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23岁,孕1产0,住院号030455.该患于2002年3月26日因左下腹痛20d,加重6d,阴道不规则流血7d来门诊就诊,追问末次月经史不详.查体:T 37.4℃,P 86/min,BP 13.9/10.1kPa.左下腹压痛,宫颈举痛,子宫体常大,有压痛,移动性浊音阳性.
作者:刘嘉琦 刊期: 2003年第12期
围绝经期妇女由于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缺乏会出现一系列激素依赖性症状及疾患.如:潮热、出汗,甚至出现骨质疏松、心血管疾病、老年痴呆等危机身体健康,给生活质量带来明显的影响.长时间观察表明,应用雌激素补充治疗(ERT)上述疾病得到了改善,但乳腺癌、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却有所增高.
作者:申莉瑛;沈鸿敏 刊期: 2003年第12期
妊娠合并卵巢肿瘤在临床常见,其危害性较非孕期大,对母儿均可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早期诊断,及时治疗非常重要.现将我院13年来收治的113例妊娠合并卵巢肿瘤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如下.
作者:许如秀;孙永;宋敏 刊期: 2003年第12期
1990年1月至2002年1月,我院收治6例妊娠期视网膜脱离患者,我们对其进行了临床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宁键;阳艳军;许平 刊期: 2003年第12期
目的研究子宫肌瘤红色变性的临床特征及妊娠期与非妊娠期子宫肌瘤红色变性的异同,探讨子宫肌瘤红色变性的发生机制.方法对1993~2002年间手术治疗的2317例子宫肌瘤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并对行子宫肌瘤切除术的患者进行随访.结果红色变性67例,占同期2317例子宫肌瘤患者的2.89%,子宫肌瘤合并妊娠患者中21.85%发生红色变性,而非妊娠期子宫肌瘤患者仅1.87%发生红色变性,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子宫肌瘤红色变性患者常见症状为月经改变,出现在29.85%的患者,20.90%的患者有腹痛症状,17.91%的患者肌瘤增大较快,16.42%有肌瘤压痛,14.93%的患者白细胞计数升高.B超提示肌瘤个数妊娠组少于非妊娠组患者,大肌瘤妊娠组61.54%位于浆膜下,而非妊娠组82.92%位于肌壁间,妊娠组大肌瘤直径明显小于非妊娠组,两组分别为4.08cm和7.28cm,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97.01%的患者大肌瘤发生变性.行肌瘤切除术的子宫肌瘤红色变性患者术后复发率与是否合并妊娠无明显相关,而与肌瘤个数有关(P=0.024).结论妊娠期与非妊娠期子宫肌瘤患者红色变性发生率、肌瘤大小和部位等临床病理特征存在很大差异,考虑其红色变性发生机制不同,需要进一步研究.
作者:王志启;王建六;魏丽惠;于海珍 刊期: 2003年第12期
患者27岁,住院号300575.因停经8个月,左上腹及腰背部疼痛伴恶心、呕吐3h急诊入院.患者定期产前检查无异常,入院前3h夜间睡眠时突发左上腹及左季肋部胀痛,疼痛呈持续性并逐渐加重,伴恶心、呕吐.无下腹部阵痛及阴道流血、流水.入院查体:生命体征正常,肝脾未触及.左上腹、左肋缘下及左背部压痛,反跳痛明显.左肾区叩击痛阳性.产科检查:宫底剑下3指,胎位LOA,胎心规律118/min,未及宫缩.B超提示:(1)左侧脾肾间混合性占位病变;(2)单胎头位,发育未见异常.入院后因胎儿窘迫急诊行剖宫产术娩1正常女婴.
作者:王海琳;王静 刊期: 2003年第12期
患者25岁,住院号054291.因停经34周,剧烈腹痛1h来院.停经40d出现早孕反应,停经4个月始自觉胎动,孕期顺利.来院当日无诱因自觉腹痛,呈持续性.1h前腹痛加重伴恶心、呕吐,但无阴道流血、流液,无发热.查体:T 36.5℃,P 120/min,BP 11/7kPa,被动体位,心肺听诊无异常,腹膨隆,剑突下压痛,无反跳痛、肌紧张,肝、脾未触及,移动性浊音(-).
作者:张松平 刊期: 200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妊娠期不同程度的血糖异常者产后发生糖尿病(DM)的高危因素和预防措施,以及妊娠期血糖异常对其子女的远期不良影响等.方法对1994~2000年196例妊娠期血糖异常者进行产后随访,其中50g葡萄糖筛查阳性(50g阳性)123例,葡萄糖耐量减低(IGT)37例,妊娠期糖尿病(GDM)36例.此3组人群均进行75g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及血脂检测.对其子女行血糖检测及生长发育水平观察,包括测量头围、胸围、身高及体重等.结果 196例随访者中发生IGT、空腹血糖异常(IFG)、DM共22例(占11.22%),其中50g阳性、IGT、GDM者其产后平均3年内血糖异常发生率依次为2.43%、21.62%、30.56%,后两者与50g阳性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其相关因素与产妇高龄(40.90%)、肥胖体型(21.27%)、孕期血糖控制不良(45.45%)、产后体重显著增加(40.91%)有关.145例随访子女中虽血糖检测未见异常,但发生肥胖者16例(占11.03%),且其母孕期血糖控制不良者9例(占56.25%).结论 GDM及IGT者产后DM发生率高,应引起重视.妊娠期及时有效地控制高血糖及产后继续饮食调理与加强运动疗法,对维护产后母儿健康有益.
作者:董玉英;严伟;李双弟;江明礼;酆豫增;夏瑾;吴艺捷 刊期: 2003年第12期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发现迄今已20余年,其广泛流行已成为全球瞩目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到2001年底全世界HIV感染患者已达4000万,其中每年有150万HIV阳性妇女妊娠,大约有60万儿童通过母婴传播感染HIV,占儿童感染者的90%.据估计我国到1999年底,HIV感染人数累计达50万,目前存在向低危人群扩散的趋势.因此,对HIV妊娠妇女的监护治疗以及母婴传播阻断已成为当前面临的紧迫问题.
作者:李小毛 刊期: 2003年第12期
患者5岁,住院号19806109.因白带增多1年,发热、下腹痛1个月,以幼女外阴阴道炎、腹膜炎于1998年8月4日收住院.1年前患者因白带增多色黄伴外阴瘙痒曾在当地医院就诊,给予洁尔阴洗剂治疗,病情无好转,且黄色白带转为脓性白带,近1个月发热,下腹胀痛、外阴肿胀而又在多家医院就诊,查淋球菌、衣原体、支原体均阴性,给予圣宝洗剂、红霉素软膏、己烯雌酚、青霉素等治疗无效,日益加重,来我院诊治.
作者:冯晓萍;张红芳 刊期: 2003年第12期
本文回顾性分析26例阴道平滑肌瘤的临床资料,探讨其诊断、治疗和预后.1 临床资料1.1 资料来源系我院1966~2000年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诊断的26例阴道平滑肌瘤患者.病人年龄35~62岁,平均45.9岁.均已婚,未育1例,2次以上分娩史者17例.
作者:顾蔚蓉 刊期: 2003年第12期
例1.患者63岁,住院号148985.因腹胀伴少尿、消瘦2个月于1999年6月11日入院.查体:消瘦,贫血貌,腹膨隆,腹水征(+).妇科检查:宫体大小不清,其右上方可扪及一约10cm×10cm×8cm大包块.
作者:柳林;刘萍 刊期: 200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宫腔镜下输卵管口插管疏通术在不孕症患者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1年9月至2003年1月对122例原发性不孕患者(原发组)和185例继发性不孕患者(继发组)行宫腔镜检查及镜下输卵管口插管疏通术,记录输卵管疏通情况.结果与术前比较,术后两组的输卵管通畅病例增加;术后原发组左侧输卵管通畅的病例较右侧多,而继发组左侧和右侧输卵管间的通畅性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两组术前为输卵管阻塞的病例,术后输卵管双侧通畅与一侧通畅病例分别达60.0%和47.0%,而术后仍双侧阻塞的病例分别减少至30.0%和37.8%.结论宫腔镜下输卵管口插管疏通术对不孕症患者的诊治效果非常理想,原发性不孕患者的左侧输卵管较右侧输卵管的疏通效果好.
作者:胡小良;徐宏里;李延河;汪丹妮 刊期: 2003年第12期
目的研究丙型、庚型肝炎病毒(HCV、HGV)母婴传播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2000年1月至2002年12月应用第三代ELISA法检测HCV-Ab、HGV-Ab,FQ-PCR方法检测HCV-RNA、HGV-RNA.结果 2052例普通孕妇检测抗HCV阳性22例,阳性率1.07%,其中16例HCV RNA阳性母亲所生16例婴儿有3例HCV RNA阳性,母婴传播率为18.75%.318例普通孕妇检测抗HGV阳性8例,阳性率2.52%,其中4例HGV RNA阳性母亲所生4例婴儿1例HGV RNA阳性.结论阴道分娩过程感染可能是HCV、HGV母婴传播主要途径,孕妇临产时ALT升高是孕妇母婴传播的危险因素.
作者:姚展成;陈明纯;陈燕玲;张仁华;程红求;杨燕惠 刊期: 2003年第12期
患者24岁,住院号247759.2002年6月11日因停经39周,不规律腹痛6小时入院.孕妇身高1.48m,面部皮肤毛孔粗,汗毛重,乳房发育好.足月腹型.产科检查BP 13.3/8.0kPa,宫高36cm,腹围96cm,先露头.胎位LOA,胎心144/min.骨盆外测量20-23-17-8cm,倾斜60°.
作者:吕恽怡;丛桂珍 刊期: 2003年第12期
我院自2001年5月至2002年1月对37例增大如18~23孕周的巨大子宫成功地实施了阴式子宫切除术,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马秀清;王瑜;印红梅;刘力 刊期: 2003年第12期
在胎儿时期准确诊断和监护先天性心脏病已经成为国内外超声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先天性心脏病活产婴儿的发病率约8/万[1],如能在产前尽早检出胎儿严重心脏畸形并终止妊娠,对于优生优育和降低围生期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陶枫;吴瑛 刊期: 2003年第12期
随着腹腔镜手术在妇科的应用及技术的提高,大多数良性卵巢囊肿可在腹腔镜下处理.本文对开腹及腹腔镜治疗良性卵巢囊肿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腹腔镜手术的应用前景.
作者:邵丽娜;谷晔红 刊期: 2003年第12期
1 妊娠合并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沙眼衣原体(CT)是感染泌尿道、生殖道、眼结膜等粘膜组织细胞的专性细胞内寄生物.以往CT的诊断主要依靠传代细胞培养,需要昂贵的设备条件,技术性强,而且费时,临床上较难普遍开展,故对女性生殖道CT感染的认识有一定局限性.随着新的检测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使得生殖道CT感染的检出率明显增高,目前已成为常见的STD,且其发病人数逐年增加.
作者:杨慧霞 刊期: 2003年第12期
念珠菌感染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妇科疾病,在无症状的女性人群中,20%的女性阴道或外阴部位可分离到白色念珠菌,75%的女性一生中至少感染1次生殖道念珠菌(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约半数的妇女感染过多次,约有5%的患者成为复发性或慢性生殖道念珠菌病[1].念珠菌是引起人体深部感染的条件致病菌,仅在机体抵抗力降低,念珠菌达到相当数量时才致病.妊娠、口服避孕药、糖尿病、使用抗生素导致的菌群失调以及免疫抑制性疾病与该病关系十分密切,阴道内环境的改变是引起念珠菌致病的先决条件之一.
作者:尚涛;魏军 刊期: 2003年第12期