染,导致流产、早产、死胎和非免疫性水肿等,其中以非免疫性水肿为常见[1~4].

    作者:熊庆;周容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妊娠合并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和支原体感染

    1 妊娠合并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沙眼衣原体(CT)是感染泌尿道、生殖道、眼结膜等粘膜组织细胞的专性细胞内寄生物.以往CT的诊断主要依靠传代细胞培养,需要昂贵的设备条件,技术性强,而且费时,临床上较难普遍开展,故对女性生殖道CT感染的认识有一定局限性.随着新的检测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使得生殖道CT感染的检出率明显增高,目前已成为常见的STD,且其发病人数逐年增加.

    作者:杨慧霞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3年第10期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试题答案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念珠菌感染与妊娠

    念珠菌感染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妇科疾病,在无症状的女性人群中,20%的女性阴道或外阴部位可分离到白色念珠菌,75%的女性一生中至少感染1次生殖道念珠菌(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约半数的妇女感染过多次,约有5%的患者成为复发性或慢性生殖道念珠菌病[1].念珠菌是引起人体深部感染的条件致病菌,仅在机体抵抗力降低,念珠菌达到相当数量时才致病.妊娠、口服避孕药、糖尿病、使用抗生素导致的菌群失调以及免疫抑制性疾病与该病关系十分密切,阴道内环境的改变是引起念珠菌致病的先决条件之一.

    作者:尚涛;魏军 刊期: 2003年第12期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师协会 中国实用医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